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為何從未出現過改朝換代?

官兒迷


今天是日本令和元年的第一天——就在今早零點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至此持續30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德仁皇太子即位成為新天皇,改年號為“令和”。事實上早在今年的4月1日中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首相官邸正式公佈:新年號“令和”將於5月1日正式取代目前的“平成”年號。更換年號的原因是天皇皇位的傳承——日本天皇明仁曾於2016年8月8日向國民發佈電視講話表明自己“生前退位”的決定。甚至在更早之前的3月12日明仁天皇就已進入東京皇居內的三大殿向日本皇室的歷代祖先祭告退位事宜,15日明仁天皇前往伊勢神宮、神武天皇陵、昭和天皇陵拜謁。從這番繁瑣浩大的退位儀式中不難看出:日本人對天皇的神化性。事實上日本天皇從一開始就被塑造成為一個神的形象——根據《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的記載:日本國是由天照大神的子孫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的,天皇因此被賦予了現人神的地位。在1889年頒佈的亞洲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條就寫著:”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這就是在中、韓等亞洲國家臭名昭著的皇國史觀。這種歷史觀本質上是一種將天皇神化性,以天皇作為日本國家的中心,以宣揚忠君理念實行對內獨裁專制、對外侵略擴張的輿論宣傳工具。

然而這所謂的”萬世一系“其實頗為值得懷疑——事實上在日本史籍中關於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生於何時、葬於何地根本沒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其生平事蹟更類似於神話:神武天皇在統一日本的關鍵戰役中突然天色大變,一隻金色的鳥停落在神武天皇的弓上,這隻鳥渾身散發著刺眼的光芒,以致於敵人睜不開眼,神武天皇因此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這樣的記載不是神話是什麼?況且日本史籍中聲稱神武天皇在位76年,以當時人類的壽命而言:能活76年就算高壽,何況在位76年?實際上在於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之前的33代天皇的事蹟基本都等同於神話傳說,也就是說直到公元592年日本歷史才有了真正較為清晰明確的文字記載。事實上1877年日本明治政府要求以皇國史觀編纂《大日本編年史》時就遭到了負責修史的久米邦武的質疑——久米邦武拒絕按明治政府的政治意識形態需要修史,而是始終堅持必須已依據於充分的考古證據作為支撐,結果遭致日本舉國的一片聲討之聲,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信奉皇國史觀的日本人有何等瘋狂。如果我們拋開日本有爭議的早期歷史不談,那麼日本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相當於我國南北朝後期的推古女皇時代,距今大約有1000多年。在此之前中國史籍中儘管也有著關於漢倭奴王、邪馬臺國等記載,然而如今已無法說清當初的倭奴國、邪馬臺國和最終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國有無關聯了。自推古女皇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日本皇室的確出自傳承著同一血緣的同一個家族,而在東亞大陸上這1000多年間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國無不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然而如果籠統地說日本從未經歷過改朝換代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改朝換代泛指政權更迭,而在日本古代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內天皇其實並不處於國家政權的中心位置,日本事實上是經歷過政權更迭的,然而無論經歷怎樣的政權更迭就始終沒改變歷代日本天皇出自同一家族的事實,那麼日本皇室何以能如此長壽呢?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日本皇室一直不間斷的傳承至今,但在日本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皇室其實是不掌握國家實權的。在公元794年至公元1192年的平安時代日本出現了以外戚貴族藤原家為核心的攝關政治:所謂攝關——攝指的是攝政,也就是在天皇年幼時輔政;而關指的是關白——所謂關白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稟報奏報的意思,然而實際上的權力絕不僅止於此。天皇年幼藤原家就為攝政,天皇成年後就為關白逐漸成為定製。以中國的傳統視角來看:平安時代藤原家的攝關政治其實就是典型的外戚專政,所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掌權的外戚要麼隨著小皇帝的成年而被打壓,要麼就索性取而代之成為新皇帝,然而在日本攝關政治卻成為一種長期性的定製,於是皇位和皇權出現了分離。攝關對天皇來說等於將政權拱手相讓,天皇自然不甘心此種局面,於是天皇發明了院政與之抗衡:院政始於白河天皇時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於1086年主動退位,傳位給太子崛河天皇,新天皇當時只有8歲,白河天皇退位後就出家為僧,成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設立院廳繼續執政——由於在此前的孝謙天皇到桓武天皇時期以藤原家為首的世家貴族勢力和寺院僧侶勢力長期爭鬥,而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後為打擊佛教勢力對朝政的干預重新提拔重用藤原家,可時過境遷之後藤原家開始尾大不掉,於是白河天皇此舉實際上是皇室和寺院僧侶勢力結盟對抗以藤原家為首的世家貴族。由法皇親自輔佐新天皇也避免了藤原家利用天皇年幼之機專擅朝政。此後鳥羽和後白河天皇也仿效此舉,於是日本政壇出現了攝關和院政博弈的局面。而正是雙方的對立使後來日本歷史的主角——武士階層登上了歷史舞臺。隨著大化改新中效法大唐文明創立的半天制度的崩潰,在日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莊園主。他們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將領地內的部分人武裝起來形成最初的武士。到11世紀武士已經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並被分割為兩大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後裔清和源氏。兩大集團開始了爭奪政權的鬥爭,經過長期的鬥爭後平氏家族在其領袖平清盛的帶領下擊敗源氏,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儘管平清盛作為日本首位掌握政權的武士不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積極開展對宋貿易,積聚起了大量財富,並獲得了外戚的顯耀地位,開啟了武士執政的先河。然而平清盛其實是從武士身份起家而積極向朝廷貴族靠攏——他最終其實和之前的藤原家攝關政治一樣是在朝廷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1185年源氏家族的源賴朝在擊敗平家和源氏內部的反對勢力後開創了鎌倉幕府政權,這標誌著武士階層正式在朝廷之外成立了自己的政權架構而不再是融入朝廷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此以天皇為核心的京都朝廷已淡化成為僅僅只具有象徵性質了,國家軍政大權完全操之於由武士階層創立的幕府手中。

