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玄渡註解:黑衣即玄衣之意。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廣孝初降世

公元1348年,朱元璋結束三年流浪生涯,回到皇覺寺,後來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一年,還有一個少年出家為僧,後來整個改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進程。

有一次,這個少年和尚正在嵩山寺遊歷,路上遇到了明代相面大師袁珙。袁珙一看見這小和尚嚇了一跳,相士袁珙見到他說:

“這是哪來的奇異僧人!三角眼,形態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這類的人,將來一定是位大人物啊!”

小和尚大喜。

(《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劉秉忠是什麼人?元朝開國元勳,元帝國的設計師、曾規劃了北京城。而後來小和尚也負責了遷都北京事宜,並一手規劃了今日北京城佈局。

這名小和尚,就是著名的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按說佛門弟子應該慈悲為懷,聽別人說自己喜歡殺戮,早就跟你開撕。可是這和尚聽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勝。可見這和尚還真就是個高能量生命體轉世。也不難發現,往往帶著歷史使命來的人物,大多心志不凡,佛魔兩道。

在每個歷史變亂其間,都要產生許多人物。但是通過歷史,我們通常生起的主觀觀念,易以人廢言。以人廢言與以言廢人,都是人的大毛病。

姚廣孝出家後居然還曾跑去跟道士學習陰陽術數。所謂陰陽術數內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謀機斷等等,在古代所謂陰陽術數都不是凡胎俗子的事情。比如蘇秦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術,苦讀《陰符》;張良從黃石公那裡得到並學習《太公兵法》;劉伯溫學習《六甲天書》和《奇門遁甲》。想來真是世間的奇妙之處,筆者也有其相仿的學道歷程,修習禪宗及藏密多年,復又深研道門玄學,這大概不是一般修佛人所能悟透的。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利門名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

名與利都是沒有憑據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暫,就算活了百歲,也只像是風中的燭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輸給出家人了。

他。登山,則必達絕頂;擊水,則隨江入海。做謀士就要讓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可與孔明、張良並肩的超一流謀臣。

他,是要站在高山之巔,以天下為棋盤,以王侯為棋子的男人。

他的法號叫做道衍,後來明成祖朱棣賜給他另一個俗家名字——姚廣孝,人贈外號“謀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他一手策劃了“靖難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

他主持佈局北京,又編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有時候會想,如果沒有這個和尚,大明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永樂大典或許不會有,鄭和下西洋或許不會有,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

洪武年間,姚廣孝途徑北固山,賦詩緬懷古賢,抒發志向。詩云: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僧人宗泐聽後說:“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陰謀家與野心家的初相遇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隨朱元璋一生最愛的女人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選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爺們,一同為馬皇后誦經祈福。

這也許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會。當時擔任僧錄司左善事的宗泐舉薦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燕王朱棣。所謂“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道衍與朱棣見面後相談甚歡,這兩個不凡的男人已經相遇,一番大事業已經在冥冥中註定了。這一年,道衍48歲,他已經熬的夠久了,一肚子智謀憋得沒處發洩。燕王朱棣挑選隨侍僧人,經過道衍和尚的時候,道衍馬上說了句話,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

“燕王殿下,貧僧願意追隨您。”

燕王沒有料到有和尚會這樣,問道:“為何要追隨我?”

“貧僧有大禮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個和尚能有什麼禮物可拿來送給他這位王爺呢?

“貧僧要送王爺一頂白帽子。”

朱棣臉上變色,低聲問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麼?”

道衍把不便說的話玩了個文字遊戲。“王”字頭上扣個“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會意。據說,大師看見朱棣便斷定他有九五之相。道衍面對朱棣的斥責笑而不答,開始自顧自的打坐。他太瞭解燕王這種人了,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怎麼可能沒野心?果然,不一會兒,朱棣自己就找了回來。“跟我來。”事實證明,野心家的朋友也只會是陰謀家。不久後,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如果他真的老老實實做主持,日後可能就不會發生那場戰爭了。偏偏道衍這個住持並不滿足於每天青燈古佛、木魚唸經。他經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旁人都要退避。談的自然是廟堂大事。朱棣需要道衍這樣的謀士來幫助他,因為雖然貴為燕王,但接近權力中心的他處境並不安穩。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若是天要你當皇帝,管民心作何?

