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的李建成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形象是否被李世民抹黑了?

焦泽山


《被抹黑的太子,李建成》

公子本英主,谦和藏仁厚。

长林马失啼,遗恨玄武门。

太宗问历官,谁解书中意。

身前誉满天,身后谤满身。

呜呼哀哉,可悲可叹!

一首诗道尽生前身后事。毫无疑问,李建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被抹黑的人物。

关于李建成的能力功绩,可以用一句话形容。

开唐盛世,无建成无以立国。

这个评价一出,估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何一个废太子,一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还有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一道来。看看你们认为如何。

我们今天就来还原太子李建成本该有的形象。

在此,小编要特别著名,本人也是太宗李世民的粉丝,并非有意贬低李世民,仅仅就事论事。

正文如下;李建成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唐高祖李渊长子,从成年开始,就一直得父皇赏识。不仅如此,还被朝野上下所爱戴。有大量史料可以侧面证明李建成的功绩。


具体事列如下;

1-他是李渊太原起兵的重要助力,在起兵之前就受李渊安排。在河东独立组织抗隋基地,而这个时候,李世民仅仅只是在李渊收下打下手。河东基地更是在李建成领导下,兵精粮足,日渐壮大。

2-李建成不仅在创建河东基地中居功至伟,而且还在河东地区,很好的照顾啦家族,给身在河西得李渊李世民安心。可谓内能安家外能治国。

3-李建成在河东不仅仅只是安家经营基地,还不断的收纳各种人才,安抚民心,用礼贤下士之心,诚心接纳各方豪强。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4-李建成不仅治国有方安家有术,聚集贤才,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领兵打仗的能力。从起兵开始到唐帝国建立为止,一直都是左路军领袖,而我们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当时往往只做先锋。后期才和李建成军权相同。

可以这样说,如果李渊没李建成,就很难成唐高祖。有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大唐帝国。

那么为何一个如此英明神武的人,最后成为一个平庸之辈,李建成又被如何抹黑的。


提到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说是玄武门之变的失败造成啦这一切。

不懂居安思危,本来占尽优势的李建成,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有篡改历史的行为,于是本来英明神武的太子李建成,在史书中,变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不学无术,心胸狭窄的纨绔子弟形象。

唐太宗上台以后,李建成立下的赫赫战功,被几个混蛋的史官一笔勾销。李建成礼贤下士,温文尔雅,治国安邦,都被无耻文人忽略不计。

既然正史多由胜利者编写,它自然会尽可能地为胜利者添光增色。“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最终的胜利者,所以,由他的史臣,房玄龄等人编撰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中难免会出现“抑建成扬世民”的倾向,而且非常多。

做个广告,关于玄武门之变,本人也有一个答案,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本人全原创,个人认为写的非常好。


阿斗不傻


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史学界一直有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的说法。第一历史是最真实的也是无法还原的历史真相,即使当事人是不死神仙,活到现今给我们讲述当年之事,也未必真实可信。因为作为中立方的我们,根本没有丝毫验证真假的方法。第二历史就是各种史书资料的记载,比如《史记》啊《三国志》之类的史书,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历史都属于第二历史。所谓国亡修史,史书大多由后人所修,后人又岂能亲眼目睹前人之事?只能参考前人所著史书,不管前人后人,又有几人能做到秉公直书呢?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是研究唐史最权威的史学著作,这三部书无一例外的将李建成盖棺定论为昏庸无能,好色残暴的反面人物,丝毫没有一句褒扬之言。《旧唐书》所著: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言下之意很明确,你不仁我才不义的。《资治通鉴》更是将玄武门之变描写的绘声绘色,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咄咄逼人,李世民如何一忍再忍,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才杀兄屠弟的。

李建成的形象正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编剧导演们并没有抹黑歪曲的手法,三观并没有倒向胜利者的一方,因为这正符合新旧《唐书》两部正史对李建成形象的盖棺定论,可以说他们尊重了史实。可依然有很多人为李建成打抱不平,认为李世民篡改历史,为了掩盖杀兄屠弟的罪行,也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对李建成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抹黑。



