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明明想把工作做好,卻差點被辭退!小心“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祟


明明想把工作做好,卻差點被辭退!小心“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祟

作者 | 趙金金

最近公司陸續在復工,朋友小喬跟我吐槽說,自己又在群內被老闆罵了,說他工作效率那麼低下,每天不知道在瞎忙些什麼,負責的項目難以推進,影響部門工作進度。要不是因為特殊時期,新人不好招聘,還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早就把他辭退了。

小喬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其實每天的工作計劃做的很好,想要把事情做好、做完美,但每天、每週,甚至每個月都安排好了,可經常出現方案的細節要確定,項目的進展要實時跟進彙報給領導,可每次做得不好,自己就推翻了原先做得事情,導致很多任務都做了個半成品,自己也很焦慮。

聽到這裡,我大概就明白了,小喬一定是陷入了“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怪圈之中了。他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工作狀態,從而提高效率,更好的完成工作。要想解決小喬遇見的困境,首先來看下什麼是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01 什麼是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一般說,完美主義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對完美的渴望和追求,這一傾向在很多時候是具有優勢的,這給予他們強烈的動機去努力達成目標。

而另一方面,是對錯誤的規避。犯錯、失誤、哪怕是一點瑕疵,都是不能容忍的。

心理學家Brene Brown這樣解釋什麼是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

“它其實並不是對於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有個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無瑕,那麼我就能夠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責(blame)和來自他人的指指點點(judgement)。”

總結來說就是,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往往是拿著自己是在追求完美的幌子,而在追求避免犯錯,其本質並不是追求完美。我們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自己日常的表現其實是陷入了這種情景中。那麼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通常的表現有哪些呢?

明明想把工作做好,卻差點被辭退!小心“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祟

02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通常的表現是什麼?

① 拖延

有些人拖延是不去做,而有一種拖延,不是說不行動,而是有行動,但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比如我最近寫一篇文章,花了很多精力琢磨選題、用了很多時間去搜集資料,但始終沒有那種“可以寫了”的衝動,於是沒完沒了在準備著。

我心想說那先設置一個小的任務,讓我最起碼開始寫:我先讓設置說,在構思具體寫作大綱之前,先把所有的重要關鍵詞寫出來。

本來以為這事可以很快就能完成,“可能也就十幾個關鍵詞,頂多二十多個。”結果最後整理出來有50多個關鍵詞,挑挑選選還是覺得不夠全面,不夠表達自己想要寫的主題,最後一拖再拖。

② 容錯力差

對於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一般表現出來的容忍錯誤的能力非常差,任何事情只要有一點瑕疵,就要全盤否定重新來過。但實際上很多事情不可能永遠毫無瑕疵,所以還會經常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中。 另外,心理學有個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指的是人們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這種效應會讓我們過於關注別人對於我們的看法,期望保持我們內心設定的“別人眼中的自己”,導致我們會更不希望自己會出錯。

③ 陷入分析癱瘓中

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是說當我們準備開始一件新的事情時,會思考未來可能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思考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充分。於是,我們變得行動遲緩,甚至於最後不了了之。

小喬之前跟我說過,她想過辭掉國企工作,和朋友一起創業時,一方面考慮自己的工作確實無聊,挺想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而且朋友的項目的確很有潛力。

但是另一方面,內心又對自己說再等等看吧,這個事情得準備充分了再說。這兩個想法在相互糾結、矛盾著。

並不是說這種深思熟慮不好,而是說這種分析,會癱瘓掉我們的行動力。

瞭解了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通常表現,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來告別自己陷入的這種情景呢?

明明想把工作做好,卻差點被辭退!小心“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祟

03 如何擺脫“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1、四七原則,在準備好前奔跑

美國人類心理學研究者皮特·霍林斯(Peter Hollins),在《科學走出舒適區》一書中,談到了這個話題。霍林斯說,告別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拖延,開始前的收集信息緩解,這個數值為 40% 到 70% 之間。

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說他在做決策和具體行動時,有一個四七原則,也就是當你面對一個艱難決定的時候,掌握的信息應該高於 40%、低於 70%。這樣你既擁有足夠的信息去做一個明智的決定,同時又不至於太多冗雜信息帶給你干擾。

比如在寫作中,要看一本書寫一篇精彩的解讀文章,並不是要仔細看完書中的每一段話才能開始動筆,能認真讀其中的 40% 到 70%,這樣完全就可以下筆了。否則在等待的過程中,你會無形中覺得自己仍然還沒準備好,甚至因厭倦而對此放棄。

2、主動尋求別人給自己的意見和回饋

不管是因為想要做到自己心中的完美,還是說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最好,都是自己主觀的臆想,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主動尋求別人給自己的意見和反饋來打破自己心中想象出來的壁壘。

這個方法需要注意2個小的事項:

① 找自己信任的人。當自己面對信任的人,才不會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這樣才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看法,同時也能得到誠懇的建議和改進反饋。

②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我周圍有個嘗試主動找別人獲得意見,但實際上得到反饋反而讓他覺得需要做得更好,陷入了困境循環中。

3、允許自己試錯,給自己設定完成的時間

在TED演講中,有一個說編程的例子:

編程,經常要涉及到非常多的指令,有時候只是一個分號,就能決定成功或失敗,可以說是對完美要求極高的工作了。


即便如此,也必須要經歷很多很多次試驗,直到那個神奇的時刻出現,告知程序搭建完成。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困惑:常常一件事做了一半,突然覺得某個部分不夠完美,於是全部推翻重做。

一直不開始,永遠覺得自己準備不夠的話,雖然最後可能得到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結果,但實際上卻浪費了完全與收穫不對等的時間。所以做事情的時候為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完成時間,由於有時間的限制,可以控制自己不要在太多細節上面浪費時間。

總的來說,陷入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也不是不能解決,意識到自己陷入這種情況中,那麼可以從自我調整以及外部推動的方面分別進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Facebook的公司裡面就寫著一句話”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所以,先去做。

明明想把工作做好,卻差點被辭退!小心“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作祟

04、總結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追求盡善盡美,導致很多事情都是低效率產出,實際上是自己以為在追求所謂的完美,而陷入了“非適應完美主義”的怪圈裡面。

對應會表現出拖延、容錯力差、陷入分析癱瘓這幾種行為,當然了,這也不是不能改變。主要的改變方法有:採用四七原則,讓自己在準備好前奔跑;主動尋求別人給自己的意見和回饋;允許自己試錯,給自己設定完成的時間。

最後,沒有準備好了才開始,而是開始了才能有準備的機會,與你共勉。

廈九九:職場二寶媽,上市公司品牌總監,頭條簽約作者,新媒體寫作教練,成長勵志書《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新作者扶持計劃外部評審員,每天分享職場、個人成長和寫作乾貨,歡迎關注我@廈九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