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2004年,第57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昆汀·塔倫迪諾力排眾議,堅持把金棕櫚大獎頒給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這是有史以來第二部摘得戛納最高獎的紀錄片。隨後,《華氏911》的表現證明了昆汀的老辣眼光,在美國院線上映後票房全線飄紅,最終在全球範圍拿下2.2億美元票房,是影史最賣座的紀錄片。不僅如此,這部電影在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持續的討論,甚至造成了影片“男主角”、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及其所在的共和黨的支持率持續走低。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毫不誇張的說,邁克爾.摩爾用一部作品完成了很多電影人的夢想:實現了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政治價值的大滿貫。在他之前,很難相信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名字可以如此如雷貫耳。怎麼做到的?《華氏911》的成功原因有二:其一,契合了當時的時政熱點,“9·11”事件後民眾渴望知道背後的真相,小布什政府策動的伊拉克戰爭讓美國社會各界陷入了爭論和反思,這部影片的出現可謂正當其時。其二,導演邁克爾.摩爾跳出了紀錄片的常規制作思路,按照一部好萊塢劇情片的手法來拍攝,豐富的素材使整部影片懸念叢生、跌宕起伏,又詼諧幽默,實現了雅俗共賞的藝術理念。

01 主觀色彩濃厚的另類紀實,故事化處理的另一種“真相”


《華氏911》以小布什和阿爾.戈爾充滿爭議的總統選戰開場,解釋了“9·11”事件發生前後美國政府採取的措施,中間重點敘述布什家族和沙特皇室、本拉登家族的關係,後半段聚焦伊拉克戰爭的前因後果。

一般紀錄片會以客觀中立的視角展開,但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明顯帶有強烈的個人傾向和政治意識,他的主旨是說服觀眾。因此,《華氏911》在向觀眾表達客觀事實的時候, 也將導演自己的一些價值觀以及對“9·11”事件的看法和當時美國各種輿論導向都進行了呈現,向觀眾傳達出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視角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在這過程中也將導演自己的觀點滲透進去,隱射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邁克爾.摩爾通過對素材的精心選取,像劇情片一樣“塑造”了一個影片的“反派”——小布什總統。於是觀眾們被影片中大量首次披露的鏡頭所震撼:小布什在“9·11”事件發生當天早上訪問了一個學校,當幕僚告訴他雙子大樓被襲擊時,他坐在椅子上束手無策;在2003年宣佈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小布什在電視直播前表情輕鬆地扮鬼臉;電影多次出現小布什打高爾夫球、度假的畫面,並認真的計算了他執政8個月中的42%時間用在了休假上。這些畫面,給觀眾反覆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小布什不是一位稱職的總統,他在“9·11”事件前後和伊拉克戰爭中犯了一系列決策性的錯誤。此外,電影還用較多的篇幅在描述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的特殊關係。

不少媒體和觀眾批評這部紀錄片違背了事實,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過於激進。摩爾本人則回應:“電影的選材百分之百正確,無論任何人哪怕是找一點錯誤,我要發獎金1萬美元。”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圍繞著《華氏911》產生了一個問題:紀實是否等於事實本身?

整部電影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傳統媒體如CNN、FOX的新聞報道;二是邁克爾.摩爾本人或派出的記者實地採訪的畫面。為了收集素材,摩爾僱用了40多位專業記者和攝影師潛入伊拉克,採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伊拉克民眾以及親歷戰場的美國士兵。看起來,這兩種內容都是客觀公正、無可辯駁的事實。但是,畫面真實並不等於事實真相。

素材是真的,但是美國的傳統媒體分屬不同的政治陣營和財團,在題材的選取上也有相當的政治傾向。而導演明顯有意忽略了另一方面的真實信息。比如當小布什決定出兵伊拉克時,絕大多數美國民眾是支持的,在民意調查中總統和共和黨的支持率也一度上升。而小布什在很多鏡頭下其實是玩笑和調侃,卻被當成了“黑料”。邁克爾.摩爾顯然清楚觀眾的情緒點在哪裡,他採用了“表現什麼、不表現什麼”的故事化策略,選取了對美國政府和小布什總統不利的一面來重點闡述,塑造一個無能和好戰的總統形象,所有的素材都必須為這個主題而服務。

02 快節奏、娛樂化、情緒引導,邁克爾.摩爾式敘事策略的“三板斧”


如何讓觀眾陷入電影設立的“敘事陷阱”,從而說服觀眾呢?影片用了三個敘事策略:

加快電影的節奏,讓觀眾來不及思考。邁克爾.摩爾喜歡快節奏的電影風格由來已久,《科倫拜恩的保齡》小試牛刀,《華氏911》的快除了體現在快速切換的鏡頭外, 還有摩爾講述故事的方式有關。摩爾在很短的時間內,向觀眾拋出大量的信息,將他精心選擇的能推導得出他的結論的大量信息融進其中,比如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的關聯,在幾分鐘內快速展示官員、記者、情報人員等多方人員提供的信息,再抽絲剝繭一般層層分析,然後自己又主動介入去論證或者試圖解決問題,觀眾自然而然地跟著他的思路走,得出他要的結論。