这些人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部书主要讲的是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登基称帝这一段时间的史事。温大雅当时的职务是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也就是李渊的笔杆子,《起居注》中所记之事皆是温大雅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之事,故而可信度极高。《起居注》中李建成和上述三部史书中的李建成判若两人,不仅不是昏庸残暴的庸碌之辈,反而是雄才伟略的英明之才,其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三部史书是后人编撰的,而《起居注》是当事人所著,可以说是当事人的行军日记,哪个更可信,不言自明。

我个人认为,李世民作为政治胜利者的一方,或许对失败的一方李建成做了历史抹黑,但李世明自身的能力应该完全碾压李建成。大唐初建国,需要李世民这样具有太祖武帝之风的帝王掌舵,不管他登上帝位的手段如何,历史向来不会计较个人的生死得失。当然,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是李世民内心深处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的内心有多么不安,贞观之治就有多么辉煌。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在有关隋唐时期的小说、电视剧里面,李建成都是除了杨广之外,被黑得最惨的一个。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以为李建成是一个平庸、贪恋权势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这太子之位完全轮不到他,而玄武门之变更是理所当然,更有能力的李世民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事实上,不仅仅是后世小说如此评价李建成。在《旧唐书》里面,关于李建成的评价也都是以负面的为主。据《旧唐书》载:"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书中多次提及李建成是"并不预谋,建立以来,又无功德"、"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昵近小人"、"信谗慝,疏骨肉"、"以庸劣居其右"。

就连国外的史书对李建成的评价也是负面的,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这样评价李建成,"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不驯,沉湎酒色"。

虽然古今中外都异口同声地否定李建成,但是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李建成并没有像史书上所说的那么不堪,甚至也有过人的一面,李渊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建立唐王朝与李建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李渊反隋的过程当中,李建成是重要的协谋者和组织者。李渊反隋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晋阳起兵。对于李渊而言,反隋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在正式反隋前,李渊都异常谨慎,身边信得过的人只有自己的儿子。

此时的李世民不过十六岁,而二十五岁的李建成自然而然成为了李渊的左膀右臂。

知子莫若父,李渊深知李建成刚健有为、深沉、宽容。因此对李建成极其器重,将其派往河东去暗中筹划,史载"命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秘招豪友"。李建成在河东倾财赈施,广泛接交,招揽了许多人才,为起兵准备了力量,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

除了出色的组织能力,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不像史书所说的那么不堪。从李渊晋阳起兵到唐王朝建立期间,李建成就是领兵主将、任左军统帅,指挥过几场重大的战役。

西河之战是李渊晋阳起兵后面临的第一次大战。西河临近太原,是进军关中的第一关口,由隋将高德儒率兵拒守。因为李渊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四面是敌,再加上士兵缺乏训练,军事上不占优势。而这场战役又是起兵后一次大战,对后面的士气影响很大。李渊一度视这场战役为生死存亡之战,史载:"士马尚少,要资经略……,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

指挥这场李唐生死存亡之战的正是李建成。

李建成为了迅速攻取西河,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是制订军法,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史载"大郎(建成)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二是进行严密的战役部署,李建成兵临西河,亲自察看地形,做好攻击准备,史称"风尘警急,身即前行";三是与士兵同甘共苦,激发了士兵的勇气。史载李建成"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

在李建成充分的准备之下,将士们奋勇争先。在不到9天的时间里攻克了西河,赢得了起兵后的第一场胜利。如此顺利地攻下西河,以致于李渊感慨道"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也因此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西河之战后,李建成又先后参与了智取霍邑一战、潼关防御战、智破刘黑闼一战。毫不吝啬地说,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李世民。

后世多将李唐建立的功劳都赋予给李世民,其实如果没有李建成的合理筹划,李唐是不可能从隋末的乱世当中脱颖而出。

"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的建唐战略方针就是李建成提出来的。正是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让李唐政权有别于其他农民起义军。

在李唐具备统一能力之后,面对西有薛举,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萧铣、李子通的局面,又是李建成协助制定了:选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之下,李唐顺利地完成了统一。


