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彥,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廉吏賢臣,一位鐵骨錚錚的偉丈夫,甲申大祭壇上最為壯烈的殉國者。他也是萬曆名臣海瑞辭世三十多年後,大明帝國再次出現的一個廉吏神話,也是最後一個。在北京保衛戰中,假如崇禎起用王家彥為兵部尚書,採納其主守建議,保存實力,等待勤王援兵,京城戰局將完全改觀,明朝的命運將得以扭轉,歷史也將得以改寫。

"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這是人所盡知的官場俗語。但在福建莆田,也廣泛流傳這樣一句俗語:"挑錢蘭溪去做縣"。內容都跟古代縣令有關,但折射出的意蘊卻大相徑庭。前句說知縣是個難得的肥缺,即使號稱清廉一任也能撈銀十萬。後句寓意則複雜些,一可理解為自己挑錢去蘭溪當縣令,寓意為官清廉,不取治內一針一線。二可理解為蘭溪是個窮縣,去那兒當縣令沒啥油水,借喻做貼本生意。這句

俗語的源頭,即來自明代蘭溪知縣王家彥。

王家彥(1588—1644),字開美,號尊五(亦作遵五),明興化府莆田縣合浦裡山美村人(今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先鋒村)。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殉難文臣,時任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此日文臣死國者,自東閣大學士範景文而下共21人。殉國後追贈王家彥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忠端。清朝賜諡忠毅。其墓位於今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龜湖山北坡(後卓村前墩)。

日後必成大器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山美村重建之忠端祠

萬曆十六年(1588),海瑞去世的第二年,王家彥出生於興化府莆田縣合浦裡山美村。山美王氏源出仙遊縣奎山王氏,先世為北宋元祐名臣、監察御史王回(字景深,熙寧六年進士)。其七世孫神就公(字德佑,號有道),因跟從父昇公在莆田縣五侯山麓收徒講學,於是從仙遊錦井遷居山美,人稱侯山王氏。生七子,第六子王瓊任廣東提刑副使贈中憲大夫。侯山王氏世代耕讀傳家,書香不絕。宋明以來人文炳蔚,登第入仕及封蔭者20餘人。

王家彥系德佑公十一世孫。他少時就頎穎好學,事親至孝,曾在五侯山麓度嶺之眾妙園書院刻苦攻讀,"素有大志,不拘小節,與人談義俠事,輒心向往。謂丈夫自期待,應如漢伏波將軍。居恆不忘馬革裹屍,齕齕者無庸也"。有一年除夕日,同窗好友林佳鼎出聯"除夕過溪橋,足踏漫天星斗",王家彥以"新春掛畫軸,手扶萬里江山"相對。塾師稱讚他

氣象崢嶸,日後必成大器

王家彥早年也在縣郡學堂讀書,只是到天啟元年(1621)33歲才得中舉人。所幸第二年赴京會試,一舉奏捷,登壬戌科文震孟榜進士。本科取進士409人,其中有文震孟、倪元璐、孟兆祥、趙洪範、蔣德璟、方岳貢、黃道周、盧象升、馮元飈、吳麟徵、祁彪佳、張國維、汪喬年、王鐸、李明睿、陳廷謨、羅元賓等人,都是晚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堪稱藏龍臥虎,集一時偉器。其中為輔相者五位,為尚書督撫者二三十位,為侍郎、京卿者更比比皆是。他們或文章名世、翰墨流芳,或力挽頹局、壯烈殉國,或致力恢復、堅持抗清,大多高風勁節,堪稱末世之真品。

挑錢赴任的縣令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雅堪為王家彥紀念館題寫"清廉"

王家彥登第後,初授浙江開化知縣。天啟五年(1625),王家彥調蘭溪縣令。在兩地縣令任上,他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興修水利,捐獻俸薪,倡議修城,修建學宮,培養舉子。如王家彥也曾擔任浙江鄉試考官,為朝廷選拔了無數人才。民眾感其恩德,特地為王家彥建祠造亭,志其功績。

