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3月23日,“國標舞天后”劉真因病去世,終年44歲,留下深愛她的老公和年僅4歲的女兒,全網掀起一陣死亡教育的熱潮。劉真生前多次參加舞蹈比賽且都取得了優異成績,隨後轉入演藝圈,參加過不少綜藝節目,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湖南臺的《奇舞飛揚》、《康熙來了》等等。

  • 她生前的最後一條微博,是為女兒慶祝4歲生日:“謝謝上天,讓你來到我的生命裡,成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遇見。”
  • 她住院時,4歲女兒曾對她說:“媽媽趕快好起來,帶我去上學喔!”

如果孩子知道媽媽已經去世,無法送她去上學,小小的心靈該如何承受?但直面生與死,沒有人能夠倖免!

中國作家史鐵生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美國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中曾寫道:“告別就是死掉一點點,而生命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面對至親突然離世,對孩子是選擇告知真相,還是繼續隱瞞?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是選擇苦苦挽留還是勇敢放手?為了更好地生活,也許怎麼做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如何樹立孩子科學的死亡觀,如何讓孩子學會告別。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就是一本探討死亡教育和學會告別的文本。這本書雖然描寫的是“死亡”,卻以孩子的視角來探尋,充滿純真意味,能夠讓每一個孩子從中體悟到成長的意義,從此不再恐懼、彷徨、畏縮。

小說主要講述了三個小男孩在童年的最後一個夏日,和老人喜八相遇相處的故事。整部小說在平凡的細節中透射出治癒的暖意:木山,山下,河邊三個小男孩與老人喜八之間建立了忘年友誼,最終老人平靜離世,男孩們經歷了告別之痛,得到了治癒和成長的力量。

《夏日庭院》是作家湯本香樹實的兒童文學代表作。雖然篇幅短小,全部閱讀完也就2個小時左右時間但故事脈絡清晰,小說語言平實,能夠給人撫慰,特別適合父母和孩子們一起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夏日庭院》曾於1994年被拍成電影上映,也被改編成舞臺劇,還獲得日本與美國兒童文學大獎,並被譯為十多國語言出版。所以,請相信我,如果想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這本書完全可以作為閱讀文本。

本文將從三個小男孩的心路發展歷程,並從“死亡教育”的困境、最好的告別、生當璀璨,死當安然,以及告別儀式的不可缺少四方面,討論日本小說《夏日庭院》裡有關於直面「死亡」的告別之痛和成長。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死亡教育”的困境:越禁忌,越好奇,越恐懼。

三個小男孩正是活力四射的年齡:他們是小學生,其中戴著眼鏡,瘦瘦小小的那個,名叫河邊;長得像相撲選手的那個,名叫山下;瘦高個男孩名叫木山。

三個小學男生,在明亮悠長的夏天裡一起踢足球,上學放學,他們是四處奔跑,肆意成長的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卻忽然對「死亡」產生了好奇。起因是小男孩山下的奶奶去世,他參加葬禮、目睹了全程,回校後跟兩個好朋友講了這段經歷,由此引發了三人對「死亡」的追問。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河邊甚至故意上高架橋,下面就是車流,他在一條狹窄的水泥欄杆上維持平衡行走,做出這樣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摔成肉泥的危險,這讓兩個小夥伴很是驚慌,在一邊陪走,突然山下一把抱住河邊,把他拖了下來,三個人安全著陸,跌倒在橋面上,這才發現河邊嚇得尿了褲子,大家哈哈大笑過之後,河邊坦白自己對死亡很好奇,總是忍不住要去想。書中把孩子對「死亡」這一話題既敏感又好奇的心理,有非常寫實的描寫。

比如河邊說:“最近,我滿腦子都是這些事兒。什麼死人啦,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啦,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啊,雖然我早知道人早晚都會死,可是無法相信這個事實”。

“我也是。”我和山下異口同聲地說。

可見,小說向讀者展現了孩子對死亡產生好奇的年齡段,大概是在小學生時期,並寫出了在這一心情的影響之下,少年河邊為了尋找答案,想要親自一探究竟的心理現象。這也就是說越禁忌,越好奇,越恐懼。但正如他所言,即使自己親歷過,知道了「死亡」的感覺,但如果真掉進車流,恐怕也無法告知好朋友是什麼感覺。這件事本身足以引起讀者在情感上的體驗,及在死亡教育上的反省。

就像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的一句話:“人為什麼會死?”但死亡對許多人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忌諱。特別是在國人的觀念裡,死亡,是禁忌話題。因此,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父母會對孩子的這個問題採取撒謊,或者避而不談的方式。

在兒時,記得家裡的大人們也同樣忌諱,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絕對不允許隨口說出這個字眼,哪怕是一句:“我困死啦!”都不要說出來,一旦無意間說出來,必須“呸”掉,以示反悔,儘量吉利。

另外,與此有關聯的事情,也不許沾邊,要儘量避開。所以,從小到大,沒人跟我們談論“死”到底是什麼,倒是聽到過許多令人寒毛倒豎的“鬼”故事,特別怕黑,夜裡不敢一個人走夜路。

在大人們的諱莫如深中,我們感應到的只有深度恐懼。白天還好,夜裡一個人時,情不自禁就會想,而且呼吸就困難,感覺四周都是牆壁,要把我擠壓進去,將人整個吞噬。很長時間以來,那一種感覺成了這世上最恐怖的存在。

因此,關於死亡教育,如果父母越不願意與孩子談論,那麼,它終會變成孩子一生的困境。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的傷痛。