煮酒君


李建成肯定会有被抹黑的成分在,毕竟史书都是胜利者撰写的。

正如玄武门之变,肯定会被李世民给改的一无是处了,把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进行大书特书,对自己没有利的地方是绝口不提。

李建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其实通过史料来看,我们还是可以追寻到许多蛛丝马迹的。

可以说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两人若是想争夺皇位,必然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场斗争关键就是看谁下手比较早,谁比较凶残毒辣了。

其实想先下手的就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在当初起义的过程中,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聚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文武将才。

比如说文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士,武有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名将,这些人可以说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太子李建成若是想顺利的登基当皇帝,他就必须峣铲除这些人才行。

在大唐建立之后,李建成开始对这些人下手了,他们先是把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派到了外地,先断了李世民的大脑。

当时的皇帝李渊听从了太子儿子的建议,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调开了。

这两个智囊一离开,李世民麾下的武将立刻意识到一场来自大唐的内战即将上演,他们劝解李世民早下手为强,否则等李建成把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都斩断了,那时候也就是李世民的死日了。

李世民开始了反击,他买通了玄武门里的一些禁军将领,带着人就在那里埋伏了起来。然后他们在假传圣旨,说皇帝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觐见。

两个人也没多想,结伴奉旨而来。就在玄武门这个地方,他们遭到了伏击,李建成被李世民用箭射穿,最终被尉迟恭给砍下了人头,李元吉本就是和李建成一伙的,所以,他也被杀了。至此李建成集团完蛋了。

其实李建成就是下狠手下的比较晚了,他根本没想到李世民的反击竟然如此的快,如此的狠辣,上来就是你死我活。

最终,李建成败在了自己的无知上,败在了皇位争夺战没有兄弟之情,只有你死我活上。


史学达人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史书中李建成的形象还是不那么糟糕的,甚至可以称得上颇为不错,大家对李建成的坏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各种隋唐之际的电视剧。

一般人心目中的李建成都是那种没有能力,贪婪好色又阴险狡诈之辈,其实这真是冤枉了李建成。这么说吧,不是李建成弱,实在是李世民太强。

现在说说历史上的李建成在李唐建立过程中起过什么作用。

1)在晋阳起兵之前,独自一人在河东老家收拢人心,拉拢豪杰。也就是史书中常说的“于河东潜结英俊”,做出的成绩具体如何没看到太多记载,但是李渊还是很满意的。

2)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担任左军统帅,李世民担任右军统帅,两人配合默契,在攻打西河之战、攻打霍邑之战以及潼关防御战中表现颇为亮眼。有兴趣去看李渊起兵这段记载的话,会发现李建成的功劳丝毫不下于李世民。所以对于某些书提到的李渊刚刚登基就想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说法是很不靠谱的,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在功劳方面可没什么优势。

3)扫平复仇之神刘黑闼的二次叛乱,刘黑闼确实是个人物,突然就崛起了,而且唐军大将面对他,基本谁上谁输。除了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外,李世民第一次倒是打赢了,刘黑闼灰溜溜跑了,然而策略运用不当,采取高压政策,没多久刘黑闼就卷土重来了,最终还是靠李建成采取了魏徵的收心之策,彻底平定了刘黑闼。

4)李渊起兵打下长安后,李世民长期率军出征在外,李建成因为是太子,一般不轻易出马,但他在长安也不是没做事儿的。他以太子身份留居京师,长期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表现得也颇为不错,至少李渊对他很满意。

还有,从史书中的各种记载可以看出来,李建成绝不是什么贪淫好色的小人,相反,他礼贤下士的记载倒是史不绝书,一般对他的评价都是性宽厚。


现在来说个对李建成的总体评价。

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强,不过李世民更强,或者说李世民因为长期打仗更有机会展示出来。这个人性格颇为宽厚,多次拒绝了李元吉和魏徵等人对李世民采取斩首行动的建议,这也是他为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事儿,讲究的就是先下手为强。



凤妖


李建成在很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几乎都是以一个平庸无能,且善妒,而且心胸狭窄的人物形象出现的。那么到底在历史上他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呢?

