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的李建成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形象是否被李世民抹黑了?

焦澤山


《被抹黑的太子,李建成》

公子本英主,謙和藏仁厚。

長林馬失啼,遺恨玄武門。

太宗問歷官,誰解書中意。

身前譽滿天,身後謗滿身。

嗚呼哀哉,可悲可嘆!

一首詩道盡生前身後事。毫無疑問,李建成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是一個被抹黑的人物。

關於李建成的能力功績,可以用一句話形容。

開唐盛世,無建成無以立國。

這個評價一出,估計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何一個廢太子,一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還有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一道來。看看你們認為如何。

我們今天就來還原太子李建成本該有的形象。

在此,小編要特別著名,本人也是太宗李世民的粉絲,並非有意貶低李世民,僅僅就事論事。

正文如下;李建成文武雙全的歷史人物,唐高祖李淵長子,從成年開始,就一直得父皇賞識。不僅如此,還被朝野上下所愛戴。有大量史料可以側面證明李建成的功績。


具體事列如下;

1-他是李淵太原起兵的重要助力,在起兵之前就受李淵安排。在河東獨立組織抗隋基地,而這個時候,李世民僅僅只是在李淵收下打下手。河東基地更是在李建成領導下,兵精糧足,日漸壯大。

2-李建成不僅在創建河東基地中居功至偉,而且還在河東地區,很好的照顧啦家族,給身在河西得李淵李世民安心。可謂內能安家外能治國。

3-李建成在河東不僅僅只是安家經營基地,還不斷的收納各種人才,安撫民心,用禮賢下士之心,誠心接納各方豪強。軍隊規模越來越大。

4-李建成不僅治國有方安家有術,聚集賢才,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領兵打仗的能力。從起兵開始到唐帝國建立為止,一直都是左路軍領袖,而我們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當時往往只做先鋒。後期才和李建成軍權相同。

可以這樣說,如果李淵沒李建成,就很難成唐高祖。有李建成才有了後來的大唐帝國。

那麼為何一個如此英明神武的人,最後成為一個平庸之輩,李建成又被如何抹黑的。


提到這個我們就不得不提說是玄武門之變的失敗造成啦這一切。

不懂居安思危,本來佔盡優勢的李建成,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殘殺,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有篡改歷史的行為,於是本來英明神武的太子李建成,在史書中,變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不學無術,心胸狹窄的紈絝子弟形象。

唐太宗上臺以後,李建成立下的赫赫戰功,被幾個混蛋的史官一筆勾銷。李建成禮賢下士,溫文爾雅,治國安邦,都被無恥文人忽略不計。

既然正史多由勝利者編寫,它自然會盡可能地為勝利者添光增色。“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最終的勝利者,所以,由他的史臣,房玄齡等人編撰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中難免會出現“抑建成揚世民”的傾向,而且非常多。

做個廣告,關於玄武門之變,本人也有一個答案,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本人全原創,個人認為寫的非常好。


阿斗不傻


易中天老師曾經說過,史學界一直有第一歷史和第二歷史的說法。第一歷史是最真實的也是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即使當事人是不死神仙,活到現今給我們講述當年之事,也未必真實可信。因為作為中立方的我們,根本沒有絲毫驗證真假的方法。第二歷史就是各種史書資料的記載,比如《史記》啊《三國志》之類的史書,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歷史都屬於第二歷史。所謂國亡修史,史書大多由後人所修,後人又豈能親眼目睹前人之事?只能參考前人所著史書,不管前人後人,又有幾人能做到秉公直書呢?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沒有道理。



現在,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資治通鑑》和新舊兩《唐書》是研究唐史最權威的史學著作,這三部書無一例外的將李建成蓋棺定論為昏庸無能,好色殘暴的反面人物,絲毫沒有一句褒揚之言。《舊唐書》所著: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言下之意很明確,你不仁我才不義的。《資治通鑑》更是將玄武門之變描寫的繪聲繪色,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咄咄逼人,李世民如何一忍再忍,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才殺兄屠弟的。

李建成的形象正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一樣,編劇導演們並沒有抹黑歪曲的手法,三觀並沒有倒向勝利者的一方,因為這正符合新舊《唐書》兩部正史對李建成形象的蓋棺定論,可以說他們尊重了史實。可依然有很多人為李建成打抱不平,認為李世民篡改歷史,為了掩蓋殺兄屠弟的罪行,也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對李建成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抹黑。



