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今年買房會貶值嗎?自98年房改以來,我國的房地產買賣正式開啟商品化的新篇章,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買房置業的需求也得到大幅上升。在普通人眼裡,不僅居住、生產離不開房子,連辦公也需要房子,似乎房子才是一座城市的重要部分。可是,當大家意識到房產背後的價值時,已經太晚了,房產作為資金的“蓄水池”,價值被不斷抬高,在買漲不買跌的作用下,自然又更多的人趨之若鶩。總之,能吸引人們買房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持有成本”,對很多投機客來說,持有期間幾乎不用考慮任何成本,多出的物業費稅費又可以轉嫁到買家身上,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但是,世事變幻,曾經的好日子並不意味著能一直“佔便宜”。

實際上,對於房市這個純粹靠資金推動的行業來說,供需關係是支撐市場的剛性條件,一旦房子賣不出,市場的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長久以往,房地產供過於求的現象必然或加劇。似乎2020年,市場裡形形色色的事都出現了。近日,58同城發佈《2月國民安居指數報告》,全國67個主要城市二手房掛牌價15503元/㎡,其中51城房價上漲。更有意思的是,2月購房者信心指數為99.4,環比上升3.5%,46.4%的購房者認為2020年是買房的好時機。風波之下,為什麼房價還在漲?其實,這只是硬幣的“正面”,但我們也應該硬幣的“背面”:樓市正迎“生死局”,規模縮水10%、交房迎風險,2020年,買房要“三思”。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一邊停工,一邊破產,5000億元的鉅債壓頂,留給房企的路在哪裡?

開年以來,超過100個城市先後關閉了線下售樓處,大部分網籤中心延遲復工,受其影響,春節期間18城二手房成交陷入了冰點,廊坊重慶合肥、長沙武漢天津的成交量同比降幅均超過6成。新房表現更差勁,僅2月9日一天,30城只賣了50套房子。房說君認為,沒人買房,也沒人賣房,樓市沒了人氣和成交量,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期房還是現房,都會堆在那裡,成為真正的鋼筋水泥。撇開冷冰冰的數據不提,一方面,雖然售樓處先後進入復工狀態,但工地復工還不樂觀,易居丁祖昱表示,目前全國工地復工率不到10%,優先復工的多為基建民生項目。

另一方面,風波當前,更加速了行業“出清”,截至2月25日,年內已有75家房企發佈破產公告,與此同時,今年是房企發債的高峰期,95家典型房企到期債務有5000億元,僅3月份,待償金額就達330億元。在房說君看來,2月底工人才到位10%,如果延遲到3月份才開工,加上工人返程後的準備時間,實際上的密集復工可能要到4月了。這樣一來,延誤今年的交房不說,耽擱的工期還要經歷一番扎堆復工和急忙趕工的過程,對開發商的信用、回款是更大的考驗。當小陽春、返鄉置業的希望告吹,樓市的投資額、施工進度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今年初的交房潮也會推遲,屆時,鉅額債務壓頂,交房又迎考驗,這就是新年開局樓市要面對的“棋局”。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的房地產正面臨著這種狀況,過去這些年,我們見慣了高槓杆負債的開發商,運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一次次地貸款、拿地、蓋房,趁著房價水漲船高,自己也賺得盆滿缽滿。彼時是房企的好日子,購房者的話語權很少,到了2020年,局面完全調轉過來,復工緩慢的房企,想要保持生存能力,前提是要把房子賣到購房者手裡,畢竟房地產涉及上下游數十個行業,如果長期停頓下去,不僅整個市場會僵住,很多人的生活都會受影響。據中指院的問卷調查,有62%的專家認為,2020年市場規模下降幅度將超過10%。不僅如此,丁祖昱也認為, 今年房地產下行幅度預計在10%左右。

房地產規模下降10%,是什麼概念?一夜之間,多城為市場“開綠燈”,靠譜?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有了這個前提,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各地爭先“搶救”樓市了。從2月中旬開始,已有河北、天津、上海、杭州等10餘省市,先後出臺針對房企的階段性寬鬆措施,大部分以延緩土地金繳納、降稅減費、放寬預售條件為主。隨後,南寧、欽州等地繼續密集發佈新政,從調整公積金貸款上限,到購房補貼等方面支持需求。隨後,部分省市、銀行相繼傳出調降首付比例的措施,除了波及範圍更廣之外,政策導向逐漸向“需求端”過渡。不過,這一招無疑是重燃樓市希望之火,對如今年均十幾萬億的房地產來說,一旦出現“降首付”之類抬高槓杆的政策,巨量的購房需求可能會迸發出來。

據中原地產統計,2月已有超過60城發佈了不同程度的樓市調控政策,呼籲營救樓市的聲音不斷,整個過程演變下來,表面上一片歡騰,購房者信心上升,51城二手房價上漲,暗地裡,卻是房企停工破產,償債壓力加大的難題,可謂是“亂成了一鍋粥”。更重要的,還是高層對樓市的態度。2月1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指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2月17日,國統局孔鵬表示,1月各地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保持總體平穩態勢。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2月19日,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2月25日,銀保監會肖遠企表示,目前房地產金融政策依舊是“一城一策”,地方根據情況,在不違反大框架下可以自行安排。顯然,針對市場預期的變化,從2月16日至2月25日,10天之內,4部門先後針對樓市領域發聲,足以說明樓市的調控基調沒有改變,更何況央行作為銀行的“錢袋子”,直接點明不作為短期手段,自然不會出現資金大幅流入房市的情況,投機之火又從何燃起。

房說君有話說,總的說來,房地產調控已經形成“慣性”,哪怕沒有這場風波,市場的資金面也不會放鬆,拿大家關心的房貸利率來說,1年期利率對實體業實實在在的利好,大概率還會接著降,而影響房貸的5年期LPR,可能是微降甚至不降,但首套房是例外。有心人可能會留意到,去年10月央行的公告指明,首套商貸款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這就意味著,如果名下沒房,按揭的利率空間是有彈性的。比如2月20日,5年期LPR報價4.75%,較去年下降10BP,再比如黨報發文未來降準降息可期。

樓市“亂成一鍋粥”,還能買房嗎?4部門齊表態,2億剛需有譜了

特別是對於流動人口來說,這部分人在城市落戶的可能性最大,從數據來看,1982年我國流動人口只有657萬人,到2018年已經變為2.41億人。這類人群包括學生、農民工、畢業生、外來工,房子對於他們無疑是一筆大額消費,如果利率利好與剛需首套,也能讓他們心裡更有譜。不過需要提醒的是,今年買房要“三思”,一方面開發商資金面被壓榨,新房質量問題可能會扎堆出現,甚至一不小心就買到“豆腐房”,另一方面,房企最大限度以價換量,雖然最開始利於買方,一旦市場迴歸,剛需的購房機會也會稍縱即逝,難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