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的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紙上談兵都是假的,廉頗不是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而是深諳兵法。但是他們倆都不是長平之戰的統帥,真正的統帥是深居廟堂的趙孝成王。

01 為什麼說趙括不懂兵法而廉頗才是精通兵法?

孫子兵法雲: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由此可見,敵我雙方的兵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戰的策略。兵力少於對方就趕緊撤退,不如敵人就選擇迴避,話句話說,就是堅守。

當時趙國兵力大概45萬,而秦國最後投入了60萬,很明顯秦國略強於趙國。即如此,趙國應該選擇死守,那麼廉頗所為完全正確。相反,秦國在雙方兵力並不是很懸殊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攻城實際上是下策,事實上,秦國進攻了那麼久,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本來是趙國有利的情況下,由於趙括替代廉頗,兩國的情勢完全扭轉了。


趙括二話不說,剛赴前線,便傾巢出動。試問這種作戰方法哪裡看得出來他精通行兵打仗之道?難不成傾巢出動就能打垮對手?而且第一次小勝便傾巢出動的理由是什麼?對方有無埋伏?如何撤退?也許有人說趙括是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但是前提已知趙軍的兵力不如秦軍,仍堅持傾巢而出,除了說他是想帶著趙軍前去送死,還真想不到更好的理由。


02 缺糧問題

有人說,趙國缺糧。那是田齊世家裡面的一段,但是那個年份也值得懷疑,既然提到楚、魏都去救趙,難道不是指後來的邯鄲之戰嗎?

說到缺糧這個事情,畢竟長平之戰前夕雙方已經膠著了兩年之久,如果說本地作戰的趙國缺糧,難道遠赴千里的秦國就能正常供應嗎?看看白起的成長史,就知道秦國長年軍耗過重。糧食運輸從來就是個大問題,不管是陸運還是河運,長距離的運輸使得糧食在送達前已被押送人員消耗過半,所以,秦昭王深知趙國堅守對秦國最為不利,才使出反間計,使得趙國換下廉頗而起用趙括。

如果說趙國缺糧,除了齊國,其他各國就不能借糧了嗎?還有,如果真那麼缺糧,邯鄲之戰又怎麼能撐那麼久?


03 年輕的趙孝成王

講到此戰,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便是戰場上的將軍,其實他們不過是整個棋局裡的一顆棋子。而真正影響整個戰局走向的恰恰是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因為不懂兵法而換下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又因為不懂合縱之術不聽虞卿建議而自斷外援之路。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慘敗,最大的問題就是背後的統帥趙孝成王,好好的一手牌都叫他給打爛了。


結語:

長平之戰發生之時,趙國手上擁有差不多一半的十大戰國名將:廉頗、李牧、樂毅、田單等,謀士有虞卿等,還有一個影響力較大的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秦國深深為之焦慮,所以緊急使出離間計,誘使趙孝成王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40萬將士被坑殺。如果趙軍沒有威脅,白起為何要如此血腥?趙國名將輩出,讓秦昭王憂心忡忡,趙軍身經百戰,讓白起不敢小覷。所以,如果要想贏得勝利或者是不敗,那麼趙孝成王請回避,讓廉頗等將軍真正統帥。


史海覓蹤


這場戰役最後證明,廢物是廉頗而不是趙括。

有人總是說,廉頗是拖住秦軍,以老秦軍,最後反攻秦軍取勝。其實這是長平之戰中最大的謊言。先說軍隊。廉頗手下四十五萬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黨的難民殘軍。而他面對的是五十萬精銳的秦軍。請問,如果交給你,你能夠打贏嗎?就是給白起他也打不贏。廉頗為什麼築壘死守,那是打不過秦軍才死守的。不是什麼用計謀!

其二,再說糧食。秦軍用漕運運糧,效率遠勝過其他國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請你在歷史上找找,什麼時候秦軍因為後勤缺過糧食。所以說,想消耗秦軍,疲勞秦軍,然後取勝是赤裸裸的謊言!