鎌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死後他年僅十八歲的兒子源賴家繼任新一代幕府將軍。源賴家對弓馬之術頗為精通,不過個人武藝高超的他卻缺乏其父的政治謀略和權威。更重要的是其母即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1156~1225)當時四十四歲,正當虎狼勇武之年,況且這位北條政子打小就是當地出名的女漢子,在源賴朝創業的過程中她也是鞍前馬後立有軍功。初掌政權的源賴家試圖通過重用其岳父比企能員的勢力來擺脫母系家族對自己的控制,北條家族作為應對之策:由家臣們推出十三人合議制,抑制賴家專政獨斷。賴家希望嫡子一幡成為下任將軍,而北條氏則支持其弟千幡(源實朝)繼任。建仁3年(1203年)賴家急病命危,比企氏與北條氏的衝突爆發。比企氏組織討伐北條氏的計劃失敗,謀逆的比企氏一族被滅(比企能員之變),一幡也同樣被害。賴家痊癒後聽聞妻兒慘狀,大為震怒,但當時北條時政已經大權在握,賴家被剝奪將軍之職,流放到伊豆修禪寺(靜岡縣伊豆市)中幽禁。翌年被北條氏派遣刺客暗殺,法名法華院殿金吾大禪合。源賴家的長子一幡在比企能員之變中被北條氏殺害,三子榮實死於暴亂,四子禪曉被北條氏刺客殺害,次子公曉起初歸隱出家,1219年他20歲時由於刺殺其叔父實朝而被定罪處死。女兒竹御所在32歲時難產,母子具亡。由於同母弟源實朝沒有子女,竹御所去世後源賴朝的血脈完全斷絕。至此鎌倉幕府儘管名號未變,但實際掌權的已不是源氏後代,而是擔任幕府執權的北條家。在鎌倉幕府內部這場源氏家族和北條家族的權力鬥爭中京都朝廷也想趁機渾水摸魚:承久三年(1121)後鳥羽天皇號召討伐幕府執權北條義時,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鎌倉武士集結起十九萬大軍,最終挫敗了萬餘名朝廷軍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幕府就佔領了京都、設立了新天皇,將後鳥羽天皇流放,參與反對幕府活動的貴族和武士被悉數處死。此後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六波羅探題負責京都治安和監視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軍隊的權力,也失去了奪回朝政的可能。此後幕府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任何力量若要挑戰幕府的權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認為是叛逆不道,在日語中出現了“天皇御謀叛”一詞。在和皇室作戰前幕府執權北條義時甚至放話道:“天皇陛下既然好戰,那我們就獻上十萬大軍作戰給陛下觀看”。但也該看到:這些實力派新興武士的內心深處雖藐視皇室的軍事實力,但對其殘留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始終有所忌憚: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在此後七百餘年的幕府時代其實一直存在——儘管新興的武士政權可以架空皇室,但卻沒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黜皇室。北條義時本人就時常害怕遭受天譴,他甚至偶爾會魂不守舍——曾因一個霹靂震壞府上的廚房而特地向幕僚諮詢吉凶。即使在鎌倉幕府滅亡後也只經歷了一小段時間的天皇執政時期,隨後不久新的室町幕府重新架空了皇室的權力。室町幕府末期已無力控制地方上的武士集團,於是地方上的諸侯大名勢力紛紛崛起並相互征伐,這段歷史時期因此被稱為戰國時代。在戰國時代後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大梟雄相繼崛起,最終由德川家康終結了長年的戰亂,開創了新的江戶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一直維持到1867年11月15日,可以說從1185年源賴朝開創幕府政權到1867年江戶幕府壽終正寢這近七百年時光裡國家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幕府手中,然而天皇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卻從沒任何人試圖挑戰。由此形成了至尊者並非至強,至強者並非至尊的狀態。問題在於:在這近七百年時間裡經歷了鎌倉、室町、江戶三代幕府更迭,無數盛極一時的諸侯大名都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出局;而看似脆弱的皇室卻能一直傳承下來又是為什麼呢?

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天皇為建立像中國唐朝一樣的中央集權制帝國所做的一次努力——在此之前日本實際上是由原始部落形態向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過渡,以蘇我氏為首的各部落氏族首領擁有極大的權力。大化改新後日本效仿大唐培養了一個職業官僚階層以代替以前的各氏族首領,建立起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權制度。然而日本畢竟不是唐帝國——大化改新時日本的氏族貴族勢力仍相當強大,以致於他們與生俱來的驕傲與光榮即使在皇權面前也能光芒四射。如果將國家比喻為一家公司的話:那麼日本的貴族階層就是這個國家的集體股東,天皇只是世襲的貴族領袖,遠未達到中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程度;而中國皇帝則是國家的唯一股東,事實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以來中國的貴族階層就處於日漸消亡的狀態。儘管在古代中國也存在門第高低之分,但這只是一種世俗觀念,真正能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的貴族階層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帝國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皇權可以讓人生,讓人死,可以讓混跡街頭的韋小寶一夜間飛黃騰達,也可以讓一個偌大的鐘鳴鼎食之家頃刻間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事實上日本的貴族政治是一把雙刃劍:儘管它削弱了皇權的存在感,事實上即使在號稱天皇具有實權的年代也是會受到周邊貴族勢力的種種牽絆,但另一方面它也使處於嚴格的等級制度下金字塔最頂端的皇權充滿了浪漫與神秘的色彩。中國皇帝選擇了追求不受制約的無限權力,於是就必須削弱貴族的力量,消解等級秩序,實現“在皇權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地為奴”。這樣做的結果卻使皇權直接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由於古代中國大一統的集權體制下皇權和民眾之間缺乏像歐洲、日本那樣的貴族階層作為中間角色,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將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視為是皇帝施政的錯誤。而在歐洲、日本直接和民眾發生關係的並不是一國之君,而是封建制度下的當地領主,可以說對古代的日本人而言:天皇更像是一個傳說中神一般的存在。由於不和民眾發生直接接觸,因此也難以和民眾產生直接矛盾,而在日本嚴酷的等級制度下皇室和掌握實權的幕府基本都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皇室不會逾越血統與門閥的限制而肆無忌憚擴張自己的權力,而幕府也不敢逾越血統取皇室而代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本皇室的長壽正是因為其長期遠離國家實際政治中心因而得以避免捲入太多紛爭的緣故。

