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假如諸葛亮當年保了孫權,孫權會一統天下嗎?

當兵的人184053191


諸葛亮如果投奔孫權,必得到其毫無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東吳遠強於新野劉備的國力和基礎,和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強強聯合,極有可能取得遠大於真實歷史的巨大成就。

這是因為孫權是同時代最為佩服諸葛亮的人,對這個別國大臣的公開仰慕,已經到了毫無半點身為別國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沒有將諸葛亮這個同齡人收入麾下,也是孫權畢生的遺憾。

他曾對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稱讚諸葛亮是「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用歷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賢相伊尹和周公來比擬諸葛亮。

後來在蜀漢和東吳結盟,經孫權認可的正式盟書中,稱頌「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同時卻隻字不提蜀漢皇帝劉禪。足可見孫權自始至終認為,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膽相照的盟友。

甚至可以說,孫劉聯盟和後來的蜀吳聯盟之所以成立,蜀漢政權之所以能夠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於孫權對諸葛亮的個人感情。

在當陽之戰,劉備被曹操五千虎豹騎打得慘敗,隨行十餘萬士民損失殆盡,兩個女兒被捉,從此生死不知。劉備的重要謀主徐庶,也因為此戰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如《三國演義》所述,徐庶在諸葛亮出山前就已投曹,並非史實。)

孫權殺黃祖後,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經落到東吳手裡;劉備既敗,劉琦佔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劉備一起逃跑。此時的劉備,都一度打算收殘兵南下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了,如此一來便徹底退出爭奪天下的舞臺,什麼雄圖壯志再也休提。幸虧被諸葛亮和魯肅攔阻,才轉向孫權領地逃跑,淪為寄人籬下的客軍。

曹操數十萬大軍壓境,傳書威逼孫權,此時江東從託孤重臣張昭起,一片歸附漢朝中樞之聲,如果孫權聽從他們意見投曹,那麼劉備這個“頑固反曹分子”的人頭就是最好的投名狀。因此,曹操本人和曹軍諸多謀士(除程昱外),都認定孫權必殺劉備而降服,一如遼東公孫康殺二袁一樣。

劉備丟失苦心經營數年的大半家當,落到命懸一線、生殺由人的地步,幸有諸葛亮居中縱橫,折服眾多江東名士,其風姿令孫權深為膺服,周瑜、魯肅等人也竭力主戰,終於定下聯合抗曹之計,令劉備絕處逢生。

諸葛亮舌戰群儒

此外,諸葛亮更儘可能在孫權面前,為劉備爭取到了最好的待遇,雖然其本質上是新依附於東吳的附庸客軍,一如劉備此前歸附曹操、袁紹、劉表一樣,但名義上卻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軍在赤壁之戰遭周瑜黃蓋當頭一棒,荊州水軍損失殆盡,被迫燒船北歸,原本曹操統一幾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勢,便在孫權(26歲)、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魯肅(36歲)這幾個年輕人的齊心協力下,竟然力挽狂瀾,逆轉了歷史車輪。

所謂的“孫劉聯盟”,從一開始並不是真正對等聯盟,而是劉備奉孫權為盟主,以大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名義,表奏原本只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的孫權,為名位更高於自己的車騎將軍、徐州牧;在之後的攻伐荊州戰役中也居於附庸地位,還被周瑜竭力壓制。

孫權既然深慕諸葛亮之才,便通過其兄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轉投自己,並極有自信只要諸葛亮自己願意,他只需一封書信便能令劉備無話可說。然而,諸葛亮卻通過諸葛瑾轉達自己對劉備“義無二心”的忠誠,令孫權愈加敬重,以為其言足以上達神明。

諸葛亮面見孫權

【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

此後,孫權愈加重用諸葛瑾,多次讓他負責對劉備的外交事宜,也讓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成為孫劉聯盟的紐帶和潤滑劑。

雖然諸葛亮為避嫌疑,和兄長從來在外交場合相見,私下絕不會面。但他們兄弟二人的書信往來一向不斷,除家事外更時常談及國事。通過這種兄弟私信來傳遞信息,也一直是蜀漢和東吳外交的重要聯繫方式。

東吳中司馬:諸葛瑾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漢政務,拋棄荊州和猇亭兩戰的舊怨,迅速恢復吳蜀同盟,承認了孫權對荊州的佔有,並連續出兵北伐雍涼,令曹魏將重兵西移,“不得分兵東行”,東吳北方防線的壓力頓減。孫權終於可以放手整合內部,安心稱帝。