任職蘭溪期間,因蘭溪系浙江中西部窮縣,地瘠民薄,王家彥立志不取百姓一錢,盡力造福地方。據莆陽民間相傳,王家彥因家道貧寒,赴任前動員夫人說:"此去蘭溪,只飲當地一杯水,家財留十分之三贍養父母,其餘盡數收拾,以資任上所用。"夫人陳氏為之動容,變賣家中首飾細軟,一併讓僕役挑運帶上。到達蘭溪後,王家彥帶領衙役四處視察民情,發現縣城破爛不堪,水利失修,民生凋敝。當即向上申請減輕賦稅,下令革除種種積弊。此外,還貢獻家資,倡議清理護城河,修繕舊城牆,大興水利。當地官紳富賈目睹縣令如此清廉愛民,

深受感動,紛紛解囊相助。只二三年,蘭溪便面貌煥然一新,百姓安居樂業。

崇禎元年(1628),王家彥蘭溪任滿後,因治績優異,赴京考選北科給事中。王家彥家世寒儉,又居官至廉,常將有限的俸祿資助窮困人家,在開化、蘭溪兩縣任職的前後六年,家境依然貧乏。這次北上,在京無立錐之地,無奈之下向富人借貸,才尋得一處住所。因家裡長年累月虧欠巨大,無力償還,幸虧曾任好友、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林鳴璠慷慨解囊,才使得王家彥安心赴任。

智勇雙全救輔相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書法家為王家彥剛正清廉,政績卓著題詞

崇禎二年(1629)冬,42歲的王家彥治縣六年,政績卓著,官聲顯赫,被擢為刑科給事中。他一入刑垣,便以清廉端慎、遠見卓識博得同僚的敬重。諫垣十年,他疏劾貪官無數,均能評列其奸邪專橫罪狀,革除弊端,核查隱瞞資產。王家彥直言不諱,彈劾無所避,權貴斂手:他上《明刑疏》,提出應以仁師為法而守律;他與兵部主事錢元愨、工部主事陸澄源各上疏彈劾魏忠賢,揭露罪狀,崇禎帝下旨捕治歸案,魏忠賢畏罪自縊而死;福建劉香老等,劫掠同安鎮,屢次侵擾省會福州,王家彥上《閩省海防疏》,震撼朝野。

而真正讓他從一名給事中脫穎而出、引起高層關注的,則是崇禎四年(1631)他上疏成功申救錢龍錫一事。

松江華亭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錢龍錫,頗受崇禎信賴。因魏忠賢逆案,多為錢龍錫主持,魏黨諸臣恨之入骨。當時迎附魏忠賢的御史高捷、史褷被罷職,吏部尚書王永光力主引薦,但被錢龍錫所扼止,兩人因而懷恨在心。皇太極率領清兵繞道蒙古進迫北京,崇禎中了離間計,將袁崇煥戰逮捕下獄。高捷乘機多次誣劾錢龍錫與袁崇煥同為逆黨,導致明軍潰敗,使得錢龍錫被捕入獄,論議死罪。右中允黃道周、刑部尚書胡應臺、給事中劉斯琜等人激於義憤,接連上疏乞宥錢龍錫。只因崇禎多疑難測,朝中無人敢言。此時,人微職卑的王家彥

上呈《救錢機山公疏》,為錢龍錫申救,令朝中與其交好的臣僚都為他捏了把汗。面對剛愎自用、喜怒無常的崇禎皇帝,王家彥在起草此疏時,著實費了一番躊躇,他把不殺錢龍錫的意義提升到堪與堯舜比肩的高度,崇禎龍顏大展,當即釋放錢龍錫,免去死罪,改判戍守定海衛。消息傳出,朝野正直之士無不額手稱慶。

王家彥在諫垣十年,"歷任四科,彈擊無所避",然而終不以言獲罪,反而不斷得以獎掖提拔,這其中原因,除了清廉端慎外,也跟他善於審時度勢、講究策略技巧是分不開的。

諫垣十年,彈擊無所避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明末著名書畫家查士標贈王家彥(號尊五)扇面