長期遠離國家實際政治中心儘管使日本皇室得以長壽,然而說到底日本天皇是不甘心這種虛位狀態的,只不過他們面對實力強大的幕府政權而無能為力罷了。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1336年-1392年)公卿北畠親房就寫下了《神皇正統記》——該書的主旨就是宣揚日本乃神之國度,理應由神的子孫天皇統領一切。在幕府統治末期日本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之下再次強化了所謂“尊皇攘夷”的理念,一時間天皇成為日本各藩勢力試圖爭取的對象。1867年11月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在各方壓力之下宣佈大政奉還——把權力歸還於天皇。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本來德川慶喜在大政奉還後仍得以保留德川家族的世襲領地,然而現在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要求德川慶喜廢除幕府、“辭官納地”。1868年3月已被任命為明治新政府的陸海軍負責人的西鄉隆盛率軍抵達德川幕府的大本營江戶城下,德川慶喜派西鄉隆盛的老熟人勝海舟與其談判,最終雙方達成和平協議,明治新政府的軍隊不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就兵不血刃進入了江戶城。至此以天皇為核心的日本近代國家體制已初見雛形,以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宣告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最終成形。事實上日本近代的對外戰爭並不能簡單視為是好戰的日本軍部的責任,當時對天皇無比狂熱的日本國民除了少部分反戰同盟的成員之外幾乎都支持過戰爭——每當日軍攻陷一地國內都會進行盛大的狂歡慶祝。日本終於因為其窮兵黷武的侵略行徑而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1945年8月15日處於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打擊之下的日本終於以天皇裕仁頒佈詔書的形式宣佈投降,8月30日麥克阿瑟率領美國佔領軍進駐日本。這時的麥克阿瑟以戰勝者的姿態被奉為日本的“太上皇”,他試圖通過嚴懲日本、審判天皇的戰爭罪行以報復當年自己在菲律賓被日軍擊敗的一箭之仇——當初他從菲律賓撤離時曾發誓“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死不瞑目!”然而當他看到之前高喊著“一億玉碎”口號負隅頑抗的日本軍民在天皇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裝,這令他發出了“天皇是勝過20個機械化師團的力量”的感嘆,從這時開始他就萌生了利用天皇權威實現對日佔領的企圖。裕仁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主動同麥克阿瑟會面,雙方具體談了些什麼至今不為外界所知。

儘管如此美國佔領當局需要按自身意圖對天皇制進行改造:1946年元旦裕仁在美軍的壓力下發布《人格宣言》,第一次向全體國民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從而破除了關於天皇是“現人神”的迷信。兩週後的1月18日美軍的機關報《星條報》在頭版頭條赫然刊登了一篇題為《他才是真正的日本天皇》的爆炸性圖片新聞——照片中的男子身穿印有十六瓣菊花徽章的和服,站在同樣印有大型菊花徽章的帷幕前宣稱自己才是“正統的天皇”。此人名叫熊澤寬道,當時是名古屋一家雜貨店的老闆,他宣稱自己是南朝天皇的直系後裔。那麼此人究竟和日本皇族有無瓜葛?日本南朝又是怎樣一個朝代?是否還有與之對應的北朝呢?事實上日本歷史上還真有一個南北朝時代,而導致南北朝對立的起因恰恰正是天皇皇位之爭:公元13世紀末期日本天皇已被鎌倉幕府架空,可就是這麼一個幕府手中的木偶傀儡卻擁有幕府也不具備的精神屬性——至少在日本人的內心深處天皇是神,這種神性是幕府也無法取代的。正因為如此,已然沒什麼實權的皇位依然引起了覬覦——當時日本皇族內部為爭奪皇位分裂成以後深草天皇為首的持明院派和以龜山天皇為首的大覺寺派。鎌倉幕府見皇室內部出現紛爭,趁機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調停以強化自己的權威,最終在幕府的調解下兩派達成共識:皇位由兩派交替輪流即位。1318年大覺寺派的後醍醐天皇即位,此時已是鎌倉幕府末期。儘管鎌倉幕府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成功抗擊元朝的入侵,但受貨幣經濟影響而無法恩賞抗元官兵,這導致了武士對幕府的不滿日益增高。看到時機的後醍醐天皇積極籌備倒幕計劃。正中元年(1324年)鎌倉幕府發現了後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圖,責令六波羅探題將天皇身邊的日野資朝等人處分,史稱正中之變。鎌倉幕府不知該如何處置天皇,但天皇此後更加深了倒幕的意志,同醍醐寺的文觀、法勝寺的圓觀等僧人親近。元德2年(1329年)後醍醐天皇假借為中宮安產祈禱為由,暗地裡為征討關東祈願,並拉攏興福寺、延歷寺等寺社勢力的關係。但大覺寺統的貴族大多支持邦良親王,而持明院統的貴族則支持鎌倉幕府,後醍醐天皇陷入了孤立狀態。而且邦良親王病死後鎌倉幕府指定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為皇太子,後醍醐天皇的皇位岌岌可危。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計劃倒幕,但被身邊的吉田定房告發;後醍醐天皇攜帶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睿山為據點舉兵討幕。但最後被包圍在了笠置山(今京都府相樂郡笠置町內)。幕府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攻陷了該城並逮捕了天皇。這就是元弘之亂。鎌倉幕府將策劃倒幕的後醍醐天皇廢黜,擁立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位,是為光嚴天皇。而鎌倉幕府則商議,以承久之亂中策劃倒幕的後鳥羽上皇被流放隱岐島之事為先例——將後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隱岐島。次年後醍醐到達隱岐島。但是當時倒幕的勢力,如護良親王、河內國的楠木正成、播磨國的赤松則村(圓心)等人活躍於日本各地,紛紛表示效忠於後醍醐。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名和長年等人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逃至伯耆國船上山(今鳥取縣東伯郡琴浦町內)舉兵討幕。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守時派遣足利高氏(即後來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討,但足利高氏卻倒向了後醍醐一方,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此後新田義貞在東國舉兵,攻陷鎌倉,北條氏和鎌倉幕府一起滅亡了。回到京都的後醍醐天皇不承認光嚴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為上皇,剝奪了他所有權力。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制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這就是歷史上的建武新政。同時廢去了邦良親王遺孤康仁親王的皇位繼承權,將自己的兒子恆良親王立為皇太子。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復古,事實上建立了天皇專制政權。而且其激進的改革、恩賞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以及對貴族、大寺社、武士等較大勢力集團權利的侵害,最終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建武二年(1335年)原本投靠後醍醐天皇的武士首領足利尊氏倒戈一擊——擁立持明院派的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並率兵入京將後醍醐天皇軟禁起來,身陷囹圄的後醍醐天皇於1336年男扮女裝逃出京都,潛入京都以南的吉野山另立朝廷。足利尊氏在京都建立了室町幕府,這是日本史上第二個幕府政權,由他扶植的光明天皇朝廷被稱為北朝;與之相對應的後醍醐天皇在吉野山建立的朝廷被稱為南朝。雙方均自稱正統,稱對方為偽朝,此後日本歷史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南北朝對立狀態。直到1392年室町幕府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代才結束南北朝對立狀態,此後日本歷代天皇皆出自北朝天皇后裔。

