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本次討論主題是中醫應該在高血壓治療過程扮演什麼角色

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首先,我們來看看醫學界對高血壓的定義,分類及診斷標準: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徵(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床綜合徵。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臨床上高血壓可分為兩類:

1.原發性高血壓

是一種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病因尚未明確的獨立疾病,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90%以上。

2.繼發性高血壓

又稱為症狀性高血壓,在這類疾病中病因明確,高血壓僅是該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血壓可暫時性或持久性升高。

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建議的標準)

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各位同學,敲黑板,劃重點,來啦!我們討論的議題是,中醫在高血壓治療方面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醫學界和社會各界人士都認為,中醫治療是西醫治療的有益補充,起輔助作用,其觀點如下:

症狀改善明顯

高血壓的症狀主要包括:

  • 血壓升高導致的不適。頭暈、頭痛、耳鳴、失眠、胸悶、心悸氣短、健忘、腰痠乏力等;
  • 靶器官(如心、腦、腎等)損害和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症狀。如伴左心衰竭時會出現呼吸困難、氣短、胸悶、紫紺(嘴唇或指甲、皮膚髮紫)等。
  • 西藥治療高血壓,往往能很快使血壓下降,甚至恢復正常,但在改善頭暈、頭痛等症狀上效果欠佳。而中醫中藥是以辨證為基礎的,強調整體治療,症狀改善比較理想。如當高血壓患者出現頭痛、頭暈、頭脹、失眠、煩躁等症狀時,中醫認為是由於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陽亢化風所致。通過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治療,往往在血壓下降的同時,上述症狀也隨之改善。而結合補腎之法,用中藥六味地黃丸、大定風珠等補肝腎治療後,甚至還有提高性生活質量,減少夜尿,改善腎虛的作用。中醫治療高血壓不單著眼於血壓的下降,更著眼於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保護靶器官

  • 治療高血壓,降壓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但是不能僅僅侷限於降壓,更重要的是在降壓的同時,要預防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因為靶器官受損引發的心衰、腎衰等往往比高血壓本身更為致命。
  • 西藥雖然療效較高,但毒、副作用較大,而中醫中藥在對某些受損器官的逆轉以及併發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例如活血祛淤中藥丹參、田七、赤芍、丹皮等協同降壓的同時,還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預防及治療中風的效果;又如黃芪可強心利尿,降壓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腎功能。
  • 而且,中藥治療高血壓,通常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以中藥複方,調整體內環境,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使心、腦、腎、血管得到保護。

與西藥合用減除副作用

  • 中、西醫治療高血壓各有優勢,亦各有侷限。臨床實驗證明,中西藥合用療效優於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中醫治療根本原則以平衡陰陽、調整氣血運行為主。一般認為,中藥近期療效較低,而西藥近期療效較高,但毒、副作用較大。
  • 中西藥合用後,西藥既可發揮近期療效高的長處,又由於用量相應減少而減輕其毒、副作用。中藥的降壓作用可提高近期療效,又具有遠期降壓作用。故中西藥合用治療高血壓,具有見效快、療效高、副作用少的優點。
  • 如常用的鈣拮抗劑硝苯地平(心痛定),很多患者長期服用以後往往出現浮腫,就可以同時給予健脾利溼的中藥白朮、茯苓、豬苓、車前子等加以克服,使其浮腫消退;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降壓藥(如開博通、洛丁新、一平蘇等)會因有咳嗽而不得不停藥,對此可選用中藥桑葉、桑白皮、百部、前胡、陳皮、蟬衣、佛耳草、川貝、象貝等疏風宣肺止咳,針對有的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狀,還可以加用馬勃、玄參等清熱利咽。
  • 可見中西藥合理聯用,可以減輕或消除副作用,達到“減副增效”的目的。

降壓平穩和緩

西藥治療高血壓,常常有為達到目標血壓而頻繁加減藥量等情況,因此,也常常出現血壓波動幅度較大的現象。而中藥降壓作用緩和,穩定血壓效果較好,如葛根、杜仲、野菊花、夏枯草(需注意觀察腎功能)、玉米鬚、鉤藤等,尤其適用於早期、老年高血壓患者。較重的高血壓病配合中藥治療,也可防止血壓較大波動。

有中醫特色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氣功、針灸、理療、推拿等,這些治療已被證實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研究證明,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給予針刺、推拿,有降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一氧化氮含量等作用,對一些高血壓患者有明顯的降壓作用。氣功適用於各期高血壓,能起到調整大腦皮層功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升壓反應,糾正人體機能失調,提高抗高血壓的能力,不論單獨運用還是配合藥物治療,均有較好效果。飲食療法、藥枕治療亦是可取的。