如果對峙下去,會出現什麼情況。我請大家參看王翦滅楚,最後對峙到楚國撤退,王翦一舉就滅了楚國,損失輕微,也沒有象白起一樣付出死亡過半的代價。

正是廉頗的無能,讓趙國陷入了滅頂之災。是趙括拼死一搏。把秦軍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後來的合縱基礎,合縱成,在邯鄲城下打敗秦軍,再次奪回了上黨和太原一帶,勝利結束了上黨戰役。


歷史笑春風


長平之戰,當時換誰誰死,廉頗不被換掉的話,可能最終結果是戰國四大將中,就沒有廉頗的地位了。

不換將由廉頗帶領趙國軍隊,當時已經處於劣勢,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沒有與秦軍決戰的能力,一點勝算沒有,不得已而為之,只能守。

換將趙括,趙括的確有空談兵法之嫌,趙括的母親最後沒死就是證據。以前將軍沒把仗打好,家裡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說趙括戰敗了,他母親也要被殺死!很殘酷是吧?那時候就是這樣的。

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的時候,趙括母親求趙王不要用趙括,趙王堅持要用趙括。這時趙括母親就向趙王提了一個請求,假如趙括不能勝任的話,請求趙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趙王當時答應了。

那麼為什麼趙括母親要提這個事情呢,原來趙括父親趙奢活著的時候,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趙奢提出的問題難不倒趙括,結果趙奢卻背地裡搖頭嘆氣。趙括母親就納悶了,為什麼咱兒子這麼聰明,你嘆哪門子氣呢?

趙奢說,真正的戰爭,生死存亡!哪能象趙括說的這麼輕鬆,說說可以,真正幹起來的話,會說的幹不過會做的。趙國不用趙括就罷了,一旦用趙括,必然沒有好結果。

正因為有了趙奢的話,趙括母親才擔心趙括會壞事。她勸不了趙王不用趙括,但是總得給自己留條路吧,於是就請求不要連坐自己。

趙括作為將軍,當上將軍就趾高氣揚,買房買地,他母親就把他和趙奢進行對比,趙奢當年當將軍拿到賞賜都分給了部下,整天不著家,忙著部隊的事。而趙括得到賞賜,首先就是擺譜不可一世,然後買地買房,還收禮什麼的。這麼一比較,趙括母親覺得應該信自己老公,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說趙括的軍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敵秦國將軍,何況秦國軍隊暗中換將,開始的將軍就把廉頗打的不敢出頭,最後換的是白起,趙括就更無勝算了。

當時趙國的將軍,只有廉頗和李牧,廉頗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中先敗了兩次,才放棄主動出擊的,明顯不敵秦軍。

李牧是個攻防兼備的將軍,但是若換成李牧,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勝算還是非常小,能幹個平手就算不錯了。


乙丙丁6


長平之戰央視軍事頻道以地圖輔助,詳細講解過;趙括是敗於國力,並沒犯一絲錯誤。這場戰役的關鍵點是截糧道包括水道;趙軍發起攻擊後,面對拼死一戰的趙兵,秦軍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後方退去,但這是死地,後面是個大湖,也是秦軍的水源。趙括看到了這一點,於是親率精銳騎兵追擊,秦軍不得不丟棄所有錙重爬上了山,趙軍順利截斷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這時如果雙方都不增兵,趙軍勝定了,三國時馬SuO銜亭之戰證明了這點;魏軍斷了水源,幾天後蜀軍就崩潰了。然秦王盡起傾國之兵,再發十萬兵配合白起後備的三萬騎兵硬生生截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國內已無法派兵打通,輸在國力,至馬殺盡,人相食時趙軍才降,也是可憐。一斷水,一斷糧,都是高招,但還得看國力啊。


月日兮


換田單,樂毅也夠嗆,趙括己經算很不錯了,廉頗真是四大將裡墊低的存在。

廉頗只能欺負欺負弱國了,趙兵戰鬥力很強,在長平前期,能被王齕連敗,只能說廉頗水平不行,白起還沒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堅壁不出,相持國力。

趙括就是太年輕,如果能多加磨練,日後像白起一樣縱橫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惜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被圍四十六天,還能軍心不潰,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廬領四十五萬大軍,很強了,可惜對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盡發河內之民,可見局勢的危急。

趙王不是秦王,沒有一決死戰的勇氣,國力也遠遠不及秦國,趙括被圍後沒有拼命救援,期待趙括自己救自己,本來當初只是貪圖上黨,沒想到會成為不死不休的結局,而且趙國還沒有與秦國決死的信心和底氣,先前求和又自絕於五國,孤立無援,怎麼看都是輸。

樂毅,儒將類型,攻心為上,之前伐齊是痛打落水狗,面對舉國相爭,敵將白起,必定不敢急於求成,只會聯絡諸國,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軍退兵,並追擊取得戰果。應該不會大敗,損失過多估計會主動放棄上黨,畢竟明勢之將。

田單,只能說對手騎劫是個弱智,他連樂毅估計都難對付,恐怕面對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塗,用計什麼的也得看對手,秦王可是鐵了心要贏的。不推薦上場。怕會有損英名。

廉頗,一個王齕都打不過,換了白起怕不是要縮到天荒地老,只能繼續耗,萬一防線被破,或糧草不繼,又是一場敗仗安在頭上,下一個。

李牧?對不起,不知道你在說哪位!

