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說曹操,曹操就到”下半句是什麼?

洲君造樹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下一句,是當面錯過,豈不是好笑,這句話講的是在濮陽大戰裡面,呂布與曹操的故事,那麼具體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公元194年,呂布駐軍於濮陽,而曹操率軍攻呂布於濮陽,初戰,曹軍不利,就退兵,曹操就與眾人商謀,夜間偷襲呂布,可是呂布有防備,曹操又被圍住,幸好有樂進,典韋殺到,才得救。

呂布與陳宮商定了一個計策,讓濮陽的田氏做內應,假裝投降,這樣可以騙曹操進來,曹操信以為真,就帶率進城了,可是剛進城,就四面火起,曹軍被呂布軍包圍了。

曹操知道中了計,就往北門跑,被打退,就往南門跑,又被打退,又往北門跑,這時候突然呂布提著方天畫戟,騎著赤兔馬趕來,碰到了曹操,就用方天畫戟頂著曹操的頭盔說,你知道曹操在哪嗎?

曹操嚇掉了,說前面那個騎黃馬的就是,就這樣呂布竟然把曹操給錯過了,難道呂布不認識曹操嗎?或者說曹操臉是黑的?

所以這一句,就是在嘲笑呂布,對著曹操問曹操在哪裡?實在是有趣之極!


歷史簡單說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下半句是“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不過,我們常常直接說:“說曹操,曹操就到”。

當年,春晚有個小品節目,問:“誰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答:“曹操……說曹操,曹操就到。”

也就是談到某人時,某人恰巧到。用在曹操身上,那就是說曹操耳目眾多,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在某人面前。



對這整句話,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估計知道,也就是在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中:

濮陽大戰中,曹操中了陳宮的計,於是倉皇逃走。但是恰巧碰到呂布挺戟躍馬而來,曹操迅速用手當著自己的臉,騎馬快速跑走。

沒多久,呂布就用戟在曹操頭盔上敲打問:“曹操何在?”

曹操反指回道:“前面那個騎黃馬的人就是曹操。”

呂布聽後,放棄真曹操,而去追假曹操了。

後來,明末清初的毛宗崗評論道:“見了曹操,反問曹操,舍卻曹操,別趕曹操。諺雲: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這段對話有毒,想起那畫面,總是忍俊不笑!


史小二記


“說曹操,曹操就到”,現在我們多形容某事或者某人來得正好,這句俗話本來形容曹操耳目眾多,動作迅速,應該時刻謹慎小心。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而這後半句中還有一個關於呂布的小故事。

後半句原文:“當面錯過,豈不好笑!”,前後連起來就是“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曾經曹操和呂布在濮陽大戰,呂布的軍事陳宮足智多謀,曹操一不小心就中了計,知得倉皇出逃。

這時呂布突然拿著方天畫戟殺了出來,呂布大喊:“曹操何在?”,曹操馬上蒙面道:“在前面騎著黃馬”,呂布聽了馬上追了上去,結果錯過了真的曹操。



所以後來民間有就流傳了這麼一句“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但這只是民間故事,歷史上這句話是李傕郭汜追趕漢獻帝時,漢獻帝望著前來救駕的曹操說的。


青梅煮史


“說曹操,曹操就到”大家都耳熟能詳,後半句“當面錯過,豈不可笑”聽過的比較少。

董卓死後,西涼軍內亂,李傕郭汜長安作亂,漢獻帝帶大臣出逃,郭李二人派兵追拿,有人向皇帝建議求援曹操,結果信使還沒出城,郭李二人連兵已到,正走頭無路之際,曹操派夏侯惇殺到,救了獻帝。這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


後半句的故事發生在公元194年,呂布與曹操在濮陽大戰,曹操大敗,被呂布追趕。呂布手持方天畫戟,攔住一個逃兵,問“曹操在哪裡”,士兵說“前面騎馬的就是”,呂布便向前追去,卻不知這個逃兵就是曹操。後來曹操在典韋等護送下衝出了重圍。於是產生了後半句“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倔強的小蟲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都在說下句應為“當面錯過,豈不好笑”,其實如同虎頭而蛇尾,是很荒謬的錯誤。

首先口語中沒有誰會用文縐縐的“方”字,其次它嚴格的說來是沒有下半句的。

我看所有回答都舉毛宗崗評《三國演義》第十二回:見了曹操,卻問曹操;拾卻曹操,別趕曹操。諺雲“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以為下一句應是“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這種說法的錯誤之處在於,這僅僅是毛宗崗讀書至此處情節,想起民諺後的感嘆之語。

以毛氏之感慨附於明末清初的民間俗語之後,而硬給今日各位高人湊成渾然天成的一句,就像牛頭上面安了個馬嘴,滿臉都是整容手術失敗後留下的傷口。

圖附如下:

那麼“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沒有下半句。

從清初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只說成“說曹操曹操到”,恐怕連文雅的“方”字都是毛氏所加。



按平仄對仗分析,民間流傳的這句話應該是上半句,因為按對聯區分方法它是仄聲。

如果有下句的話,最大的可能是跟上聯的句式接近:說(或別的動詞)xx,xx來(或別的動詞)。

一家之言,謝謝大家。


王事情


“說曹操,曹操到”,其後確實還有半句話沒說完,為何上半句這麼火,而這下半句卻不怎麼流傳呢?關鍵在於這下半句背後有著魏武帝曹操難以啟齒的一段往事!

