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2013年的作品,获得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狗十三》被大家捧为十年来最好国产青春片。一想到青春片,以往大家想到的都是恋爱、逃学、堕胎……,似乎不整点轰轰烈烈的事情,不足以道青春。而《狗十三》却只将视野聚焦在家庭里的“小事”,说它们是小事,是因为这些事都能在我们自己的成长中找到影子。

影片讲述了初中生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忙于生意,和后妈生了个弟弟,全家上下都瞒着她。

原本喜欢物理的李玩,在老师和爸爸的“商量”下,被爸爸强行推入英语兴趣小组。除了生气,她却无计可施。爸爸为了哄她开心,送了她一条小狗,被李玩取名为“爱因斯坦”,后来却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后李玩终于“听话、懂事”,长成了家长期盼的样子。

这部影片呈现的家庭教育观念,能引起很多人共鸣。因为在影片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之前就是这样长大的,然后,“我”又用这一套来教育着自己孩子。

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李玩养成记,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原本有主见的“叛逆”孩子,长成一个符合他人期待的“听话”孩子?这些所谓成长的代价是否真的必要?作为父母,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得到哪些启示?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外在因素:家庭环境和传统观念

1.家庭环境:父母离异、隔代抚养,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

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忙于生计,又另娶后妈。所以李玩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说,爷爷奶奶对李玩也很关心,可这仅限于物质上的关爱,对于心理需求,他们并不重视。

李玩乳糖不耐受,可奶奶仍然抓住机会让她喝下牛奶,看到她强行喝下又吐出时,奶奶还觉得异:“这孩子真不能喝牛奶?”。

而在外面聚餐时,爸爸也让她喝牛奶。当李玩拒绝时,爸爸大为惊异:“你什么时候不能喝牛奶?”可李玩一直喝不了,包括李玩的弟弟昭昭也是喝牛奶就吐,可家长并没引起重视,或者说压根觉得是小孩“不听话”的问题,逼着喝下就好了。

现实中,对很多家长而言,给孩子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孩子暂时不接受这些“好”的东西,要么是不懂事、乱发脾气;要么就是缺锻炼,多习惯几次就好。很少关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眼里看不见孩子本身,更别提去理解了。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李玩英语考试成绩不错,爸爸答应带她去天文馆。第一次去发现没开馆,爸爸记错时间了;展馆最后一天准备去时,临时接到了“重要人士”的电话,先去饭局,可却一拖再拖。最后李玩忍不住,一个人跑出去,可是到达天文馆时,却赶上闭馆熄灯。

李玩喜欢物理,爸爸却硬将其改为英语兴趣小组,而不让进物理小组;

李玩想去天文馆,爸爸一时高兴答应带她去,而后又食言。

自始至终,爸爸所有的关心都是“我认为”,我认为英语重要就不管你爱不爱物理;我认为应酬重要就不顾自己之前的承诺、你的期待。“人的事都没搞明白,就去关心天上的事”,这句话当时他说出或许觉得只是个玩笑,却是很多家长的真实想法:大人要求的份内事都没搞明白,小孩就要搞什么独立?

2.家长前后矛盾的教育观,言行不一致

爷爷遛狗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给弄丢了,李玩很生气。得知丢了后他们压根没去找,气得跑出去自己找。一开始大家由着她来,觉得她心里有气,需要发泄。可当她“不依不饶”继续找,就变成全家人眼里的不懂事了。事情发展到最后,以爸爸的一顿暴打结束,最后还得哭着给爷爷奶奶道歉。

弟弟拿着棍子到处假装打妖怪,不小心打伤奶奶的头了。奶奶反倒以肯定的口吻安慰弟弟,“没事没事,我家娃力气大着呢。”爸爸也抱着弟弟,用欣赏的语气哄着弟弟,“没有人会怪你的”。当李玩提出弟弟需要向奶奶道歉,爸爸反倒觉得这个要求莫名其妙。

如果说,前面爸爸的一顿打,让李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家人的影响,开始顾及家人的感受,以及学会“道歉”的话;那后面弟弟行为后面,全家人的反应又让李玩陷入迷茫:刚刚学会的“家庭相处规则”又站不住脚了,弟弟打伤奶奶居然没有一个人责怪他!明明是弟弟的错误,事前没有人制止,除李玩外,家人都是鼓励并赞扬;事后导致严重后果,又没有人批评并教他道歉。究竟,怎样才是对的?