趙丹,年輕氣盛,急於求成,不通軍事,紙上談兵都沒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兩天,就後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圍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薦上場,還是後方維穩的好。

總體感覺樂毅比較穩一點,主動出擊也不會冒險,只是剛來趙國,屬於吉祥物性質。不被信任,可惜趙奢死得早,不然他會是主動出擊的最佳選手。雖然也很難贏。


老白的歷史課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廉頗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可以這樣說,長平之戰如果廉頗不行,那麼諸侯國任何一名將軍都不行。當時形勢是秦強趙弱,雖然趙國胡服騎射,但是無論單兵作戰還是整體實力上依舊無法對抗秦軍。這種情況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辦法就是據險而守,苦撐待變。廉頗選擇在長平依山傍水,深溝壁壘死守,完全是明智之舉。秦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遠離本土作戰,巴蜀糧倉遙遙千里,遠水不解近渴,這時候急於決戰的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退一萬步講,即便是趙國糧草不濟,但是還有辦法可想,而不是向秦軍發動自殺式攻擊。事實證明,堅守非常正確。長平慘敗一年後,秦軍再次攻打趙國,將邯鄲裡三層外三層團團包圍,趙國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堅守邯鄲兩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長平再困難也比守邯鄲容易吧?最後終於等來了信陵君竊符救趙。

再說趙括本人,他父親對他的評價極差,認為他就是個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人,趙奢曾經對趙括母親說,這孩子不適合當將軍,因為他把帶兵打仗看的太簡單了,我一生謹小慎微,外加運氣好,總算沒有犯大錯誤!他要是帶兵打仗非得闖大禍不可,輕則身首異處,重則全軍覆沒,遺害國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記也記載了他母親極力反對趙王認命趙括為大將軍,並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禍及全家。可見趙括這個人多麼不靠譜。

東周列國志裡面記載,趙括下令傾巢出動追擊秦軍,遭到了很多名將的反對和質疑,其中就有當年的名將樂毅。結果這傢伙剛愎自用,最後走上了不歸路,同時賠上了45萬趙國生力軍。長平慘敗的後果極其嚴重,根本不是你說的什麼重創秦軍,當時要不是範睢嫉賢妒能進讒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勝追擊,趙國肯定是萬劫不復。

失敗的趙國,國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本來人口不多的趙國,幾乎家家帶孝,戶戶哭聲,這哭聲完全是對趙括的控訴和詛咒。

戰爭結果就是有勝有敗,實力不如對手,失敗很正常,但是失敗也分小敗,大敗和慘敗,廉頗在長平幾次小敗只是皮外傷,趙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當,用慘敗都無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廢物,天理難容啊。


鋼鐵俠舅舅592


戰爭,打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強大與否,對戰爭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戰爭的主體是人,人的能力大小,也對戰爭的走向,有重要的影響。

先說說抗日戰爭吧,中國和日本的國力之差,很明顯,但是,在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團結抗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相反,甲午海戰,大清與日本的綜合國力,相差無幾,但是,日本眾志成城,打敗了內部腐朽的大清帝國。

所以,再回頭看看長平之戰,秦國綜合國力強於趙國,但是,並不是說趙國沒有機會。

假如,趙國措施得當,立於不敗之地,那麼,秦國想打敗廉頗手下的趙軍,那也是不可能的。假如,秦國將相失和,秦襄王愚蠢,或白起和趙括一樣,那麼,趙國戰勝秦軍,很有可能。

但是,秦王英明,秦將白起一代名將,沒有給趙國機會。相反,趙國反而犯下大錯特錯之舉。臨陣換將,換下老將廉頗,換上雖懂兵法,卻無實際能力的趙括。並且,趙括為將,是帶著只攻不守的趙王的謀略來的。我們知道,戰爭之攻守,應根據戰場形式,而隨機應變。豈有事先按圖索驥而行之。戰爭之謀略,神鬼莫測,方謂之神。若行動被敵人全部猜中,那還打個毛線。所謂,神乎神乎,至於無形,敗敵必矣!