崇禎五年(1632),王家彥轉任工科右給事中。他身兼廠庫城工、巡視京營及巡青(巡視禾苗、牧草的生長情況),他工作任勞任怨,見識深遠,上《馬政疏》,革除馬政弊端。崇禎八年(1635)春,家彥轉戶科左給事中,上疏封禁鐵礦,確保天下寧靜。

但此時,饑民暴動,內交外困。崇禎九年(1636)初,王家彥升戶科都給事中(戶科掌印主官)。王家彥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廉潔清平,直言敢諫,不畏權貴,主張正義,革除弊端。他謝絕一切酬應宴會,即使是除夕元旦,也住宿在科中,掌燈籌劃漕儲、賦役、兵農、屯鹽、鼓鑄等國計民生之事。他密集上疏,如《救災疏》《賑救難民暫罷額賦疏》等,也對寇亂不絕的原因作了本質上的思考與揭示,認為亂本是貪官守令搜刮民膏,百姓缺衣少食,無奈為盜。朝廷上下都把王家彥的議論視為名言,加以採納。崇禎帝雖然也予以褒納,但因積弊已深,民眾稅賦有增無減,把本已危機四伏的朱明天下一次次推向崩潰的邊緣。

崇禎十三年(1640)春,事親至孝的王家彥丁憂服闋後,擔任吏科都給事中。當時內閣首輔薛國觀,黨邪伐正,貪贓枉法,言官們懾其權焰,多緘口不言,獨家彥數抗章劾之。王家彥上《糾輔臣疏》,薛國觀後被賜縊死。為防江南之患,王家彥又上《糾輔臣疏》《請推操江並敕中樞疏》。

至此他已在諫垣十年,歷經刑、工、戶、吏四科,"彈擊無所避,權貴為之斂手"。他先後上疏百餘條,都關切利弊,裨補民生。在明末黨同伐異、攻訐成風的言官隊伍裡,王家彥能夠潔身自好,真正以言為職,體現了一位言官的政治良心和錚錚風骨。

兩年曆任二寺卿

崇禎十三年(1640)冬,53歲的王家彥擢升大理寺丞(正五品),終於邁入中層文官的門檻。海瑞式的寒儉與常年超負荷的操勞,使他過早衰老。每一次升遷,對他更多的是意味著肩上責擔的再次加重。大理寺系明廷中央機構"五寺"之一,系明代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三法司。長官為大理寺卿,王家彥在大理寺丞職位上,

迅速體現出非凡的才幹與作風。不到一年時間,崇禎十四年(1641)十月便晉升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

任職大理寺期間,朝廷又發生一起大臣因言獲罪、議獄將死之事,20多人受到株連。王家彥聯繫首輔周延儒,多方營救經筵展書官、漳州府漳浦銅山(今東山)人黃道周,使得同年兼好友終於免得一死,改為永戍廣西。

崇禎十五年(1642)四月,崇禎帝令首輔會同三法司清理案獄,王家彥以大理寺左少卿身份參與其間。凡所經手的案件,王家彥明判如晝,決斷如流,許多積壓多年的冤案一時得以平反。他的才幹得到上至首輔下至小吏的一致讚揚,被擢拔為太僕寺卿(從三品)。

太僕寺隸屬兵部,掌管全國的馬政。當時,馬政早已積弊叢生,他上《杜援請畫還數疏》《酌議馬政長策疏》《酌議內地馬政疏》《酌議邊地馬政疏》等十一篇疏,深入調查分析馬政的弊端,著手實質性改革,崇禎頗為重視並高度評價,馬政也為之一振。崇禎十五年(1642)冬十一月,擢升為戶部右侍郎(正三品)。

戎政非家彥不可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山尾村忠端祠贈"司馬家風"匾額

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月,北方後金軍隊逼近,京師再度戒嚴。因王家彥對城守營事獨具卓見,