當面錯過,豈不可笑

“說曹操,曹操到,當面錯過,豈不可笑!”,這便是原句的全部,關於此民諺背後的典故,我們還得從小說《三國演義》說起!

“說曹操,曹操到”,這背後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講述的是曹操及時救援漢獻帝的事情,所以我們重點談談這後半句。關於這後半句,我們就得說說曹操和呂布之間所發生過的一個滑稽故事了!

我們知道呂布最終是被曹操所誅滅的,但曹操之前在打呂布時,也並非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初征呂布時,就曾經歷了一場大敗,是為濮陽之敗!時曹操率軍出征呂布,呂布在謀士陳宮的建議下施以詐降之法,後曹操果然上當,在半夜襲擊濮陽時,被誘至城中,結果被呂布打得大敗。

由於被困濮陽城中,當時曹操手下士兵大亂,四處逃散,曹操自己也陷入了亂軍之中,不巧的是他竟剛好撞見了前來捉拿自己的呂布,所幸當時正處半夜,黑燈瞎火的,加之曹操又有意遮掩,此時呂布竟然沒認得曹操出來,只是用戟指著“真曹操”問道:“曹操何在?”,曹操見狀,立馬指向前方說到:“騎黃馬者是。”,結果呂布就此錯過了真曹操。

故後來人們看到這段烏龍故事後,便有了“當面錯過,豈不可笑”之言。因為兩句話皆與曹操相關,且連貫起來更具一番韻味,故有了“說曹操,曹操到,當面錯過,豈不可笑”的笑談民諺!

後半句不流傳的原因

話說這前半句傳得那麼火,為何這後半句鮮有人知呢?

其一,“說曹操,曹操到”有褒獎他人之意,這句話一般用於什麼語境呢?一般形容有緊急情況發生時,自己所需要的人總能及時出現提供幫助,對他人有讚美之意,故我們都喜歡說“說曹操,曹操到”。

其二,“當面錯過,豈不可笑”多含諷刺,嘲笑之意。本是嘲笑呂布有眼無珠之言,試問這話對誰說不是在得罪人?所以對於這後半句,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曹操,東漢末年人物,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葬基人。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流行諺語出自典故《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許郡"一章中說,在曹操討伐董卓之後,被封為東郡太守。後因討伐黃巾有功,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在漢獻帝與李傕火拼之時一度脫離險境,退守至洛陽後,仍擔心李郭叛軍來犯,固有人奏請漢獻帝宣曹操入朝,前來保駕。曹操接旨後,帶兵前來,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郭叛軍來攻洛陽,眼看漢獻帝走投無路之際,曹操帥軍前來擊潰李郭叛軍,曹操保駕成功被加官晉爵。故有"方說曹操,曹操就到"之說。意思形容曹操耳目眾多,動作迅速,隨時都可能出現在人們面前。

下半句"當面錯過,豈不可笑。"在《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一章中,在曹操與呂布大戰中,因為陳宮設計,曹操戰敗而逃,逃跑途中正面碰到呂布,呂布將戟在曹操頭盔上一擊,問:"曹操何在?"曹操反指前面騎黃馬便是。呂布聽說,放了曹操,縱馬向前追趕。後人評說"見了曹操,反問曹操,舍卻曹操,別趕曹操。"

諺雲:"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可笑?"


fell飛哥


下一句是:“當面錯過,豈不好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

話說曹操攻打徐州,和呂布大戰於濮陽。呂布的勇猛世人皆知,曹操大敗。不過,曹操也是個打不死的小強,他決定在夜襲。可是,呂布在謀士的建議下佈下天羅地網,曹操中了埋伏,倉皇奔逃。呂布在後面緊追。曹操在逃命途中換上士兵的衣服。這樣,當呂布追上穿士兵衣服的曹操時,並沒有認出他來,還問他,曹操在哪兒?曹操指了指前面的人。呂布快馬加鞭去追了。曹操用自己的聰明救了自己一命。



這個故事和原來“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聯繫在一起,被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加了一句,“當面錯過,豈不好笑”,以此來說明曹操的狡猾。

這個故事我一直覺得有疑問。呂布不認識曹操嗎?信息不通暢的時代,難道就這麼鼻塞嗎?就算曹操當時的勢力還不太強,可畢竟也算得上各路諸侯中的一個了。



《三國志呂布傳》中的註釋文字有這樣一段記錄:“《獻帝春秋》曰:布問太祖:‘明公何瘦?'太祖曰:‘君何以識孤?'布曰:‘昔在洛,會溫氏園。'太祖曰:‘然。孤忘之矣。所以瘦,恨不早相得故也。'布曰:‘齊桓舍射鉤,使管仲相;今使布竭股肱之力,為公前驅,可乎?'”這是呂布被曹操捉住,臨死前和曹操的一段對話。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呂布的記性很好,以前在一個姓溫的女子的家中見過曹操一面,他就能記得。大概那時候曹操還不出名,或者說還在遊手好閒地閒逛時期。呂布既然很早就認識曹操,為什麼反而到了被自己追殺的時候就不認識了呢?