所以,趙國敗了,首先敗於趙王,其次敗於趙括。假如用廉頗為將,最少,趙軍不會敗的那麼慘不忍睹,被坑殺四十萬,使趙國徹底沉淪。

所以,趙王不干涉,繼續用廉頗,趙雖不勝,但是,至少不會大敗矣。



勇哥說彩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和廉頗誰去都會失敗,那麼該派誰呢?趙國因為糧草告罄於是問廉頗可有退敵之法。 廉頗無勝算。 於是才有趙括的換將。是死馬當活馬醫, 趙王不敢讓趙括上因為他從未上過戰場。 到後來廉頗無法退敵。趙國已經耗不下去了, 於是才換將。不要老拿國力說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多了去了,再說秦趙國力差距真這麼大嗎,打仗輸就是輸,從君主,主帥,將領,士兵相比秦趙各有優劣,但在統帥這點上白起確實強於趙括,大規模作戰白起確實第一,這不可否認。廉頗真那麼牛逼的話,就不會守長平3年而不出,橫掃六國百萬軍隊的就不是白起了,統一中國的也不是秦國,而是趙國,說白了,廉頗是知道打不過秦軍才堅守,你以為他有功不立他傻呀。

趙國廟堂選擇趙括就是因為秦趙對峙幾點趙國已經無糧,他們會不知道廉頗的堅守是最穩的方式?只是國力不允許再拖,值得決戰。而趙括初戰對決戰神白起,排兵佈陣絲毫不弱下風,只是國力不濟,不然必是名將。一個優秀的將領在作戰時,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才是消滅敵人。請大家看一下趙括的戰法,他讓趙軍立於不敗之地了嗎?從他上任之後就沒有抓住任何一個戰機,反而是被白起牽著鼻子走。這樣的人竟然還有人為他洗白?廉頗採取防守策略是因為秦軍沒有給他破綻,他是在等機會。同樣,秦軍遲遲無法打破廉頗的鐵桶陣,也是因為廉頗沒有給秦軍破綻,秦軍沒有戰機,所以才有了反間計拿掉廉頗,創造戰機。

輸的根本原因確實是國力,廉頗的打法中規中矩,長期下去,沒有變故的話,趙國會被拖垮,當時趙國的人緣很差,沒有國家願意借給它糧食;趙括的上臺滿足了以趙王為首的統治者的訴求,但時局朝著不利於趙國的方向變化,一仗下來把胡服騎射的老本輸光了!趙國的統治階層一直在犯這種錯誤!廉頗至少面對秦軍挺住了。今人亂說,什麼趙國國力不行經不起長戰,其實兩軍相爭,也是看誰更能熬得住,熬得久,不見得誰的國運好,時間久強國發生變故,就是弱國的機會,如:近代中日、美越之戰。所以可惜了廉頗。

從戰爭態勢上講,秦強趙弱,秦人來勢洶洶以圖速戰速決,廉頗避而不戰是最佳選擇,有幾次戰鬥失利,也是試探性的看看秦軍戰鬥力和戰鬥水平不能算敗,這才是真正有謀略的將領,秦軍悄悄換將白起反過來也說明廉頗防守戰略的正確,若不換廉頗,戰爭勝負也未可知哦。如廉頗一直防守,一旦兵敗,趙必亡!趙括出擊兩敗俱傷,秦以無力進攻邯鄲,就算進攻邯鄲,其他五國必定插手,秦必敗!很多人說趙括沒帶過兵,是不對的,趙括戰鬥經驗豐富,跟著他爸沒少打仗,長平是他第一次做主帥而已!

當時的秦國國力如日中天,秦軍幾乎是戰無不勝,自商鞅變法以來的一百多年秦國又打過幾場敗仗?廉頗本來就是個以擅長防守著稱的將領,在絕對國力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廉頗又能怎麼辦?要怪只能怪趙王貪圖眼前利益給了秦國動武的藉口。貶低趙括的都忘了一個先決條件,廉頗堅守三年,趙國國內已經沒有糧了。後來趙括的一系列戰術都是建立在糧草快斷絕的基礎上。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極其重視個人名聲名望的,趙括從某方面講確實是替廉頗背鍋的。就趙國的戰爭資源而論別說李牧晚出生那多年,神仙也贏不了。看看秦國未戰之前的動員,外交、輿論、軍事、上做的準備,再看趙國四面楚歌,暫不說周邊敵人,靈王帶出的胡服騎射年輕的有生戰鬥力還有多少,再看糧草外交,王的運籌帷幄或者老謀深算的能力沒看到哪一點能和秦比。