正史中的李建成可是一个文武全才,在太原起兵和攻克长安中,李建成都是有立下功劳的,他还曾率军打退突厥,擒斩刘黑闼而平定山东,细细看来,他的战功虽然不如李世民出众,可是也为李唐的江山而南征北讨过,他因为是太子,所以退居幕后,主要心思用在了治国安邦的政治之上了。

与李世民可谓是一文一武,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叫做分工合作,只不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李世民征讨在外,大小战役无数,特别是击败宋金刚和刘武周稳固了李唐北方,以及虎牢之战中以少胜多,一举歼灭了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从而荡平了中原,使得李唐王朝能够迅速的一统天下,秦王李世民是居功至伟的,也因为诸多的大战而让其威势日隆,且麾下有着一批人才跟随归附,如此对东宫之位产生了莫大的威胁,秦王府和太子宫形成了李唐两大对立派系。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利的争夺,秦王府和东宫之间的摩擦不断,后来的争夺中,秦王府处于下风,李世民再三思虑之后,终于有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且逼迫父亲禅让皇位。

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李世民因为是用自己兄弟的血而登上的皇位,这是其一生都无法抹除的污点,所以在其成为帝王之后,李世民有改写历史,用谎言和篡改,将其政变说得是无可奈何,说尽了委屈,将其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给人感觉这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的。

不抹黑李建成,怎么能够将其政变说的是正义的和无奈的呢!历史证明唐太宗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帝王,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给华夏再造了又一个王朝巅峰,功绩如此的壮丽,自然身为其对手的李建成就变得不冤了,用抹黑李建成正好塑造出一个伟大的帝王。


历史风云天下




李建成真如史书所叙之不堪吗?

《旧唐书》评价李建成是“人神不容”,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则说李建成是“才智之人”。

我记得曾经看过的影视剧《隋唐英雄传》,李渊很窝囊,李建成和李元吉则荒淫、奸诈、贪鄙,这边对着李渊的妃子笑呵呵地唤声“母妃”,那边便迫不及待地将她们抱上床呼哧呼哧去了。李世民则趋于完美,仁厚、雄韬伟略,世民哥哥当然还是意气风发的帅哥。可是,现在为李建成喊冤、鸣不平已成风气,甲乙丙丁无不感叹建成的不幸,数落世民的阴险。

真相,到底是什么?



成者曰王,败者谓狗。

评价李建成自然绕不过玄武门之变。

魏徵,李建成曾经的幕僚,后来的凌烟阁功臣,谓建成曰:“世民势日隆,当早为之所。”李建成沉吟许久,最终摇头否定了魏徵的意见。李世民责问魏徵:“你何以离间我兄弟?”魏徵则在感叹:“皇太子如听我言,何有今日祸耶!”这是《旧唐书·魏徵传》的记载,通过魏徵与李世民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李建成在当时并没有要对付李世民的意思。

同时,《旧唐书》记载,在突厥犯境的时候,李渊让李元吉领兵平定,李元吉则趁着手握兵权的良机,与李建成图谋诱诛李世民。此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的时候还说,秦王在京如匹夫耳,可是转眼便要谋诛世民?李渊是支持李建成的,否则也不会想着将李世民逐出京城,如果不给李世民发难的借口的话,皇位肯定妥妥地落到李建成手里,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逻辑显然不够合理。



《资治通鉴》记载,在玄武门事发时,李渊正泛舟海池,直到尉迟恭拿着兵器来到李渊面前,告知玄武门发生的事,李渊方才慌忙问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我们可以从这段细节里看到什么呢?李渊作为皇帝,耳目竟然闭塞如此,这里面难道没有道道吗?我认为是有的,这说明李世民的突然发难已经蓄谋很久了,他已经成功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了皇宫,李渊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李世民架空,否则难以解释皇帝的毫不知情。如果李渊是假装不知情,那么肯定会留有后手,但是显然他没有后手。否则,李渊岂能坐视李建成、李元吉当场被杀?