這些人的依據主要來自於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部書主要講的是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登基稱帝這一段時間的史事。溫大雅當時的職務是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也就是李淵的筆桿子,《起居注》中所記之事皆是溫大雅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之事,故而可信度極高。《起居注》中李建成和上述三部史書中的李建成判若兩人,不僅不是昏庸殘暴的庸碌之輩,反而是雄才偉略的英明之才,其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三部史書是後人編撰的,而《起居注》是當事人所著,可以說是當事人的行軍日記,哪個更可信,不言自明。

我個人認為,李世民作為政治勝利者的一方,或許對失敗的一方李建成做了歷史抹黑,但李世明自身的能力應該完全碾壓李建成。大唐初建國,需要李世民這樣具有太祖武帝之風的帝王掌舵,不管他登上帝位的手段如何,歷史向來不會計較個人的生死得失。當然,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是李世民內心深處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他的內心有多麼不安,貞觀之治就有多麼輝煌。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在有關隋唐時期的小說、電視劇裡面,李建成都是除了楊廣之外,被黑得最慘的一個。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以為李建成是一個平庸、貪戀權勢的人。如果不是因為嫡長子的身份,這太子之位完全輪不到他,而玄武門之變更是理所當然,更有能力的李世民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事實上,不僅僅是後世小說如此評價李建成。在《舊唐書》裡面,關於李建成的評價也都是以負面的為主。據《舊唐書》載:"建成、元吉,實為二兇"。書中多次提及李建成是"並不預謀,建立以來,又無功德"、"荒色嗜酒,畋獵無度"、"暱近小人"、"信讒慝,疏骨肉"、"以庸劣居其右"。

就連國外的史書對李建成的評價也是負面的,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這樣評價李建成,"太子建成則冥頑不靈,桀驁不馴,沉湎酒色"。

雖然古今中外都異口同聲地否定李建成,但是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

李建成並沒有像史書上所說的那麼不堪,甚至也有過人的一面,李淵之所以能夠順利地建立唐王朝與李建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李淵反隋的過程當中,李建成是重要的協謀者和組織者。李淵反隋活動,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晉陽起兵。對於李淵而言,反隋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在正式反隋前,李淵都異常謹慎,身邊信得過的人只有自己的兒子。

此時的李世民不過十六歲,而二十五歲的李建成自然而然成為了李淵的左膀右臂。

知子莫若父,李淵深知李建成剛健有為、深沉、寬容。因此對李建成極其器重,將其派往河東去暗中籌劃,史載"命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秘招豪友"。李建成在河東傾財賑施,廣泛接交,招攬了許多人才,為起兵準備了力量,表現出了出色的組織才能。

除了出色的組織能力,李建成的軍事才能也不像史書所說的那麼不堪。從李淵晉陽起兵到唐王朝建立期間,李建成就是領兵主將、任左軍統帥,指揮過幾場重大的戰役。

西河之戰是李淵晉陽起兵後面臨的第一次大戰。西河臨近太原,是進軍關中的第一關口,由隋將高德儒率兵拒守。因為李淵缺乏穩固的根據地,四面是敵,再加上士兵缺乏訓練,軍事上不佔優勢。而這場戰役又是起兵後一次大戰,對後面的士氣影響很大。李淵一度視這場戰役為生死存亡之戰,史載:"士馬尚少,要資經略……,事之成敗,當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業成矣"。

指揮這場李唐生死存亡之戰的正是李建成。

李建成為了迅速攻取西河,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是制訂軍法,整肅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史載"大郎(建成)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二是進行嚴密的戰役部署,李建成兵臨西河,親自察看地形,做好攻擊準備,史稱"風塵警急,身即前行";三是與士兵同甘共苦,激發了士兵的勇氣。史載李建成"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

在李建成充分的準備之下,將士們奮勇爭先。在不到9天的時間裡攻克了西河,贏得了起兵後的第一場勝利。如此順利地攻下西河,以致於李淵感慨道"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李建成也因此功被封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

西河之戰後,李建成又先後參與了智取霍邑一戰、潼關防禦戰、智破劉黑闥一戰。毫不吝嗇地說,李建成的軍事才能絲毫不亞於李世民。

後世多將李唐建立的功勞都賦予給李世民,其實如果沒有李建成的合理籌劃,李唐是不可能從隋末的亂世當中脫穎而出。

"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的建唐戰略方針就是李建成提出來的。正是這一正確的戰略方針,讓李唐政權有別於其他農民起義軍。

