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祕|中醫文化必修課

本 期 導 讀

本文是潘毅老師喜馬拉雅FM線上課「中醫文化必修課」第12集《之靈蘭秘典:醫家的不傳之秘(下)》的文字版節選,更多精彩請收聽原課程。

這一集,潘毅老師從食物的消化過程切入,將六腑的官能串成了一條線,令聽眾恍然大悟。滿屏乾貨,建議記筆記哦。

《靈蘭秘典論》的上一講,我們重點講了五臟。用官職來比喻五臟,這個說法很形象,可以讓大家更加了解五臟的功能特點。

這一講,我們講六腑。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接受、容納、消化、吸收以及傳化水谷。

在具體瞭解中醫六腑的功能前,我帶大家先簡單地梳理一下中學學過的消化過程的知識。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食物進入身體後經歷了什麼

首先,口腔對食物進行咀嚼,加上唾液中酶的作用,這是消化的開始。

然後,這些食物通過食道下送到胃。中的胃酸與消化酶一起參與對食物的消化,這是化學性質的;而胃的平滑肌蠕動,也促進食物的消化,這是機械性的。

之後,這些食糜(mí)下傳到小腸,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與此同時,胰臟分泌的消化液,分泌、排洩的膽汁,也參與了消化過程。

最後,食物殘渣下達到大腸,大腸吸收剩餘水分,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因為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傳導、消化食物,並將糟粕排出體外,所以,六腑宜通暢不宜停滯,故而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說法。

好!下來,為了聽起來順暢,我們不按《靈蘭秘典論》的條文順序,而是按消化過程的順序,來講述這些條文。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那麼首先就是胃,在《靈蘭秘典論》之中,胃是跟脾是連在一起論述的:「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它的意思是,脾胃就像儲存糧食的倉庫,包容五穀,糧食輸送出去,就可以營養全身,所以說「五味出焉」。

這裡胃的功能並沒有講得很詳細,我們細化一下,看看胃有什麼功能。

胃的功能是受納、腐熟:受納,指的是吃的食物進到胃裡,由胃接受和容納;腐熟,腐是腐爛的腐,熟是飯煮熟的熟,腐熟就好像煮飯的過程,胃氣對吃進去的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因為飲食經胃腐熟之後,必須下傳到小腸,對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關於它的功能特性,又有了「胃主通降」這麼一說。

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如果正常,就表現為食入能化;如果腐熟功能減弱,則表現為

胃脘脹滿、不思飲食

如果腐熟功能亢進,比如,有胃火的時候,有火代表陽氣過旺,陽氣代表功能,那麼有胃火就是胃的腐熟功能亢進,就容易表現為吃得多,但不長肉,教材裡一般叫做「消谷善飢」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那是不是說,從食慾上看,就可以判斷胃功能的好壞呢?不一定!因為跟食慾有關的,除了胃,還有脾。

脾跟胃的功能,區別就在於:脾的功能特點是主上升,所以脾有病,就容易不升,出現水谷往下走、大便溏瀉之類的降的表現;而胃的功能是主通降,胃有病就容易不降,常常表現為:噁心、噯氣、嘔吐、呃逆等往上升的症狀。

所以,胃以降為和。那麼臨床治療胃病,常以「和胃」加「降胃」為原則。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再來說小腸,《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這裡的受盛化物,包括受盛和化物兩個方面:從胃腑傳來的食糜,小腸接受並且盛納,也就是受盛;食糜在小腸內停留一定的時間,在脾氣與小腸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消化,使食糜化為精微物質,也就是化物。

受盛化物的同時,還要泌別清濁,就是指小腸對食糜消化後,將其分別為清跟濁兩部分。

清者,指的是水谷精微和津液,這部分由小腸吸收,再經由脾氣轉輸到全身,為全身所用;濁者,食物殘渣,下傳到大腸;其中的部分水液,則通過三焦,傳到腎,進入腎主水的環節。

到這裡,懂點中醫的人,可能會有疑問,怎麼會沒有小腸氣虛、小腸陽虛這些說法?

