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不合並?

甘文飛

德國和奧地利現在為什麼不合並還要從二戰時說起。1938年3月15日,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大國的縱容下,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這種情況下奧地利在二戰中的定位就很尷尬了,一方面奧地利是法西斯德國統治下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奧地利又是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幫兇。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討論戰後局勢,宣佈德國吞併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地利的獨立。但是到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之後,奧地利實際上被英、美、法、蘇四國分區佔領,首都維也納也被分割,開始了長達10年的“四國分治”時代。

當時的奧地利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國民想要穿越四國各個佔領區,必須要擁有的盟軍頒發的身份證明,該證明由4國共同審核,光是圖章就要蓋11個,辦起來非常麻煩。奧地利事實上的分裂給戰後重建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人口流動、物資運輸全出了問題。整個奧地利城市破敗、糧食短缺,奧地利人將家中的珠寶、手錶等貴重物品都拿到黑市換成糧食,天天有個土豆吃都算享受。

在當時的奧地利最有錢、手中物資最豐富的就是英、美、法、蘇四國的十多萬佔領軍,因此很多奧地利女性為了生活和這些士兵談戀愛,從1946年到1953年間大量私生子出生,這些孩子再後來都不被奧地利社會所接納,特別是黑人和蘇聯人的後代更是遭到嚴重歧視。

冷戰爆發後,一方面是要緩和東西方對峙的緊張局勢;另一方面是四國佔領軍的所作所為使得奧地利人將他們都看成“佔領者”,民怨極大。因此1955年5月蘇、美、英、法四國與奧地利的外交部長在維也納簽訂了《奧地利國家條約》。

條約規定:佔領國從奧地利撤出軍隊,恢復奧地利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奧地利法西斯組織非法,並限制奧地利發展軍事力量;奧地利永久中立,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允許其他國家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等等。

從此奧地利的中立、獨立地位受到蘇、美、英、法四大強國保障,德國怎麼反對?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地理概念,就是所謂德意志地區,大約可以看作是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東法蘭克和中法蘭克,後逐漸演化為法蘭西王國、德意志王國(和其他地區組合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部分地區被法蘭西王國吞併,意大利諸國後成為意大利王國)。而英文Deutschland,嚴格來說是指包括奧地利等地在內的大德意志地區,而今天的德國是將奧地利排除之後統一的(其版圖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到今天最終確定下來的)。

一般來說,德意志地區本來是歐洲最有希望實現統一的地區,早在公元十世紀,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就已經有向統一的封建王權國家發展的傾向了,當時的王國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國、荷蘭、瑞士和奧地利等地,十三世紀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但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的權力爭鬥,地方諸侯獲得了大量權力,擺脫皇帝控制,獨立傾向加強。再加上外敵入侵壓力的減輕等因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逐漸衰微,結果在歐洲其他民族地區開始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時刻,德意志地區分裂成幾百個小國。在這幾百個小國中,長期把持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可以說是德意志地區最突出,也是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很可能哈布斯堡家族就會統一整個大德意志地區。但隨著兩次哈布斯堡家族爭霸企圖的失敗,尤其是結束隨後的三十年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德意志的幾百個邦國統統都成為平等的主權國家,並基本確立了所謂的“歐洲自由有賴於德意志自由”的歐洲均勢基本原則(其實就是歐洲主要強國的力量均衡需要分裂的德意志作為各主要強國的緩衝、衝突和調整利益的場所,從而能緩和各主要強國的矛盾衝突)。這樣,哈布斯堡奧地利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統一整個德意志的可能性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了。

經過了拿破崙戰爭的洗禮帶來的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興起,十九世紀時,德意志統一的問題再次被置於德意志歷史的中心位置。而這次,有兩個國家可能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核心,一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哈布斯堡奧地利,老牌的德意志地區強國;另一個是“起於青苹之末”的普魯士王國。史實是,普魯士抓住了機遇,在俾斯麥的外交謀劃之下,普魯士先是聯合哈布斯堡奧地利擊敗丹麥王國,取得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接著,俾斯麥利用外交,暫時在國際上孤立哈布斯堡奧地利,在這種條件下,普軍迅速擊敗奧軍,在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後,普魯士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對奧相對寬鬆的條約,這樣普魯士既取得了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又將哈布斯堡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注意,俾斯麥之所以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原因是其他強國絕對不允許德意志兩大強國連為一體,這將是對所有強國的威脅。接下來,俾斯麥外交上孤立法國,繼而通過普法戰爭擊敗法國,掃清德意志統一的最後一塊絆腳石,完成統一,1871年普王登基成為德皇,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因此,從十九世紀曆史來看,因為當時德意志地區存在兩大強國,本身德意志地區統一就已經破壞了歐洲大陸均勢重要的一個基石,即德意志分裂狀況。如果統一還要是以兩大德意志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聯合為基礎,那必然會成為對歐洲其他所有國家的威脅,會造成歐洲大陸均勢的嚴重失衡,是歐洲其他國家不可能容忍的,所以不論是普魯士還是奧地利,若想統一德意志地區,選擇只有小德意志這一個,即統一除了另一個強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因此,由於現實中的統一是以普魯士為核心的,所以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併。而二戰前,納粹德國曾嘗試過德奧合併。二戰結束後,奧地利為盟軍佔領,1955年奧地利的主權國家地位恢復,並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hording

