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為何會客死異鄉?

苑秀雲


廉頗,出生於趙國的中山苦陘,亡於楚國的壽春。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史記中記載“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上卿是戰國時期的爵位,一般授予功勞顯赫的臣子,相當於丞相的位置,這個時期的廉頗威震諸侯,趙惠文王對廉頗也恩寵倍加。

在趙惠文王時期,廉頗與藺相如也發生了一段歷史上著名的典故,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在趙國聲名大噪,一時風頭無二。次年,秦王邀請趙王澠池相會。藺相如和廉頗商量後,決定由藺相如陪同趙王赴會。廉頗駐軍邊境為策應,出發前廉頗對趙王說道:“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回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允諾。在這裡不難看出,廉頗是趙王的心腹之臣,君臣關係密切,才敢說這樣的話。趙王也是一個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人。

在澠池會時,藺相如膽識過人,機智聰慧,面對秦王的屢次發難,不卑不亢地化解了,使趙國不受辱。秦王對藺相如無可奈何,藺相如與趙王毫髮無損的回到了趙國。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功勞甚大,趙惠文王論功行賞,封藺相如為上卿,位於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藺相如不過是憑藉口舌之利,心中不服,揚言:“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聞此,遇見廉頗屢屢避讓。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並不是怕自己,而是怕將相不和,影響趙國的未來。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深明大義。於是,廉頗便“負荊請罪”,藺相如不計前嫌。二人給歷史留下了一段佳話“將相和,趙國興。”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到趙惠文王三十年(前269)期間,戰爭的烽火不斷蔓延,廉頗在此期間先後和魏國,秦國征戰,接連告捷,趙國聲威大震。

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趙惠文王去世後,趙孝成王繼位。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在長平,秦國和趙國展開大戰。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擔任主將,利用當地地形建造堡壘,面對秦軍的數次挑釁,趙軍堅守城池不去應戰。趙孝成王反感廉頗固守不出,秦國又派人來趙國散佈謠言,離間了趙孝成王和廉頗的關係。最終趙王臨陣換帥,任命趙括為主將。結果初出茅廬的趙括,遇到名將白起,趙軍被秦軍斷水斷糧,趙括突圍時被秦軍射殺,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至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也不復當年之勇。

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國見趙國青壯大多死於長平之戰,便派慄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趙王派廉頗反擊,廉頗不負眾望,打敗燕國,燕國割讓五城給趙國,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這時候的廉頗真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無故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一時惱怒,便離開趙國投奔魏國。魏王收留了廉頗,卻沒有重用廉頗。

當趙國多次被秦國進攻的時候,趙王想召回廉頗,廉頗面對趙國使者,處處表現自己依然可以為趙國策馬征戰,然而廉頗的政敵郭開作祟,讓趙王以為“廉頗老矣”就沒有召回廉頗了。

後來楚國得知廉頗在魏國,便派人迎接廉頗來楚,任命廉頗為楚將。在楚國期間,廉頗沒有建立功勞。但廉頗內心中依然想被趙國重用,說道“我思用趙人”。不過最終等待他的是在楚國的壽春,抑鬱離世。

廉頗對於趙國,無愧於心。雖然忠心耿耿,卻難敵君王猜忌,小人作梗。離開趙國後,廉頗便再也沒回到故土,留下的只有對趙國無限的思念,最終憤懣客死楚國壽春。廉頗面對國家有難,挺身而出,雖已是遲暮之年,依然有報國之心,可歌可泣。


鄧海春


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即位。趙孝成王是趙惠文王的兒子,趙武靈王的孫子。有人這樣定位,如果說趙武靈王是創業之君,趙惠文王是守業之君,趙孝成王則是毀業之君。在趙孝成王在位之時,秦趙之間戰爭不斷,最為慘烈的戰爭就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趙國早期的將領是廉頗,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改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廉頗,導致“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國的四十五萬軍人被秦軍坑殺。所謂“坑殺”就是活埋,因此,“長平之戰”被後人認定為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鬥。至此,趙國的命運已是風雨飄搖。

  

但是,在趙國國運衰退之時,廉頗卻實現了人生的輝煌,打了幾次勝仗,最終被封為信平君,被任命為“假相國”,所謂“假相國”,不是虛假的相國,而是一種榮譽稱號,是掛名相國的意思。

  