在李唐具備統一能力之後,面對西有薛舉,東有王世充、竇建德,北有劉武周、突厥,南有蕭銑、李子通的局面,又是李建成協助制定了:選固根本,再取關東的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之下,李唐順利地完成了統一。


煮酒君


李建成肯定會有被抹黑的成分在,畢竟史書都是勝利者撰寫的。

正如玄武門之變,肯定會被李世民給改的一無是處了,把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進行大書特書,對自己沒有利的地方是絕口不提。

李建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其實通過史料來看,我們還是可以追尋到許多蛛絲馬跡的。

可以說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兩人若是想爭奪皇位,必然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場鬥爭關鍵就是看誰下手比較早,誰比較兇殘毒辣了。

其實想先下手的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在當初起義的過程中,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文武將才。

比如說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士,武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名將,這些人可以說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太子李建成若是想順利的登基當皇帝,他就必須嶢剷除這些人才行。

在大唐建立之後,李建成開始對這些人下手了,他們先是把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派到了外地,先斷了李世民的大腦。

當時的皇帝李淵聽從了太子兒子的建議,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開了。

這兩個智囊一離開,李世民麾下的武將立刻意識到一場來自大唐的內戰即將上演,他們勸解李世民早下手為強,否則等李建成把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斬斷了,那時候也就是李世民的死日了。

李世民開始了反擊,他買通了玄武門裡的一些禁軍將領,帶著人就在那裡埋伏了起來。然後他們在假傳聖旨,說皇帝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覲見。

兩個人也沒多想,結伴奉旨而來。就在玄武門這個地方,他們遭到了伏擊,李建成被李世民用箭射穿,最終被尉遲恭給砍下了人頭,李元吉本就是和李建成一夥的,所以,他也被殺了。至此李建成集團完蛋了。

其實李建成就是下狠手下的比較晚了,他根本沒想到李世民的反擊竟然如此的快,如此的狠辣,上來就是你死我活。

最終,李建成敗在了自己的無知上,敗在了皇位爭奪戰沒有兄弟之情,只有你死我活上。


史學達人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其實史書中李建成的形象還是不那麼糟糕的,甚至可以稱得上頗為不錯,大家對李建成的壞印象,更多的是來自於各種隋唐之際的電視劇。

一般人心目中的李建成都是那種沒有能力,貪婪好色又陰險狡詐之輩,其實這真是冤枉了李建成。這麼說吧,不是李建成弱,實在是李世民太強。

現在說說歷史上的李建成在李唐建立過程中起過什麼作用。

1)在晉陽起兵之前,獨自一人在河東老家收攏人心,拉攏豪傑。也就是史書中常說的“於河東潛結英俊”,做出的成績具體如何沒看到太多記載,但是李淵還是很滿意的。

2)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擔任左軍統帥,李世民擔任右軍統帥,兩人配合默契,在攻打西河之戰、攻打霍邑之戰以及潼關防禦戰中表現頗為亮眼。有興趣去看李淵起兵這段記載的話,會發現李建成的功勞絲毫不下於李世民。所以對於某些書提到的李淵剛剛登基就想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說法是很不靠譜的,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在功勞方面可沒什麼優勢。

3)掃平復仇之神劉黑闥的二次叛亂,劉黑闥確實是個人物,突然就崛起了,而且唐軍大將面對他,基本誰上誰輸。除了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外,李世民第一次倒是打贏了,劉黑闥灰溜溜跑了,然而策略運用不當,採取高壓政策,沒多久劉黑闥就捲土重來了,最終還是靠李建成採取了魏徵的收心之策,徹底平定了劉黑闥。

4)李淵起兵打下長安後,李世民長期率軍出征在外,李建成因為是太子,一般不輕易出馬,但他在長安也不是沒做事兒的。他以太子身份留居京師,長期協助李淵處理軍國政務,表現得也頗為不錯,至少李淵對他很滿意。

還有,從史書中的各種記載可以看出來,李建成絕不是什麼貪淫好色的小人,相反,他禮賢下士的記載倒是史不絕書,一般對他的評價都是性寬厚。


現在來說個對李建成的總體評價。

這個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強,不過李世民更強,或者說李世民因為長期打仗更有機會展示出來。這個人性格頗為寬厚,多次拒絕了李元吉和魏徵等人對李世民採取斬首行動的建議,這也是他為什麼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這種事兒,講究的就是先下手為強。



鳳妖


李建成在很多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幾乎都是以一個平庸無能,且善妒,而且心胸狹窄的人物形象出現的。那麼到底在歷史上他是不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呢?

