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新沂系列六:小學課文裡的“十人橋”故事,誕生在這裡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曾經

小學課文裡的“十人橋”故事

從這裡開始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小學教科書裡的“十人橋”課文

在新沂市草橋鎮堰頭村裡有一座不起眼的農用橋,這座不起眼的橋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十人橋”。橋的西頭豎著一塊紀念碑,就是這塊紀念碑讓人們知道,小學課本里著名的“十人橋”的故事就發生在堰頭村。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十人橋”西頭豎著一塊紀念碑

1948年11月5日,國民黨徐州軍事會議後,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立即部署所屬駐防在新安鎮地區的25軍、63軍、64軍、100軍(9月劃歸黃百韜兵團序列)和駐防在海州的44軍(11月初劃歸黃百韜兵團序列)向徐州集結。華野司令部掌握黃百韜兵團的動向後,代司令、代政委粟裕迅速決定發起淮海戰役《攻擊命令》的時間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1948年11月6日晚戌時(19點至21點),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按照預定戰役計劃,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四面八方挺進淮海戰場,圍殲國民黨黃百韜兵團。

1948年11月8日下午,華野聶風智9縱的先頭部隊趕到新安鎮時,擔任側翼掩護任務的黃百韜兵團63軍後衛部隊剛剛離開2個小時。11月8日傍晚,9縱27師79團在堰頭追上了63軍後衛部隊和軍部。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十人橋”資料圖片

在戰鬥中,27師79團1營尖兵2連為了儘快過河,圍殲堰頭之敵,命令該連2排3班火速架設浮橋,3班臨時找到了一些木板和兩架梯子,紮在一起橫在河面上,因沒有橋樁很不穩固,人通過時容易翻轉落水。這時,敵人火力已封鎖渡口,為了不延誤時間,在副排長範學福和班長馬選雲的帶領下,全班一齊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為5對,人當橋樁扛起浮橋,保障全營順利通過,完成了戰鬥任務。

堰頭戰鬥於1948年11月9日拂曉結束,殲敵2000餘人,其中俘敵1337人。

“解放後,為了紀念在堰頭戰鬥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和表彰‘十人橋’的英雄事蹟,村民們在河邊修建了烈士墓,找到了當時用的一架梯子送到革命軍事博物館,決定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橋,命名為十人橋。在設計時,有人提出塑造十個石像,立在橋下扛橋。但當地群眾堅決不同意。”堰頭村村支書何書記說,當時很多群眾表示,解放了,不能永遠讓解放軍同志泡在水裡為大家扛橋,因此就用石柱作為象徵。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為紀念烈士在河上修建一座十人橋,命名為十人橋

當年,在這次戰鬥中犧牲的210名烈士已全部遷到離石橋500米遠的十人橋烈士陵園,不僅在堰頭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全部遷到這處陵園中,在窯灣戰鬥、王樓戰鬥中犧牲的烈士也全部遷到其中。

爱上新沂系列六:小学课文里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戰鬥中犧牲的210名烈士已全部遷到離石橋500米遠的“十人橋烈士陵園”

“十人橋”精神激勵了幾代人

“十人橋”的英雄故事蜚聲全國,後來被寫進小學教科書。“十人橋事”跡上所體現出來的‘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甘願奉獻、敢於勝利’的“十人橋”精神,是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它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效法楷模,勇往直前。

來源|新聞網絡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