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人口流失大省,其根源在哪,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

躲在樹下看蛐蛐


我是江蘇省鹽城市人,從小就對遙遠神秘的東北大地有濃濃的嚮往之情,一直想去看看,今年5月5日,我和老伴與其他4位騎友平均68歲的6個人,騎著6輛智能自行車從江蘇南通一路騎到黑龍江,見識了東北大地的寬闊,見到了比我們江蘇段的長江還寬,水流湍急的黑龍江,登上了撫遠東極寶塔,黑瞎子島,領略了俄羅斯風情。

今天在悟空問答見到了”黑龍江是人口流失大省,其根源在哪,怎樣防止人口進一步流失?”深感興趣,在這裡想對這個話題說說我的看法:

我對黑龍江省具體人口流失情況不瞭解,但騎行在吉林通往哈爾濱的102國道上,國道兩邊的景色,與黑龍江騎友的交流,讓我感知到黑龍江省與我們家鄉比較近年來經濟發展距離在拉大,有落伍現象,原來的工業大省很少看到連片的工業集中區,鄉鎮規模小,路上行人稀少,車輛不多,造成人口往南方流失不奇怪,對我影響最深的黑龍江的路,我認為黑龍江省的路是造成經濟落後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102國道是建國初期所建北京至哈爾濱的主幹道,我們從江蘇出發沿204國道,202國道轉入102國道一路騎過來,基本都是4車道加非機動車道。從長春市出發沿102國道騎了不遠就到了黑龍江與吉林兩省交界大撟邊,這裡離哈爾濱只有不到一百公里了,102國道突然變窄為2車道,非機動車道只有6/70公分寬,我們6個人想在黑龍江省路標牌下拍照都困難,只有一個人爬過路邊隔離欄杆,站在路坡下拍5個人的側面照。見圖

這段路不光窄,因為京哈高速吉林至哈爾濱段在修路,進出哈爾濱的所有車輛都擁進了這一百多公里的102道國,伴著呼嘯而過的大貨車,騎在70公分”非機動車道”上的我們膽戰心驚騎到哈爾濱,6個人都說以後再不走這段102。時隔2個月想想這路還心有餘悸。

這段路建國初期就這麼寬,東北大平原上的主國道,加寬沒有施工難度,60多年沒加寬,你經濟怎麼能加速。

要想富,先修路,祝願黑龍江人民早日用上寬闊的路,不落伍,共走富裕路。


多多爺爺


人口流失是正常現象,不光是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也是一樣,可以說欠發達地區人口流失是比較普遍的,其根源就在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就業環境、生活環境、法制環境,經濟發達地區要好得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東北經濟發展落後,人口流失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可以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這些年表現突出一些。

東北人口流失表現在從北向南流動,農村向城市流動,具體的說就是生活在黑龍江、吉林的人大多往山海關以南流動,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

很多學生高考志願填報的都是南方,或者是省內的省會城市,不論就業情況如何,只要能掙口飯吃就都不願意再回到原籍,等站穩腳跟之後,父母也隨之遷移,現在很多村屯出現了大量的空置房屋,留守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要麼就求親戚給照看。

由於東北的經濟不發達,決定了工資水平較低,這是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教育、醫療水平的差異,就讓更多人南遷了。

黑龍江、吉林是農業大省,以基本的糧食輸出為主,糧食深加工還遠沒達到一定的規模,由於沒有多元化的工業,剩餘勞動力沒辦法消化,就業壓力非常大,這是人口流失的另外一個原因。

由於經濟發展不起來,造成了市縣一級的財政收入可能都不如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個鄉鎮,供養的人口基本都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人員老化,又沒到退休年齡,新增供養人口卻又不斷增加,更加加重了財政負擔。

怎樣防止人口流失,這是國家正在想辦法解決的問題,東北振興還在路上,什麼時候東北經濟真的發展了,可能人口流失才能停止。


榆樹錢77542826


能動的有能力的,有錢有消費能力的,退休金高的老人都離開東北,冬季離開的人就更多,剩下來的人都是行動不便或上有老下有小,脫離不開的,東北就這樣了,改革開放沒大鍋飯後,大批工人下崗,企業倒閉沒人管你,只能自己岀來闖天下,岀來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原本東北人就是移民過去的,現在發現南方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更好,回來一說就會有更多的人開始闖關內了。振興東北話說了十年,感覺東北一年不如一年,順其自然吧!除非給東北工作人員高侍遇高福利,人口可能迴流或是多生小孩,其它無解。


田哥哥29


黑龍江人口流失是必然的,這些年整個東北經濟都出現下滑趨勢,國家針對這些也實施了振興老東北經濟的策略,使得經濟才稍有起色,可是僅憑輸血,不造血又談何留住人,振興東北工業基地呢,有一句順囗流倒出黑龍江省基本的生活狀況,那就是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快手。

黑龍江煤炭、林業、製造業等這些年始終困在沼澤之中,產業工人都面臨著下崗、轉崗、失業等困局,使經濟受到衝擊,面對這種情況,養家餬口的工人,只有背景離鄉,另謀出路。每年春節一過,奔赴外省打工創業的人數以萬計。真是讓人心頭一陣酸楚,就比如伊春吧,過去總人囗132萬人,現在能有80萬都不錯了。各林業局的人口流失比較嚴重,居民樓和平房都空出了很多。面對困局,不知道黑龍江什麼時候崛起,再振龍江雄風呢,我覺得窮則思變,黑龍江還有那麼多優勢,只要發揮好,龍江一定會崛起!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社會工作者,這幾十年來,我國地域人口發生很大的變化,農村向城市流入,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入,北方地區向東南方流入等。具體黑龍江的人口一直外流,根源在哪裡?