從上所述,都是以西醫為主,中醫是配合輔助治療,減輕西醫治療副作用,同意嗎?小編想說的是,中醫有近3000多年的文化歷史,中醫治療的理論體系跟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強調中西醫結合,以西醫診斷治療為主,中醫輔助配合治療,無疑是將中醫的理論基石粉碎,拿其中碎石頭也就是各種補氣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方子來給西醫治療副作用善後。中醫治療基礎是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一個人同一個病,只要病情發展階段不同,外界因素變化,導致證不同,治療的方子就不一樣,天人合一,強調整體,一對一施治。而西醫的概念是每種病對應一個症狀,確診後,就按該病名有一套固定的標準的治療方案執行,中間以人體各種指標為準進行錨定治療等。靶向指標是正常了,但卻對其他臟腑造成損害。

以下是一位中醫對中醫在高血壓治療扮演角色的看法,小編雖然覺得有點偏激,但也覺得不無道理!

一、高血壓的誕生

現代醫學把高血壓稱之為病,並認為高血壓能引起很多重大疾病如: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功能衰竭等,並把高血壓稱之謂“無形殺手”。那麼,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高血壓病是如何誕生的呢?

近代工業的發展,使之發明了血壓計,通過血壓計可以測量到血管的舒張壓、收縮壓的數據,然後根據人體血壓的平均值,定出了一個標準,高出這個標準的就稱之為“高血壓病”。

高血壓的產生,就是因為發明了血壓計,量到了血管的舒張壓、收縮壓。這本來是人的正常生理反應,可西方醫學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把它認為是科學、是醫學的進步。既然是醫學的新知,那麼高血壓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其實,患者不知,專家、權威更不知。於是,對病因不明的高血壓就有了科學的解釋——“原發性高血壓”或“繼發性高血壓”,既然原因不明,就說是現代病、文明病。

其實所謂的高血壓,它僅僅是通過此儀器檢測出我們身體客觀存在的某種數據而已。按照這個原理,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西醫還會發明“聲波檢測儀”。屆時,那些參加世界盃的球迷們可要注意了,你們的歡呼聲、狂叫聲都已經大大地超過了正常標準值,我們的衛生部門會為你們檢測到一個新的疾病“高聲波”病。因為此儀器是很多科學家用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美元、經過美國FDA認證的,所以非常現代、非常科學,而你們所患的“高聲波”病分為兩種——“原發性高聲波”和“繼發性高聲波”。接著,針對此病的治療措施也相繼出臺,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就是想盡辦法讓你服藥以達到嗓子發啞以減小聲音,手術治療就是由一流的專家主刀,把你的喉嚨和嘴巴用線縫住一部分。當然還有許多併發症,由於你的亂叫,可以診斷出你的大腦腦神經有問題,所以應該做腦CT檢查;你大呼大叫時心率過快,說明心臟也有問題,等等。

有朝一日,當“聲波檢測儀”用於臨床檢測時, “原發性高聲波”和“繼發性高聲波”病名也就產生了。文明病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有點健康知識的人都知道:體育運動,血壓會升高,不運動則血壓不升高;食物刺激時,血壓將升高,刺激停止,血壓不再升高;噪音,使血壓升高,消除噪音,血壓即恢復正常;年老者及心腎功能衰弱者,風、寒、暑、溼、燥、火之“六淫”進入體內,因身體衰弱無力將“六淫”隨汗排出體外時,心腎功能便自我調節,心臟加速跳動,以加強血液循環,待體內外邪排出後,血壓即恢復正常。

但是,西方醫學沒有陰陽,不辨風、寒、暑、溼、燥、火,治療感冒不分風寒、風熱、不分表症、裡症,只是一味地用抗生素消炎、退燒,因此將外邪引入體內,造成心腎功能衰弱,無力將風、寒、暑、溼、燥、火之氣發汗排出體外。所謂高血壓患者就像體衰的小孩天天感冒,身體需提高血壓以加速血液循環將外邪排出體外,而降壓藥不準血壓升高,使外邪長期留在體內,許多患者都有腰痠背痛、心慌胸悶、頭暈眼花、呼吸短促等種種症狀,就是因為長期消炎、降壓造成的心腎功能衰弱,無力將風、寒、暑、溼、燥、火引起的感冒排出體外所致。

其實,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風、寒、暑、溼、燥、火都有可能使血壓升高,而血壓計無法分辨原因,無法分辨經絡,一個不知道原因的測量能說明什麼呢?