尤其在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後,皇位傳給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稱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為了集中自己的皇權,聽從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實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歷朝歷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之前,西漢初年,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削藩策》,要將劉邦當年分封給諸侯王的領地收歸中央,結果引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皇位都不穩了,不得不腰斬晁錯。之後,清代有康熙削三藩,惹得平西王吳三桂舉兵造反,半壁江山淪陷,大清險些被推翻。

但年輕的朱允炆顯然沒有充分考慮這些。他上臺一個月,龍椅都還沒坐熱乎,就開始動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貶為庶人,其中湘王不愧是朱元璋的兒子不堪受辱,舉家自焚而死。建文帝並不在乎,他只是想鞏固自己的權力。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的胸膛中膨脹起來。一切都那麼順利,看起來似乎還會一直順利下去……

但他低估了自己另一個叔叔朱棣,更沒想到在叔叔背後有著一個智謀無雙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後,燕王朱棣唇亡齒寒。為了躲避朱允炆的注意力,採用了裝瘋等方式。唯獨與姚廣孝相處之時卸下了偽裝,有一天看著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隨口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接了下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朱棣猶豫不決,說:“此時民心都在朝廷那邊,我能怎麼辦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讓你做皇帝,管它所謂的民心作何?

道衍又讓當年給自己看過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來,為朱棣預測吉凶。朱棣這才下定決心,要向皇位進軍。

道衍需要一個亂世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如果沒有亂世,他就要創造一個!這就是道衍和尚的志向。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道衍和尚的力勸,朱棣也許就會在所謂的“民心”面前屈膝,將自己的藩國交出,而淪落為一個不知名的皇親國戚,何來歷史上的永樂大帝?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燕王初舉兵

1399年6月,燕王府的護衛百戶倪諒告發朱棣謀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屬,幸虧都指揮張信向他偷偷報了信。

事到臨頭,已經沒有退路,反!

朱棣決意立刻起兵,這時,忽然風雨大作,燕王府屋簷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來,砸得粉碎。碎瓦,歷來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驚失色,難道天意註定他起兵必敗麼?(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可是非常重的)此時,又是道衍出來為朱棣定心。他說:“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飛龍在天,才會有風雨相從。青瓦落地,說明要換成皇帝用的黃瓦了!”民心阻礙朱棣起兵的時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釋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個世界都要為他讓路。這也許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處。

在道衍和尚的鼓勵下,朱棣豎起“清君側”大旗,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而道衍則負責留守北平大本營,輔佐世子朱高熾。這年十月,朱棣帶兵攻下大寧城,而朝廷的南軍主帥李景隆則趁機攻打北平。道衍指揮將士守城,絲毫不亂。又在夜裡用繩子將軍中勇士從城牆繫到城外,與朱棣派回來的援軍內外夾擊朝廷軍隊,斬首無數。

然而,儘管陸續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造反三年後,朱棣的大軍僅僅佔據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佔據全國大部分地區。當時朱棣的軍隊正在攻打濟南,可苦戰那麼長時間,都打不下來。

論兵力、人才資源、物資儲備,朱棣都遠遠落於下風。

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朱棣大軍勢必被圍困剿滅。當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這可咋整?所幸還有道衍!這個當初極力勸他起兵的人,關鍵時刻終於又送給他一份大禮,讓他一飛沖天。

道衍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大戰略:不要再跟這些人耗下去了,我們應當直取京師!那裡兵力空虛,一定可以攻打下來。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在道衍的戰略部署下,朱棣轉戰徐州,後來在淝水、靈璧接連大勝朝廷軍隊,而後直搗黃龍,渡江奪取京師,一舉成功!可見,當遇到困境的時候,一味撞南牆並非最佳選擇,轉換一下思維也許就會海闊天空。攻取京師後,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稱帝,道衍則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道衍終於實現了他的承諾,將”白帽子“送給了朱棣。但道衍自己,卻並沒有享受榮華富貴....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道衍可稱居功至偉。後來,朱棣幾次遠征蒙古時,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為朱棣免除了後顧之憂。永樂二年,朱棣加封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賜名“姚廣孝”。但是,跟姚廣孝交談時,朱棣從來不直呼其名,總是稱他為“少師”。可見朱棣對姚廣孝有多敬重。

