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本次讨论主题是中医应该在高血压治疗过程扮演什么角色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首先,我们来看看医学界对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各位同学,敲黑板,划重点,来啦!我们讨论的议题是,中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医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认为,中医治疗是西医治疗的有益补充,起辅助作用,其观点如下:

症状改善明显

高血压的症状主要包括:

  • 血压升高导致的不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胸闷、心悸气短、健忘、腰酸乏力等;
  • 靶器官(如心、脑、肾等)损害和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症状。如伴左心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紫绀(嘴唇或指甲、皮肤发紫)等。
  • 西药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很快使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欠佳。而中医中药是以辨证为基础的,强调整体治疗,症状改善比较理想。如当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阳亢化风所致。通过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的治疗,往往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上述症状也随之改善。而结合补肾之法,用中药六味地黄丸、大定风珠等补肝肾治疗后,甚至还有提高性生活质量,减少夜尿,改善肾虚的作用。中医治疗高血压不单着眼于血压的下降,更着眼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保护靶器官

  • 治疗高血压,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更重要的是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为靶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
  • 西药虽然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例如活血祛淤中药丹参、田七、赤芍、丹皮等协同降压的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预防及治疗中风的效果;又如黄芪可强心利尿,降压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 而且,中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

与西药合用减除副作用

  •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优势,亦各有局限。临床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中医治疗根本原则以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运行为主。一般认为,中药近期疗效较低,而西药近期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
  • 中西药合用后,西药既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长处,又由于用量相应减少而减轻其毒、副作用。中药的降压作用可提高近期疗效,又具有远期降压作用。故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点。
  • 如常用的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很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就可以同时给予健脾利湿的中药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等加以克服,使其浮肿消退;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如开博通、洛丁新、一平苏等)会因有咳嗽而不得不停药,对此可选用中药桑叶、桑白皮、百部、前胡、陈皮、蝉衣、佛耳草、川贝、象贝等疏风宣肺止咳,针对有的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状,还可以加用马勃、玄参等清热利咽。
  • 可见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达到“减副增效”的目的。

降压平稳和缓

西药治疗高血压,常常有为达到目标血压而频繁加减药量等情况,因此,也常常出现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现象。而中药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较好,如葛根、杜仲、野菊花、夏枯草(需注意观察肾功能)、玉米须、钩藤等,尤其适用于早期、老年高血压患者。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血压较大波动。

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针灸、理疗、推拿等,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研究证明,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给予针刺、推拿,有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一氧化氮含量等作用,对一些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能起到调整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升压反应,纠正人体机能失调,提高抗高血压的能力,不论单独运用还是配合药物治疗,均有较好效果。饮食疗法、药枕治疗亦是可取的。

从上所述,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是配合辅助治疗,减轻西医治疗副作用,同意吗?小编想说的是,中医有近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中医治疗的理论体系跟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强调中西医结合,以西医诊断治疗为主,中医辅助配合治疗,无疑是将中医的理论基石粉碎,拿其中碎石头也就是各种补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子来给西医治疗副作用善后。中医治疗基础是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个人同一个病,只要病情发展阶段不同,外界因素变化,导致证不同,治疗的方子就不一样,天人合一,强调整体,一对一施治。而西医的概念是每种病对应一个症状,确诊后,就按该病名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治疗方案执行,中间以人体各种指标为准进行锚定治疗等。靶向指标是正常了,但却对其他脏腑造成损害。

以下是一位中医对中医在高血压治疗扮演角色的看法,小编虽然觉得有点偏激,但也觉得不无道理!

一、高血压的诞生

现代医学把高血压称之为病,并认为高血压能引起很多重大疾病如:脑中风、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并把高血压称之谓“无形杀手”。那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高血压病是如何诞生的呢?