在剖析黑龍江人口流失根源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吸引人口需要那些必要的條件,或者說怎麼才能吸引到外來人口。




第一、這個地區是嚴格依法辦事的地區還是以“人情”為主辦事的地方?我想大家不約而同的喜歡依法辦事的地區,而不喜歡以“人情”主導的社會。

第二、你喜歡公開透明的辦事窗口,高效的辦事效率還是喜歡辦事拖拉,吃拿卡要的衙門作風?我想沒有幾個人喜歡辦事拖拉,效率低下,作風散漫,。


第三,你是喜歡經濟比較發達,企業充滿活力,需求人員比較多的地區還是喜歡以國企為主企業缺乏競爭,人才需求不旺的地區?我想需求人員多,企業充滿活力和競爭力才是人們的主選。

第四,你是喜歡一個年輕人比較多,活力比較大生機勃勃的城市,還是喜歡一個人口老齡化,城市發展後勁不足的省份?答案不說也會明瞭。



後面還有一些問題,我們就不再一一敘說,通過以上四條主要因素可以看出,黑龍江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優勢嗎?東北普遍具有我國傳統的“人情”社會。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同經濟發達的地方相比,辦事的效率是比較低的。在南方比如浙江等一次就能辦好的事情,到了黑龍江有些地方,好幾個月也不一定辦理完畢,辦事效率低有關媒體是有報道。黑龍江的經濟發展這幾年也是不快的,企業活力不足,民營企業發展不暢。再加上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的比較嚴格,人口減少的比較快,老齡化問題嚴重。


這些年整個東北經濟都出現下滑趨勢, 黑龍江煤炭、林業、製造業等這些年始終困在沼澤之中,產業工人都面臨著下崗、轉崗、失業等困局,使經濟受到衝擊,面對這種情況,養家餬口的工人,只有背景離鄉,另謀出路。每年春節一過,奔赴外省打工創業的人數以萬計,真是讓人心頭一陣酸楚。


不忘初心匍匐前行


人口流失是地域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黑龍江省過去就是人口流入的大省,曾經的闖關東人群出關來到黑龍江,建國後又是開發北大荒。那時候幾乎絕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員了,也是黑龍江最熱鬧的時候。工業學大慶,農業開發黑土地,林業採伐更是如火如荼。

數十年之後塵埃落定,林業禁伐轉為植樹護林,石油煤炭也近於匱乏,農業更是受外來農產品的衝擊……工業上受寒冷環境影響限制著穩定發展,原字號產品輸出。而此時原籍地經濟發展加快,吸引了大批人員迴流,然後就是在進一步吸引進一步返回故土。單單重回山東省的人數就相當多,與原來抓盲流的時候正好相反。

環境條件是一方面,其主要原因與政策有關。當時山東省下手比較早,政策寬鬆把招商引資做到位了,而黑龍江恰恰相反,存在著殺雞取卵的事實。就拿當年村辦磚場說吧,第一爐還沒有燒成功,工商稅務等部門就已經盯上肥肉打聽生產量計算收益了。如此黑龍江是僧多粥少下手狠,山東是僧多粥更多有點就能飽。

人往高處走,水望低處流。越來越多的黑龍江人回關裡發展,一年近乎趕上連年,收入的差距更加速黑龍江人口流失。特別是這兩年農民種地幾乎不掙錢了,迷失在農業生產中,外出打工的也逐年增加。

想改變這潮流不是簡單的防止就解決的。就像治水一樣要疏通,針對以上原因必須依靠國家採取扶持政策,保護東北綠色農產品,不能讓外來的轉基因產品欺虐主載品種,比如大豆玉米小麥。不要再讓農民種糧發矇賣糧寒心。糶米的故事情節不能再現。農產品深加工深化,減少原字號產品出去。

黑龍江林業發展也是重中之重。當年的林業大軍消散,如何讓這些人發展山林林下多種經營,提高生活水平是難題。

農林業的根本出路在於黑龍江的工業重振計劃。老工業基地如果重新煥發活力,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剩餘勞動力和農閒沒有收入的問題,有了經濟利益就沒有了流出的趨勢。

總之必須有好的經濟槓桿平衡省內省外的收益差距,才能達到防止人口流失的目的。


趕著牛車逛街


我是雪中風車,我來說幾句。


首先得說,人口流失不單是黑龍江,整個東三省都是如此!投資不過山海關,這話並非虛傳。作為地道的東北人,對此感受會更深一點。附近一所高校老師在課堂上對此更是直言不諱:

黑龍江現在不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留住人的問題!一位哈工大畢業研究生對我說,他的同學沒一個願意留在黑龍江,都走了!