此時南北朝時代早已過去五百餘年,此時熊澤寬道又跳出來自稱南朝天皇后裔並指責作為篡位者的北朝皇族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元兇。繼熊澤寬道之後日本各地又陸續湧現出:愛知縣的外村天皇和三浦天皇、鹿兒島縣的長濱天皇、新鳥縣的佐渡天皇、高知縣的橫倉天皇......事實上此時日本湧現出這麼多天皇在相當程度上有美國佔領當局的運作,這其實是在告訴裕仁:必須配合美國的佔領政策,否則美國完全可以找到替代他的統治工具。1946年元旦裕仁在美國佔領當局的強大壓力之下發布《人間宣言》——這是日本天皇首次向全體國民公開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1946年2月麥克阿瑟精心策劃了一次日本天皇巡遊全國的活動,試圖以此瞭解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地位,事實上這次巡遊活動的結果將確定裕仁的命運——如果裕仁在這次巡遊中不能收穫人性就證明他不適合作為美國對日佔領的工具,那麼對美國而言沒有利用價值的他就會被送上遠東軍事法庭就其戰爭罪行進行戰爭罪行的審判,北朝皇位將就此由南朝皇族的後裔取代。結果在這次巡遊過程中裕仁在所到各處都受到日本國民的熱烈歡迎,這就更堅定了美國庇護裕仁、保留天皇制的野心,以裕仁為代表的沾滿亞洲人民鮮血的日本皇族就此逃脫了戰爭罪行的審判。而那位被美國拿出來利用的“熊澤天皇”在失去利用價值後就被拋棄了,這位“熊澤天皇”卻對此並不甘心——1946年秋裕仁巡視名古屋時“熊澤天皇”帶著自己的侍從官尾隨其後,試圖同裕仁理論一番,結果壓根沒人搭理他們,於是他一氣之下於1951年1月將裕仁告上東京地方法院,提出“確認現任天皇不夠資格”的訴訟,但被法院以“天皇不受司法約束”為由駁回,至此裕仁皇位的最後威脅消除。直到1989年1月7日87歲的裕仁才壽終正寢,作為皇太子的明仁隨即繼位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年號為平成。2016年8月8日明仁向國民發佈電視講話表明自己“生前退位”的決定。2017年12月1日召開的日本皇室會議確定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5月1日即位。4月1日上午日本政府召集京都大學教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等9位公眾人物舉行懇談會,就新年號的備選方案徵詢意見,隨後在聽取國會參眾兩院正副議長的意見後召開內閣全體會議,討論確定新年號並通過相關政令。隨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發表談話向國民闡述新年號的涵義等相關情況時指出“令和”出自日本最古老詩集《萬葉集》的語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蘊含了“文化在人們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誕生併成長”的涵義。日本在明治時代採用了“一世一元”制——即一個天皇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在此之後日本陸續使用過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年號,均是在前任天皇駕崩後新天皇繼位時更換年號。然而此次更換年號是基於退位特別法,而非因為天皇駕崩。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天皇實際上不過是幕府將軍手中的提線木偶,當時因政治原因退位的天皇並不少見,但自明治時代以來的150年間再無天皇生前退位的事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改朝換代”,指新的朝代取代舊的朝代,泛指政權更替。說日本從未出現過改朝換代是不正確的。

日本開始頻繁的走入我們的視線,是在唐朝。那個處處學習唐朝的“奈良時代”,在唐由安史之亂走向晚期的時候,也走到了末期。而此時展現日本本土文化的“平安時代”開始成型。

在平安時代中期,就出現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公然反叛至高無上的天皇的人物——平將門(他還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而死的人)。雖然平將門以失敗告終,卻能證明,事實上,日本天皇並不是高枕無憂。在我們沒關注到的地方,還有很多雙眼睛緊緊地盯著日本最高權力的寶座。<strong>

而平安時代以後的日本戰國時期,就是最好的佐證。

久壽二年,即公元1155年,近衛天皇病逝,日本武家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近衛天皇死後,天皇之位競爭激烈,。在經歷一系列鬥爭之後,保元元年(即公元1156年)爆發保元之戰,而這場戰爭的主力軍,不再是與天皇有關的公卿勢力,而是武家。

而在平治元年(即公元1159年)又爆發以源氏和平氏兩武家為主的戰爭。就在這兩場戰爭之中,以天皇為代表的公卿元氣大傷,國家權力實際上落入平家這一武家手中。單從這一件事看,日本就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