正史中的李建成可是一個文武全才,在太原起兵和攻克長安中,李建成都是有立下功勞的,他還曾率軍打退突厥,擒斬劉黑闥而平定山東,細細看來,他的戰功雖然不如李世民出眾,可是也為李唐的江山而南征北討過,他因為是太子,所以退居幕後,主要心思用在了治國安邦的政治之上了。

與李世民可謂是一文一武,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這叫做分工合作,只不過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李世民征討在外,大小戰役無數,特別是擊敗宋金剛和劉武周穩固了李唐北方,以及虎牢之戰中以少勝多,一舉殲滅了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從而蕩平了中原,使得李唐王朝能夠迅速的一統天下,秦王李世民是居功至偉的,也因為諸多的大戰而讓其威勢日隆,且麾下有著一批人才跟隨歸附,如此對東宮之位產生了莫大的威脅,秦王府和太子宮形成了李唐兩大對立派系。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權利的爭奪,秦王府和東宮之間的摩擦不斷,後來的爭奪中,秦王府處於下風,李世民再三思慮之後,終於有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且逼迫父親禪讓皇位。

政治鬥爭成王敗寇,李世民因為是用自己兄弟的血而登上的皇位,這是其一生都無法抹除的汙點,所以在其成為帝王之後,李世民有改寫歷史,用謊言和篡改,將其政變說得是無可奈何,說盡了委屈,將其處在了一個弱勢的地位,給人感覺這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的。

不抹黑李建成,怎麼能夠將其政變說的是正義的和無奈的呢!歷史證明唐太宗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帝王,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給華夏再造了又一個王朝巔峰,功績如此的壯麗,自然身為其對手的李建成就變得不冤了,用抹黑李建成正好塑造出一個偉大的帝王。


歷史風雲天下




李建成真如史書所敘之不堪嗎?

《舊唐書》評價李建成是“人神不容”,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則說李建成是“才智之人”。

我記得曾經看過的影視劇《隋唐英雄傳》,李淵很窩囊,李建成和李元吉則荒淫、奸詐、貪鄙,這邊對著李淵的妃子笑呵呵地喚聲“母妃”,那邊便迫不及待地將她們抱上床呼哧呼哧去了。李世民則趨於完美,仁厚、雄韜偉略,世民哥哥當然還是意氣風發的帥哥。可是,現在為李建成喊冤、鳴不平已成風氣,甲乙丙丁無不感嘆建成的不幸,數落世民的陰險。

真相,到底是什麼?



成者曰王,敗者謂狗。

評價李建成自然繞不過玄武門之變。

魏徵,李建成曾經的幕僚,後來的凌煙閣功臣,謂建成曰:“世民勢日隆,當早為之所。”李建成沉吟許久,最終搖頭否定了魏徵的意見。李世民責問魏徵:“你何以離間我兄弟?”魏徵則在感嘆:“皇太子如聽我言,何有今日禍耶!”這是《舊唐書·魏徵傳》的記載,通過魏徵與李世民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李建成在當時並沒有要對付李世民的意思。

同時,《舊唐書》記載,在突厥犯境的時候,李淵讓李元吉領兵平定,李元吉則趁著手握兵權的良機,與李建成圖謀誘誅李世民。此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的時候還說,秦王在京如匹夫耳,可是轉眼便要謀誅世民?李淵是支持李建成的,否則也不會想著將李世民逐出京城,如果不給李世民發難的藉口的話,皇位肯定妥妥地落到李建成手裡,他為什麼會這麼想不開?邏輯顯然不夠合理。



《資治通鑑》記載,在玄武門事發時,李淵正泛舟海池,直到尉遲恭拿著兵器來到李淵面前,告知玄武門發生的事,李淵方才慌忙問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我們可以從這段細節裡看到什麼呢?李淵作為皇帝,耳目竟然閉塞如此,這裡面難道沒有道道嗎?我認為是有的,這說明李世民的突然發難已經蓄謀很久了,他已經成功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了皇宮,李淵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李世民架空,否則難以解釋皇帝的毫不知情。如果李淵是假裝不知情,那麼肯定會留有後手,但是顯然他沒有後手。否則,李淵豈能坐視李建成、李元吉當場被殺?

兩部《唐書》和《資治通鑑》的參考資料很多是源於唐太宗實錄,可是又存在矛盾,這是為什麼?這說明歷史果然是勝利者書寫的,說明李世民確實想通過歷史檔案遮掩玄武門的醜聞,為了讓自己處於正義的位置,那麼便只能讓李建成成為反派,可是為了讓邏輯趨於合理,因此在某些細節的處理仍然不能完美,從而造成漏洞。



李建成到底是龍,還是狗?