二、血壓的產生

從西方醫學的角度講,血壓的產生需有兩個要素:一是心臟的收縮將適量的血液射入動脈系統內,它是血壓的能量來源。二是周圍血管(小動脈)的阻力,沒有阻力則血液不能保存在血管內,也就不能產生壓力。這種機械論的解釋與人體實際相關甚遠。其實,祖國醫學從陰陽五行方面解釋,大家就一目瞭然了。

肺主呼吸,是心臟之華蓋,心臟屬火,火要燃燒,需要肺臟提供空氣,心臟之火像汽車的油泵,能將人體的氣血用壓力輸送到全身,為身體各部提供營養。所以動脈血壓的維持,是為保證體內各器官的正常血流供求關係所必需。

感冒時,毛孔阻塞,體表之寒無法排除體外,身體也無法獲得所需空氣,此時人體就會發燒,心臟跳動加快,增加血壓以促使血液循環,迫使毛孔張開,使體內之寒排出體外,汗出而燒退,身體也獲得了所需的空氣。此時人體自我調節完成,血壓自然恢復正常。

緊張、煩躁、生氣時,心臟也會加速跳動,導致血壓升高,以此來排除因緊張、煩躁、生氣所引起的氣血循環障礙。當心平氣和時,血壓自平。

心屬火,火需要空氣助燃,只要停止空氣供應幾分鐘,火就會熄滅,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體溫隨之下降,血壓自會消失而測量不到。

血壓是身體為獲得空氣而產生的動能反應,心臟跳動是人體吐故納新、內外交換的本能反應。

心為火,為氣的上升,在液為汗;腎為水,主納氣,為氣的下降。年邁者或者心臟功能衰弱者,往往腎陽不足,心火衰弱,外邪“風、寒、暑、溼、燥、火”進入體內,無力隨汗排出體外時,心腎會自我調節,加速跳動,增加壓力,促進血液循環,排除外邪之氣,吸收新鮮空氣。此時血壓升高,調節完成後,血壓自平。

血壓升高是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是為了保證身體的重要器官得到必要的能量供應而發生的,是人體自身的抗病反應,應該成為醫生的利用對象和服務對象。

西醫只按血壓計的指示數據就能給你戴上高血壓的帽子,毫無辨證可言,而中醫的診法是以“四診”望、聞、問、切為基礎,對疾病的認識以整體觀為指導,審證求因,通過現象看本質。

血壓升高,本來是人體為排除氣血循環障礙而做的抗病及調節反應,中醫治療,不但不能直接降壓,而且要應勢利導,助其完善。血壓高後用中醫傳統醫學理論,辨證施治,整體調理就可以解決。中華醫學幾千年,早就指明瞭人體的臟腑經絡,奇恆八脈,子午流注以及對人體的主治作用,並可應時、應地、應人靈活運用,我們的祖先沒有所謂先進的檢測設備、治療儀器,卻對疾病的把握及治療比之現代醫學更加科學,更符合人體實際。

中醫講八綱辨證,講陰陽寒熱,講治病必求於本。四肢離心臟較遠,如果是熱的,就表示人體內沒有瘀血塊,如果冰涼,就表示體內因為寒冷在製造瘀血塊,而產生裡寒的原因就是腎陽不足。

心臟的動力來源於腎,如果腎陽充足,自然就會使人體的各種功能得到恢復,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融化,症狀自然消失。

中醫不需要測量血壓,注重症狀反應。像:頭暈、肢麻、肢涼、項強、頭痛、耳鳴、心絞痛等,此時如果測量血壓,血壓大多偏高,而在中醫這裡所反映的是相應部位的陰陽失衡,往往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所以並不把高血壓看作是病理的破壞和治療的對象,而把它看作是治療的服務對象和依靠對象,所以要因勢利導,助其成功,幫助完成抗病反應。

附子大熱,是溫陽良藥,瘀血遇到附子之熱,就像冰遇到火一樣自然融化,不但能清除現有的動脈血管瘀阻,又可預防人體再製造瘀血,治標又治本。所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應以溫腎助陽,補血化溼為根本大法。用此法治療期間,血壓大都會有所升高,甚至頭痛。此時應堅持服藥,千萬不要被血壓計的數值所嚇倒,待腎陽恢復瘀血融化,血壓必定下降。

