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漫長的告別》是部毫無瑕疵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

《漫長的告別》是美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出版後,成為美國文學黃金時代四大傑作之一,和《了不起的蓋茨比》齊名。雷蒙德.錢德勒也因此成為“硬漢派”代表作家,被西方文壇稱為“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小說中塑造的偵探“馬洛”也成為史上最著名的私家偵探之一。

雷蒙德.錢德勒除了是一名出色的作家外,還是好萊塢知名編劇。他自己編劇或者與他人合作編劇了多部有影響力的電影,影響力最大的《雙重理賠》和《藍色大麗花》還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

《漫長的告別》雖然是一部偵探小說,但是推理的情節並不緊湊和燒腦,更像是一部默默道來的悲情劇。這部小說不僅是雷蒙德.錢德勒創作生涯的最高峰,也隱喻了他自己的人生。他用小說中人物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抒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和無奈。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馬洛”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

馬洛初次登場時,並不像一個傳統意義的好人。他愛耍嘴皮子,說話尖酸刻薄,經常抽菸,愛喝酒,豔遇不斷。開了一個私家偵探所,擅長利用酒精從人們口中套出他所要的情報。性格也很孤僻,獨來獨往。

然而,看似玩世不恭的馬洛骨子裡卻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他為錢工作,卻不為錢出賣靈魂。他說:“為了討生活。我賣我必須賣的。我所能賣的,就是上帝賜給我的一點膽量跟智慧,還有為了保護客戶,寧可吃虧受氣的一點意志力。

為了證明朋友的清白,馬洛幾次身陷囹圄,差點丟了自己的性命。在強權面前,他也不肯放棄對正義的渴望,願意在正義和罪惡的張力中苦苦等待。

村上春樹曾說:“馬洛擁有了一種可能性,成為了有血有肉的角色。”

越是優秀的小說,主人公的性格越是飽滿且具有多面性。一個人的好壞,很多時候並不是從他的性格中判斷出來的,而是看他在面對事情是非曲直的態度和做法。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劇照

在金庸小說中,如果從主人公出場時性格來說,楊過就是一個頑劣的“混小子”。

楊過出場時是賣國賊楊康的兒子,時刻被黃蓉暗中提防。他孤傲狂放,叛逆固執,頗有心計,別人常常被他玩弄。且他不顧世俗眼光,我行我素,多次有殺害郭靖的念頭。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是一個有俠氣大義的人。他即使恨黃蓉,也不顧一切救下她的孩子;他沒有直接和郭靖一起參與抵抗外敵的行為,卻在暗地裡為民除害;他亦正亦邪,不是郭靖那樣心繫天下的民族英雄,而是遺世獨立的孤傲俠客。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楊過


所以,好人與壞人都不像他的外表上那麼善與惡。

雷蒙德·錢德勒曾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內裡的傲慢自大的不協調的混合物”,因此很多人認為馬洛的原型就是錢德勒自己。事實上,錢德勒本人性格就很高傲,說話毒舌。他曾經借小說之名嘲笑過海明威,拒絕參加諾貝爾文學家,諷刺諾貝爾文學家只頒發給二三流作家。他也沒什麼朋友,孤零零客死他鄉,只有寥寥數人參加他的葬禮。

相比之下,馬洛的命運卻好很多。他娶了彼此相愛的女人,他的妻子還是個百萬富翁,他們住在豪宅裡,他依然可以做自己堅持的事情,他還是他,一如既往,從未改變。

這時的馬洛才是錢德勒理想的自己,用小說的主人公的身份,過著自己一直渴求的生活。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劇照


書中陷入困境的暢銷書作家也是錢德勒自己

《漫長的告別》中,有一位關鍵人物:暢銷書作家羅傑。他42歲左右,住在一幢豪華的別墅裡,有一位貌美的妻子。他寫了12本暢銷書,賺了很多錢。但是,他不快樂,日日酗酒,不斷逃避現實,還企圖自殺。

錢德勒在這部小說中寫道:“我翻過他的書,我覺得是垃圾。”“所有作家都是廢物,我更是最沒用的。”“我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混蛋。”

這其實是錢德勒對自己作品的否定。錢德勒最開始寫作是為了生計,儘管後來他相繼出版了熱銷作品,也擁有了大批讀者,但是他始終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陷入了創作的瓶頸,一直試圖改變現狀。

另一方面,他和書中的作家羅傑一樣,擁有貌美的妻子,但是婚姻並不幸福。錢德勒的妻子比他大18歲,他們在一起相處了三十年,表面上看他們是一對恩愛有加的夫妻,實際上他們的婚姻早就千瘡百孔。早已移情別戀的錢德勒為了維持上流人士的體面,不得不維持虛假的假象生活。

有人說:錢德勒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爛俗的故事寫成精妙絕倫的小說,也就相應地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怎樣地亂七八糟。

1954年,錢德勒的妻子去世了。他酗酒更厲害了,也很少寫作了。寂寞又沮喪的錢德勒異常痛苦,一年後,他朝自己開了開槍,自殺未遂。四年後,他被發現孤零零客死他鄉。

生前喧囂傲氣的他,死後卻極其悲涼,只有17個參加了他的葬禮,基本都是點頭之交。而他的秘書和經紀人則為他的版權爭得不可開交。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錢德勒

我想,小說中的一句話可以說明錢德勒痛苦的根源:大多數人要用一生一半的精力,來保護一生從沒有存在過的尊嚴。

錢德勒創作的黃金時代正是美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經濟空前繁榮。但是,社會風氣日趨腐化墮落,人們盛行“享樂主義”,到處充斥著對金錢的狂熱崇拜。很多人擠破頭腦也要進入上層社會,想要成為真正的上流人物。

因為,只有成為上流人物,才能享受所謂的自尊,才能被人認可。

但是,上流社會真得就是一片祥和之地嗎?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曾說:“貴族經常犯下非常殘暴和非人的行徑,但是他們很少懷有卑躬屈膝的念頭。”

在《漫長的告別》中,上層社會人士的虛偽和姦詐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錢德勒的痛苦之處,他一方面看不慣這些行為,一方面為了維持自尊不得不繼續生活在自己鄙視的圈子裡。

然而,錢德勒終究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當他感到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時,他把希望寄託在馬洛身上,讓馬洛替自己去完成心裡的理想。他說:“如果有足夠的人像他(馬洛),那麼這個世界會是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變得太無趣而不值得居住。

錢德勒不在了,馬洛可以一直永存。

《漫長的告別》: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小結

這部小說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每告別一次,就是死去一點點。第一次讀時,覺得就是朋友、親人之間的普通的告別。再次讀時,聯想到作者本人的經歷,才明白這告別的沉重。

錢德勒的這部偵探作品,破的不是案,而是人生。人到中年,和朋友的每一次告別,意味著此生不會再見。越到人生的後半段,生活越發孤獨清冷。生活的悲劇,並不是美麗的事物過早衰亡,而是親眼看著他們變得鄙俗和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