短短十幾年後,曾經被平家打敗的源氏又崛起反抗。在源平戰爭期間,還出現了木曾義仲攻下京都,脅迫天皇,暫時掌握“政權”一事。

源平戰爭之後,源氏架空以天皇為首的公卿,建立鎌倉幕府,掌握日本實際控制權。這是日本又一次典型的改朝換代。

<strong>

在鎌倉幕府時期,鎌倉內部控制權又由源氏落到源氏姻親北條家手中,這依然可以算一次改朝換代。

而鎌倉幕府之後,還有室町幕府和我們更熟悉的德川幕府。這些日本武家政權的更替,實際上就是日本的改朝換代。

即使是在皇室內部,也在日本南北朝時期出現過兩位天皇南北對峙局面。所以,我們可以說,日本天皇長期存在。但不能認為日本沒有出現過改朝換代。

<strong>


鄧海春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題目裡的陳述並不算準確,日本並不是沒有過改朝換代,日本也曾經歷過很多朝代,只是日本的天皇家族名義上沒有更換過,但在日本1000多年的文明史上,其實天皇真正掌權的時間很短,而在其它時間,日本的改朝換代相對於中國,出現的頻率一點也不低。至於為何日本天皇家族從未更換過,這可能就跟日本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了。


日本有什麼獨特之處?

首先桃花石雜談想說明的一點是,在世界歷史上,像中國古代那樣每次更換統治者家族就更換國號的情況其實真的不太常見。比如在西方歷史上最出名的東西羅馬帝國,其實如果細分,也差不多都能分出十幾個朝代來,但他們的國號從來沒有變過,始終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文簡稱SPQR。所以曾經很多咱們國內的朋友也以為羅馬帝國也像中國一個朝代一樣,沒有改朝換代過,它的滅亡也只是改朝換代而已,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日本天皇家族徽章

同樣日本始終叫日本,沒有換過國號並不特殊,但這不代表沒有過改朝換代。但日本也確實有特殊情況,就是日本的天皇家族名義上也從來沒有更換過,而且名義也始終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但在這裡桃花石雜談還是要強調一下,在絕大多數時間,天皇家族的統治真的只是名義上的。而且這種情況雖然特殊,但在世界上也算不上完全的孤例。因為同樣在亞洲,柬埔寨的王室也宣稱自己從公元1世紀的柳葉女王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到現代也差不多兩千年了。另外英國王室也宣稱自己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威塞克斯的王室家族。此外,挪威和西班牙的王室也都有差不多1000年的歷史了。

日本孤立的海島環境也是天皇家族從未更換的原因之一

當然在這些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王室中,日本天皇家族還是顯得比較特殊,畢竟它自己所宣稱的歷史最長。而這可能就是跟日本相對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環境有關了。首先日本是一個獨立的島國,雖然它不像美洲大陸那樣長期和亞歐大陸隔絕,但在公元1000年之前,外界想直接對它產生影響,特別是進行大規模軍事征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日本列島雖然人類也可以在上面生存,但環境極其惡劣。地震火山多這一點先不說,日本國土中有75%是山地丘陵,既不適合農耕,也不適合遊牧,所以對亞歐大陸上的其它民族缺乏吸引力,外敵入侵極少,幾乎不可能因為外部原因導致改朝換代。

日本的地形圖,從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山地丘陵佔有多大比例

因為外界影響極小,所以日本本土的社會結構高度穩定,社會階層也從很早開始就高度固化,實際的統治家族雖然也不斷更換,但基本都來自於同一個階層。這一點就和中國非常不一樣,也是古代中日兩國差別最大的一點。日本雖然從中國的隋唐時代就幾乎照抄了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卻唯獨沒有學習科舉制這種隋唐以後中國最核心的政治制度,因為本質上科舉制就是為了打破階層固化而創立的,但這在古代日本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所以其實天皇家族始終沒有更換,也是日本統治階層高度固化在統治階層上層的一種體現了。

日本的“改朝換代”

但本文開頭其實已經說了,日本天皇家族沒有更換過並不等於日本沒有“改朝換代”過,因為天皇家族雖然始終擁有貴族地位,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的更換卻從來沒有停過。

日本真正的雛形其實大概是形成於公元6世紀的繼體天皇時代,雖然日本的傳說歷史以及傳說中天皇家族的歷史可以再往前上溯1200年,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但直到這個時代,日本的天皇家族才以大和國統治家族的身份真正確立起日本核心區域共主的地位。

公元7世紀的日本

公元645年,日本開始進行大化革新,大力學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嚴格地說,日本此時才正式進入了文明時代。此後到公元1184年,日本名義上基本是天皇親政,雖然遷都幾次,也出現過權臣家族長期把持朝政,但還基本上可以算是同一個王朝。

但在這一時代的後期,日本的莊園制和權門體制形成,門閥和武士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在公元1184年,源氏家族的賴源朝在鎌倉建立幕府,日本真正的統治權從天皇家族轉移到了幕府,這其實就是日本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第一次改朝換代了。

日本南北朝兩個朝廷所在地,北邊的是日本京都,南面的是吉野

而鎌倉幕府維持了149年,到公元1334年被重新崛起的天皇家族消滅,日本再一次改朝換代。但領導推翻了鎌倉幕府的後醍醐天皇卻也沒能再成為日本列島共主,他很快就在大將足利尊氏逼迫下退位,足利又擁立了新的天皇,而不甘失敗的後醍醐又逃到日本南方自立,此後日本進入了持續將近60年的南北朝時期。而其實這個名稱也說明日本人自己也承認自己的歷史上是有過很多改朝換代的。

公元1392年,後醍醐建立的南朝向北朝投降,足利家族成為日本實際的統治者,這個時代被稱為室町幕府時代,這個朝代也持續了一百多年。但是在室町幕府時代的後期,因為室町幕府統治家族內亂,日本各地門閥紛紛自立,所以從公元1467年開始,雖然室町幕府仍然存在,但已經無力號令其它很多大名(日本諸侯),各地大名之間彼此攻伐,這個時代又被稱為日本的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諸侯)割據形勢

