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粟裕、譚震林這樣滅敵

解放戰爭初期,共產黨在江蘇的中部,東起海邊,南瀕長江,西接運河,北靠兩淮(淮陰、淮安),有一片解放區。這蘇中解放區緊挨著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自然成為國民黨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蔣介石集中15個旅約12萬的兵力,分4路,於1946年7月15日向蘇中解放區殺來。

駐紮在蘇中的華中野戰軍和蘇中軍區僅有兵力3萬餘人。敵我兵力是4比1。敵多我少,敵強我弱。但是,我軍毫不氣餒。那麼我軍該怎麼來進行戰略部署呢?

​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粟裕、譚震林這樣滅敵

解放軍在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的率領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迎戰敵軍,從7月13日到8月27日的一個半月內,取得了七戰七捷的輝煌成果。

在整個蘇中戰場上是敵多我少、敵強我弱,粟裕、譚震林在每個戰役上則力求變為我多敵少、我強敵弱。這就是不全面抵禦,“傷敵十指”,而是選好突破點,集中優勢兵力,"斷敵一指“。首戰宣家堡、泰興,粟譚就集中了25000兵力,造成大大強於敵軍的優勢。七戰分界地區時,粟譚又集中了10個團來對付敵人的2個團,形成“雷公打豆腐”。

當宣家堡、泰興戰鬥打響以後,敵人發現我華中野戰軍的主力在宣泰,便派三支隊伍妄圖乘虛進犯我蘇皖第一專員公署所在地如皋。粟譚得知這個情況後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三支隊伍中的一支敵整編第49師是雜牌軍,戰鬥力不強,況且處於運動之中,沒有工事依託,又是兵分兩路進犯如皋,自以為我如皋兵力空虛,正麻痺大意,做著美夢,於是便決定:以少數兵力抵擋另兩路進犯之敵,而以主要兵力在宣泰戰鬥勝利之後,立即奔襲如皋,殲敵第49師於如皋城外。這一大膽的決定,大大出乎敵人意料之外,從而陷敵於滅頂之災。後來的李堡戰鬥、丁林戰鬥,也都是相機奇襲,出敵不意;而海安戰鬥和邵伯戰鬥其頑強抵禦,使敵付出重大傷亡,也是敵軍不曾意料的。

蘇中七戰,粟譚大軍便是這樣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每一次戰鬥總是以我方小量的傷亡換取敵方大量的傷亡而結束,七戰共殲敵5萬餘人,震懾了敵膽。

清努爾哈赤說過: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句話說得通俗易懂,意思就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只管集中兵力對付其中的一部分敵軍,在局部上造成我強敵弱的局勢。通過一連串局部的勝利來贏得戰場的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