廉頗手下應該只有二十多萬人,趙括上任時又帶了二十萬過來。以廉頗之前的敗績來推算他終究守不住,這個邏輯未必成立。因為有可能之前地形比較開闊,趙軍要守住就要和秦軍直接交戰不是對手,但是失利後退之後,地形變成狹窄的山道,還有依山而建的城關,防守就變得容易了,甚至可能只要幾萬人就能夠守住,其他人後撤到補給容易的後方基地修整輪換。

廉頗適合防守反擊,趙括適合正面突擊,後來的李牧適合野戰與游擊戰。是趙王策略失誤造成的,首先戰前外交失敗致使後來對峙階段,無外援又無法借到救命的糧草。其次應該打著恢復韓國故土匡扶正義的大旗,而不是將上黨郡據為己有。將上黨據為己有本來就有趁火打劫秦軍勝利果實之嫌,這樣出兵本來就師出無名,當然也不可能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援助。再次趙國與秦國本身實力太過懸殊,不適合長期對峙,只能伺機而動速戰速決,而不是對峙三年糧盡援絕後才想起速戰速決來。最後趙軍騎兵為主,適合野戰與奇襲而不是防禦。秦軍主要是步兵的戰陣再加騎兵的輔助,秦軍適合正面攻堅戰與攻城戰。前期的正面攻堅戰應該用擅長正面突擊的趙括,後面相持階段應該用擅長防守反擊的廉頗。


歷史深度揭秘


其實,最可笑的事情就是,現代有那麼多的人不懂裝懂,都自以為是軍事家,為此提出讓人貽笑大方的觀點來替趙括翻案,什麼趙括是大才,甚至成了人中龍鳳,什麼廉頗中看不中用啊,沒什麼大將之才啦等等,思之可笑至極!!我就說兩點,兩千多年來趙括都是紙上談兵的典範,為歷代兵家所恥笑,不是今天誰能翻案的。第二點,也最重要,趙奢都說過他這個兒子不堪大用。今天卻又那麼多人看得起趙括,我只能呵呵了


獨行天下196740702


之所以說趙括紙上談兵,是歷史評價有所保留,趙括之罪,遠過不及,太過自太。一是政治上,趙王過昏,年少衝動,根基不穩,且自己也是個小人,所以才成就趙括的紙上談兵。以廉頗的武勇,戰略戰爭經驗,騎兵在山地戰中不具優勢,退兵放寬戰略縱深很有必要,只要是平原,騎兵優勢才會體現來,且糧食供應此消彼長,無奈趙王可不這麼想,寸土必爭。二是廉頗軍功過盛,趙王很難容得下廉頗,所以讓趙括逼得廉頗奔楚。三是,廉頗奔楚後,他的舊部怎麼辦,那些都是相當於司令軍長一級的戰神,服不服趙括,各位心中也有答案,趙括也清楚,非精英,靈魂一級(膿包一級)留下來,這些人可以為他拉到更多選票,剩下的人,就只能是血洗了,一級一級地換血,趙軍還是之前的那個趙軍嗎?答案只是趙括威壓下的那個趙軍,這樣的軍隊短時閃可以有一定的戰鬥力,(想一想國民黨的督戰隊),但不能持久,支持者日少,最後趙括無奈成了那個督戰隊隊長,被秦軍射殺。四是由於趙括倒行逆施,底下將領士兵,達成共識,所以趙括一死,很快投降。五是沒想到白起,秦國糧食也緊張,不可能養活這近幾十萬人口,缺糧的情況下,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兵變,也成就了白起的人屠之名。六是,趙括失敗後,由於和趙王是血親,始作俑者是趙王,趙括不過是執行者,只能是從輕,小範圍處罰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現代的話說,安一個書腐的名號就可以了。所以才有紙上談兵。趙王是決策者。趙括是執行者。誰之罪,看到我的評論的人,只要看看歷史,然後用腦分析一下,就可以一目瞭然。各位朋友,長平之戰,有什麼我還沒有發現的精髓,能不能交流一下,畢竟是三千多年的歷史,能不能還原歷史真相,我很期待,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