公元1573年,室町幕府滅亡,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先後登場,最終德川家康勝出,在公元1603年成為了日本實際的統治者,建立了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江戶幕府時代,一直持續到公元1867年明治維新。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天皇才又以君主立憲的名義短暫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執政權,但在二戰日本戰敗之後,日本天皇的所有施政權力再次被剝奪。其實嚴格地說,二戰之後日本等於又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


所以日本天皇家族從未更換,和日本獨特的孤立環境,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階層固化的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但日本歷史上其實也有過多次改朝換代,從公元7世紀日本進入文明時代之後,至少發生過5次涉及到整個日本的政權更迭,也就是至少五次改朝換代。所以說日本歷史上沒有過改朝換代其實是不準確的。不變的只是一張皮,但變還是永遠的主題,日本也不例外。


桃花石雜談


自日本第一代天皇起,至今已經歷經125代,皇室血脈代代不斷,傳承到今天,堪稱是歷史傳承最悠久的皇室,日本國人也自認為“萬世一系”。在長達2600多年的日本歷史中,雖然出現了不少強權人物代天皇行使權力,但還沒有哪一個人提起把天皇殺掉,讓日本改朝換代。

而作為對比,封建時代的中國皇帝雖然號稱天子,但一直都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帶我家”,所以封建朝代的中國改朝換代很頻繁。日本蕞爾小國,為何能做到“萬世一系”,最重要的原因是天皇將自己“神化”!


在經歷國內動盪,二戰的波折,日本天皇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日本天皇的身上充滿了“神性”。這個神性並不是我們農村裡面的跳大神,而是更高級。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在日本史中就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據說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第五代子孫,神武天皇在神鳥的帶領下統一日本,建立大和民族。


公元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正式將天皇權力架空,此後長達七百多年的歷史中,日本天皇就成為了有名無實的存在。但無論是在鎌倉時代,江戶時代,還是平安時代,日本的大名,幕府都不會選擇廢除天皇,因為天皇在普通日本民眾心中早就成為了“神”的代表,天皇可以沒有權力,但必須存在。

直到二戰結束以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強迫裕仁天皇頒佈《人間宣言》,在此宣言中天皇首次否定了“天皇作為現代人世間的神”的說法,才得以將長期以來形成的“天皇是神”的觀念從日本普通百姓思想裡削弱了不少,但今天的日本人其實還是很看中天皇。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這個說法,是值得懷疑的。

日本古代,也是各國林立,其中有一個小國大和國,經過多年的征伐,最後才統一日本。(古日本)

統一日本的大和王朝,也經常發生權臣、皇室爭鬥的情況。至於在次期間,是否發生改朝換代,或者君王世系改變,由於當時產生條件太差,沒有文字、書籍的誕生,無法得知。

但按照常識來看,在王朝內部的爭鬥中,王朝廢立,君王更換,是很有可能的。

既然存在這種疑惑,那為什麼又有說天皇萬世一系,永遠不會改變呢?

這種說法,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日本國史略》中:

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

而這種記載的來源,源頭是口頭傳頌天皇曆史的神官。靠用口頭傳頌的方式,準確性可想而知,一些王朝為了遮掩醜事,篡改真相,也就司空見慣了;(日本天皇)

同時,中國史書《三國志》中,關於古日本的記載,也是轉錄而來,並非實地考察。所以,古日本的歷史變遷,朝代更替,難以言說。

另外,在上述摘要的文字中,提到的神武天皇,至今在日本考古中,並沒有真實存在的依據。其實,不光這一位古天皇不能確認,在《古事記》中提到的自神武天皇、到仲武天皇,都不能確切認定存在。

最後我在說說日本史書,記載天皇的方式,大家就會發現一些荒謬之處。

推行大化改革的聖德太子,採用道教辛酉(you,第三聲)年的說法,認為每60年就會發生一次變革,辛酉年輪迴到了第21次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變革。(聖德太子 劇照)

而聖德太子推行大化改革的當年,剛好是601年。可能也是為了迎合自己改革的因素,聖德太子,就認為601年為第21個大輪迴,並以601年為基礎,往上硬生生、又給天皇統治的歷史多加了一千多年,人為虛擬了10位天皇來湊數。

這種違背事實的做法,在聖德太子之後一直被保留下來了,後人編修日本天皇史,也按照這種邏輯編寫日本史。

所以,古日本的天皇一直沒有被更換,我不敢苟同,表示懷疑。

再說步入封建時期的日本,在幕府時代,逐漸被架空權力,徒有虛名。作為空架子的天皇,也是可能會被更換、取代的。(足利義滿 動畫形象)

日本歷史上,最有嫌疑取代天皇的一個幕府將軍,就是足利義滿,也就是大家看一休和尚中的、那個傻瓜將軍。

足利義滿,掌握大權之後,產生了取代天皇的想法,並且為此開始行動,先是讓天皇認自己的妻子為母親,自己好有個法皇(也就是太上皇)的名號,然後準備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天皇的位子,但義滿突然暴斃,最後奪位計劃,無疾而終。

義滿的死,是有嫌疑的,不過也怪他自己,想奪皇位的做法太招搖了。

不過,通過他的這一做法,我們也可以看到,架空權力的天皇,其實也並不安全,一旦有想取代天皇的幕府將軍出現,這天皇萬世一系的傳統,可能還真不好說。

至於日本史書的記載,幕府將軍篡改的也太多了,到底有沒有將天皇換個人,換到自家,也難說。(德川家康 劇照)

最典型的,就是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對他的家族功績、光輝歷史一律抹殺,導致後世日本民眾,對這這位勵志的太閣大人,所知甚少,甚至有所鄙夷。

一代有權有勢的梟雄,最後也難逃被毀滅的結果,更何況一個無權無勢的天皇呢?而面對幕府將軍的權威,又有多少史官,敢實打實地記載呢?