受到崇禎激賞,特改任為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授命之日王家彥就登上城牆,察視內外城十六城門。在歷時七個月的京城保衛戰中,他晝夜勤躬,諳熟軍務,獎勤戒惰,將士敬服,爭以自勵,先後上《赴城料理疏》《察閱城外列營疏》《察閱內外十六門疏》《請敕城守公疏》等疏,"於攻略守法,於御將束兵,均言之人所未言,識人之所未識",才幹與人品得到崇禎的高度肯定,欲破格晉升為太子太保(從一品,榮譽品銜),世襲錦衣指揮。但王家彥視顯爵如浮雲,力辭不就,崇禎只好改詔加一級。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王家彥被朝廷推為戶部尚書,但崇禎帝說"戎政非家彥不可",認為朝廷軍政只有王家彥才能治理好,離開他不行。於是特例留任原職,倚重之情溢於言表,似將家彥視為股肱之臣,期望他能挽狂瀾於既倒。

因遲遲不見來援,王家彥主張主守,將京畿三大營精兵分遣九個要害城門,嚴防死守,等待吳三桂等各鎮將勤王援兵的到來。然而,自從殺了袁崇煥之後,崇禎對文臣集團的態度直線而下,由不信任督撫及中樞大臣轉向寵信宦官,重新走上其先輩"

重宦官、輕文臣"的老路。崇禎在"戎政非家彥不可,特留京營"後,並沒有授予王家彥在戎政上的獨立指揮權,而是倚重帶兵禦敵毫無經驗、卓識的總督李國禎與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決定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守衛京城的重任卻交在一幫根本不知兵甚至軟骨頭窩囊廢的人手裡。頗為諷刺的是,李國禎與張縉彥,最後都投降了李自成。

假如崇禎起用王家彥為兵部尚書,採納其主守建議,保存實力,等待吳三桂等勤王援兵的到來,那麼只要再堅持三至五日,則京城的戰局將完全改觀,明朝的命運將得以扭轉,歷史也將得以改寫。可是歷史無法假設,令後人扼腕長嘆。

國破身死何足惜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王家彥泣血寫下《示子賡恭賡靖賡皋書》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總察、司禮太監王承恩盡調京城守軍主力三大營一萬多精兵前往禦敵,潰敗後大部分投降清兵,隨農民軍圍環北京,並勸降守城人。然而到了如此境地,一切號令進退仍由監視宦官指揮節制,公然阻止大臣不得登城。王家彥身為兵部侍郎兼協理戎政大臣,幾次登城,都被守城內臣擋回。三月十八日下午申時,太監曹化淳、王相堯打開各個城門,投降農民軍。

十八日夜,在農民軍以斧抉城的聲音中,王家彥在安定城頭泣血寫下《示子賡恭賡靖賡皋書》,表達必死的決心。十九日黎明,農民軍從別門擁入安定門,王家彥身中數刀,血流如注,部下勸他儘快棄城逃生,王家彥正色叱責:"國破身死,吾何足惜;但主上存亡不可知,恨不追隨乘輿,觸死輦前,贖臣子萬一之罪耳。"說完,他先是北向叩首,以謝先帝。復南向叩首,以謝父母,

縱身跳城,結果沒有死,就在百姓的房子裡上吊自盡。這一天文臣殉國者,除王家彥外,還有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範景文、戶部禮部尚書倪元璐、御史李邦華等21人。同一日崇禎在萬歲山自縊而死。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原大觀山忠端王公墓碑

從王家彥遺留下的信札及時人記載看,他對當時京城局勢早有極清醒的認識。在北京被攻破前一月、山西大同之變後,他便對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蔣德璟說:"賊不犯城則已,犯必無幸,吾自分死耳,恨不能終事吾父。"可是當時,崇禎昏聵,漢奸遍地,國事墮壞,無復可為,王家彥只能選擇不可為而為、殺身成仁的悲壯道路了。

一瞑而萬世不死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王家彥紀念文集

王家彥忠烈殉國在當時朝野上下引起強烈的反響。聽聞王家彥靈柩舟過江,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特地輟朝哭悼,南都諸臣及耆宿名流舉行盛大的公奠儀式,沿路各撫按道府紛紛組織弔唁奠禮。靈柩路過省城福州,三山庠士以最高禮儀公奠這位忠烈殉國的八閩鉅子。生前至交、被弘光朝召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銅山黃道周,自家鄉漳浦前往南京赴任路過福州,不禁撫棺大慟:"開美真可謂得死所者矣!"