這是因為,脾主運化的這個「化」字,內涵太大,基本上把小腸的化物功能涵蓋了,所以脾氣虛、脾陽虛,實際上就包括了小腸氣虛、小腸陽虛。

另外,中醫藏象學也習慣把小腸的功能歸納到脾胃升清降濁的作用當中去。

其中小腸受盛和別濁的功能,視為胃受納和通降的延續;小腸的化物和泌清功能,則又屬於脾運化升清的組成部分。

因此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多從脾胃論治。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下來就是大腸,《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傳道,說的是傳不潔物之道,就是大腸接受由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然後排出體外。

這裡說到了大便的問題,現代人大便的問題太多了。我們看看,判斷大便是否正常要從哪些方面來看。

(預警:下方是一段有味道的中醫課)

一般要觀察的是,大便的量、色、質,還有次數、伴隨的症狀等。

比如說顏色,一般如果大便顏色偏淡,是偏寒的多;顏色比較深的,是偏熱的多。

再比如說質地,指的是質地是正常,還是偏硬,或是偏軟、偏爛、偏水樣。如果長期偏軟或偏爛的,多半是脾虛,用藥的話多半用參苓白朮散,或者附子理中丸。

如果是急性起病的大便清稀,一般是寒溼下注,用藿香正氣丸就好了;如果是大便爛的,又偏黃臭,拉完又想拉,拉不乾淨,那是大腸溼熱,就用葛根芩連丸。

大便偏硬的,大多是實熱傷津,或者大腸陰虛,這種可以通過清熱,或者滋陰通便的方法來解決。

大便偏硬,也不完全是因為缺少津液。比如有些病人伸個舌頭出來,你看那舌頭淡胖,邊有齒印,舌苔粘膩。

那麼這種情況就有點複雜,不是單純體內缺津液,而是他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水溼去不到腸道導致的。也就是說,體內的水液分佈不均勻。

這種情況,其中不少是因為吃減肥藥,或者是吃了所謂的清腸排毒的通便藥,而且形成了依賴,不吃這些藥還排不出大便。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下來就是次數。次數偏多的,假如是慢性的,多半是脾虛;假如是急性,多半是因為寒溼,或者溼熱,治法上我們可以參照上面所講的。

我們很多人對便秘這個詞恐怕有點誤解,以為大便乾硬就是便秘,其實便秘診斷的重心是次數。

大便次數比平常減少了,就是便秘。比如有些老年人,幾天拉一次。但如果排便的時候很費勁,拉得全身乏力才排出來,排出來的又是軟的,這說明氣虛了,不能推動。這個也是便秘。

看伴隨症狀的話,一般會看大便有沒有伴隨粘液,有沒有出血,或者有沒有膿,有沒有腸道里面的一些剝落物,還有,有沒有拉完又想拉、拉不乾淨的感覺,這是伴隨狀況。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下來就是膽了,《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我們先來看看結構上的膽。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藏、排洩膽汁,適時適量地把膽汁注入腸中,膽汁可以促進水谷中脂肪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如果膽汁分泌、排洩受阻,就會出現右脅下脹滿疼痛、厭食油膩,這是因為消化不了脂肪類食物,所以怕油膩。

但如果膽汁外溢到肌膚,就會發為黃疸;如果膽氣上逆,則會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這樣的表現。

膽汁本來應該排洩到小腸,但假如膽汁下不到小腸,卻去到了胃,我們一般叫膽汁反流,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燒心感,這種燒心感,甚至可以上延到食道。

但《靈蘭秘典論》裡所說的「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要表達的並不是這個結構的膽,這裡說的膽,更接近平時講的膽大膽小的膽的意象。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膽主決斷,也包括主勇怯。

決斷,就是決定判斷,主要表現為,在精神意識方面具有不偏不倚地判斷事物、做出決斷的能力。

一個人膽氣足,功能正常,他的決斷力就強

;一個人膽氣虛,則膽小怯懦、優柔寡斷,或者稍微遇到刺激就魂魄不寧,睡眠也容易受驚,甚至不敢自己一個人獨處。

但是,膽為什麼叫作中正之官呢?

