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歷史上的地名都叫過啥?

房客拉


西安,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名稱叫長安(長治久安之意)。其實在古代西安還有很多的名稱。最早在周朝稱為灃鎬(灃京與鎬京的合稱)。在隋朝時改名大興城。唐朝之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都城,改稱京兆府、奉元城等。





海學390


西安在歷史上曾叫:灃京、鎬京、長安、常安、大興、西京等名字。十三朝古都,1100多年建都史。

西安現在的豐鎬路、長安路、大興路,西京飯店的名字也一直延續了下來……




情懷陝西


①1928年分長安縣城區及近郊置,屬陝西省。治所即今陝西省西安市。1930年撤銷。1943年復置,1947年升為院轄市。1949年5月20日解放後,直隸中央。1950年1月為西北行政區駐地。2月陝西人民政府成立,為陝西省會。1954年改為省轄市。

②1948年析西安縣城區置,屬遼北省。治所即今吉林遼源市。1952年改為遼源市,屬遼寧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

(1)舊市名。1948年由西安縣城區析置。屬遼東省。治今吉林省遼源市。同年7月改為省轄市,1952年4月改名遼源市。1954年劃屬吉林省。(2)今市名。在陝西省中部、渭河之南、秦嶺北麓、隴海鐵路線上。省人民政府駐地。面積 9983 平方千米(市轄區 1964 平方千米,其中城區187平方千米)。人口716.5萬(市轄區510.2萬)。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長安9區和藍田、周至、戶縣、高陵4縣。市人民政府駐蓮湖區。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周京畿之地,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均在今西安市長安區西灃河西東兩岸。秦稱長安鄉。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於長安邑置長安縣,七年自櫟陽徙都長安,九年設內史治此;文帝后元年間分內史為左、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改左內史為左馮翊,主爵都尉置右扶風,合稱“三輔”,並治長安。東漢左馮翊移治高陵縣,初平元年至興平二年(190—195)都長安,建安十八年(213年)雍州治由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移長安。三國魏改京兆尹為京兆郡。西魏、北周都長安,北周改郡守為尹。隋開皇二年(582年)於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大興城(今市區),三年遷都置雍州;設大興、長安二縣。大業三年(607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唐仍都於此,稱為長安城,改京兆郡為京兆府,改大興縣為萬年縣,長安縣仍舊。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京畿、關內兩道同治長安。五代梁改京兆府為大安府;唐複名京兆府。北宋先後為陝西路、永興路治,北宋末改萬年縣為樊川縣。金改樊川縣為咸寧縣,與長安縣同為京兆府路治。元為陝西四川行省治。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寓“安定西部地區”之意。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名由此肇始。清雍正《陝西通志》:“即元安西義。”同時以陝西、甘肅兩行省置陝西行省,治西安府,九年改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治。1912年為陝西省省會。1913年廢府設關中道。1914年並咸寧縣入長安縣。1928年廢道析長安縣城及四關設西安市,次年廢入長安縣。1931年以原西安市區設西京市,並定為陪都,屬中央政府行政院。1944年西京市改名西安市,並降為省轄市;次年復升為行政院轄。1954年復改為省轄市至今。1997年臨潼縣改區,2002年長安縣改區。地處渭河平原中部,市境南部為秦嶺山地。屬南溫帶半溼潤氣候。市郊所屬各縣農產以小麥、玉米、棉花、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為主。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已形成以機械、電子、紡織等為主體,包括輕工、化工、食品、冶金、建材、電力、醫藥等多種門類的工業生產體系,有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為西北最大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隴海鐵路橫貫東西,並輻射出侯西、西延、西康、西戶等鐵路和西寶公路、西銅公路及通往潼關、蘭州、包頭、禹門口、萬源等多條公路幹線。航空線可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並直達香港。是全國重要科研和教育基地之一,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長安大學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多達百餘個。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地有驪山華清池、終南山南五臺、翠華山等。有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西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及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興慶宮遺址和大雁塔、小雁塔、大興善寺、鐘鼓樓、灞橋、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等著名古蹟。紀念地有七賢莊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金家巷張學良公館、止園楊虎城紀念館、“西安事變”舊址新城黃樓等。


氣質W少


西安,古稱長安,又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

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而得名。





內切圓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秦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宗廟在渭河南岸
秦阿房宮遺址復原圖
,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臺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秦代宮殿佈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佈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千米。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臺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漢未央宮遺址復原圖
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朝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貞觀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大唐芙蓉園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千米,佈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長安城市結構佈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唐大明宮復原圖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遊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西安明城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鐘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鐘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鐘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燬,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民國16年(1927年)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議決設立西安市。民國19年(1930年)11月8日,陝西省政府撤銷西安市建制,轄區復歸長安縣。
鐘樓(近)和鼓樓(遠)
民國21年(1932年)3月5日,國民政府明令宣佈定西安為陪都[28] ,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但西京市政府始終未成立,後西京籌備委員會撤銷。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明城牆-永寧門閘樓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民國25年(1936年)12月12日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民國33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為陝西省轄市。
民國36年(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為全國12個院轄市之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億偲朢


西安是13朝歷史古都。現在依然是國際化的大都市,曾經在歷史中有過很多響亮的名字。

商周時期,周文王姬昌在此地建立了豐京城,之後的周武王在旁邊又建立了鎬京城,兩座城並列稱為豐鎬城,現遺址在西安市的南邊。

秦國建都咸陽。先後在西安地區設立了杜縣藍天芷陽高陵和戶縣。著名的阿房宮遺址就在西安市天台路上,現在的咸陽是省地級市,與西安市相鄰,和西安是兩個市區,將來會合併成一個超級大城市。

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建立西漢王朝,在西安市西北面,當時的長安鄉修建宮室,建成後,就將新蓋的都城稱為長安。在漢武帝時,開始將長安城及周圍的城鎮稱為京兆,一直沿用到元初

王莽登基之後,改長安為常安,因為王莽定都在洛陽,又稱長安為西京。

隋朝建立之初,漢長安城已經使用了五六百年,地下水汙染嚴重,又經戰亂破敗不堪,已經不適合做都城,隋文帝楊堅就在龍首原,現在西安市的北郊,重建都城,取名大興城,

唐朝李淵定都關中,將大興城重新改為長安,隨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唐朝的長安城規模空前,人口百萬,是世界商貿中心,

元朝時名字變更了三次,開始叫叫京兆府,後來叫安西路,到元順帝時叫奉元路。

明代大將徐達打下奉元路,改為西安府,一直沿用至今

西安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有一句話就能概括,如果把中國歷史比作一棵大樹,北京是這棵樹的樹冠,枝繁葉茂,而西安就是這棵大樹的根,





倚欄望明月


西安,古稱長安,又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

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而得名。

西周時定都於此,稱鎬京,西漢時定都於此稱長安.隋朝時文帝在古西漢長安故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並定都於此,也就是唐朝的長安。




青春穿越人海


西安,西周的時候叫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蒿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義,改名為長安,意思說長治久安。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隋朝時新都改名為大興城,唐朝恢復長安之名。元朝,該名為奉天城。

明洪武二年,改名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之意。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一鳴驚人01


從西周始有東都成周洛邑,西都宗周豐鎬之分。特別是漢、唐的長安城分別又稱西京。東漢、三國魏、晉、五代唐均以西京為陪都。西京和長安的交替出現,再到後來的西安。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西安城”: 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後梁)-長安(後唐)-長安(宋:注"永興")-長安(元) -長安(明)-長安(清) -長安(中華民國)-西京(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 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後梁)-京兆(後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