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在引市街84号祗陀林南侧空地,我遇到的三位都是80几岁的老者,就是那种“家门口的”人们,他们在享受温暖的秋阳。我与他们闲聊为他们拍照,他们没有智能手机,我就把洗印的照片送了去。

扬州人习惯把街坊叫做“家门口的”,包括叫得出名字的和面熟的,这种习惯沿袭了千百年。随着数十年来房地产扩张,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人搬去了高楼,一些外地人来安家落户,家门口的人渐渐少了。

但只要偶然一提及,扬州人就会笑眯眯地忆起家门口的人和事,絮絮叨叨,津津乐道,言语中难掩一种莫名的亲近与认可。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这条明清时期很热闹的商业街,逐渐沦为扬州老城区一条僻静小巷子,并且越来越破旧,越来越孤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倘若你再回到引市街上走走,一定能见到一些久违了的,和你年龄相仿,很多两鬓斑白和满头银发的人们。或许你会认出来一两个,他们是谁谁谁,是家门口的,就有说不完的话,忆不完的旧,拉不完的家常,那种热乎劲就别提了。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靠近渡江路口,这位白发老大爷几乎天天坐在一口老井的对面,他总是远远看你路过,是一种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锤炼的表情:荣辱不惊看老街人来人往,去留无意观庭前花开花谢。经常进出引市街的人们,大多会认识他。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这位大叔正拐弯向南,一辆陪伴多年的老旧自行车里装着刚刚买的菜,这车子继续忠实地载着他回到引市街陈旧但照样温暖的家。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毕竟太老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让她处处沧桑斑驳,倾斜的墙体,风化的砖瓦和门窗以及步履蹒跚的老人,都老得摧枯拉朽,包括在一边的花猫,似乎都不再年轻。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102号是一处纵深三进的清代酱园所在地,现今是数十户人家的大杂院。

许老先生今年76岁了,退休前是国企光明卫生材料厂的管理人员,老伴从扬州印染厂退休,好在都有退休金。子女们都搬出去住了,老两口除了养好身体,闲来就是看看报,与邻居聊聊天,晚年日子不图富贵,但求平安祥和。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宽约3-4米,L型走向,从渡江路往东进入约80米,再转弯向南一直过去约300米,到南河下就到头了。引市街的轮廓无法凸显,被淹没在鳞次栉比略显杂乱的老屋之中。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的中段,有家日杂小店顺带开一间棋牌室。街上的老人时常在午休后聚在一起玩玩小麻将。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借助于麻将,动脑动手,包括一点小刺激,都有利于减缓衰老,属于一举几得的事情。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引市街54号,最先吸引我的是这些挂在房梁上的几只竹篮子。

经常在这儿闲坐的王老先生,退休前在扬州重工系统的汽车配件公司工作,虽88岁高龄,还能独自散步到古运河的渡江桥边。老伴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女儿就住回来陪伴照应。他给我的感觉,是思维清晰,有一种父辈的宽厚和睿智。

他说,头顶上挂着这些篮子,毕竟用了很多年,一抬头就能看见,与这老屋一样装着许多回忆,舍不得扔掉。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李大妈在熬粥,准备一家三代好几口人的晚饭。她是安徽人,今年不到50岁,随丈夫来扬州务工,住在引市街已经十几年了。

她觉得扬州这个城市很漂亮,扬州人也好相处。我说,你也是新扬州人了,她爽朗地笑了。事实上,引市街以及许多老街,一些外地务工人员租屋居住,已成为一种趋势。估计再过十来年,好多老人不在了,老街就更加五湖四海了。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认真看看吧,老街上这些平平凡凡的人,正向我们走来,他们中有没有我们家门口的?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当然,也总有一些年轻扬州人还住在引市街,他们从这里出生长大,即便走得很远,也还是留恋这里的一切。

扬州美女的现身,总是非同凡响: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履,即便是转瞬即逝,也能拉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刻的引市街倏然间就还原到熙熙攘攘的过去,弥散着一种古朴沧桑与芬芳四溢交织的独特韵致。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这位阿姨已经在盐商大宅里面住了几十年。夕阳西下的时候,她闲逸地倚在家门口。时代的沧桑变迁甚至是突变,在扬州的老街上可谓是痕迹斑斑。

百年前,大清盐商人去屋空,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解放后单位分配这些宅子给一些职工,盐商老家变身大杂院,这些人一住就是一辈子。这位阿姨的脸上,似乎流露出一种沉积于久的无限感慨。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过了巴总门,遇到今年70岁的刘先生,他曾经工作于扬州柴油机厂。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抱着小孙女儿在引市街上溜达。引市街上有着特殊的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大多离开,老人留在老街,有的帮着照看学龄前的孩子,一旦到了上小学,孩子往往就冲着学区要飞走了。

帮着带孩子,保养自己身体,存钱养老等等,成为基本生活状态,老街上的父老乡亲被社会生活的洪流推着向前。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不知不觉地,我已经走到了最南端的廖氏盐商大宅,再往前就到南河下街了。

坐在小爬爬上看报的廖世忠老师今年73岁,是盐商廖可亭的直系第五代孙,他原在扬州大学审计处工作。从出生起他就住在廖宅,他给我讲述了大户人家无忧无虑的童年,讲述假山亭台风景的不再。廖夫人还热情拿出一本书,给我看楠木厅里晚清与民国政要,赠给廖家的“一堂三匾额”的照片。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那天,归途之中正巧途径引市街洪家大院2号,这是一处晚清颜氏米行的旧屋,2018中秋节扬州人丰足的美餐已接近尾声,我与颜家老二颜先生闲聊。他从原扬州阀门厂退休,一辈子就生活在引市街的祖居里。中秋聚餐喝了点酒,夫妻俩都有点神采飞扬。

颜先生说,继续住在自己的老家,房子条件差一点也没觉得什么,毕竟这个院子里能追根寻源,家门口的人也多。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一天,我真的撞见有位白发老阿姨,拄着拐杖,带着一些富春包子,远道赶来引市街走亲访友了。

告别人山人海的东关街,扬州这条老街的原住民带你看原生态老扬州

华灯初上,清洌的月色轻轻洒落大地。百年历史“五洲旅社”,那霓虹点亮了这一段穷街陋巷,早就习惯不施粉黛的引市街,竟然也染上了一抹红晕。

此刻,我想引市街的过去和现在,揣摩她的未来,这些和蔼可亲的家门口的人们,像老电影一样在我眼前回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