首先,膽是屬於六腑的。其次,雖然它的形態是中空的,像腑,但是裡面卻藏有「膽汁」,具有五臟藏精氣的特性。對這種形態像六腑、功能像五臟的臟器,在中醫分類上,就叫做奇恆之腑。

說回來,由於膽藏「膽汁」,具有五臟藏精氣的特性,所以,膽與髒,可以說相親性較高。

另外,膽在貯藏、排洩膽汁這個功能外,還多了一個主決斷與主勇怯的意象功能,這與五臟的構象方法一致。

因此,膽雖然屬於腑,在功能上,可以說與髒互相勾連。「中正之官」的功能,近似於臟腑體系內的法官,法官處事必須中正不偏。

人體臟器分類為五臟和六腑,還有奇恆之腑三方,膽本屬於六腑與奇恆之腑,又與髒暗通勾連。實際上,膽作為法官的身份,具有了被三方認可接納的身份優勢。

在所有臟腑中,具備這個條件的,就只有膽。

那麼,由膽作出的「決斷」各方都可信服了。如此一來,守中、持正合一,體現出儒家「執中行、守中道、達中和」的觀念,也是執法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還有,決斷,屬於思維、精神、氣質範疇,與心神關係密切。

而驚恐、不能獨處、失眠、易被驚嚇這些精神情志症狀,臨床上,雖然診斷為膽氣虛,但治療上,實際是心跟膽並治,這說明膽與主神明的「君主之官」心的關係密切。

有這樣一個既得「君主」信任,又得諸方認可,「中」「正」兼備的臟器(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德才兼備),那麼,膽不做大法官,誰能做?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另外,再說說膽的決斷功能。決斷功能影響到對人性格勇敢還是怯懦的判斷。比如,決斷果敢、準確,我們經常說,有膽識、有膽量,這個人就叫做勇。

有個詞叫「殺伐決斷」,決斷與殺伐有關,這需多大的勇氣!反過來,假如猶豫、遲疑,謀而不決,就是無膽識、無膽量,這人就叫怯。

在疾病治療上,膽氣豪強之人,對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防禦力較強,恢復也快;膽氣怯弱的人,在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往往容易形成疾病。

可見,膽主決斷與勇怯,是維持心君統治下,政官體系高效運作的有效保證,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因素影響、維持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臟器功能正常以及互相協調有著重要意義。

潘毅:醫家的不傳之秘|中醫文化必修課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再下來一句,就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什麼叫州都?張景嶽註解說:「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

膀胱的功能,就是貯尿和排尿。膀胱貯尿和排尿的功能,主要依賴於腎的氣化功能。

什麼叫氣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腎中陽氣就像一把火,人體代謝後下到腎的水液,藉由這把火,重新蒸騰為水蒸氣,供人體再利用。

而確實沒有用的部分,則化成尿液,貯存在膀胱。然後,再通過腎氣對膀胱開合的控制,有度地排出體外。

腎氣充足,氣化與控制正常,那麼膀胱就開合有度,表現為貯尿、排尿正常。這就是「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如果腎氣不足,既可以是膀胱開多合少,表現為尿頻、尿多、小便餘瀝不盡,甚至遺尿、尿失禁等病症,也可以是膀胱合多開少,表現為尿少、尿閉、水腫這些病症。

下來就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句。

三焦是我們特別不熟悉,也不容易理解的腑,所以我們在後面專門另闢一講來談它。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裡。

互 動

你有哪些收穫或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