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玄渡注解:黑衣即玄衣之意。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广孝初降世

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三年流浪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一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后来整个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

有一次,这个少年和尚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了明代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相士袁珙见到他说:

“这是哪来的奇异僧人!三角眼,形态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这类的人,将来一定是位大人物啊!”

小和尚大喜。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什么人?元朝开国元勋,元帝国的设计师、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后来小和尚也负责了迁都北京事宜,并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这名小和尚,就是著名的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跟你开撕。可是这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可见这和尚还真就是个高能量生命体转世。也不难发现,往往带着历史使命来的人物,大多心志不凡,佛魔两道。

在每个历史变乱其间,都要产生许多人物。但是通过历史,我们通常生起的主观观念,易以人废言。以人废言与以言废人,都是人的大毛病。

姚广孝出家后居然还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在古代所谓阴阳术数都不是凡胎俗子的事情。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想来真是世间的奇妙之处,笔者也有其相仿的学道历程,修习禅宗及藏密多年,复又深研道门玄学,这大概不是一般修佛人所能悟透的。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心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名与利都是没有凭据的,一般人都在追求。生命短暂,就算活了百岁,也只像是风中的烛火。只怕出家也不能了此心,若能了心,天下人都输给出家人了。

他。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他,是要站在高山之巅,以天下为棋盘,以王侯为棋子的男人。

他的法号叫做道衍,后来明成祖朱棣赐给他另一个俗家名字——姚广孝,人赠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

他主持布局北京,又编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大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永乐大典或许不会有,郑和下西洋或许不会有,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洪武年间,姚广孝途径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抒发志向。诗云: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僧人宗泐听后说:“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阴谋家与野心家的初相遇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最爱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也许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燕王朱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这一年,道衍48岁,他已经熬的够久了,一肚子智谋憋得没处发泄。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据说,大师看见朱棣便断定他有九五之相。道衍面对朱棣的斥责笑而不答,开始自顾自的打坐。他太了解燕王这种人了,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怎么可能没野心?果然,不一会儿,朱棣自己就找了回来。“跟我来。”事实证明,野心家的朋友也只会是阴谋家。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如果他真的老老实实做主持,日后可能就不会发生那场战争了。偏偏道衍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谈的自然是庙堂大事。朱棣需要道衍这样的谋士来帮助他,因为虽然贵为燕王,但接近权力中心的他处境并不安稳。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若是天要你当皇帝,管民心作何?

尤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之前,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之后,清代有康熙削三藩,惹得平西王吴三桂举兵造反,半壁江山沦陷,大清险些被推翻。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他上台一个月,龙椅都还没坐热乎,就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死。建文帝并不在乎,他只是想巩固自己的权力。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他的胸膛中膨胀起来。一切都那么顺利,看起来似乎还会一直顺利下去……

但他低估了自己另一个叔叔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为了躲避朱允炆的注意力,采用了装疯等方式。唯独与姚广孝相处之时卸下了伪装,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何?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

道衍需要一个乱世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没有乱世,他就要创造一个!这就是道衍和尚的志向。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燕王初举兵

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可是非常重的)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济南,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

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大军势必被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道衍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大战略:不要再跟这些人耗下去了,我们应当直取京师!那里兵力空虚,一定可以攻打下来。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在道衍的战略部署下,朱棣转战徐州,后来在淝水、灵璧接连大胜朝廷军队,而后直捣黄龙,渡江夺取京师,一举成功!可见,当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味撞南墙并非最佳选择,转换一下思维也许就会海阔天空。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道衍则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道衍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但道衍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后来,朱棣几次远征蒙古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为朱棣免除了后顾之忧。永乐二年,朱棣加封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但是,跟姚广孝交谈时,朱棣从来不直呼其名,总是称他为“少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敬重。

后来,大概觉得姚广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朱棣下令要他蓄发还俗,不料却被姚广孝拒绝了。朱棣又赐给他豪宅和美女,姚广孝仍然不为所动,还是做着自己的道衍和尚。到湖州赈灾时,姚广孝还将自己被赐予的黄金全都分发给宗族同乡。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时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换上僧衣。倒是颇为有趣。所谓“高处不胜寒”,越是位极人臣,越是在钢丝上行走。君不见,历史上多少将相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么样,伙同赵高将胡亥送上帝位,最后还不是被腰斩、夷灭三族?

韩信怎么样?为刘邦打下江山,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封为齐王。最后却被吕后让宫女们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姚广孝非常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可能这一身的袈裟是他最好的保护色。毕竟,有哪个和尚会篡位夺权呢?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大功臣,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他,并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后来,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为,是为明仁宗。这位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姚广孝配享朱棣的庙庭。太庙是什么?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场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辈才可以列入太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没这个资格。明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而已。

皇帝之才好出家,改变历史格局的一代名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苍天为纸海为墨

道衍、姚广孝,两个名字,恰恰代表他的两个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于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这样的例子实在极少。说他是个明代第一奇人,一点不为过。纵观姚广孝的一生,其实就是“搞事情”。你说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发内战,自己不做皇帝,却将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你说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黄金他都视若无物。为了驳斥程朱理学中的反佛言论,还写了一本《道余录》,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俨然是位无欲无求的高僧。

历史上这种人极为少见。他们生来就是要做大事的。金钱?美女?这种人要的,是要实现自我抱负,学了满腹韬略,就要让这才学好好发挥出去,就要用一个时代来为他证明。

疯狂吗?疯狂。

学识广博,胸怀天下,能在寺里坐得住几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这条登天阶;关键时候能够以智谋力挽狂澜,功成名就后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厉害吗?厉害。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个,那便是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若,这世界不能让我一展报复。那,我就在造一个世界。

五代时,出现过许多人物。欧阳修评五代史云:五代这百年间没有人物。王安石反对这个说法,说五代时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将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当和尚去了。开创禅宗宗派的祖师,都是帝王将相之才。也有人说五代没有文学人才。反驳的人举出两位杰出的文学人才,一为李后主,一为永明寿。李后主的词,成本太大了,一个皇帝亡了国,才写出那么感人的词来--“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又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此来发泄他一肚子的牢骚,当然好。至于培养永明寿出家的吴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在外逃难时,会写出这么美的书信给太太:“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他有些气度与眼光,才会让永明寿离开军中去出家。

永明寿禅师在三十岁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悟道以后,他身兼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之长,几十年中影响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讲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

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你们不要以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与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岁。

传记上说,他乘大愿力,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净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六时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无替,声被异国,高丽王派特使向其问道,自称门弟子。写《宗镜录》也是他后来的常课之一,受吴越王钱俶的供养,圆寂时,焚香告众,即入涅槃。

历史上,真正出家的得道高僧都是有皇帝之才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姚广孝确实是完成了思想意识境界与最高理想现实的结合,大概无憾矣,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皇帝之才好出家,然而,这世间又有多少具备经邦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