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供應鏈金融越來越不像民營企業的菜

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供應鏈金融越來越不像民營企業的菜。就連最優質的供應鏈上市們都急急忙忙要找到自己的救生圈。前些年,貨幣收緊,對於供應鏈公司反而是好事,因為供應鏈公司信用良好,手握大把授信額度,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環節的融資自然就成了供應鏈公司的菜,這一次恐怕情況有變,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2018年央行公佈了10月份金融數據,整體而言不太理想:10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28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億元。預期 13000億元,前值 22054億元。市場將10月份的金融數據形容為“腰斬”。企業惜貸,銀行拒貸,並不是因為錢少了,是因為放款的門檻高了,監管也更加認真了。

供應鏈公司過去一直是銀行的好夥伴,客戶多,流水大,場景真實,風險有物流抓手,但是經過幾次眾所周知的事件,也讓銀行吃到苦頭。銀行覺得供應鏈公司的風險也很大,供應鏈公司的風控方式,服務產品的結構,客戶細分行業取向將是影響風險最大的因素。銀行也應該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幫助供應鏈公司把控風險,供應鏈公司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商流,物流,信息,結算的四流合一的能力防控風險。

接下來供應鏈公司與銀行關係怎麼處理呢?供應鏈公司要往後撤,銀行要向前衝。供應鏈公司其實在資金來源,風控,數據,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把服務往深裡做,深入客戶的供應鏈當中才是出路,銀行方面確實不能像以前一樣,直接給供應鏈公司授信,當個甩手掌櫃,讓供應鏈公司自由發揮,未來能不能觸及到流程,單據,節點呢?甚也要使用上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

相信大家這次從資本市場可以看到,相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這一輪金融收緊中,反而是突飛猛進,營業收入繼續高速增長,銀行對民營企業出現了緊縮,但是錢總得要有些出處啊,國有企業成為一個重要通道之一,所以大家看到的,國有企業在股票市場上掃貨這一幕,也就不足為奇啦。

那麼未來的供應鏈金融通道模式是否會變為以下幾種主流:

1:銀行直接對企業融資:銀行→優質企業。

2:銀行通過國企通道:銀行→國企→比較優質企業。

3:國企通過供應鏈公司:國企→供應鏈公司→比較優質企業。

4:民間資金:民間資金→小而美企業。

就供應鏈公司群體來講:第三種可能是未來主流模式,國企性質的供應鏈公司將名震江湖。

供應鏈金融參與方逆境中變革:

供應鏈公司務必轉變採用自身單一主體信用做供應鏈金融的思維。在當下的情況下無疑是飛蛾撲火。銀行必須轉變過去甩手掌櫃的思維,否則出問題也活該。

供應鏈金融平臺:去“金”重“服”:

過去幾年的金控金服用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說成野蠻生長也一點不為過。隨著國家金融政策的調整,可以看到:京東金融的更名,螞蟻金服更願意用techfin來定義自己。螞蟻金服CEO井賢棟此前公開表示,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風險,techfin是用技術、數據能力去助力金融創新,服務普通消費者和普通商戶,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幫助金融機構全面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