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對此你怎麼看?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最近在寫北宋的劇本,所以一直在研究北宋的史料,說兩句吧。

1,先說改革,為什麼歷朝總會出現改革,這是因為封建體制決定的,首先是土地私有化制度,承平一段時間後,就一定會出現土地兼併,繼而稅收減少,慢慢造成民間貧富差距過大,朝廷國庫減少,而和平時間久了官僚隊伍還變大,龐大的權力集團必然利益相互糾纏,效率低下腐敗叢生……弊端積累到一個臨界點之後,社會開始動盪,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輸的局面。所以,重新洗牌成了社會所有階層的共識,於是改朝換代產生了……很多有識之士(王安石,張居正等)便會提早看到了問題所在,於是便希望以改革的方式將“改朝換代”扼殺掉。所以歷代改革都是解決“土地,吏治,國庫”這三大問題。

2,說說改革的失敗根源,第一便是改革的時間節點往往在社會還沒到“大家都輸”的程度,所以,既得利益者並不認可需要改革,而改革的三大要素又都是以犧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為主,這些既得利益者又同時是社會權勢掌控者,他們要幹倒改革派太容易了,這是失敗的表面原因。深層原因是改革是一種修正,不是顛覆,修正意味著要大量妥協,並且不允許觸及當下體制基礎,所以都在治標。……甚至往深了說,整個封建時代的改朝換代不過是換了皇姓,體制都是一樣的,一樣是不治本。改朝換代不過是更激烈的改革而已。

3,上面兩條充分說明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一定會失敗的原因,一個失敗者肯定不會有人說他的好話。王安石是一個孤獨的英雄,我個人極其喜歡和仰慕他,有很多史書說他器量狹小,用的人又多是小人,這話大錯,想想看,同朝的所謂“大人們”,司馬光蘇軾曾鞏這些風流人士,誰支持過王安石?他們只會吟風弄月,誰有王安石的家國抱負,誰又如王安石一般為了政治理想在地方試驗幾十年?而王安石得勢的時候,不過將他們流放出京城,不要來搗亂而已。

史書是司馬光寫的,他這麼討厭王安石,評價他的時候都小心翼翼讚美幾句,可見王安石私德有多好。他變法用了一群小人,是因為朝中只有小人可用,北宋這些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們,除了喝酒吹牛,誰肯去腳踏實地做行政工作?用小人之材,實在是王安石無奈之舉。而最後變法之失敗,除了根源上的必敗以外,保守派強大勢力在地方上故意作梗也是最要原因,甚至可以說,司馬光為代表的“清流惡勢力”實在誤國殃民。

4,王安石名列八大家,可他的一生專注並不在文學上,而是改革報國,胸懷天下,這才是士大夫最崇高的事業,八大家裡僅此一人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惟王安石踐行至終。最後要說一下,王安石所實行的變法理論,在後世一直被採用而成效極大,如張居正和雍正的改革都採納了王安石的主張。


老家閣樓


題主好!對王安石變法持否定態度顯然有失公允,儘管變法以失敗告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集團的一員,其勇於改革,積極探索富國強民的超前意識應予充分肯定。列寧稱讚王安石變法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結合當時北宋積貧積弱的國運,除了變法圖強,似乎別無他路可走。王安石等人是被歷史推上浪尖的弄潮兒,激起的浪花確實不小,至今仍為網上議論的焦點,可見其影響力還是深遠的。

王安石畫像

歷史上的變法不是從王安石開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啟用孔子弟子子夏門生李悝實行變法,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法典《法經》,是魏國經濟力量壯大,成為諸侯強國。接下來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很快橫行起來,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央封建集權制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國家,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有兩種結果:一是被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所替代,二是內部改革,也就是變法,以圖自強。

戰國時期李悝(魏國人)

北宋是平穩過渡政權,到仁宗年間,"三冗"(指冗官,冗軍,冗費)現象特別嚴重,官僚隊伍膨脹,軍隊數量龐大(無戰鬥力),各種稅務繁多,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財政赤字竟達1570餘萬緡(用繩子串起來的錢,每串一千文)。巨大的軍費開支,加上每年給西夏、遼、金的上貢,使政府疲憊不堪,難以承受,官員貪汙腐敗,象包拯”笑比黃河清”的廉官已是鳳毛鱗角,各地農民和土兵起來反抗朝庭的事情屢屢發生,如王倫(原為禁軍士卒丿起義、張海、郭邈山陝西起義等,民族矛盾異常尖銳。