諸葛亮《與兄瑾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諸葛亮更送給孫權一樁大禮,就是力排蜀漢朝堂那些不知變通的腐儒之議,做出意識形態的重大讓步,犧牲蜀漢的核心競爭力,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得到自稱繼承兩漢王朝法統的蜀漢政權的承認後,孫權方能從“吳王”順理成章變為“吳帝”,諸葛亮對他在政治上的幫助可謂居功至偉,是以孫權才會一直真心感激。兩人心有靈犀,實現中國歷史上空前而非絕後的“二帝並尊”。

甚至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從出山起,從始至終,事實上都是蜀漢政權最大的“親吳派”,對此立場更態度公開,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從身為吳國重臣的兄長諸葛瑾處過繼嗣子諸葛喬;不止和諸葛瑾多次通報自己北伐曹魏的相關軍情,而且和孫權、陸遜、步騭等東吳君臣,長期信箋交流對時局大勢的意見,更可以直接插手東吳政權的人事安排,無需避嫌和顧忌。

《三國志·陸遜傳》:【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
諸葛亮《與兄瑾書》:【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諸葛亮《與步騭書》:【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諸葛亮《與陸遜書》:【家兄年老,而恪(諸葛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正因有諸葛亮這一層關係,全無領軍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諸葛瑾,竟能在東吳平步青雲,最後竟位極人臣,封大將軍。

也正是在諸葛亮通過陸遜轉達的建議下,孫權才將他的侄子諸葛恪人盡其才,從不適合其性情的“典主糧谷”後勤崗位,轉調去領兵。後來諸葛恪收降四十萬山越,得四萬甲兵,也是東吳對山越近百年戰爭中最大一次勝利。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封大將軍,駐守武昌,總領荊州事務。

孫權臨終時,之所以選擇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託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他是諸葛亮的親侄子,也確實表現出相當的軍政才能,才會愛屋及烏,對其寄予厚望。

東吳太傅、丞相:諸葛恪

諸葛恪雖因剛愎自用,人緣不佳,在東吳內部爭鬥中遇害。但他指揮的東興之戰,以四萬吳軍大破司馬昭統帥的魏軍七萬大軍,斬首數超過四萬,繳獲魏軍車輛、牛馬、騾驢等數以千計,資材甲冑堆積如山,幾乎打崩了魏國整個東部防線。魏國甚至因為傷亡實在慘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喪葬制度,影響持續後世百年。諸葛恪也因此功而升任東吳丞相。

諸葛恪的才能聲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諸葛亮,自然大為不及。他尚且能在東吳立此殊功,令魏國遭遇歷史上最大一次慘敗,何況諸葛亮這位深受孫權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狐狸晨曦


諸葛亮當初如果選擇的是孫權,他在孫吳的作為相必難以超越在蜀漢,更不用說輔佐孫權統一天下了,理由如下:

孫吳實行世兵制,世襲領兵的將領地位更重要,非大族出身又無世兵基礎的諸葛亮頂多做第二個張昭

赤壁之前夕孫權通過張昭傳話,希望諸葛亮留在江東為自己效力,諸葛亮如果肯留下,孫權一定能重用他。


但重用是一回事,樹立諸葛亮在孫吳/<font>“二把手”的地位又是另一回事,江東的情況比蜀漢更復雜,孫權治江東依靠的是兩個法寶:江東大族和世襲領兵制。

大族不多說了,這個世襲領兵制對孫權來說也有很多好處,孫權充分放權給將領,對於他們如何發展壯大則不必操太多的心,讓人幹活又不必付報酬,這是該項制度的優點。


但這個制度也有缺點,那就是將領可以恃功自傲,孫權平時對他們多寬縱,而像張昭這們的人,既不是江東大族手下又沒有可以世襲的人馬,其實是很難發揮太大作用的。孫權不敢無視陸遜的功勞,但卻一再地否決張昭丞相的任命,而張昭只能接受。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步夫人的族人步騭是外來人士中發展最好的,在孫權的刻意栽培下成為孫吳的高級將領,但也僅此而已,他們都沒能孫吳事實上/<font>“二把手”。

孫權是個更強勢的人,習慣讓手下聽自己的話,關鍵時刻對手下的話則未必肯聽,諸葛亮難以讓孫權言聽計從

諸葛亮拒絕孫權,理由是:/<font>“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諸葛亮說這番話,說明他對孫權的性格已做過深入觀察。


孫權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正如南宋葉適所說,他也以/<font>“獨任為能”,某種程度上他剛愎自用的一面更突出,重大決策都由他自己做出,身邊頂多需要一些提提建議的人。

