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在引市街84號祗陀林南側空地,我遇到的三位都是80幾歲的老者,就是那種“家門口的”人們,他們在享受溫暖的秋陽。我與他們閒聊為他們拍照,他們沒有智能手機,我就把洗印的照片送了去。

揚州人習慣把街坊叫做“家門口的”,包括叫得出名字的和麵熟的,這種習慣沿襲了千百年。隨著數十年來房地產擴張,城市化進程加速,一些人搬去了高樓,一些外地人來安家落戶,家門口的人漸漸少了。

但只要偶然一提及,揚州人就會笑眯眯地憶起家門口的人和事,絮絮叨叨,津津樂道,言語中難掩一種莫名的親近與認可。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這條明清時期很熱鬧的商業街,逐漸淪為揚州老城區一條僻靜小巷子,並且越來越破舊,越來越孤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倘若你再回到引市街上走走,一定能見到一些久違了的,和你年齡相仿,很多兩鬢斑白和滿頭銀髮的人們。或許你會認出來一兩個,他們是誰誰誰,是家門口的,就有說不完的話,憶不完的舊,拉不完的家常,那種熱乎勁就別提了。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靠近渡江路口,這位白髮老大爺幾乎天天坐在一口老井的對面,他總是遠遠看你路過,是一種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錘鍊的表情:榮辱不驚看老街人來人往,去留無意觀庭前花開花謝。經常進出引市街的人們,大多會認識他。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這位大叔正拐彎向南,一輛陪伴多年的老舊自行車裡裝著剛剛買的菜,這車子繼續忠實地載著他回到引市街陳舊但照樣溫暖的家。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畢竟太老了,千百年風霜雨雪的侵蝕,讓她處處滄桑斑駁,傾斜的牆體,風化的磚瓦和門窗以及步履蹣跚的老人,都老得摧枯拉朽,包括在一邊的花貓,似乎都不再年輕。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102號是一處縱深三進的清代醬園所在地,現今是數十戶人家的大雜院。

許老先生今年76歲了,退休前是國企光明衛生材料廠的管理人員,老伴從揚州印染廠退休,好在都有退休金。子女們都搬出去住了,老兩口除了養好身體,閒來就是看看報,與鄰居聊聊天,晚年日子不圖富貴,但求平安祥和。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寬約3-4米,L型走向,從渡江路往東進入約80米,再轉彎向南一直過去約300米,到南河下就到頭了。引市街的輪廓無法凸顯,被淹沒在鱗次櫛比略顯雜亂的老屋之中。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的中段,有家日雜小店順帶開一間棋牌室。街上的老人時常在午休後聚在一起玩玩小麻將。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藉助於麻將,動腦動手,包括一點小刺激,都有利於減緩衰老,屬於一舉幾得的事情。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引市街54號,最先吸引我的是這些掛在房樑上的幾隻竹籃子。

經常在這兒閒坐的王老先生,退休前在揚州重工系統的汽車配件公司工作,雖88歲高齡,還能獨自散步到古運河的渡江橋邊。老伴年老多病行動不便,女兒就住回來陪伴照應。他給我的感覺,是思維清晰,有一種父輩的寬厚和睿智。

他說,頭頂上掛著這些籃子,畢竟用了很多年,一抬頭就能看見,與這老屋一樣裝著許多回憶,捨不得扔掉。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李大媽在熬粥,準備一家三代好幾口人的晚飯。她是安徽人,今年不到50歲,隨丈夫來揚州務工,住在引市街已經十幾年了。

她覺得揚州這個城市很漂亮,揚州人也好相處。我說,你也是新揚州人了,她爽朗地笑了。事實上,引市街以及許多老街,一些外地務工人員租屋居住,已成為一種趨勢。估計再過十來年,好多老人不在了,老街就更加五湖四海了。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認真看看吧,老街上這些平平凡凡的人,正向我們走來,他們中有沒有我們家門口的?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當然,也總有一些年輕揚州人還住在引市街,他們從這裡出生長大,即便走得很遠,也還是留戀這裡的一切。

揚州美女的現身,總是非同凡響:婀娜的身姿和輕盈的步履,即便是轉瞬即逝,也能拉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此刻的引市街倏然間就還原到熙熙攘攘的過去,彌散著一種古樸滄桑與芬芳四溢交織的獨特韻致。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這位阿姨已經在鹽商大宅裡面住了幾十年。夕陽西下的時候,她閒逸地倚在家門口。時代的滄桑變遷甚至是突變,在揚州的老街上可謂是痕跡斑斑。

百年前,大清鹽商人去屋空,泥牛入海,杳無音信。解放後單位分配這些宅子給一些職工,鹽商老家變身大雜院,這些人一住就是一輩子。這位阿姨的臉上,似乎流露出一種沉積於久的無限感慨。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過了巴總門,遇到今年70歲的劉先生,他曾經工作於揚州柴油機廠。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抱著小孫女兒在引市街上溜達。引市街上有著特殊的年齡結構。中青年人大多離開,老人留在老街,有的幫著照看學齡前的孩子,一旦到了上小學,孩子往往就衝著學區要飛走了。

幫著帶孩子,保養自己身體,存錢養老等等,成為基本生活狀態,老街上的父老鄉親被社會生活的洪流推著向前。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不知不覺地,我已經走到了最南端的廖氏鹽商大宅,再往前就到南河下街了。

坐在小爬爬上看報的廖世忠老師今年73歲,是鹽商廖可亭的直系第五代孫,他原在揚州大學審計處工作。從出生起他就住在廖宅,他給我講述了大戶人家無憂無慮的童年,講述假山亭臺風景的不再。廖夫人還熱情拿出一本書,給我看楠木廳裡晚清與民國政要,贈給廖家的“一堂三匾額”的照片。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那天,歸途之中正巧途徑引市街洪家大院2號,這是一處晚清顏氏米行的舊屋,2018中秋節揚州人豐足的美餐已接近尾聲,我與顏家老二顏先生閒聊。他從原揚州閥門廠退休,一輩子就生活在引市街的祖居里。中秋聚餐喝了點酒,夫妻倆都有點神采飛揚。

顏先生說,繼續住在自己的老家,房子條件差一點也沒覺得什麼,畢竟這個院子裡能追根尋源,家門口的人也多。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一天,我真的撞見有位白髮老阿姨,拄著柺杖,帶著一些富春包子,遠道趕來引市街走親訪友了。

告別人山人海的東關街,揚州這條老街的原住民帶你看原生態老揚州

華燈初上,清洌的月色輕輕灑落大地。百年曆史“五洲旅社”,那霓虹點亮了這一段窮街陋巷,早就習慣不施粉黛的引市街,竟然也染上了一抹紅暈。

此刻,我想引市街的過去和現在,揣摩她的未來,這些和藹可親的家門口的人們,像老電影一樣在我眼前回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