西方醫學發明的降壓藥物,主要是抑制人體中樞神經,使心臟的功能減弱,泵壓減少,從表面看血壓好像是降下來了,但降壓的結果,使動脈末稍的血管和組織長期處於缺血狀態,手腳冰涼就是證明。

由於供血不足,毛細血管慢慢就會變脆堵塞,當患者受到刺激過分激動時,心臟就會加速跳動,血壓陡然升高,腦部的毛細血管因長期處於缺血狀態已失去彈性,很容易導致破裂而發生腦卒中。這就是為什麼腦卒中患者連年大幅上升、死因排名第二的原因,少數幸運者,就是保住了老命,也會落得終身殘廢。

西方醫學所測得的血壓指標都是主動脈的血壓,而許多患者測量到高血壓時,毛細血管往往變脆、堵塞而缺血,毛細血管往往是低壓或無壓。所以在高科技旗號下測得的血壓指標,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

西醫診斷依靠的是機器和化學分析,因而對人體內部的整體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理念一無所知。只能看到疾病的表象,把動脈血壓指標作為辨病診斷的依據,成為治療的對象,相應地發展降壓治療並依此作為判斷療效的依據,結果壓制了機體的自身調節能力,加劇了高血壓的惡性循環,加重了藏器的調節負擔。壓而不服,糾而不正,更添新病。

心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長期服用降壓藥造成心腎功能衰弱,無力排除氣血循環障礙。

看完上面老中醫的肺腑之言,具體評判,各位同學自行體會理解,現在我們來看看中醫名家是怎麼辨證治療高血壓,有哪些驗方?一個高血壓,中醫有十三種不同辨證類型與治療方子,對比西醫只有2個分類,認為中醫該怎麼融入?扮演輔助角色?

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一)

【辨證】肝鬱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瀉火,行血通經,緩急解痙。

【方名】三草湯。

【組成】夏枯草10克,龍膽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渡舟方。

(二)

【辨證】陰虛陽亢。

【治法】滋陰平肝。

【方名】玄參鉤藤湯。

【組成】元參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麥冬10克,夏枯草15克,鉤藤15克,菊花10克,丹參15克,澤瀉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0天為1療程。

【出處】傅雲江方。

(三)

【辨證】瘀熱。

【治法】化瘀清熱。

【方名】化瘀清散湯。

【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參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紅花12克,地龍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潤民方。

(四)

【辨證】氣虛痰濁阻滯。

【治法】益氣化痰。

【方名】赭決九味湯。

【組成】黃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決明24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白朮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鄧鐵濤方。

(五)

【辨證】肝火上擾清空。

【治法】平肝清熱,通絡止痛。

【方名】清肝湯。

【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龍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鬚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龔志賢方。

(六)

【辨證】肝腎陰虛,陰虛陽亢。

【治法】滋陰補腎,平肝潛陽。

【方名】蓮椹湯。

【組成】蓮鬚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藥15克,牛膝15克,龜板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出處】鄧鐵濤方。

(七)

【辨證】腎陰陽兩虛。

【治法】平肝滋腎潛陽。

【方名】脾腎雙補湯。

【組成】桑寄生30克,玉米鬚30克,生龍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鄧鐵濤方。

(八)

【辨證】陰陽兩虛,虛陽上亢。

【治法】滋陰潛陽。

【方名】附子龜板湯。

【組成】附塊6克,龜板9克,女貞子9克,旱蓮草9克,何首烏15克,丹參15克,磁石30克,石決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姜春華方。

(九)

【辨證】脾腎陽虛,痰溼內盛,水氣上逆。

【治法】溫陽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龍牡真武湯。

【組成】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朮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生薑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蒲輔周方。

(十)

【辨證】肝陽上亢。

【治法】清肝,平肝,潛陽,鎮痙熄風。

【方名】紅龍夏海湯。

【組成】紅牛膝12克,地龍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黎炯方。

(十一)

【辨證】肝陽上亢,肝腎陰虛。

【治法】平肝熄風,育陰潛陽。

【方名】清腦降壓湯。

【組成】珍珠母20克,石決明25克,何首烏50克,白菊花15克,鉤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成思方。

(十二)

【辨證】肝經熱盛,痰濁中阻。

【治法】清肝熄風,活血散瘀。

【方名】八味降壓湯。

【組成】紫丹參30克,懷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馬兜鈴30克,鉤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來春茂方。

(十三)

【辨證】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降壓熄風。

【方名】七子湯。

【組成】決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女貞子15克,金櫻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在高血壓治療中,中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每一箇中醫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