很多紀錄片喜歡採用長鏡頭來追求記錄的真實,摩爾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蒙太奇和大量短鏡頭,造成視覺的衝擊,加快電影的節奏,符合當代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追求快感與刺激的心理,這樣觀眾帶著一種感性化看電影,對於其中的邏輯關係是否合理便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為觀眾提供觀影快感。作為一部政治紀錄片,為了防止枯燥和空洞,邁克爾.摩爾多次插入經典電影片段、流行音樂、資料影片等等,把電影內容和流行文化元素進行拼貼與組合,形成了奇妙的笑果,增強了對比和諷刺。在提及阿富汗戰爭時, 電影製作了一個戲仿西部片式的小動畫,將幾個小布什政府裡的大人物處理成了西部牛仔的扮相,暗示小布什政府入侵他國如牛仔般兒戲。此外,他通過惡作劇的態度、輕鬆調侃的語調、搞笑的合成人聲等手段實現了個性化的解說,

讓整部影片有很強的娛樂性, 使觀眾得到了一種和喜劇片一樣的快感。

引導觀眾情緒。一方面是通過極具說服力和煽動性的旁白,比如電影中小布什在聯合國上提出對伊拉克用兵的提案,卻招來了包括許多盟友及大多數理事國的反對,摩爾的旁白說道:


“這沒什麼關係, 我們有的是同盟國,看看我們的盟友都是誰:哥斯達黎加、冰島, 雖然他們好像都是沒有正規軍隊的;對了, 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盟國:阿富汗。你不能說阿富汗沒有軍隊吧?啊,差點忘記了,阿富汗境內的軍隊可不就是我們自己國家的軍隊嘛。”


這個反諷讓觀眾會心一笑,繼而反思戰爭的本質。另一方面,摩爾親自下場出現在電影裡,最精彩的是摩爾來到國會山莊前攔住過往議員,問他們是否會送子女上戰場,議員們尷尬而無奈的表情與摩爾義正言辭的追問,形成鮮明對比,之後議員們遠遠看到摩爾就繞道而行,這些鏡頭點燃了普通觀眾對戰爭的憤怒情緒。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正如《華盛頓郵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其實打動觀眾的並不是邁克爾·摩爾偏激的政治觀點,也不是他讓人既愛且恨的詼諧和幽默,真正打動的是他強大而真誠的說服力。”


03 求新求變,跳出傳統紀錄片模式的視聽語言


作為一部紀錄片,《華氏911》在視聽語言上的探索也遠遠走在同類影片的前面。在處理重要場景時,他用到了一些先鋒文藝片才用到的技法,比如“黑場”鏡頭。在電影開始不久後,描述“9.11”事件發生的現場,並沒有呈現大眾所熟知的飛機撞擊大樓的畫面,而是用了數分鐘的黑場鏡頭,只呈現飛機飛過的轟鳴聲、爆炸聲和人們驚慌失措的喊叫聲,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壓迫感。


邁克爾.摩爾還非常喜歡在自己的紀錄片裡用交叉蒙太奇,這種方式在《華氏911》裡更是用到了極致。採用交叉蒙太奇來詮釋影片,主要目的是呈現一種強烈的對比,強弱、真假、先後的對比。在電影的開頭,小布什和戈爾的選站陷入了僵局,看起來戈爾已經要贏了,但是電影筆鋒一轉,介紹了布什家族在政界、商界和新聞界的人脈關係和深厚基礎,鏡頭裡的小布什成竹在胸、表情輕鬆,最後果然以微弱優勢獲勝。還有小布什在發表電視演講,呼籲盟友支持,下個鏡頭卻是三隻猴子坐在會議桌邊不安分地跳動。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還有隱喻性剪接。小布什宣佈對伊拉克開戰後,鏡頭中出現一個伊拉克小女孩從滑梯上滑下來,緊接著就是炸彈從天而降,在巴格達市中心爆炸的畫面。還有小布什得意洋洋的在航空母艦上宣佈伊拉克戰爭的輝煌戰果,表示戰爭很快結束,下個鏡頭就出現了在巨大爆炸聲中士兵的傷亡,還有持續上升的美軍陣亡數據。這些畫面剪接清晰表達了觀點,又生動有趣,讓人印象深刻。

拿下戛納金棕櫚和2.2億票房,把紀錄片拍成劇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非常細緻、用心的音效運用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當小布什出現時,背景的配樂多是鄉村音樂,眾所周知布什家族來自Honky Tonk音樂的起源地德克薩斯州,邁克爾.摩爾刻意的用音樂元素來把小布什塑造成一個不靠譜的牛仔形象。在劇情比較悲傷、沉默的地方,電影卻配上了節奏感很強的搖滾樂,搖滾樂隊R.E.M、流行樂手傑夫.吉布斯的多首金曲在電影裡出現,這種悲傷與歡愉、殘酷與美好的搭配,使聲音與畫面之間的矛盾實現了一種反諷的效果。

結語


《華氏911》是一部不能以一般標準來衡量的影片,其呈現導演很強的政治傾向性,作為一部紀錄片失去了某些客觀的力量。但是這部反主流的紀錄片在切入視角和選材上一針見血,其反應的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這部電影拓展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突破了一般紀錄片的“紀錄”功能,通過幽默戲謔的方式,注重與觀眾的交流互動,提高觀眾的觀影體驗,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它更可貴之處還在於,敢於與主流和權威交鋒的勇氣,讓民眾得以知曉另一種真相的可能,這可能是注重藝術和開拓精神的戛納電影節授予它最高榮譽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