德國和奧地利都是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曾分別作為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存在。歐洲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的形成時間,一般以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為標誌。


(三十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在戰爭中,法國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主持下,深度參與了中歐地區的戰爭及事物,阻止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主體的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改善了法國的地緣政治安全狀況,使得東歐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封建主義的德意志各個邦國。法國一手將德意志撕成了碎片,在各個邦國裡施加自己的影響。儘管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遭到了嚴重的挫折,但是奧地利帝國依然通過高超的外交技巧,將奧地利保留了下來。作為中歐地區的大帝國,在接下來的300年間一直承擔著重要的領導作用。同時,在戰爭中興起的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逐漸成為德意志境內,僅次於哈布斯堡王朝的諸侯,為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奠定了條件。

普魯士王國興起後,逐漸吞併周邊的西里西亞、波拉美尼亞、漢諾威選帝侯等地區,在奧地利維也納之外,在德意志境內逐漸形成了另一個權力中心:柏林。

普魯士王國的興起,逐漸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安。法國在拿破崙時期,通過一系列戰爭,嚴重削弱了普魯士王國。在《提爾西特條約》中,普魯士失去了50%以上的版圖和人口。



(分裂的德意志各個邦國)

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各個國家聚集在一起瓜分拿破崙帝國的遺產。在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堅持下,以正統為原則,在歐洲恢復了各個封建王朝。

普魯士王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在當時,他的國力很弱小,他的很多要求,比如徹底肢解法蘭西,防止法國再次稱霸歐洲等要求就沒有得到參會各國的重視。儘管如此,普魯士王國在維也納和會中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普魯士王國逐漸在神聖羅馬帝國北部地區,實現了北部的意志各個邦國的統一。

在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俾斯麥任職期間,德國通過鐵血政策,在王朝戰爭中逐漸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等,實現了北部德意志的統一。

此時,神聖羅馬帝國內出現了兩個具有領導核心的政權實體: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俾斯麥認為,歐洲大國如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不會允許在中歐出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所在的中歐地區繼續分裂,是符合各個大國的利益的。因此雖然普魯士王國在1866年擊敗了奧地利帝國,俾斯麥以跳樓威脅堅決叫停了正在開進中的普魯士軍隊,在維也納城下饒過了奧地利帝國。

俾斯麥此舉無疑是明智而正確的,一旦普魯士王國軍事佔領了奧地利帝國,那麼中歐就會出現一個面積超過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個新生的帝國,必然會對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俄國造成嚴重的安全威脅,對一直奉行大陸軍事外交的英國也會形成挑戰。德國與奧地利分裂存在,對於歐洲各個國家,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交代。

在現實政治中,普魯士王國所在的北部德意志民族成分更為統一,基本都以德意志人為主,而奧地利所在的中東歐和東南區地區,歷史上一直都是各個民族遷徙的通道,存在著數量眾多的民族,日耳曼人只佔其中的30%。奧地利帝國,甚至在1867年不得不改革成為一個二元帝國,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地利帝國的“國中國”。

如果俾斯麥以普魯士王國為主體統一合併了奧地利帝國,那麼德國境內的民族問題將會複雜很多。在當時,民族意識是德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如果德國境內出現了民族紛爭,對於剛剛統一的德國將是一個嚴重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奧匈帝國就是在民族紛爭中分崩離析了。而德意志,到現在還是歐洲的一個強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德國被割讓了12.5%的土地,奧地利則因為政治崩盤,分解成了數量眾多的中小國家。在巴黎和約上,歐洲國家對德國的戰敗懲罰十分苛刻,除了大量的賠款之外,還特別約定了德國不允許吞併奧地利。這充分說明了歐洲各國對於德國與奧地利的聯合在一戰中對他們造成的嚴重傷害的擔憂。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20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38年,德國在瞭解了英國、法國等他們的底線後,吞併了奧地利。不過, 此時奧地利,已經不是奧地利帝國,而是一個面積大約八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家。


(二戰前的德國與奧地利)

奧地利對於加入德國,表現出了十分強烈的熱情,他們在德國軍隊中服役的有150萬人,佔了奧地利帝國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依然慘敗。奧地利作為德國在二戰中最先受到吞併的國家,逃脫了懲罰,在戰後宣佈永久中立,而德國也在國際社會的嚴密監管下,廢除了納粹主義。直到如今,德國境內還存在著在歐洲最大的美軍基地。

在經過了歷史上的分分合合之後,德國與奧地利,雖然同文同種,但相忘於江湖,對他們來說,都各自算是最好的結局吧。


而知而行

德國、奧地利是相鄰的國家,並且兩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他們為什麼不合並?

