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抗战胜利后,中央和毛主席为配合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撤出了长江以南的苏南、浙江等8个解放区的党政机关与军队。其中,就有陈毅率新四军主力撤往山东。

原先新四军和华中局所属的主要区域,刘少奇同志决定组建了新的华中分局,由谭震林、邓子恢和张鼎丞三人组成。

1945年10月上旬,张抵挡陈前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江苏淮阴。到达淮阴后,他得知了中央"江北必须控制,不可放松"的命令,便考虑让粟裕不再前往山东,而是留在华中。此前,新四军决定主力尽早北撤,前往山东填补罗荣桓留下的空缺(罗已前往东北)。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张鼎丞向华中局建议让粟裕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原因是粟裕长期抗战、熟悉苏浙情况、作战指挥经验丰富。而自己因为长期从事后方党务工作,则担任副司令员。

张鼎丞大粟裕9岁,红军时期就是闽西苏区的创始人,年龄比粟裕大,资历比粟裕老。抗战初期,他就曾担任新四军2支队司令员,粟裕那时候是他的副司令员,但实际上一直是粟裕在指挥打仗。可以说,从粟裕的顶头上司,到主动要求担任粟裕的副职,老同志张鼎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粟裕历经多年的战场磨砺,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这一点,张鼎丞心知肚明。他这"一让司令员",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彰显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得知任命为司令员决定的粟裕,当时正准备前往山东,他对此是毫不知情的,更不知道张鼎丞曾经让过司令员一职,还主动担任粟裕的副职。

10月14日,抵达淮安的粟裕看到了命令。当即,他向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建议,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而自己改任副职。当时粟裕的考虑是,张鼎丞年长,工作经验丰富,更利于大局,更利于团结。

饶漱石没有同意。

粟裕对机要科的工作人员说:"张鼎丞同志是我的老上级,让他当我的副手,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这份电报先不要发出去,我还要向中央提出我的意见。"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第二天,他就发电报向中央第二次辞让司令员:

中央:

昨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曾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承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

十月十五日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然而,毛主席也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仍然坚持让粟裕当华中军区司令员。

10月27日,根据中央的批复,华中局正式发出通知,再次宣布苏皖军区(即华中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但粟裕仍然觉得不妥。当天深夜,他再次致电中央和毛主席,态度郑重而恳切:"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粟裕为何三番五次辞让司令员,并坚持自己当副职协助张鼎丞?综合史料分析,@兵者观察认为,至少有这么三点原因:

  • 1.粟裕为人低调谦逊,出于对老领导张鼎丞的敬重,辞让司令员无可厚非,从他后来辞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也可以看出;
  • 2.粟裕年龄小、资历浅,出于大局团结考虑,辞让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开展;
  • 3.为了指挥作战更加便捷,尽管粟裕辞让司令员,但是军事指挥一直是由粟裕担任,上面有司令员统筹协调,他这个副司令专心打仗,何乐而不为。


一段佳话!张鼎丞、粟裕三番五次互让军区司令员,中央出招很高明

然而,这相当于给中央出了难题。

怎么办?毛主席和刘少奇等人经过慎重研究,商量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既接受粟裕的建议,又保证作战指挥。

10月29日,中央致电华中局:

"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这样一来,把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分开,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军事行动。看似无变化,实际出招十分高明,权衡协调了各个方面。

此举,足以见得中央和毛主席高超的用人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