两部《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参考资料很多是源于唐太宗实录,可是又存在矛盾,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历史果然是胜利者书写的,说明李世民确实想通过历史档案遮掩玄武门的丑闻,为了让自己处于正义的位置,那么便只能让李建成成为反派,可是为了让逻辑趋于合理,因此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仍然不能完美,从而造成漏洞。



李建成到底是龙,还是狗?

“成王败寇”可谓是永远成立的历史法则。

我们知道文官修史肯定得看皇帝的脸色,即使是修前朝的史,也必须得站在前朝皇帝的立场,从前朝皇帝的利益出发去写,毕竟皇帝也怕自己被后来人写得“惨不忍睹”。因此,官修史书,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是有很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程序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建成对于唐朝开国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似乎庸庸碌碌,只知道享受花花世界,可是真实的李建成又是怎样的呢?在李渊决定起事的时候,李建成在河东,只有李世民在本部,似乎帮助李渊起事的只有李世民,实则不然,根据枪手温彦弘帮李渊写的日记《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显然,李建成是在暗中开拓河东市场,为以后李渊进军河东发展群众基础,这难道不重要吗?“战争”既有真枪实弹的战争,也有软刀子的战争。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没硬过,也有过阵斩刘黑闼的光辉事迹。

李建成在当太子以后,开始负责留守后方处理政事,逐渐退出军事舞台,当然并不是完全退出,但是李建成淡出军方也给了李世民坐大的良机。在武德四年,李世民败王世充、窦建德,因功被封为天策上将,同时开创“天策府”,这是李世民的家底,更是李世民日后发动宣武门之变的资本。但是,李建成在处理政事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没有稳定的后方李世民在前线拿什么拼?李建成在这方面的成绩还是合格的,在唐朝建立以后,他是有能力让唐朝稳定发展的。



随着唐朝的稳定,李建成的太子位也会更稳定,只要他不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他的皇位是跑不了了。如果李建成能早听从魏徵的意见铲除李世民,皇位也没问题,但是他犹豫了,当然,当时唐朝还没最终获胜,李世民如果死了,李建成能否收服李世民部将又不好说了。即使是在玄武门事发时,李建成仍然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如果能够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李世民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毕竟他是皇太子,不算李渊的话,皇宫应该是他的地盘,可是最终他还是败了,说明什么?

李建成可以成为基本合格的“龙”,可是他没有把握好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狗”,因为唐朝有比他更优秀并且更果决的李世民。


宁糊涂


李建成是唐朝的开国太子,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我们在《旧唐书》、《贞观政要》等历史资料中看到的李建成一生碌碌无为,似乎是一个无能之人。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李世民是否抹黑了李建成的形象呢?

事实上李建成为国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开唐之功上来看,李建成不同于李世民一直在晋阳辅助父亲李渊,而是独自前往河东发展势力。从晋阳发兵,到攻下长安,两兄弟其实是齐头并进,一左一右的攻入长安城内。

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此时的李世民只是作为宗师统军出兵而已,李渊对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李建成自由喜读兵书,兵法谋略不逊于李世民。建国后,李建成更是平定了多地暴乱,镇守蒲州、征讨边疆作乱、讨伐黑闼、平定山东。

唐朝统一时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黑闼,武德五年李建成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黑闼,彻底将黑闼平定,这才使得唐朝基本实现了统一。

除了军功以外,李建成一直招募人才,为大唐做出卓越贡献。冯立在面对突厥的逼近时,以少胜多打败了作乱的突厥;马三宝也在唐朝初建时立下功劳,在其死后李世民更是废朝悼念;薛万彻为唐征讨了高丽、突厥、吐谷浑等。更不说其手下还有魏征这样的谋士了。

建国后李建成更是辅助李渊管理国家,解决军事政务,开创了“武德之治”。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常驻宫内处理各类事务,而征战在外的李世民率领着武将,手中握有军权,功劳也逐渐变大。

李建成自知自己的战功和威信逐渐比不过李世民,担心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去结交玄武门的守将,而是联合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简单的角色,与太子的拉锯战也就此拉开。

李渊的偏袒使李自成在拉锯战中占得上风,也正是如此,李世民决定以小博大。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了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也跟着入朝,等到二人察觉事有蹊跷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李建成也死在了李世民的箭下。