九月初三日,弘光帝下詔賜北都——北京殉難文臣21人,勳臣2人,戚臣1人,一應祭葬贈蔭祠諡,並令禮部將上述24人立祠南京以祀,賜名旌忠祠。詔贈王家彥太子少保(旋加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忠端,予祭三壇,遣官卜葬,特祠於莆學宮之右,議蔭世錦衣。有司於興化郡城府學西偏建旌忠祠(位於今擢英中學校園內西側),專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家彥,春秋致祭。

為告慰忠魂、昭示來者,弘光元年(1645)四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張肯堂撥銀重修郡城倉後之王氏祠堂,崇祀兵部尚書王家彥,並祀其先祖南唐大理寺評事、莆田令王保隆、宋侍御史王回、工部侍郎王晞亮、明侍御史王玉榮,易稱世忠祠(位於今莆田市荔城區倉後路南側,即原莆田哲理中學校門斜對面)。

二年(1645)閏六月,張肯堂、黃道周、鄭芝龍、鄭鴻逵等擁戴唐王朱聿鍵於稱帝,是為隆武。隆武帝誥封王家彥祖上三代均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故稱"四世尚書"),並敕建"宮保司馬"牌坊於其故里附近之吳城村。

清順治九年(1652),清世祖表彰前代忠臣20人,建祠致祭,王家彥名列第四,位於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範景文、戶部禮部尚書倪元璐、御史李邦華之後,改諡"忠毅"。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王忠端文集

王家彥的思想及著作,得到清朝及後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順治十六年(1659),朝廷令其子賡恭梓先生遺集以傳世,刻本《王忠端公文集》共十一卷。乾隆四年(1739),大學士張廷玉等修成《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三有王家彥傳略,《志》第七十五藝文四收其《王家彥奏議》五卷、《文集》五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庫全書》收錄。

百戰無封亦便休


當官做貼本生意,莆田版“海瑞”,如崇禎採納其主張,歷史或改寫

王忠端牌坊

"國破身死,吾何足惜?"王家彥在北京城破後,面對部下棄城逃生的勸告,他如是慷慨陳詞。他出仕為的是求得大明世間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功名對自己猶如塵土,不足掛齒。可是他偏是生不逢時,一生的心情悲愴難言,這可從他在安定門所吟《城頭秋感》兩首詩約略可以領會:

其一

漠漠寒雲起暮笳,煙塵猶未退戎車。

壁門明月臨青海,朔野霜風捲白沙。

幕府夜闌蛩復切,嚴城秋老菊無花。

可憐關塞淒涼甚,荒冢壘壘數萬家。

其二

鐵笛齊吹漢月秋,壯夫有志竟悠悠。

淒涼關塞寒風集,杳渺河山積雪留。

匹馬曾過青草冢,大軍昔駐皋蘭洲。

平生最厭推衛霍,百戰無封亦便休。

上首語境肅殺淒涼,下首調轉慷慨激越,詩文中的字裡行間,以國家遭難之痛和身世之悲交織在一起。尤其末尾兩句,不禁令人想起袁崇煥《邊中送別》中的名句:"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二人許國之心如出一轍。然與後者以磔刑死於君父之手相比,王家彥得於北京城頭力盡而成仁,已屬幸運。但儘管王家彥自己不惜為國捐軀,砥柱中流,盡力而為,可惜大明王朝大廈傾倒,獨木難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