如果手下與自己的意見不統一,孫權一般不會讓步,在呂壹事件、暨豔事件以及遼東事件上都表現得很明顯,陸遜、張昭反對到了那樣的程度孫權仍然要幹,如果諸葛亮也在孫權身邊,估計話都不敢說。


劉備也有任性的一面,也做過一些賭氣的事,但總體來說比孫權更容易傾聽下屬的意見,時人傅幹評價劉備/<font>“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這是比較中肯的,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確實得以充分施展了才幹。

孫吳的宗親關係更復雜,諸葛亮如果身處其間將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嚴重影響到他才幹的發揮

諸葛亮在蜀漢得以施展才華,與劉備的絕對信任密不可分,同進也與蜀漢相對簡單的宗室關係有關。


劉備老來得子,死時/<font>3個兒子皆年幼,只得託付給諸葛亮,劉備囑咐兒子們對諸葛亮要“以父事之”,囑咐後主劉禪一定要明確與諸葛亮的關係是“共事而已”,這樹立起諸葛亮在蜀漢的絕對地位。/<font>

劉備後宮方面也較簡單,早年/<font>“數喪嫡室”,側室甘氏死得早,繼室吳皇后由於是二婚,且曾做過劉焉的兒媳,所以較為低調,這些有利於諸葛亮充分用權。


孫吳方面則大不同,孫氏宗親枝繁葉茂,孫堅一輩有孫羌、孫靜,孫權平輩的有孫翊、孫匡、孫朗以及孫賁、孫輔、孫暠、孫皎、孫瑜、孫奐、孫紹等,子侄輩的就更多了,無法一一列舉,其中孫權的/<font>7個兒子個個不省事,/<font>3/<font>個女兒中至少有/<font>2/<font>個是野心家。/<font>

諸葛亮尚能勸劉備殺劉封以避免宗室內亂,但到了孫吳,估計該傻眼了,他要麼在宗親間小心周旋,要麼逐漸被邊緣化,想充分施展才幹實在太困難。


南門太守


諸葛亮是神仙?

我的問答是,不。

諸葛亮是戰神?

我的回答是,不。

諸葛亮到江東的下場是?

我的回答是,諸葛恪。


四川達州


戰爭的輸贏,最根本的因素是經濟實力,打戰就是打錢。三國時期乃至之後的南北朝、隋唐,北方在人口、經濟、人才、政治、技術等方面都遠超南方或是江東地區,當時江東稱為南蠻、東夷也不過分。不要說諸葛亮輔佐孫權,就是三國是所有頂級謀士荀彧、郭嘉、諸葛亮、龐統、周瑜、魯肅都來輔佐孫權,最終,還是北方統一南方。諸葛亮一己之力,無法使得南方或是孫權的江東在經濟、人口、政治、人才、技術等方面趕上並超過北方。


二師兄說


絕對沒有可能,別說一個諸葛亮,就是把三國時代所有的謀士都聚在孫權帳下,也不能統一。撇開地盤、人口、經濟、文化、仕人心理等魏國諸多優勢不說,單一個曹孟德,就是同代任何人無法逾越的大山。

連諸葛亮自己都認為:“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孫臏、吳起)”。更不要說屯田治軍(軍隊建設)和州縣治理(地方建設)了。除以上外,曹操還有另外一個超人之處,那就是“知人善察,難眩以偽”,即知人要洞察人,便不被假象迷惑。裴松之注引陳壽《三國志》(魏書)評價曹操:“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撥奇才,不問微賤,隨能任使,皆獲期用。”這也就是為什麼魏國代有才人出,而蜀吳自開國者凋零就後繼乏人、廖化為先鋒的原因了。

受電視劇的影響和人對傳奇將軍自然祟拜的心理驅使,一般人只把勝負輸贏的重點聚焦在謀士獻計,名將鬥兵的那一瞬間,而忽略了建軍、練兵,治軍,整軍,民心爭取,根據地建設,後勤供應,將佐提拔,賞罰分明等等一整套堅苦細緻的具體工作。現代國共決戰中林、白優劣之爭就是這種思潮的表現。

我的結論是,曹操的雄才大略,三國時代無出其右者。歷史事實也支撐我的觀點,因為是曹操擢拔的司馬懿的後人憑藉魏國的實力使三分歸一統。





武丁仗劍決雲霓


魯肅就行,但必需聯合西蜀,關羽己把北魏打成那樣了,孫權,劉備再加把力就成功了,但孫權和親末成又在眾目下丟了面子,矛盾轉移了,讓誰也選擇鬥關羽,主要是陸遜當"孫子"的戰略過了頭。孫權本意想\\另取合親政策,以免成功後反頭上換了個強硬主子,受人制。進爾促成朋友關係,立獻帝各據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