歲七夸父


大家看中國歷史經常的改朝換代,而日本天皇一脈相承歷經125代,2600多年的歷史,竟然沒有出現過改朝換代。其主要原因還是中國與日本中央權制的區別,同時,天皇作為神的化身,數千年來在日本人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可謂是地位顯赫,不容侵犯。




日本天皇不同於中國皇帝的中央集權制度,天皇在最初是集神權和政權於一身。他們既是神的化身,也是凌駕於世間人之上的統治者。但到後期,天皇的權利逐漸被架空,神權被保留,而政權卻慢慢喪失了。所以到後期天皇逐漸成為日本儀式和祭祀中宗教和道德的化身,真正掌握實權的變成了幕府將軍,他們以天皇的名義來管理國家。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2600多年來一直都是由天照大神的子孫來統治著這個國家。作為日本國家的象徵,從神話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如今的明仁天皇,日本天皇已經傳承了長達125代,而且中間從未發生過改朝換代,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皇室,其統治之穩固,堪稱是封建史上的第一大奇蹟。




長壽的日本天皇制度堪稱君主制的一大奇蹟,但是,因為歷史太過久遠,天皇人數龐大,在中間竟然出現過史料空白期。根據日本作家安萬侶於和銅五年(公元712年)編纂完成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記載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是明確有史可查的天皇,但自神武天皇至仲哀天皇,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卻無法確認,日本天皇真正的起源時間在史學界因此一直備受爭議。




誰是“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據《古事記》和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的推斷,日本歷史上最長壽的天皇之一應神天皇(出生於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病逝於中國西晉時期,活了111歲)才是日本天皇真正的祖先。日本皇室長久以來一直都實行血親通婚,像當代的德仁皇太子,文仁親王迎娶平民女子做太子妃、王妃的事例在過去的日本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血親通婚能保證皇室血統的穩固,但同時也使日本皇室的男丁一直不怎麼興旺,同時,在沒有產生合適的男性天皇繼承人前,日本還出現了為權利過度做鋪墊的“女天皇”。日本歷史上共出現了7位女天皇。




天皇作為神權、人權的化身,在日本百姓心中具有無上的地位,是不容褻瀆和誹謗的,在過去,天皇都深居皇宮,從未與平民百姓見面,一直都保持其至高無上的神聖莊嚴和神秘感。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裕仁天皇發佈“人間宣言”廣播宣佈日本投降,日本民眾才第一次通過廣播聽到天皇的“聖音”。“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度有著紮實無堅不摧的群眾基礎,再加上歷代日本史學家、文學家的渲染美化,作為神的化身的日本天皇,受到了日本普通百姓的無限追捧。二戰結束後,鑑於裕仁天皇作為戰爭的主要禍首,美國曾想廢除天皇制度,但在日本百姓不惜以死相逼之下,天皇制最終被保留,不過至此徹底被剝奪了各種統治權利,天皇又迴歸到毫無實權的神的化身。




天皇代表著全日本,在早期,天皇是握有實權的。但到了中後期,天皇的人間統治權利逐漸被削弱。從鎌倉幕府開始(1192年-1333年),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天皇權力被架空了達682年之久。直到1867年12月日本發生了著名的“倒幕運動”,日薄西山的幕府政府至此走向了消亡,統治權利才再一次迴歸到天皇手中,此後經過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三代天皇的經營,天皇的權利前所未有的達到巔峰時期。在裕仁天皇的帶領下,日本逐漸走上了一條封建君主制對外軍事擴張的不歸路。




可以說,天皇制度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古代各種神話層出不窮,但唯有天皇,作為神之化身,代代相傳到今天。沒有強大的人民基礎,天皇絕對不可能可以如此長盛不衰。最後奉上第125代日本天皇明仁天皇的全家福收尾。


大國布衣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常年的火山爆發和地震海嘯,不僅讓日本人飽經磨難,也讓覬覦它的敵人望而卻步。最著名的要屬元朝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

公元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元帥率領蒙漢聯軍2萬人、加上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共計計3.23萬人乘船出發。剛到日本,已經是百戰之師的元軍,早已經習慣大兵團作戰的各種路數,而此時的日本武士,卻依然停留在春秋時期主將單挑的傳統模式,結果如同降維打擊,元軍打日軍如同砍瓜切菜般,砍完收工。

到了晚上元軍估計是懶得搭帳篷,畢竟有現成的戰船當做營地,於是都回到了船上休息,當夜颱風襲來,元軍200多艘兵船傾覆,死傷無數,第一次遠征日本戲劇性的結束了。

征服了半個地球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於是在第一次遠征日本失敗後的第二年,公元1281年元朝發動了第二次遠征日本,這一次軍隊多大十萬,同樣是在船上,同樣是颱風,元軍再次慘敗。估計元朝軍隊開拔的時候一定沒有看黃曆!

就這樣日本憑藉海洋天塹,和“颱風守護神”,躲過了歷史上數次野蠻人侵略,於是日本開始關起門來玩起了過家家。

在日本歷史的大多數時期,天皇只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存在,其本人和權力沒半毛錢關係,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幕府將軍。所以日本是流水的幕府,不變的天皇!日本沒有出現過改朝換代,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把戲罷了,





瓦爾登的船伕


日本天皇被稱為“萬世一系”。因為天皇從出現開始就被塑造成一個神的形象。

在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原來叫大王,而不是天皇。直到607年,日本的遣隋使在寫給隋朝皇帝的書中第一次使用了“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公元646年,日本仿照中國唐朝的封建制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到了701年,文武天皇頒佈了法令,把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稱為“天皇”



712年到720年編撰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編造了天皇神話,將天皇神化。說是在天上界有一個叫“高天原”的地方,有一男一女兩個天神,他們創造了日本,還生了許多神,最後生了三個人,其中有一個女神就是象徵太陽的天照大神,天照大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先,他派孫子降臨日本,這位天神孫子的曾孫就是日本的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建立大和國,於公元前660年即位。從此日本人就認為他們是屬於神國的國度,天皇是神的子孫。 這樣天皇是神的神話,深入人心。雖然從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中葉,天皇的勢力隨著封建主勢力的壯大而被削弱,政權旁落相繼落到了源氏,幕府將軍手裡,天皇成了名義上的最高統領。但是這些人也並沒有廢掉天皇,而是藉著天皇在人民心中的聲望來維繫統治。

