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迪诺力排众议,坚持把金棕榈大奖颁给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Fahrenheit 9/11),这是有史以来第二部摘得戛纳最高奖的纪录片。随后,《华氏911》的表现证明了昆汀的老辣眼光,在美国院线上映后票房全线飘红,最终在全球范围拿下2.2亿美元票房,是影史最卖座的纪录片。不仅如此,这部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持续的讨论,甚至造成了影片“男主角”、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及其所在的共和党的支持率持续走低。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毫不夸张的说,迈克尔.摩尔用一部作品完成了很多电影人的梦想:实现了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大满贯。在他之前,很难相信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名字可以如此如雷贯耳。怎么做到的?《华氏911》的成功原因有二:其一,契合了当时的时政热点,“9·11”事件后民众渴望知道背后的真相,小布什政府策动的伊拉克战争让美国社会各界陷入了争论和反思,这部影片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其二,导演迈克尔.摩尔跳出了纪录片的常规制作思路,按照一部好莱坞剧情片的手法来拍摄,丰富的素材使整部影片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又诙谐幽默,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理念。

01 主观色彩浓厚的另类纪实,故事化处理的另一种“真相”


《华氏911》以小布什和阿尔.戈尔充满争议的总统选战开场,解释了“9·11”事件发生前后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中间重点叙述布什家族和沙特皇室、本拉登家族的关系,后半段聚焦伊拉克战争的前因后果。

一般纪录片会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展开,但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和政治意识,他的主旨是说服观众。因此,《华氏911》在向观众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 也将导演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以及对“9·11”事件的看法和当时美国各种舆论导向都进行了呈现,向观众传达出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在这过程中也将导演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去,隐射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迈克尔.摩尔通过对素材的精心选取,像剧情片一样“塑造”了一个影片的“反派”——小布什总统。于是观众们被影片中大量首次披露的镜头所震撼:小布什在“9·11”事件发生当天早上访问了一个学校,当幕僚告诉他双子大楼被袭击时,他坐在椅子上束手无策;在2003年宣布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小布什在电视直播前表情轻松地扮鬼脸;电影多次出现小布什打高尔夫球、度假的画面,并认真的计算了他执政8个月中的42%时间用在了休假上。这些画面,给观众反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小布什不是一位称职的总统,他在“9·11”事件前后和伊拉克战争中犯了一系列决策性的错误。此外,电影还用较多的篇幅在描述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的特殊关系。

不少媒体和观众批评这部纪录片违背了事实,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过于激进。摩尔本人则回应:“电影的选材百分之百正确,无论任何人哪怕是找一点错误,我要发奖金1万美元。”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围绕着《华氏911》产生了一个问题:纪实是否等于事实本身?

整部电影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媒体如CNN、FOX的新闻报道;二是迈克尔.摩尔本人或派出的记者实地采访的画面。为了收集素材,摩尔雇用了40多位专业记者和摄影师潜入伊拉克,采访了大量的美国政府官员、伊拉克民众以及亲历战场的美国士兵。看起来,这两种内容都是客观公正、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画面真实并不等于事实真相。

素材是真的,但是美国的传统媒体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和财团,在题材的选取上也有相当的政治倾向。而导演明显有意忽略了另一方面的真实信息。比如当小布什决定出兵伊拉克时,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是支持的,在民意调查中总统和共和党的支持率也一度上升。而小布什在很多镜头下其实是玩笑和调侃,却被当成了“黑料”。迈克尔.摩尔显然清楚观众的情绪点在哪里,他采用了“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的故事化策略,选取了对美国政府和小布什总统不利的一面来重点阐述,塑造一个无能和好战的总统形象,所有的素材都必须为这个主题而服务。

02 快节奏、娱乐化、情绪引导,迈克尔.摩尔式叙事策略的“三板斧”


如何让观众陷入电影设立的“叙事陷阱”,从而说服观众呢?影片用了三个叙事策略:

加快电影的节奏,让观众来不及思考。迈克尔.摩尔喜欢快节奏的电影风格由来已久,《科伦拜恩的保龄》小试牛刀,《华氏911》的快除了体现在快速切换的镜头外, 还有摩尔讲述故事的方式有关。摩尔在很短的时间内,向观众抛出大量的信息,将他精心选择的能推导得出他的结论的大量信息融进其中,比如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的关联,在几分钟内快速展示官员、记者、情报人员等多方人员提供的信息,再抽丝剥茧一般层层分析,然后自己又主动介入去论证或者试图解决问题,观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得出他要的结论。