套用李玩家人的反应:“他还小,不懂事!”当孩子刚开始学会与人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时,错了不指出,更别提改正了。孩子自然没机会学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没有了是非曲直的界线,任由孩子自己去发挥。未来在不同环境影响下,没有底线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渐,做出过激行为。

当然,弟弟也有可能像李玩一样,“因为长大了”,突然有一天,就被强求着接受父母家人的安排,变得懂事、听话,再一次像姐姐以前一样,在迷茫与反抗中,寻找着所谓的“成长之道”。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当第二只狗送来,明明不是爱因斯坦,全家人却硬要李玩承认是它。不管李玩多么坚持自己认识爱因斯坦,熟悉它的细节、了解它的性格,可这一切,却遭到全家一致反对,到最后还被指责“不懂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李玩开始有所接纳了。弟弟却自己去拿棍子打它,惹得狗狂叫。后来,狗狗咬了弟弟,却被强行送走。没有一个人关心李玩:带来时要她理所当然地接受;送走时又完全不顾她的感受。

所有的坚持被最亲最爱的人认为是无理取理;所有的认知都被他们推翻;所有的表达诉求都被否定……沉默,是唯一能做的。

沉默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放弃自我,接受大人的安排,按部就班地活成大人期待的样子。曾经的梦想、爱好,都成为了一段埋沉心底的回忆,坚持不去的代价太过沉重,唯有放弃。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个人因素: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

李玩生活环境一直都是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为什么之前没有问题?而到了现在,无论是兴趣小组、还是养狗,李玩却和家人产生这么大的冲突?既然以前都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就突然爆发了?真的只是弟弟的出生、爱因斯坦的闯入所带来的连续反应吗?

李玩此时正读高中,开始进入青春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本身容易增强了青少年的情绪性、心理冲突、与成人对抗。

青春期的孩子,体格上更接近于成年人。童年期眼中高大的家长,如今自己和他们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为强壮。当在生理上成熟后,就更加希望别人以成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如果父母此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是像以前要求孩子听话,觉得“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种态度,自然就会遭到孩子的反抗。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事实上,在青春期以前,孩子小时候大多对家长言听计从,不会有太多的反抗。到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心理认知、思维发展的变化,导致了青少年在看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儿童时期,由于认知的局限,对周遭的看法比较简单;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士的话语,深信不疑。

而青少年的认知在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强大,对社会关系的推理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开始对父母去理想化,把他们看作“普通人”。

当父母意见与自己相左时,他们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选择信任和听从,盲于父母的权威。而是会在怀疑、思考中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在这个探求和追求过程中,和父母的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李玩尝试着用自己新的认知水平去探索这个世界时,却发现家人仍然像以前那样要求“听话”“照做”,她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诉求,她希望家人能看见她的需求,可往往得到的回应要么是忽略,要么是压制。最终她的表现只有反抗、呐喊,却始终没有被家人看见,更别提理解。

此时的家长,却将重点放在希望孩子这个未成年人要理解成年人,越早越好。孩子让人省心、懂得察言观色,是所有大人最期待的模样。却没有人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

父母如果不改变策略,还是按着一惯的方式要求孩子,自然就会遭到反抗,最终形成父母眼中所的“叛逆”。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对父母的警示:

所有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爱她,如她所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的话,需要家长降低姿态,和孩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不是一味地高高在上,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来要求孩子理所当然地服从。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更加懂事、听话。

事实上,电影最后的李玩似乎懂事了,她开始体谅父亲的不易;在饭局上不让客人难堪、吃下狗肉;碰到真正的爱因斯坦也装作不是,还礼貌地向对方道歉是自己弄错了……

可是,这样的成长,表面上看是更加符合成人的期待了,却最终也丢失了真我的一部分。

倾听孩子、懂得孩子,多多理解和体谅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一个孩子来体谅自己的不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主张,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再回首过往,至少会少一些灰色记忆,多一些感动和爱的力量。

《狗十三》:浅谈女主李玩成长后“懂事听话”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阅读推行者,育有一枚小书虫。带娃之余,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学所用。感谢点赞、转发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