老人的生活環境充滿了孤獨與落敗的氣息,他總是在暖爐邊昏睡,他走路搖搖晃晃,他三天出門一次,他一天只吃兩個便當,他住的院落因雜草叢生而被認為這裡無人居住。但他年青時是個士兵,殺過人,結過婚,在戰爭中與深愛的妻子離散,又因沉陷於負罪感不能與妻子重逢。

當遇到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小男孩後,老人喜八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他破敗的院落有了生機和歡笑,他甚至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妻子,以及從未謀面的孫女。

三個小男孩中,木山的母親是一位溫和的婦人。山下生活在一個賣魚之家,母親並不希望他子承父業。河邊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生活在另一個家,有妻子有孩子,這使年少的他耿耿於懷,但總是在人前虛擬父親高大的形象。他們從好奇「死亡」,到偷窺老人,到幫助老人,最後他們開始像關心家人一樣關心老人:幫老人倒垃圾、清理院落和整理房子,種上繡球和波斯菊……

眼看歲月靜好,生命如此鮮活,死亡卻悄然光臨:男孩子們在踢完足球比賽之後回到院子,赫然發現老人已氣絕離世。

三個小男孩近距離看見了死亡,但他們傷心、不捨、失措,他們不想接受這個事實。他們喊“爺爺”,他們用手給他的身體加熱,他們甚至給他餵食葡萄,希望他活過來,但如同光線滑過,雨後盛放的那些花朵,又如同那些他們親手送去井底的蝴蝶,都是不可變更的自然現象,老爺爺喜八吃不了葡萄,也無法再給他們講往事,老人的葬禮如期舉行。

小男孩河邊傷心到了極點,他的眼淚好像斷線的珍珠,噼裡啪啦地落,他自責,說如果不是自己對死亡感到好奇,不去刻意“監視”老人,老人也許就不會離開。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生當璀璨,死當安然。

從整部小說來看,老人可算是一個悲情人物,他老無所依,並不是因為沒有家人,而是由於在戰爭中殺死一名孕婦,他要用一輩子的孤單來贖罪。

男孩們在老人這裡初嘗告別的傷痛,必然是一種成長和歷練;老人何嘗不是在男孩們這裡得到了安寧:在老人向男孩子們講述了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時,在與男孩們惡作劇時,任由孩子們作主,打掃院落時,老人終於得到了自我寬恕,得到了安然。

正如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告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儀式不可少。

小說的最後,三個小男孩的悲痛,止於在老人居住的院落,看到了奇蹟。當時院子裡的花正鬧哄哄地盛開,沒了老人的身影,孩子們很失落!突然有人發現了一隻死掉的蝴蝶,男孩們想起老人平常的做法,把它送去井中。於是,井邊夏日裡的三個少年,像老人一樣把一隻死去的蝴蝶放入井中,並說:“我們送它一程吧。”突然,在光點中有許許多多蝴蝶展翅向上飛,停歇在他們的手指上、頭髮上,像老人的手在撫摸著他們,孩子們這才臉露笑容,只因他們深信,那是老爺爺在向他們告別,他們笑了,頭也不回地走出了院子。

從此,日月更替,夏日院子裡花開花敗,屋子慢慢陳舊,這也預示著孩子們明白了生命都有終點,生命本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行,他們正在抓緊時間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只有失去過,才更懂得珍惜,也只有直面過死亡,才會充滿生的渴望,唯有如此,我們才對“生命”這兩個字有觸及靈魂的理解,對“活著”有大徹大悟的深刻領悟。

正如喬布斯說過的一段話:“死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終將會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

簡而言之,通過告別儀式,可以讓孩子對死亡有深刻的理解,並精準定位人生的方向。反之,若孩子對死亡無知,只會造成內心的恐懼,從而使孩子無法正確對待自己有限的生命。

說到底,告別的意義,在於它可以讓孩子快速地成長,並領會到生命的寶貴。因此,告別,是每一個孩子早晚會遭遇的,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告別讓人悲痛,卻也教人成長。無論是主動地選擇面對告別,還是被動地告別,告別時,難免有傷痛,但同時也蘊藏著無限希望!

日本小說《夏日庭院》丨生命終有終點,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寄語:

最近,劉真去世,引發網友關心和同情!大家擔心她4歲的女兒承受不了。一直以來,人們不願意面對此類事件,所以深感無助,但沒有人可以在一生中逃離這種悲傷的告別。尤其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邊要不可避免地面對親人的離開,一邊又在充斥著禁忌和謊言的模糊化死亡教育裡。

《夏日庭院》一書的作者卻把常人不願面對的話題「死亡」,通過故事的形式清新地描述了出來,充滿了治癒系的成長色彩。全書溫暖感人,告訴父母們,孩子在直面「死亡」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樣的心理轉變。

全文從三個小男孩對「死亡」產生好奇,陷入困境和侷限、與老爺爺告別,在儀式中得到治癒和成長力量的發展四個歷程中,揭示了要幫助青少年兒童正確面對生與死的道理,只有理解了死亡,樹立了孩子們科學、健康的死亡觀,才能消除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同時,書中的老爺爺以生命自然終結的方式,以最後的告別,給了男孩們最好的告別,

顯示出了生命消亡的意義,以及告別的重要性:死亡,是結束,又是開始!是傷痛,也是希望,最好的告別,就是好好告別。


今日一語:內心是溫暖潮溼的地方,適合任何東西生長。


我是 ,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