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之发明了血压计,通过血压计可以测量到血管的舒张压、收缩压的数据,然后根据人体血压的平均值,定出了一个标准,高出这个标准的就称之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产生,就是因为发明了血压计,量到了血管的舒张压、收缩压。这本来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可西方医学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把它认为是科学、是医学的进步。既然是医学的新知,那么高血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患者不知,专家、权威更不知。于是,对病因不明的高血压就有了科学的解释——“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既然原因不明,就说是现代病、文明病。

其实所谓的高血压,它仅仅是通过此仪器检测出我们身体客观存在的某种数据而已。按照这个原理,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西医还会发明“声波检测仪”。届时,那些参加世界杯的球迷们可要注意了,你们的欢呼声、狂叫声都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正常标准值,我们的卫生部门会为你们检测到一个新的疾病“高声波”病。因为此仪器是很多科学家用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美元、经过美国FDA认证的,所以非常现代、非常科学,而你们所患的“高声波”病分为两种——“原发性高声波”和“继发性高声波”。接着,针对此病的治疗措施也相继出台,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就是想尽办法让你服药以达到嗓子发哑以减小声音,手术治疗就是由一流的专家主刀,把你的喉咙和嘴巴用线缝住一部分。当然还有许多并发症,由于你的乱叫,可以诊断出你的大脑脑神经有问题,所以应该做脑CT检查;你大呼大叫时心率过快,说明心脏也有问题,等等。

有朝一日,当“声波检测仪”用于临床检测时, “原发性高声波”和“继发性高声波”病名也就产生了。文明病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有点健康知识的人都知道:体育运动,血压会升高,不运动则血压不升高;食物刺激时,血压将升高,刺激停止,血压不再升高;噪音,使血压升高,消除噪音,血压即恢复正常;年老者及心肾功能衰弱者,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进入体内,因身体衰弱无力将“六淫”随汗排出体外时,心肾功能便自我调节,心脏加速跳动,以加强血液循环,待体内外邪排出后,血压即恢复正常。

但是,西方医学没有阴阳,不辨风、寒、暑、湿、燥、火,治疗感冒不分风寒、风热、不分表症、里症,只是一味地用抗生素消炎、退烧,因此将外邪引入体内,造成心肾功能衰弱,无力将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发汗排出体外。所谓高血压患者就像体衰的小孩天天感冒,身体需提高血压以加速血液循环将外邪排出体外,而降压药不准血压升高,使外邪长期留在体内,许多患者都有腰酸背痛、心慌胸闷、头晕眼花、呼吸短促等种种症状,就是因为长期消炎、降压造成的心肾功能衰弱,无力将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感冒排出体外所致。

其实,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都有可能使血压升高,而血压计无法分辨原因,无法分辨经络,一个不知道原因的测量能说明什么呢?

二、血压的产生

从西方医学的角度讲,血压的产生需有两个要素:一是心脏的收缩将适量的血液射入动脉系统内,它是血压的能量来源。二是周围血管(小动脉)的阻力,没有阻力则血液不能保存在血管内,也就不能产生压力。这种机械论的解释与人体实际相关甚远。其实,祖国医学从阴阳五行方面解释,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肺主呼吸,是心脏之华盖,心脏属火,火要燃烧,需要肺脏提供空气,心脏之火像汽车的油泵,能将人体的气血用压力输送到全身,为身体各部提供营养。所以动脉血压的维持,是为保证体内各器官的正常血流供求关系所必需。

感冒时,毛孔阻塞,体表之寒无法排除体外,身体也无法获得所需空气,此时人体就会发烧,心脏跳动加快,增加血压以促使血液循环,迫使毛孔张开,使体内之寒排出体外,汗出而烧退,身体也获得了所需的空气。此时人体自我调节完成,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紧张、烦躁、生气时,心脏也会加速跳动,导致血压升高,以此来排除因紧张、烦躁、生气所引起的气血循环障碍。当心平气和时,血压自平。

心属火,火需要空气助燃,只要停止空气供应几分钟,火就会熄灭,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体温随之下降,血压自会消失而测量不到。

血压是身体为获得空气而产生的动能反应,心脏跳动是人体吐故纳新、内外交换的本能反应。

心为火,为气的上升,在液为汗;肾为水,主纳气,为气的下降。年迈者或者心脏功能衰弱者,往往肾阳不足,心火衰弱,外邪“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体内,无力随汗排出体外时,心肾会自我调节,加速跳动,增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排除外邪之气,吸收新鲜空气。此时血压升高,调节完成后,血压自平。

血压升高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是为了保证身体的重要器官得到必要的能量供应而发生的,是人体自身的抗病反应,应该成为医生的利用对象和服务对象。