“成王敗寇”可謂是永遠成立的歷史法則。

我們知道文官修史肯定得看皇帝的臉色,即使是修前朝的史,也必須得站在前朝皇帝的立場,從前朝皇帝的利益出發去寫,畢竟皇帝也怕自己被後來人寫得“慘不忍睹”。因此,官修史書,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是有很嚴格的監督和審查程序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建成對於唐朝開國幾乎沒有什麼貢獻,似乎庸庸碌碌,只知道享受花花世界,可是真實的李建成又是怎樣的呢?在李淵決定起事的時候,李建成在河東,只有李世民在本部,似乎幫助李淵起事的只有李世民,實則不然,根據槍手溫彥弘幫李淵寫的日記《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顯然,李建成是在暗中開拓河東市場,為以後李淵進軍河東發展群眾基礎,這難道不重要嗎?“戰爭”既有真槍實彈的戰爭,也有軟刀子的戰爭。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沒硬過,也有過陣斬劉黑闥的光輝事蹟。

李建成在當太子以後,開始負責留守後方處理政事,逐漸退出軍事舞臺,當然並不是完全退出,但是李建成淡出軍方也給了李世民坐大的良機。在武德四年,李世民敗王世充、竇建德,因功被封為天策上將,同時開創“天策府”,這是李世民的家底,更是李世民日後發動宣武門之變的資本。但是,李建成在處理政事方面還是很不錯的,沒有穩定的後方李世民在前線拿什麼拼?李建成在這方面的成績還是合格的,在唐朝建立以後,他是有能力讓唐朝穩定發展的。



隨著唐朝的穩定,李建成的太子位也會更穩定,只要他不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他的皇位是跑不了了。如果李建成能早聽從魏徵的意見剷除李世民,皇位也沒問題,但是他猶豫了,當然,當時唐朝還沒最終獲勝,李世民如果死了,李建成能否收服李世民部將又不好說了。即使是在玄武門事發時,李建成仍然佔據天時地利與人和,如果能夠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李世民的成功率是很低的,畢竟他是皇太子,不算李淵的話,皇宮應該是他的地盤,可是最終他還是敗了,說明什麼?

李建成可以成為基本合格的“龍”,可是他沒有把握好機會,最終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狗”,因為唐朝有比他更優秀並且更果決的李世民。


寧糊塗


李建成是唐朝的開國太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我們在《舊唐書》、《貞觀政要》等歷史資料中看到的李建成一生碌碌無為,似乎是一個無能之人。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李世民是否抹黑了李建成的形象呢?

事實上李建成為國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開唐之功上來看,李建成不同於李世民一直在晉陽輔助父親李淵,而是獨自前往河東發展勢力。從晉陽發兵,到攻下長安,兩兄弟其實是齊頭並進,一左一右的攻入長安城內。

李淵稱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此時的李世民只是作為宗師統軍出兵而已,李淵對其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

李建成自由喜讀兵書,兵法謀略不遜於李世民。建國後,李建成更是平定了多地暴亂,鎮守蒲州、征討邊疆作亂、討伐黑闥、平定山東。

唐朝統一時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黑闥,武德五年李建成親自率領軍隊討伐黑闥,徹底將黑闥平定,這才使得唐朝基本實現了統一。

除了軍功以外,李建成一直招募人才,為大唐做出卓越貢獻。馮立在面對突厥的逼近時,以少勝多打敗了作亂的突厥;馬三寶也在唐朝初建時立下功勞,在其死後李世民更是廢朝悼念;薛萬徹為唐征討了高麗、突厥、吐谷渾等。更不說其手下還有魏徵這樣的謀士了。

建國後李建成更是輔助李淵管理國家,解決軍事政務,開創了“武德之治”。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常駐宮內處理各類事務,而征戰在外的李世民率領著武將,手中握有軍權,功勞也逐漸變大。

李建成自知自己的戰功和威信逐漸比不過李世民,擔心自己的位置。他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去結交玄武門的守將,而是聯合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簡單的角色,與太子的拉鋸戰也就此拉開。

李淵的偏袒使李自成在拉鋸戰中佔得上風,也正是如此,李世民決定以小博大。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了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也跟著入朝,等到二人察覺事有蹊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李建成也死在了李世民的箭下。