李建成死后,他的儿子们也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内删除了他们的名字。李世民就位以后在《旧唐书》等书中也将李建成塑造成一个无能的太子,以此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实际上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的李建成的功业并不比李世民要少,只不过历史只是成王败寇罢了。


四十五度历史


用脚趾头想一想,我们看到的李建成,必定是被黑化后的李建成。因为自古以来,史书的导向,都被胜利者抓在手里,所谓成王败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子,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在历史记载中,李建成屡建奇功。但是,在《隋唐演义》《说唐》这样的小说和演义里,李建成的形象并不光彩。这与当时的歌颂文学有关,人们总是爱拍马屁抬高皇帝的形象。



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是他的头号威胁。李元吉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他也有好几次机会动手,但都没有真的杀了李世民。比如曾有机会借助突厥杀死李世民,也曾下毒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并未被毒死,李建成不可能没有剧毒,只是不想杀死他的兄弟。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许多小说中也极力吹捧李世民,所以让人们遗忘了他发动政变本来就算是不义之举,但由于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所以人们就对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选择性忘记,开始歌颂他。


历史密探


诸多官修正史为了粉饰李世民弑兄屠弟争夺皇位的合理、合法性,将太子李建成妖魔化成“沉溺酒色游畋之徒” 。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以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最为客观,也最平实可信。《通鉴》中肯定了李建成性格仁慈宽厚,至于什么酗酒、好色、冶游、射猎,老实说可不是啥要命的缺点 ,只能算癖好或人性弱点,难道浓眉大眼、一身正气的李世民身上就没有这些男人常有的“毛病”吗?

司马光认为,李建成度量宽、见解不俗,在进军长安的途中,他提出的不少建议与李世民不谋而合,可见其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战术素养。武德年间,李渊将他留在长安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他办事严谨认真,将繁杂的事务料理的中规中矩、井井有条,并未犯什么大错,可见他的行政能力还是很强的。而此时,李世民长期率军在外东征西讨,虽然也曾兼任过尚书令一类的文职,但对武德时处理政务所起作用与影响远不如建成。

当然,若论起军事谋略、攻城略地方面的才干,李建成却不及李世民。 但做为一国之君首先要有政治家登高望远的眼界和处理繁杂大事小情的能力,决非军事家那样仅凭着排兵布阵、疆场厮杀的本事就能治国理政的。况且李建成宽宏大量,能罗致并善待人才,比如魏征、王珪等英才本都是李建成麾下的骨干力量,这些人后来都被李世民所网罗重用而成为贞观名臣。可见,李建成也是能慧眼识才并擅长招贤纳士的。

史载,在第二次讨伐刘黑闼的征战中,建成采纳谋士魏征建议,以拉拢怀柔为主,武力威慑为辅,恩威并施,双管齐下,迅速而彻底的扑灭了刘黑闼发动的叛乱,显示出他刚柔并济的性格, 以及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完美结合的过人才干。综上所述,可以显示出李建成决非某些史书中所载的那种心胸狭隘、无德无才、凶残戾狠之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夺位后,为了掩饰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所负的不道德责任,故意歪曲了部分史实,将自己伪饰成是逼于不利形势和受身边谋臣部将胁迫而不得不同室操戈的被动防御者,在整个事件中自己是被人逼到墙角的弱者 。于是,史书中屡屡出现了建成、元吉抱团陷害、打击世民,却不见李世民采取任何反击举动,直到“玄武门事件”陡然爆发。那么,彼时的李世民是否是主动出手的呢?

出现上述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可能是史官在李世民上位后被其授意编撰的,自然会极力渲染并夸大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咄咄逼人、步步杀机,却有意无意隐瞒了李世民采取的或主动或被迫的反击行为。于是,李建成的真实形象被肆意抹黑,“玄武门事变”的真相也随之被湮没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中难现真容了。不论如何处心积虑地掩盖真相,玄武门杀兄屠弟一事还是留给李世民毕生的遗恨与隐痛,愧疚感与负痛感时不时如梦靥般袭来,令他痛苦莫名,也令他恐惧终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