咱們橫向比較一下,南方最好的單位是什麼?企業,效益好的企業。黑龍江最好的單位是什麼?行政事業單位,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單位。那麼,黑龍江具有地方特色的許多企業呢?除個別國家直屬大型企業外,賣的賣,黃的黃。


問題就是將不該賣的也賣了,不該黃的也黃了。恰恰是這種簡單粗放的辦事方式,將黑龍江有優勢特色的市場經濟環境給搞壞了。



就拿電影行業來說,現在的國內市場紅紅火火,外來資本接二連三來到黑龍江搶灘登陸,而黑龍江原有的電影業呢?卻不戰而敗,整個地方電影行業全線崩潰,已徹底完蛋了!不是市場不好,不是資源沒有,而是自己無能!


雪中風車


工資低,待遇差,消費高,房價貴。國企少進不去,私企工資低累死人。

作為本人曾去過幾個城市也待了一段時間,簡單做過對比!一個人無論生活在那裡,普通生活必需基本相同!

例如(1)電費~相同

(2)電話費~南方比北方便宜

(3)網費~南方比北方便宜

(4)水費~大城市比縣城便宜

(5)教育北方落後於南方

(6)醫療同樣落後於南方,而且醫療費用高於南方

(7)黑龍江的衣服大部分都來自於南方,而且四級分明,每個季節都需要一身衣服。現在一件真的可以抗寒的羽絨服幾乎1000多低於這個價格的幾乎都不是真羽絨服,還有棉鞋,棉褲,棉帽,一家人換一季節幾乎3000還得是指買應急穿戴的。

(8)取暖費按建築面積每平方31元收取(縣城一級根本不給報銷)只有部分城市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給報銷。

(9)黑龍江的車得冬夏兩套輪胎,冬季沒有車庫冷車很費油而南方几乎一套胎,不用擔心車搭不著火。

(10)黑龍江的汽柴油略貴於南方,而且都是乙醇汽油不耐燒。

(11)吃的方面的確比南方經濟實惠,菜碼大但是每餐飯菜酒水錢花的也多!

(12)5之家,我和愛人都在事業單位每月工資都是3000多,父母農民沒有退休金,一個孩兒。這個工資在縣城僅僅夠用。

(13)黑龍江很多地方沒有天然氣,要麼用電鍋要麼用煤氣罐成本均高於燃氣管道的。

本人只想到這些,說的不妥請您見諒。

所以,綜上對比南方只有房價是高的,工資也同樣高這邊不止一倍,其餘花銷大致相同。而且出行方便,倘若我生活在大城市絕對不買車。孩子在大點,我們也會離開北方;太冷了,太黑了……看不到曙光……


梟途戈勒


黑龍江省過去人口組成是除了本省土著人口外,再就是外來人口,外來人口以山東,河南,河北闖關東居多,抗美援朝後10幾萬大軍到黑龍江省變成生產建設兵團,大慶會戰又從南方來了幾十萬人。那個時候黑龍江有大量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礦產資源,大片黑土地,地廣人稀,所以從南邊遷來很多人。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實事求是地說黑龍江省為共和國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主要的重點東南沿海地區,而東北三省還是延續從前的政策,國有企業少有創新,改革就是把國有資產變成私有財產,賣房賣地,大量的職工失業,讓下崗失業人員自謀出路,自己掙錢去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很多人只能找到臨時工,收入低,勉強餬口。其中有不少人去了沿海地帶,還有些人回到過去闖關東時候的老家,這些人有很多發展的很好,這樣一個帶一個,一傳十,十傳百,能走的都走了,以闖關東的後代居多。現代社會信息靈通,人們都會比較哪個地方更適合自己,靠蒙,唬,騙把人留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620123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雖然現在黑龍江被稱為所謂的人口流失省,但是回憶一下往前幾十年,那時候的黑龍江也是人口流入大省呢,闖關東大家都知道的,為什麼來東北來黑龍江呢?因為這裡能活命,有飯吃。換在現在來說,就是能活下來就一切皆有可能。

而現在的黑龍江人口流失問題之所以越來越嚴重,是很多因素決定的。黑龍江曾經是粗放型發展,因為黑龍江有大把的資源,石油煤礦森林等等,只是現在已經不允許再粗放發展,不允許先發展後治理,一切要向前看,考慮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林業轉型,煤礦轉型,國企改革,農業又受到國際供需關係影響,雖然現在鼓勵發展林下經濟,鼓勵資源節約友好發展,鼓勵改制,鼓勵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但這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好轉的。而南方一些沿海等發達城市,有可發展的土壤和環境,到處都是機遇,這在今天的黑龍江有些困難。

如果想從根本上上解決這一問題,或許從上到下的轉變觀念和思想是重中之重的,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去解決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讓更多人看到希望,並且有信心在這裡紮根發芽。

無論怎樣,這裡是家鄉,都希望黑龍江能夠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