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清官」的求「清"史

”清官“之名,是清正廉明的官員追求的目標和座右銘,卻也可以是奸佞小人所趨之若鶩的掩護傘。尤其是後者,為追求”清官“所具有的外在特徵和效應,往往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花樣。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自古以來,清官難覓。可是往往做官的人,除了得到最大的利益之外,也還總是想過把青史留名的癮,來個名利雙收那當然是極好了。

說起這為官,那可真是被我們聰明的古人發展成為了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此中門道,直叫我們歎為觀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清官”到底是要怎麼個做法。

話說某位書生寒窗十年,終於是金榜題名中了個進士。這會兒被朝廷委任了個地方縣令的差事,興沖沖的跑來上任來了。

可是作為一個萌新剛剛上任自然是一頭霧水。也罷,不懂咱就問問吧。

來到了衙門找到個小吏問道:“這當官到底應該是要怎麼個做法啊。”

這小吏抬頭一看,新上任的縣老爺請教問題呢,一捋那乾巴巴的山羊鬍子,一臉的高深莫測,搖頭晃腦道“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混。”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書生一聽,疑惑不已,又問道“這是為何?”

那小吏卻是笑而不語。弄得書生好生納悶,心想我現在既然已為一方父母官,自然應該造福一方,怎麼能說一個“混”字。於是乎,大刀闊斧的幹了一年,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第二年,馬馬虎虎過了。等到了第三年,眼看任期將滿,竟是還真應了個“混”字。

這又是怎麼回事?

原來啊,這知縣本來就是個小官。一年就幾十兩的俸銀,一家老小全指望這點俸祿過日子,還真是勉強餬口了。這樣下去還真是得兩袖清風的卸任了。終於還是忍不住為自己打算打算,於是在任期最後一年便有了個“混 ”字。

這個“混”可不是 混日子,而是大筆大筆的混賬。這州縣官員即將離任時,多不會放過最後撈一筆的機會。內容嘛,自然是五花八門的都有。有各種打折辦理業務的,如房契地契之類。有開放會員通道的,訟案、開業許可之類只需花錢就可以得到迅速解決。還有田賦等各種稅,在此時上繳也能打折。您就看吧,這州縣老爺們離任之際的衙門那是忙得不可開交,文案房裡那印章木戳蓋個不停,正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便是如此吧。這忙碌正常時候本是為民辦事的好事,但是在此時,各種不經核實的地契、房契、文書;草草了結的訟案;亂七八糟的收稅。都變成了下任官員頭大無比的混賬。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包括最著名的“火耗” ,是在張居正“一條鞭法 ”時才出現的,這時賦稅一律是以銀兩繳稅,官員則需要將老百姓上交的碎銀重新融化成官方規定的銀錠。這就有了火耗,當然這火耗錢也是老百姓支付的,這其中的差額自然就在官員的腰包裡了。這些都都是古代官場的各種弊病,所以算是官員們正常收入。也正是我們常言所說的“三年清知府看,十萬雪花銀”來源。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只是,要說這不算貪官吧也還勉強接受,但是這跟清官可是一點關係沒有。不過,我們古人智慧超群,應付這種小問題那自然是沒問題。

清官,我們說了,自古難覓其蹤。淳樸的百姓要是遇著一個造福百姓的清官,少不了一番歌功頌德,立碑作傳。這便是功德碑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後來發展了一些,如“萬民傘”、“老爺靴”、“建生祠”之類,都是百姓對於有政績的清官的一種頌揚和追思。

然而,到了兩宋時,這些形式已經完全走形了。成為了官紳勾結沽名釣譽的把戲。自此,這種早已經變味的歌頌“德政”之風,終於演變成為了官場戲中的一項保留節目。到了明清時期,州縣老爺們無論清官、貪官,無論任滿離職還是被參革職,臨走之前大多都要找當地鄉紳搞一回這玩意兒。因為並非情願,也是實在沒有什麼德政功績可以歌頌的,這石碑、生祠一類實在不好辦。於是,就有了簡化的德政碑,用個木板,胡亂寫幾句,或者乾脆就刻兩個大大的功德二字,用油漆漆好讓老爺們自己帶著走。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萬民傘”也是如此,簡化成一把雨傘。我們現在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有官員任滿離任時,手中便拿著把雨傘。即使兩袖清風,這把傘也是要帶走的。

如此一來,可謂是滿滿的全是讓人肅然起敬的清官。真是好一派太平盛世的風光。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古代

古叔言:雖然封建王朝官場弊病之大讓人心痛,卻也還是能有些如海瑞一般真正的為民做主的清官。老百姓們發自內心為之立碑送傘的事,也是有的。只是在骯髒的洪流中這些清流太渺小,又如何能將其澄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