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抗戰勝利後,中央和毛主席為配合國共兩黨和平談判,撤出了長江以南的蘇南、浙江等8個解放區的黨政機關與軍隊。其中,就有陳毅率新四軍主力撤往山東。

原先新四軍和華中局所屬的主要區域,劉少奇同志決定組建了新的華中分局,由譚震林、鄧子恢和張鼎丞三人組成。

1945年10月上旬,張抵擋陳前往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江蘇淮陰。到達淮陰後,他得知了中央"江北必須控制,不可放鬆"的命令,便考慮讓粟裕不再前往山東,而是留在華中。此前,新四軍決定主力盡早北撤,前往山東填補羅榮桓留下的空缺(羅已前往東北)。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張鼎丞向華中局建議讓粟裕擔任蘇皖軍區司令員,原因是粟裕長期抗戰、熟悉蘇浙情況、作戰指揮經驗豐富。而自己因為長期從事後方黨務工作,則擔任副司令員。

張鼎丞大粟裕9歲,紅軍時期就是閩西蘇區的創始人,年齡比粟裕大,資歷比粟裕老。抗戰初期,他就曾擔任新四軍2支隊司令員,粟裕那時候是他的副司令員,但實際上一直是粟裕在指揮打仗。可以說,從粟裕的頂頭上司,到主動要求擔任粟裕的副職,老同志張鼎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粟裕歷經多年的戰場磨礪,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這一點,張鼎丞心知肚明。他這"一讓司令員",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也彰顯了他謙虛謹慎的品格。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得知任命為司令員決定的粟裕,當時正準備前往山東,他對此是毫不知情的,更不知道張鼎丞曾經讓過司令員一職,還主動擔任粟裕的副職。

10月14日,抵達淮安的粟裕看到了命令。當即,他向華中局書記饒漱石建議,由張鼎丞任司令員,而自己改任副職。當時粟裕的考慮是,張鼎丞年長,工作經驗豐富,更利於大局,更利於團結。

饒漱石沒有同意。

粟裕對機要科的工作人員說:"張鼎丞同志是我的老上級,讓他當我的副手,不利於工作,不利於團結。這份電報先不要發出去,我還要向中央提出我的意見。"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第二天,他就發電報向中央第二次辭讓司令員:

中央:

昨在華中局閱悉中央以職及張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電示,不勝惶恐。以職之能力,實不能負其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抗戰以前,均為長輩;抗戰初期,則曾為職之上級;近數年來,又覆在中央直接領導之下,功績卓著,且對於執行黨的政策與掌握全局均遠非職所能及。為此,曾再三請求華中局,以鼎承同志任司令,職副之,未蒙允許。為孚眾望以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同志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黨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粟裕

十月十五日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然而,毛主席也沒有采納粟裕的建議,仍然堅持讓粟裕當華中軍區司令員。

10月27日,根據中央的批覆,華中局正式發出通知,再次宣佈蘇皖軍區(即華中軍區)"以粟裕為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

但粟裕仍然覺得不妥。當天深夜,他再次致電中央和毛主席,態度鄭重而懇切:"為慎重並更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粟裕為何三番五次辭讓司令員,並堅持自己當副職協助張鼎丞?綜合史料分析,@兵者觀察認為,至少有這麼三點原因:

  • 1.粟裕為人低調謙遜,出於對老領導張鼎丞的敬重,辭讓司令員無可厚非,從他後來辭讓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也可以看出;
  • 2.粟裕年齡小、資歷淺,出於大局團結考慮,辭讓司令員更有利於工作開展;
  • 3.為了指揮作戰更加便捷,儘管粟裕辭讓司令員,但是軍事指揮一直是由粟裕擔任,上面有司令員統籌協調,他這個副司令專心打仗,何樂而不為。


一段佳話!張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讓軍區司令員,中央出招很高明

然而,這相當於給中央出了難題。

怎麼辦?毛主席和劉少奇等人經過慎重研究,商量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既接受粟裕的建議,又保證作戰指揮。

10月29日,中央致電華中局:

"中央同意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不稱蘇皖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這樣一來,把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司令部分開,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負責軍事行動。看似無變化,實際出招十分高明,權衡協調了各個方面。

此舉,足以見得中央和毛主席高超的用人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