很多纪录片喜欢采用长镜头来追求记录的真实,摩尔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蒙太奇和大量短镜头,造成视觉的冲击,加快电影的节奏,符合当代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追求快感与刺激的心理,这样观众带着一种感性化看电影,对于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为观众提供观影快感。作为一部政治纪录片,为了防止枯燥和空洞,迈克尔.摩尔多次插入经典电影片段、流行音乐、资料影片等等,把电影内容和流行文化元素进行拼贴与组合,形成了奇妙的笑果,增强了对比和讽刺。在提及阿富汗战争时, 电影制作了一个戏仿西部片式的小动画,将几个小布什政府里的大人物处理成了西部牛仔的扮相,暗示小布什政府入侵他国如牛仔般儿戏。此外,他通过恶作剧的态度、轻松调侃的语调、搞笑的合成人声等手段实现了个性化的解说,

让整部影片有很强的娱乐性, 使观众得到了一种和喜剧片一样的快感。

引导观众情绪。一方面是通过极具说服力和煽动性的旁白,比如电影中小布什在联合国上提出对伊拉克用兵的提案,却招来了包括许多盟友及大多数理事国的反对,摩尔的旁白说道:


“这没什么关系, 我们有的是同盟国,看看我们的盟友都是谁:哥斯达黎加、冰岛, 虽然他们好像都是没有正规军队的;对了, 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盟国:阿富汗。你不能说阿富汗没有军队吧?啊,差点忘记了,阿富汗境内的军队可不就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军队嘛。”


这个反讽让观众会心一笑,继而反思战争的本质。另一方面,摩尔亲自下场出现在电影里,最精彩的是摩尔来到国会山庄前拦住过往议员,问他们是否会送子女上战场,议员们尴尬而无奈的表情与摩尔义正言辞的追问,形成鲜明对比,之后议员们远远看到摩尔就绕道而行,这些镜头点燃了普通观众对战争的愤怒情绪。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正如《华盛顿邮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其实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迈克尔·摩尔偏激的政治观点,也不是他让人既爱且恨的诙谐和幽默,真正打动的是他强大而真诚的说服力。”


03 求新求变,跳出传统纪录片模式的视听语言


作为一部纪录片,《华氏911》在视听语言上的探索也远远走在同类影片的前面。在处理重要场景时,他用到了一些先锋文艺片才用到的技法,比如“黑场”镜头。在电影开始不久后,描述“9.11”事件发生的现场,并没有呈现大众所熟知的飞机撞击大楼的画面,而是用了数分钟的黑场镜头,只呈现飞机飞过的轰鸣声、爆炸声和人们惊慌失措的喊叫声,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


迈克尔.摩尔还非常喜欢在自己的纪录片里用交叉蒙太奇,这种方式在《华氏911》里更是用到了极致。采用交叉蒙太奇来诠释影片,主要目的是呈现一种强烈的对比,强弱、真假、先后的对比。在电影的开头,小布什和戈尔的选站陷入了僵局,看起来戈尔已经要赢了,但是电影笔锋一转,介绍了布什家族在政界、商界和新闻界的人脉关系和深厚基础,镜头里的小布什成竹在胸、表情轻松,最后果然以微弱优势获胜。还有小布什在发表电视演讲,呼吁盟友支持,下个镜头却是三只猴子坐在会议桌边不安分地跳动。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还有隐喻性剪接。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后,镜头中出现一个伊拉克小女孩从滑梯上滑下来,紧接着就是炸弹从天而降,在巴格达市中心爆炸的画面。还有小布什得意洋洋的在航空母舰上宣布伊拉克战争的辉煌战果,表示战争很快结束,下个镜头就出现了在巨大爆炸声中士兵的伤亡,还有持续上升的美军阵亡数据。这些画面剪接清晰表达了观点,又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拿下戛纳金棕榈和2.2亿票房,把纪录片拍成剧情片,影史就此一片

非常细致、用心的音效运用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当小布什出现时,背景的配乐多是乡村音乐,众所周知布什家族来自Honky Tonk音乐的起源地德克萨斯州,迈克尔.摩尔刻意的用音乐元素来把小布什塑造成一个不靠谱的牛仔形象。在剧情比较悲伤、沉默的地方,电影却配上了节奏感很强的摇滚乐,摇滚乐队R.E.M、流行乐手杰夫.吉布斯的多首金曲在电影里出现,这种悲伤与欢愉、残酷与美好的搭配,使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结语


《华氏911》是一部不能以一般标准来衡量的影片,其呈现导演很强的政治倾向性,作为一部纪录片失去了某些客观的力量。但是这部反主流的纪录片在切入视角和选材上一针见血,其反应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部电影拓展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突破了一般纪录片的“纪录”功能,通过幽默戏谑的方式,注重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它更可贵之处还在于,敢于与主流和权威交锋的勇气,让民众得以知晓另一种真相的可能,这可能是注重艺术和开拓精神的戛纳电影节授予它最高荣誉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