嘉佑元寶

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北宋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有必要革新政治以擺脫社會危機。早在宋真宗朝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北宋改革運動的先驅王禹偁(Chen,古同稱)就針對時弊,上蔬要求"改弦更張,因時立法"。雖未被採納,但為范仲淹等人繼承下來。範於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向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實行改革的十個方面內容:即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分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兌現皇帝給百姓的各種恩澤)、重命令(要取信於民)。史稱"慶曆新政"。因改革是從整頓吏治開始,裁減冗員,公田均攤,觸犯了官僚和權貴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猛烈反對,推行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離開朝庭,變法也相繼被取消。

商鞅畫像

王安石是北宋為數不多的明白人,知道"窮則思變"的道理,他是從七品縣令擢升到中央的,基層工作時就注意改革吏治,督修水利。青黃不接之際,將官倉裡的存糧貸給農民,減少了高利貸的盤剝,又使官倉存糧"新陳相易",這也是富豪仇視他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趙頊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春,王安石上萬言書,系統提出變法思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理財以農事為急,要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疾苦,就要抑兼併,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他把國家財政和社會生產緊密聯繫起來,以發展社會生產作為富國強民的前提條件,告誡統治者要"鑑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的歷史教訓。他的萬言書當時雖未被英宗採納,卻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王安石變法,在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勢,特別在財政上,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衍”的局面《宋史.卷三》。但是變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其原因有三:一是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貴族、大地主集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們激烈的反對和攻擊,推行新法舉步維艱,這從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文中可以看到。二是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如青苗法、募役法出現與民爭利的現象。三是變法派內部意見分歧大,如他和呂惠卿的矛盾,呂又和曾布的矛盾等,從而削弱了新法執行的力量。四是"元祐更化",哲宗尚小,國事由高太后裁定,啟用保守派,新法一度停止。五是兩次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六是徽宗親政後,啟用假變法派蔡京為相,以變法為名,打擊排擠異已,讓變法內容徹底變味,北宋精英殆盡,開始走上滅亡之路。

呂惠卿畫像

王安石變法有其歷史侷限性,總的來說,是國家盤剝官僚地主,反過來這些人又開始盤剝農民,如此惡性循環,農民成了受害者,新法既得不到官僚地主的擁護,更失去了廣大農民的信任。變法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一廂情願地曲折進行,當最大支持者(宋神宗)離去,變法也就胎死腹中了。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不便當刪


雨送黃昏669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政治危機為目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大變革,從某種程度改變了北宋的貧困,充實了國家的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非法漁利的行為進行了打擊和限止。變法初期還是取得了初步成功和積極的影響,在這之後由於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受到當時和後世的否定態度這也是事實。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受到後人的反對和否定,這也再正常不過。

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王安石變法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並沒有觸及到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予盾。那麼這種變法只是應對政治危及,而不是從發展農業生產,壯大經濟實力的角度出發,導致社會混亂,人心渙散,經濟瀟條,這也是人們予以否定態度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變法是奪取商人、地主、農民之利益歸國家財政,把整個社會作為斂財的對象。損害了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導致變法的社會基礎完全喪失。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不是依靠發展生產而來,而是來源於各方面的豪取巧奪。

王安石變法的操之過急,急功近利,帶來了一系列的辣手問題。執法過程的不良運作,造成百姓利益不同程度的損害。對那些地主階級利益過大的觸動,遭到了社會更多的強烈反對。十幾項改革同時的全面鋪開,是當時社會各階級從精神上和物質上都難以承受,變法陷入欲速而不達的困境。

一系列變法的實施,很多方面不是撫平百姓,而是擾亂民眾。青苗稅的上漲,官商代替私商,執行的地方官從中私利,甚至街頭巷尾的小商販也要交稅,等等這些,完全違背了變法的初衷。

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大多品質不行,被視為小人,這也是失敗的其中之一。這些人在執法的時候只注重法治,並沒有德化的一面,因此帶來了民間的怨恨。

變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在後來也沒有做到核心一致,宋神宗對待王安石的態度也有所改變,變法停洩不前,王安石被逼迫辭職。還有令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變法派的內部也出現了反對派,不以改革大局為重,只是考慮自已的利益,結果鬧得四分五裂。

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並不是與王安石的權力之爭,而是爭論怎樣實施改革。保守派人才濟濟,勢為龐大。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王安石變法失敗,新法全部廢除。

王安石變法的功績我們也不可否認,變法的強兵措施,提高了軍隊士兵素質,加強了軍隊戰鬥力。裁兵法建立全國性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對外扭轉西北邊防長期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王安石變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社會經濟也曾有過迅猛的發展,也呈現過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王安石變法在後世的爭論很大,反對和否定態度的更多。歷史就是這樣,成功者盡說他的豐功偉績,失敗者盡責他的過錯之處。其實評說歷史人物,我認為儘量總結他們優秀的一面,從中吸取正能量。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應該清楚看到,以提醒世人引以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