李建成死後,他的兒子們也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內刪除了他們的名字。李世民就位以後在《舊唐書》等書中也將李建成塑造成一個無能的太子,以此凸顯自己的豐功偉績。

實際上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描述的李建成的功業並不比李世民要少,只不過歷史只是成王敗寇罷了。


四十五度歷史


用腳趾頭想一想,我們看到的李建成,必定是被黑化後的李建成。因為自古以來,史書的導向,都被勝利者抓在手裡,所謂成王敗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李建成,是唐朝開國皇子,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在歷史記載中,李建成屢建奇功。但是,在《隋唐演義》《說唐》這樣的小說和演義裡,李建成的形象並不光彩。這與當時的歌頌文學有關,人們總是愛拍馬屁抬高皇帝的形象。



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是他的頭號威脅。李元吉曾多次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他也有好幾次機會動手,但都沒有真的殺了李世民。比如曾有機會藉助突厥殺死李世民,也曾下毒酒殺李世民,但李世民並未被毒死,李建成不可能沒有劇毒,只是不想殺死他的兄弟。


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許多小說中也極力吹捧李世民,所以讓人們遺忘了他發動政變本來就算是不義之舉,但由於他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所以人們就對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選擇性忘記,開始歌頌他。


歷史密探


諸多官修正史為了粉飾李世民弒兄屠弟爭奪皇位的合理、合法性,將太子李建成妖魔化成“沉溺酒色遊畋之徒” 。在卷帙浩繁的史書中,以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記載最為客觀,也最平實可信。《通鑑》中肯定了李建成性格仁慈寬厚,至於什麼酗酒、好色、冶遊、射獵,老實說可不是啥要命的缺點 ,只能算癖好或人性弱點,難道濃眉大眼、一身正氣的李世民身上就沒有這些男人常有的“毛病”嗎?

司馬光認為,李建成度量寬、見解不俗,在進軍長安的途中,他提出的不少建議與李世民不謀而合,可見其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和戰術素養。武德年間,李淵將他留在長安協助自己處理政務,他辦事嚴謹認真,將繁雜的事務料理的中規中矩、井井有條,並未犯什麼大錯,可見他的行政能力還是很強的。而此時,李世民長期率軍在外東征西討,雖然也曾兼任過尚書令一類的文職,但對武德時處理政務所起作用與影響遠不如建成。

當然,若論起軍事謀略、攻城略地方面的才幹,李建成卻不及李世民。 但做為一國之君首先要有政治家登高望遠的眼界和處理繁雜大事小情的能力,決非軍事家那樣僅憑著排兵佈陣、疆場廝殺的本事就能治國理政的。況且李建成寬宏大量,能羅致並善待人才,比如魏徵、王珪等英才本都是李建成麾下的骨幹力量,這些人後來都被李世民所網羅重用而成為貞觀名臣。可見,李建成也是能慧眼識才並擅長招賢納士的。

史載,在第二次討伐劉黑闥的征戰中,建成採納謀士魏徵建議,以拉攏懷柔為主,武力威懾為輔,恩威並施,雙管齊下,迅速而徹底的撲滅了劉黑闥發動的叛亂,顯示出他剛柔並濟的性格, 以及軍事才能與政治手腕完美結合的過人才幹。綜上所述,可以顯示出李建成決非某些史書中所載的那種心胸狹隘、無德無才、兇殘戾狠之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成功奪位後,為了掩飾自己在整個事件中所負的不道德責任,故意歪曲了部分史實,將自己偽飾成是逼於不利形勢和受身邊謀臣部將脅迫而不得不同室操戈的被動防禦者,在整個事件中自己是被人逼到牆角的弱者 。於是,史書中屢屢出現了建成、元吉抱團陷害、打擊世民,卻不見李世民採取任何反擊舉動,直到“玄武門事件”陡然爆發。那麼,彼時的李世民是否是主動出手的呢?

出現上述自相矛盾的情況,很可能是史官在李世民上位後被其授意編撰的,自然會極力渲染並誇大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咄咄逼人、步步殺機,卻有意無意隱瞞了李世民採取的或主動或被迫的反擊行為。於是,李建成的真實形象被肆意抹黑,“玄武門事變”的真相也隨之被湮沒在厚厚的歷史塵埃中難現真容了。不論如何處心積慮地掩蓋真相,玄武門殺兄屠弟一事還是留給李世民畢生的遺恨與隱痛,愧疚感與負痛感時不時如夢靨般襲來,令他痛苦莫名,也令他恐懼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