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既然今兒咱們聊的跟抽菸有關,那上來先表明一下立場:堅決擁護和支持公共場所禁菸規定。公共場合嘛,特別是有棚兒有頂兒的封閉空間,讓別人跟著吸二手菸,不老合適的!自己家當然不算,您隨意,可是對於菸民來說,特別是癮頭兒比較大的菸民,有時候忍不住,那麼露天的、人少的地方還是沒問題的,再看見別人抽,更加忍不住。不過菸民出門兒,也不一定“設備齊全”,常有忘了帶火兒的時候,回去拿?可能離家遠了,買個打火機其實也不貴,可家裡一大把,而且就抽這一棵,又不值當的,所以大街上“借火兒”這事兒,時常會發生。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您別小看這小小的舉動,裡面兒有學問、也有規矩,特別是在北京的街頭。北京自古就是天子腳下,帝王之都,可以說是五方雜居,當官兒的多、有錢有勢的也多,舊社會等級制度森嚴,見著這些人得點頭哈腰,恭恭敬敬,逐漸形成一套規矩和禮儀。您要說:都到了現代社會了,哪兒有那麼多臭規矩、窮講究啊?那咱也甭抬槓,反正出門兒說話客氣點兒沒虧吃。關於借火兒,拿親身經歷來個“現身說法”吧:某單位門口吸菸區,剛點著一棵,抽了沒兩口,打那邊兒過來一位,老遠就點頭兒,走近了,煙也掏出來了:“師傅(老北京人特有的稱呼,跟學藝沒關係),勞駕借個火兒!”打火機剛拿出來,煙遞到眼前:“給您換一棵?您嚐嚐我這個?”當然這是客氣話,咱不能真接著:“不用、不用,我這剛點上,您抽您的,得,我給您點上!”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然後有一搭無一搭的閒聊兩句:“您也是來這兒辦事兒的呀......”您瞧見了嗎?多和諧呀?其實誰也不認識誰,借個火兒,客氣兩句,閒聊兩句,心裡舒服,還打發時間。反過來咱跟人家借,也得這樣兒,下回萬一再碰見,不就算認識了嗎?也有趕上不會說話的時候,走一對面兒:“唉,有火兒嗎?借個用用。”就算兜兒裡有,都不能借給他,您這是“唉”誰呢?趕上脾氣直的,備不住給您兩句:“唉誰呢?你們家姓唉呀?甭說沒有,有都不借。說話一點兒規矩都沒有!”看見了吧?這不自己找氣兒生嗎?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再說打聽道兒,如今這情況還真是不多見,因為社會發展了,出門兒越來越方便了,公交、地鐵、出租、網約,實在找不著的,還有電子地圖跟導航,跟人打聽道兒的還真是越來越少了,其實這無形中也減少了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人們跟高科技越來越親近,也就難怪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早些年,問路是很常見的,誰也不敢說哪兒都認識,找人打聽打聽省的走彎路!都說北京人熱情,有個相聲裡還開玩笑說:“北京人熱心腸兒,打聽個道兒,一分鐘就能說清楚的,得給您講個十分八分的,詳細到閉著眼都能摸著去!”當然這是誇張了,不過熱情也得分情況,還是那句話:客氣客氣沒虧吃。碰上歲數大的,叔叔阿姨、大爺大媽,歲數差不多的大哥大姐,再不濟照著老規矩叫聲師傅!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我想但凡知道的,一定告訴您(誰這麼不開面兒呀?)問完了說聲“謝謝”、“麻煩您”,多和諧呀?關於打聽道兒,那親身經歷就更多了,好多年前,57路公交站,車門兒一開,有兩位歲數還挺大的,要上不上這勁頭兒,一隻腳踩著車踏板,跟司機打聽:“嗨,你這車橄欖市不到啊?”司機沒好氣兒的甩了一句:“沒這站!”關門兒走了。我在司機後邊站著,搭了一句:“他們應是去欖杆市吧?”其實57路有這站,司機說:“挺大歲數,不會說人話,嗨誰呢?橄欖市?還特麼桔子市呢!”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說到熱情,有時候熱情過了頭兒也不是事兒,有一次,也是好多年了,巧了,還是57路車站,在廣安門內,五六個年輕的小姑娘、小夥子,十八九歲,看樣子是來北京旅遊的,在車站轉了半天,沒找到該坐什麼車,於是跟人打聽,去世界公園坐幾路車!一連問了三四個人,都說不知道,我看不下去了,把他們叫過來:“你們坐57路,坐一站,達官營下車換特7路,坐到頭兒就到世界公園了!”沒想到這幾個人盯著我看了足足五秒鐘,一句話沒說,扭頭走了,跟旁邊兒的人繼續打聽!簡直,太簡直了!有點兒小尷尬呀!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還有更可樂的,一回在大柵欄兒,買完東西去西口兒騎車,破自行車,鎖有點兒長鏽,不好開,我正低頭兒擺弄呢,來四個人打聽道兒,看樣子像一家子,老兩口兒和小兩口兒,說去天壇怎麼走?我說旁邊兒就是車站,你們坐120就能到天壇。他們說,想走著去,我說:“那倒是也不算遠,你們從大柵欄穿過去,順著前門大街一直奔南,兩三站的事兒,就到天壇了!”接著他們問:“我們剛從前門大街過來,還回去呀?順著這條路(煤市街)走,到不了嗎?”我一邊兒擺弄我這破鎖,一邊兒解釋:“到是能到,你們不是道兒不熟嗎?從大柵欄兒穿過去,順著前門大街一直走,不用拐彎兒,好找,從這兒走,一直往南得穿衚衕,拐好幾個彎兒,不是怕你們找不著嗎......”還沒說完呢!一抬頭,人不見了,已經走出好遠了!沒個謝字也就罷了,這是嫌我貧嗎?呃!尷尬他媽給尷尬開門——尷尬到家了!

在北京街頭借火兒、打聽道兒,應該是這個“姿勢”!


都是真事兒,絕不是段子,至於是非曲直,您各位來評論吧!我就不羅嗦了。總之,您說這些叫禮兒也好、規矩也好,或者禮貌、素質、教養也罷。我總覺著,有些個老禮兒、老規矩還是不能丟,眼下不是流行幹什麼都講究個“姿勢”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借個火兒、打聽個道兒,事兒雖小,也要講究個“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