西医只按血压计的指示数据就能给你戴上高血压的帽子,毫无辨证可言,而中医的诊法是以“四诊”望、闻、问、切为基础,对疾病的认识以整体观为指导,审证求因,通过现象看本质。

血压升高,本来是人体为排除气血循环障碍而做的抗病及调节反应,中医治疗,不但不能直接降压,而且要应势利导,助其完善。血压高后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就可以解决。中华医学几千年,早就指明了人体的脏腑经络,奇恒八脉,子午流注以及对人体的主治作用,并可应时、应地、应人灵活运用,我们的祖先没有所谓先进的检测设备、治疗仪器,却对疾病的把握及治疗比之现代医学更加科学,更符合人体实际。

中医讲八纲辨证,讲阴阳寒热,讲治病必求于本。四肢离心脏较远,如果是热的,就表示人体内没有瘀血块,如果冰凉,就表示体内因为寒冷在制造瘀血块,而产生里寒的原因就是肾阳不足。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融化,症状自然消失。

中医不需要测量血压,注重症状反应。像:头晕、肢麻、肢凉、项强、头痛、耳鸣、心绞痛等,此时如果测量血压,血压大多偏高,而在中医这里所反映的是相应部位的阴阳失衡,往往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所以并不把高血压看作是病理的破坏和治疗的对象,而把它看作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所以要因势利导,助其成功,帮助完成抗病反应。

附子大热,是温阳良药,瘀血遇到附子之热,就像冰遇到火一样自然融化,不但能清除现有的动脉血管瘀阻,又可预防人体再制造瘀血,治标又治本。所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应以温肾助阳,补血化湿为根本大法。用此法治疗期间,血压大都会有所升高,甚至头痛。此时应坚持服药,千万不要被血压计的数值所吓倒,待肾阳恢复瘀血融化,血压必定下降。

西方医学发明的降压药物,主要是抑制人体中枢神经,使心脏的功能减弱,泵压减少,从表面看血压好像是降下来了,但降压的结果,使动脉末稍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状态,手脚冰凉就是证明。

由于供血不足,毛细血管慢慢就会变脆堵塞,当患者受到刺激过分激动时,心脏就会加速跳动,血压陡然升高,脑部的毛细血管因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已失去弹性,很容易导致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这就是为什么脑卒中患者连年大幅上升、死因排名第二的原因,少数幸运者,就是保住了老命,也会落得终身残废。

西方医学所测得的血压指标都是主动脉的血压,而许多患者测量到高血压时,毛细血管往往变脆、堵塞而缺血,毛细血管往往是低压或无压。所以在高科技旗号下测得的血压指标,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

西医诊断依靠的是机器和化学分析,因而对人体内部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念一无所知。只能看到疾病的表象,把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依据,成为治疗的对象,相应地发展降压治疗并依此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结果压制了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加剧了高血压的恶性循环,加重了藏器的调节负担。压而不服,纠而不正,更添新病。

心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长期服用降压药造成心肾功能衰弱,无力排除气血循环障碍。

看完上面老中医的肺腑之言,具体评判,各位同学自行体会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医名家是怎么辨证治疗高血压,有哪些验方?一个高血压,中医有十三种不同辨证类型与治疗方子,对比西医只有2个分类,认为中医该怎么融入?扮演辅助角色?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一)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二)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三)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四)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五)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六)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名】莲椹汤。

【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出处】邓铁涛方。

(七)

【辨证】肾阴阳两虚。

【治法】平肝滋肾潜阳。

【方名】脾肾双补汤。

【组成】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八)

【辨证】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

【方名】附子龟板汤。

【组成】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九)

【辨证】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水气上逆。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龙牡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术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姜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蒲辅周方。

(十)

【辨证】肝阳上亢。

【治法】清肝,平肝,潜阳,镇痉熄风。

【方名】红龙夏海汤。

【组成】红牛膝12克,地龙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黎炯方。

(十一)

【辨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名】清脑降压汤。

【组成】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成思方。

(十二)

【辨证】肝经热盛,痰浊中阻。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散瘀。

【方名】八味降压汤。

【组成】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来春茂方。

(十三)

【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名】七子汤。

【组成】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5克,金樱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每一个中医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