後來,大概覺得姚廣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朱棣下令要他蓄髮還俗,不料卻被姚廣孝拒絕了。朱棣又賜給他豪宅和美女,姚廣孝仍然不為所動,還是做著自己的道衍和尚。到湖州賑災時,姚廣孝還將自己被賜予的黃金全都分發給宗族同鄉。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時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換上僧衣。倒是頗為有趣。所謂“高處不勝寒”,越是位極人臣,越是在鋼絲上行走。君不見,歷史上多少將相功高震主,最後死於非命。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麼樣,夥同趙高將胡亥送上帝位,最後還不是被腰斬、夷滅三族?

韓信怎麼樣?為劉邦打下江山,功高無二,國士無雙,被封為齊王。最後卻被呂后讓宮女們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姚廣孝非常明白“前車之鑑”的道理,可能這一身的袈裟是他最好的保護色。畢竟,有哪個和尚會篡位奪權呢?

公元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明成祖朱棣為悼念這位大功臣,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他,並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後來,朱棣駕崩後。太子朱高熾即為,是為明仁宗。這位皇帝對自己的老師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姚廣孝去世七週年的忌日上,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讚揚他的功勳,並特命姚廣孝配享朱棣的廟庭。太廟是什麼?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場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輩才可以列入太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沒這個資格。明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而已。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變歷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廣孝


蒼天為紙海為墨

道衍、姚廣孝,兩個名字,恰恰代表他的兩個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於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夠做到遊刃有餘、善始善終。這樣的例子實在極少。說他是個明代第一奇人,一點不為過。縱觀姚廣孝的一生,其實就是“搞事情”。你說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發內戰,自己不做皇帝,卻將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你說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黃金他都視若無物。為了駁斥程朱理學中的反佛言論,還寫了一本《道餘錄》,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儼然是位無慾無求的高僧。

歷史上這種人極為少見。他們生來就是要做大事的。金錢?美女?這種人要的,是要實現自我抱負,學了滿腹韜略,就要讓這才學好好發揮出去,就要用一個時代來為他證明。

瘋狂嗎?瘋狂。

學識廣博,胸懷天下,能在寺裡坐得住幾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這條登天階;關鍵時候能夠以智謀力挽狂瀾,功成名就後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厲害嗎?厲害。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個,那便是用自己的方式過完一生。

若,這世界不能讓我一展報復。那,我就在造一個世界。

五代時,出現過許多人物。歐陽修評五代史雲:五代這百年間沒有人物。王安石反對這個說法,說五代時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將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當和尚去了。開創禪宗宗派的祖師,都是帝王將相之才。也有人說五代沒有文學人才。反駁的人舉出兩位傑出的文學人才,一為李後主,一為永明壽。李後主的詞,成本太大了,一個皇帝亡了國,才寫出那麼感人的詞來--“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又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以此來發洩他一肚子的牢騷,當然好。至於培養永明壽出家的吳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並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他在外逃難時,會寫出這麼美的書信給太太:“陌上花開,則緩緩歸矣。”他有些氣度與眼光,才會讓永明壽離開軍中去出家。

永明壽禪師在三十歲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習定九旬,悟道以後,他身兼華嚴宗、唯識宗、天台宗之長,幾十年中影響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講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

洪覺範說:一個人每天要做這麼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結果看到他的畫像,卻是身體壯碩、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你們不要以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與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歲。

傳記上說,他乘大願力,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淨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無替,聲被異國,高麗王派特使向其問道,自稱門弟子。寫《宗鏡錄》也是他後來的常課之一,受吳越王錢俶的供養,圓寂時,焚香告眾,即入涅槃。

歷史上,真正出家的得道高僧都是有皇帝之才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姚廣孝確實是完成了思想意識境界與最高理想現實的結合,大概無憾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皇帝之才好出家,然而,這世間又有多少具備經邦濟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