在做了二十年的國王之後,趙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即位後對人事做了變動,任命樂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頗的職務。

  

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經歷了不同的轉折,此時的廉頗也已度過了人生的壯年,理應思想更加成熟,處事更加老到,但在此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廉頗聽到樂乘將要接替自己的職務,勃然大怒,開始發飆。這次廉頗更加誇張,你們不是任命樂乘來接替我嗎?那好,我就在樂乘沒有到來之前對他發動突然襲擊。樂乘沒想到廉頗還有這麼一手,只好倉皇逃走,最後不知所終。

  

把自己的接替者趕跑,這玩笑開得也有些太大了,廉頗自己也覺得無法收場,在趕跑樂乘之後,自己也倉皇出逃,落戶在魏國的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開封。置多災多難的故國於腦後。

  

到了魏國,閒居大梁的廉頗才發現,離開了趙國,自己什麼也不算。魏國對於自視甚高的廉頗沒有流露出任何興趣,他不過是魏國大梁城無數盲流中的一個而已,沒有人看到他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此時,趙國已是傾覆的前夜,國內已無可用之人,趙王沒有辦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頗來,便派人前去接觸,看雙方有無再續前緣的可能。

  

但是使者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瀾。

  

趙王既然想啟用逃跑的廉頗,自然很想知道廉頗的身體到底還行不行,畢竟帶兵打仗可是重體力活,身體不行當然不能考慮。

看到自己國家的人來了,失落中的廉頗自然十分高興。但是,廉頗知道,作為將軍,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衰老,“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為了打消趙王的顧慮,廉頗向來人展示了自己驚人的飯量:一頓飯吃了十斤肉,一斗米。據折算,戰國時期的一斗相當於現在的兩升,一斤相當於現在的半斤,也就是說,廉頗一頓飯消耗了五斤肉,還吃了兩升的米飯,堪稱飯量如牛。廉頗以無聲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身體絕無問題。廉頗斷定,離自己體面回國的日子不遠了。

  

但是等來等去,廉頗沒有等來任何好消息,為什麼呢?

  

原來,被趙王派來和廉頗接觸的人回去之後將廉頗的飯量做了如實彙報,說廉頗吃了多少米飯,幹掉了多少碗肥肉。趙王一聽大喜,恨不得馬上就派人去接廉頗回國。但是,那人又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有一個細節我必須向您補充說明,廉頗的確飯量很大,只是在他和我談話的過程中,一會兒工夫,我就發現他去了三次衛生間。

  

趙王一聽,大倒胃口,原來這廉頗邊吃邊拉啊!老了老了,還有何用?廉頗回國的一線希望就這樣泡了湯。

  

需要交待的是,那人為什麼要如此無中生有呢?

  

原來,當年廉頗在趙國的時候有個仇人名叫郭開,郭開是趙王的寵臣。郭開和廉頗之間有什麼矛盾史書沒有說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郭開十分不願意看到廉頗重返趙國政壇。當他聽到趙王派人去看望廉頗時,就暗做手腳,重金賄賂那人,讓他無論如何一定要黑掉廉頗。於是那人就在廉頗的考察報告上寫了個吃得多拉得快的結論,《史記》上是這樣寫的:“一飯三遺矢。”

  

後人同情廉頗,尤其是壯志難酬的仁人志士,對廉頗更是情有獨鍾,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就沉痛地寫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但是,我們不能被這種同情遮蔽了雙眼,看不到廉頗自身的性格缺陷。我們經常說,性格即命運,廉頗就是這句話活生生的註釋。


破乞


廉頗,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多有戰功。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有“將相和”的故事。其中“負荊請罪”的典故,出於此。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趙,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廉頗率軍堅守,挫敗秦軍速勝的策略。

後秦國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長平之戰,趙軍大敗,秦將白起“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

長平之戰後,廉頗多次受命率兵征戰,維持危局。公元前245年,趙悼襄王繼位,猜忌廉頗,解除其軍權。廉頗憤而出走魏國。

趙國局勢危急,趙王欲再用廉頗,派使入魏。廉頗在使臣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為國效力。

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

後廉頗又入楚為將。他說:“我思用趙人。”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林城布衣10001


廉頗老矣,老當益壯!

有心殺賊,無力護趙!

主上不用,奸臣嫉妒。

雖走他國,忠心依舊。

失兮幸兮,卻得善終!

其他名將,應當眼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