到了19世紀明治維新以後,天皇又成了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日本在憲法肯定了天皇統治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同時天皇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軍國主義分子借天皇的威望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天皇的迷信,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破產而宣告結束。



1946年,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從此關於天皇是天神的神話就被否定了。但日本新憲法有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日本國民的象徵。這樣又賦予了天皇合法地位,日本到如今都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紅雨說歷史


其實日本還是有經歷過改朝換代的,無論是天皇還是幕府。

先來說說幕府的改朝換代

眾所周知,在治承壽永內亂(源平合戰)以後,清和源氏出身的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而鎌倉幕府就這樣取代了日本的朝廷,成為統治日本的機關。



雖然此時朝廷尚在,日本也是保持著東國-幕府,西國-朝廷這樣的二元政權。但是在“承久之亂”後,朝廷喪失了大部分莊園收入,失去了大量收入的朝廷連在西國的影響力都喪失了,而幕府也趁機建立了幕府在京畿的代理“六波羅府”統治西國以及監視朝廷。

鎌倉幕府末年,後醍醐天皇倒幕,鎌倉幕府滅亡,後來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原鎌倉幕府的家臣,同為清和源氏出身的足利尊氏在此期間建立了第二個真正意義上的武家政權“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家政權的更替,雖然源賴朝與足利尊氏同為清和源氏出身,但是整個政權是完全與先前的幕府不同,重新建立的。

室町幕府末年,織田信長流放了末代將軍足利義昭,雖然足利義昭的“徵夷大將軍”未被朝廷解職,但是室町幕府卻再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織田信長的“安土政權”以及後來豐臣秀吉的“桃山政權”。

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建立起的江戶幕府即日本的第三個幕府,取代了豐臣家的武家關白政權。德川家康冒充清和源氏新田氏的後人,他所建立起的幕府也是之前的完全不同。江戶幕府統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直到十九世紀才被推翻。


從武士登上舞臺開始算起,約七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就更替了平家政權、鎌倉幕府、建武政權、室町幕府、安土政權、桃山政權、江戶幕府。由此可見,對於日本真正掌權的武士政權來說,改朝換代還是十分頻繁的。

再來說說朝廷

說日本天皇萬世一系,這其實是不對的,日本在鎌倉幕府滅亡以後的南北朝時期,皇室是斷絕了。

在鎌倉幕府時,幕府插手了天皇繼承權,使得天皇不得不在兩個家系中輪流傳承,雖然祖上都是一家,但是兩支皇族“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卻是水火不容。

最後,大覺寺統出身的後醍醐天皇帶頭倒幕,被幕府流放以後,幕府擁立了持明院統皇族繼承皇位。不過,後來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重新返回朝廷,推翻了持明院統的天皇。


當足利尊氏與後醍醐天皇決裂以後,他便自行擁立了持明院統天皇,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後醍醐天皇的大覺寺統朝廷被稱為南朝,而足利尊氏擁立的持明院統被稱為北朝。因為象徵皇族正統的三件神器一直在後醍醐天皇手上,因此北朝在正統性上落了下風。

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南北朝,正統的皇族大覺寺統失去了皇位繼承權,日本便一直由持明院統一系流傳至今,這就是日本皇室的改朝換代了。

因為日本的南北朝時期與“靖難之役”等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當時出現了兩個天皇,兩個朝廷,並且現在的皇室所在的持明院統還是“篡位者”,因此理論上應該將其劃分為兩個政權。不然足利尊氏再建幕府豈不是可以稱為“源氏中興”而不是政權更替了。

因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宣揚忠君愛國理念,後來日本的明治天皇也不得不宣佈後醍醐天皇的大覺寺統才是正統,而自己的祖先是篡位者。


伊勢早苗


日本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改朝換代?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你們看待日本的政治模式是錯誤的。

日本並不是一個王朝,而是一個宗教。看待日本政治要用宗教的眼光去看待。日本天皇的起點就是神,日本的王室就是神化的結果。

其實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或者世界在皇權時期採用的都是皇權天授來加強皇權的權威。

說到皇權就要提到宗教,皇權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政治。封建皇朝是由原始部落演變而成。原始部落在通常有祭祀和部落首領組成的“政治頂層”。祭祀控制著部落首領的任命權。而部落首領的權力行使相當是“代理行政”。

其實中國在周朝的時候才皇權才開始擺脫這種祭祀的影響。周公引入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來削弱祭祀的影響。經過周朝幾位皇帝的鋪墊和努力,最後擺脫了祭祀的對權力的影響,把行政權個宗教權合一變成皇權。

看周朝的歷史太遠久的話,大家可以參考下太平天國的上層權力結構,就知道教權和政權不合一的後果是什麼。

日本是封閉的島嶼環境,天皇就是以政教一體的皇權出現的。從這點上就可以論證,日本天皇家族並不是由日本的土著發展起來的,而是外來的,而且還帶著先進的文明以“空降”的形式出現在日本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本各種武士家族的勢力的發展,日本天皇不得不放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皇室很少和平民同婚的,都是和他們的上層貴族通婚。這個現象從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論證,日本皇室和這些貴族應該是一體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知根知底。是當時和天皇一起空投到日本那群人的後代。日本天皇放權,而幕府只要權力不要皇位,說明他們想把這個團體一直維持在日本政治建築的上層。相互之間可能達成某種協議!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是一個放任底層文化淫亂的社會,而且還主動讓一個民族換血,而且還選擇中國,宋代的時候他們派女人來中國借種。(其他的不說了)

所以大家看到日本為什麼朝代一直不更換,只是權力在更替。如果看不懂就把它看作一個部落式的政治體系就可以了。把天皇當成祭祀,把幕府或者現在的首相當成首領看待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