這段文字沒有註明年代,不知道曹操和呂布相會於溫家是發生在兩人交戰前還是交戰後。如果是交戰前,呂布不認識曹操還可以理解。如果是交戰後,就是作者有意為突出人物形象改編的。


讀史坊


“說曹操,曹操到”最開始出現在三國的時候,漢獻帝被西北系諸侯挾持到長安,手下大臣利用他們內部的矛盾,把漢獻帝救到了洛陽。

大臣怕西北諸侯醒悟過來,把漢獻帝搶回去,所以建議徵召曹操進京護衛,當時曹操的形象還是個大漢的忠臣,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曹操表現比較搶眼,所以漢獻帝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寫下詔書。

但是信使還沒出發,就有傳令兵來報告曹操聽聞漢獻帝回到洛陽,特意來護駕,先鋒官夏侯惇已經到城門外,正好抵擋住西北諸侯的進攻。所以漢獻帝感嘆:說曹操,曹操到。

聯繫到當時漢獻帝的處境,他說這句話的語氣,應該是有點慶幸的。有點三國版“及時雨”的味道。

《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曹操中了陳宮的埋伏,逃跑時被呂布攔住,但是呂布不認識他,竟然問他曹操在哪裡,曹操指了個相反的方向,躲過一劫。

毛宗崗父子在評三國演義時,看見這一段,覺得“說曹操,曹操到”用在這裡非常貼切,寫下了“見了曹操,反問曹操,舍卻曹操,別趕曹操。諺雲: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的評語。有點像現在我們單獨看一句話沒什麼毛病,但是配上表情包就笑死人不償命的那種。

而且,從這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呂布不是好殺的人,有著作為大將的驕傲,對於普通將士,他是不屑殺的。


桂西散人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在民間我們習慣說:“說曹操,曹操到! 地皮真硬啊,說誰到誰。”

真的很靈驗的,特別是有時候想議論別人壞話的時候,幾乎百試百靈。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話,其實還有下一句——當面錯過,豈不可惜! 知道這句話的人就鳳毛麟角了。

公元184年,太平道張角帶領黃巾軍起義對抗羸弱的漢室。此時曹操還未展露頭角,為了平復叛亂曹操率領兵馬與黃埔嵩匯合,憑藉過硬的軍事能力,大破黃巾軍起義隊伍。

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帝擁立年幼的傀儡漢獻帝,開始了昏庸殘暴的實際統治。曹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謀劃討伐國賊董卓。這是曹操政治野心真正的開始。

自董卓專權以來,天下豪傑皆想誅之。曹操曾經刺殺董卓未果,貂蟬義父王允用離間計和美人計成功策反呂布,最終董卓因貪圖美色死在自己乾兒子呂布手上。

董卓死後,餘黨李傕與郭汜自相殘殺,漢獻帝心恐繼續留在皇宮性命不保,便趁二人火併之時逃脫。李傕與郭汜得知漢獻帝出逃,兵合一處,想要追回漢獻帝。

漢獻帝心慌不已,此時有人舉薦讓平定黃巾軍的曹操護駕,可當信使還未出發,曹操的部將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這便是“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的由來。

方說曹操, 曹操就到”本指曹操是來護駕的,但是正因為曹操及時護駕,卻從此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陰謀,是比李郭二人更險惡的人物。

所以這句話有時帶有貶義。

說曹操,曹操到,比喻馬上應驗。是形容曹操這個人疑心很重,其他人在背後說他,他都有耳目告訴他,所以他都會知道。這是梨園所作的解釋。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的後半句“當面錯過,豈不好笑?”這句民間諺語的由來,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記述的就是這件事情。

公元194年,呂布駐兵濮陽,曹操率軍攻打不利退兵與眾部商議,夜襲呂布時被早有準備的呂布團團圍住,幸好曹操被部將樂進和典韋解圍逃過一劫。

呂布手下謀士陳宮定下一策,讓濮陽城中的田氏假降誘曹操進城,曹操果然中計,剛一進城四面火起,呂布將曹操團團圍住。

曹操心知中計,打馬就往北門逃竄,半路被截,又向南門逃遁,又被截回,於是返身向北逃去,這時迎面面碰到騎著赤兔馬,拎著方天畫戟的呂布,心叫不好。

哪知不識曹操真面的呂布,用手中方天畫戟頂著曹操的頭盔問:“你知道曹操在哪裡嗎?”

曹操掩面反手指到:“前面那個騎黃馬的就是曹操。”呂布放過真曹操,而去追趕那個假曹操。

明末清初的文學批評家毛宗崗讀到此段,不禁評道“見了曹操,反問曹操。舍卻曹操,別趕曹操”,後來民間諺語就有了:“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唉!可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一代“飛將”呂布,竟是有勇無謀有眼無珠的蠢材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