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粟裕、谭震林这样灭敌

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江苏的中部,东起海边,南濒长江,西接运河,北靠两淮(淮阴、淮安),有一片解放区。这苏中解放区紧挨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自然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蒋介石集中15个旅约12万的兵力,分4路,于1946年7月15日向苏中解放区杀来。

驻扎在苏中的华中野战军和苏中军区仅有兵力3万余人。敌我兵力是4比1。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但是,我军毫不气馁。那么我军该怎么来进行战略部署呢?

​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粟裕、谭震林这样灭敌

解放军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率领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迎战敌军,从7月13日到8月27日的一个半月内,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成果。

在整个苏中战场上是敌多我少、敌强我弱,粟裕、谭震林在每个战役上则力求变为我多敌少、我强敌弱。这就是不全面抵御,“伤敌十指”,而是选好突破点,集中优势兵力,"断敌一指“。首战宣家堡、泰兴,粟谭就集中了25000兵力,造成大大强于敌军的优势。七战分界地区时,粟谭又集中了10个团来对付敌人的2个团,形成“雷公打豆腐”。

当宣家堡、泰兴战斗打响以后,敌人发现我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在宣泰,便派三支队伍妄图乘虚进犯我苏皖第一专员公署所在地如皋。粟谭得知这个情况后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支队伍中的一支敌整编第49师是杂牌军,战斗力不强,况且处于运动之中,没有工事依托,又是兵分两路进犯如皋,自以为我如皋兵力空虚,正麻痹大意,做着美梦,于是便决定:以少数兵力抵挡另两路进犯之敌,而以主要兵力在宣泰战斗胜利之后,立即奔袭如皋,歼敌第49师于如皋城外。这一大胆的决定,大大出乎敌人意料之外,从而陷敌于灭顶之灾。后来的李堡战斗、丁林战斗,也都是相机奇袭,出敌不意;而海安战斗和邵伯战斗其顽强抵御,使敌付出重大伤亡,也是敌军不曾意料的。

苏中七战,粟谭大军便是这样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每一次战斗总是以我方小量的伤亡换取敌方大量的伤亡而结束,七战共歼敌5万余人,震慑了敌胆。

清努尔哈赤说过: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句话说得通俗易懂,意思就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管集中兵力对付其中的一部分敌军,在局部上造成我强敌弱的局势。通过一连串局部的胜利来赢得战场的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