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快,讓許許多多的人漸漸追不上時代的腳步,有時候就是那些一點點堆砌起來的細節足以抵禦歲月的流逝,光陰在臉上留下痕跡,世間的蹉跎歲月在內心足夠沉穩之後似乎也變得沒有那麼的痛苦不堪。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些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無疑都在詮釋著一個古往今來都無法變更的真理,老的總是會被新的事物所替代。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而同樣演員也是如此,就在最近新老《三國演義》的對比被有心之人頂上了推薦榜,有時候新與舊差的真的不僅僅只是情懷,雖然新的事物所帶來的的好奇是老事物無法披靡的,但老事物從細節裡刻畫出來的真摯、從話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奧義是近十年來廣為傳頌的佳話。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僅從演員角度進行對比,形似而神不似、空有其表但缺幾分真誠

相較於新版的《三國》而言,老版本的《三國演義》在演員的配置上要更有所講究。在老版《三國演義》裡邀請了很多老戲骨進行出演,其中就包括鮑國安老師。鮑國安老師在老版《三國演義》裡飾演的是一代奸雄曹操,手握兵權的平定天下之路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有時候甚至遠超過那些在戰場上如履薄冰、奮勇殺敵的將士們。鮑國安老師以強悍的演技外加自身對歷史人物的瞭解,把曹操這位被世人又稱為一代梟雄又稱作一代奸雄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同樣演技出色的還有我們的唐國強老師,飾演老版《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一角的唐國強老師向觀眾詮釋了全能型演員是如何完美出演的,唐國強老師要飾演的諸葛亮是需要橫跨三個階段的,其中既要演繹出青年時的那一股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又不得不來一次合理地反轉演繹出中年時的那種空有抱負無力施展的苦悶,更要命的是要把觀眾很早的時候就議論紛紛的孔明的暮年時期演繹得有條不紊,臨近死亡的那一份述懷以及對天下還尚未平定,答應劉備的事情遠未完成的那一份痛心。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新三國演義又稱之為新《三國》,其搭配的演員有時候可能就是嚴格按照老版的演員配置來的,甚至有些時候就是找一個與老版演員樣子相似的人進行出演。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新版《三國》的演員配置確實還有待商榷,不僅僅如此,新版《三國》僅從演技上考究似乎也有些不盡人意。在新《三國》裡面與鮑國強老師相對應的飾演曹操的是一代新秀陳建斌,其飾演的曹操僅從表現上來看像是受到了《三國志》裡尊劉排曹思想的影響,從而演繹出一副戴著有色眼鏡飾演出來的一代奸雄的形象,而相較於鮑國強老師所飾演的曹操顯然欠缺了點火候,要知道曹操不僅僅只是一代奸雄,更是一位震驚當時的一代梟雄。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進一步深化分析演技成分,於細節處見功底、於危難時露破綻

如果說新老三國演義在演員方面的問題本就存在,那麼那些錘鍊許久的演技又該如何解說呢?有些時候演員本身的顏值並不能夠決定一部作品的質量,相較於其他演員而言肚子裡的“墨水”才是決定了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而此次新老三國演義裡,新版的《三國》無疑添加了許多有意思的東西,把老前輩留下來的有點或者缺點一方面放大另一方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在新版的《三國》裡增加了許多的小細節,就打個比方說曹操在眾目睽睽之下蹲下來給大將許褚繫鞋帶,還有十分接地氣地和並不算太親近的屬下一起在戰場旁上廁所,這些一點點的細節把曹操那種善於以自身為工具收買人心的人格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相較於老版的《三國演義》,新版本是在以更多的鏡頭來彌補之前氣質上與老版的欠缺,還不僅僅如此,新版本加入了許多自己對三國的理解,這讓原本就具有爭議的《三國》又增添了不少奇妙的色彩。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不僅僅只是曹操的演技在線,就連只是配角的於濱其所扮演的曹丕同樣有著不少靚麗的表現,在年少時就城府極深,而且還自小就飽讀經書,把一些能夠保全自己的辦法學以致用,盡最大努力的去保全自身性命。相比而言同樣是飾演配角的於和偉的表現就不是那麼的可觀了,但就算是這樣也是可以從言談舉止中看出其本人為了演好這出戏也是在演戲前做了不少功課的,對於人物有著自己的理解,後來還演了曹操。在新版本的《三國》裡相較於老三國,這版的劉備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會哭哭啼啼的愛哭鬼了,而是一位百折不撓的昭烈帝,而這自然就與演員自身對三國的理解分不開關係。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合理利用旁白是老版的畫龍點睛之筆,刪刪減減的背後缺了多少情懷

對於新老三國演義的對比其實一直都在持續著,有人言老版是情懷,也有人說新版代表著創新,但其實有時候根本沒有必要去對比什麼,一位有品位的編劇或使者導演自然會懂得英雄,有一些甚至對一部分黑歷史都有所研究,那種大歷史與英雄之間的碰撞在他們在眼裡一遍遍地重複回放著,那一抹滄桑與悲涼在那一刻溢於言表。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在老版《三國演義》裡有著這樣一段劇情,那是在結尾的時候,孫權為了感謝周泰的救駕之功,擺酒設宴熱情款待,在大家都在喝酒的時候,孫權為周泰輕輕地解開衣衫,與其訴說著那些穿上衣服外人無法察覺到的傷疤所代表的一次次經歷,孫權每說一出就賞賜周泰一碗酒,所謂君臣之義就在這一刻得到無形的展現。而此時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響起了激盪人心的音樂,本以為這首音樂是送給周泰以側面烘托出英雄豪傑的魅力,但畫面突然一轉來到了長江岸邊的曹操,那時候曹操正對著江南遠眺,而此時旁白開始了,說道:“曹操與孫權在合肥交戰,最後以孫權求和,雙方重修於好各自御守自家疆界”。自此曹操搬師北去,連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哪怕到死也再也沒有來過江南一步。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不得不說編劇很懂大家的心思,以上帝的視角告訴大家這一幕幕更深層次的含義,依稀還記得上一次曹操遠眺還是在平定北方之後留下一首《觀滄海》,在那時的曹操是何等的氣派,又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在故事的結尾曹操長嘆一聲:“生子不如孫仲謀”,這一方面是在誇讚孫權有實力、有魄力統領一方,另一方面也是在感嘆自己平定國家的理想又要推遲良久了。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反觀新版《三國》這邊,關於這一段根本沒有拍攝,可能因為加入了太多自己的主觀色彩,讓原本的劇情非常之多的三國變成了話癆閒談的聚合點,把那些有排面的合肥會戰、周泰救主、甘寧百騎劫魏營等事件並沒有錄入最後的劇情裡。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加入了更多的主觀色彩意味著劇情本身變得更為臃腫,而為了儘可能地消除這些臃腫就不得不刪刪減減一些情節,但可能就是這些一點點的情節堆砌起來構成了我們所謂的“三國情懷”。

老版《三國演義》與新版對比:從細節決勝負,從人心悟英雄

十年的歲月在晃眼間就這樣過去了,新老三國都已然在電視上有所上映,其實不管是新《三國》還是老版的《三國演義》都很難做到像以前一樣不為了名和利,只為了做好自己地去精雕細琢劇情本身,也不會去花心思地打磨演員,而言傳身教自然更是不用想的了,經典或許令人回味,但一味沉浸在經典的情懷裡只會漸漸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雖然現在的《三國》以及一些翻拍的電視劇還不算完美,但總有一天它們會證明自己足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