合併沒這麼容易,從歷史上看合併的阻力主要在外部,他國怕出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一戰後協約國甚至在《凡爾賽和約》裡禁止德奧合併,現在的奧地利是永久中立國。

上圖為當年發行的明信片的圖案,希特勒統一德國、奧地利。

歷史上的德意志地區,包括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諸多邦國,它們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

後來,普魯士扛起統一德意志的大旗,排除奧地利、打殘法蘭西,統一德意志小邦國,建立起德國。

雖然德國和奧地利是兩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血緣如此接近,就像是家人。

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第一次世界的時候,他 在“大德意志”的感召下,放棄奧地利國籍,以“志願兵”的身份加入德軍。

1936年,執掌德國政權的希特勒,冒險進軍萊茵河不設防區獲得成功。

他徹底摸清了英法等大國的“底牌”,只要不損害它們的核心利益,對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嘴上抗議而已。

希特勒下一步的行動就是要把奧地利“接回家”,他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迴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他是不是瘋了,把奧地利這樣一箇中歐大國納入德國,你想幹也要奧地利同意啊?

奧地利人還真是大部分人同意加入德國,因為“大德意志”的民族旗號很能蠱惑人,當時的奧地利內外交困,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彰顯著大國崛起的跡象。

況且,希特勒是奧地利人的同鄉,一個同鄉統治德國讓很多奧地利人以此為榮,加入德國就更加靠譜。歷史證明,二戰中奧地利人一心一意跟德國人幹,如150 萬人(佔1/4人口)入伍編成35個德軍師。

希特勒也合併奧地利充滿信心,在奧地利全民公投假如德國前,他不斷地對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斯尼格施加壓力,逼得這位不肯合併的總理在1938年3月11日辭職,辭職申明結尾很悲壯:“上帝保佑奧地利。”

3月12日凌晨,德國軍隊浩浩蕩蕩開進奧地利,他們沒有受到絲毫抵抗,沿路只收到到鮮花、喝彩。

3月14日,希特勒到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受到民眾的夾道歡迎,滿街的納粹旗幟,投擲的鮮花,以及向元首致意。

4月,奧地利舉行關於併入德國的全民公決,奧地利併入德國那是必然,但是納粹高官管還是為99.75%的高贊成率吃了一驚。

希特勒再次為他的冒險加上100分,吞併奧地利讓德國的戰略地位大大就愛強,而法國、英國以及國際聯盟什麼實質性的動作都沒有做,只有蘇聯引起了謹慎。


子屠龍

首先,這個問題存在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奧地利西北部狹長的國境線幾乎全部與德國接壤,兩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兩個國家的飲食和風俗也是伯仲之間的。且德國,奧地利同文同種,從十世紀到十九世紀都是同一個國家。

至於今天,德國與奧地利為什麼不合並,想來因素也有許多,一種說法是二戰以後兩國和協約國簽訂了條約,保證永不合並,當然這個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就拋開民族、基因屬性來說,德奧兩國還是存在實質的差異的。首先,就兩國的共同語言“德語”就存在差異的,兩者在發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差別可謂不小。其次,兩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大相徑庭的,音樂藝術、體育文化就連生活作息甚至汽油價格都是有差的。關鍵,各國人民看待彼此的態度也不同,至於合併,牽連到的就不僅是利益,還要顧忌民願。


奧國那些事兒

因為普魯士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統一德意志,但是奧地利是想統一包括普魯士在內的德國,而普魯士想要統一德國幷包括把奧地利也兼併了顯得力不從心,所以最終雖然普魯士打敗了奧地利,但是普魯士統一的德意志不可能包括奧地利的,所以普魯士要求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並以後不要找普魯士統一的德國的麻煩,從而實現普魯士要求分統一的德意志,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奧地利的代表也都表示希望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但是遭到了戰勝國的反對。


快樂fish

德奧本來就是從德意志帝國(不是希魔的"第三帝國")分而治之才分裂出的兩個國家。各自國家的人民有富足的生活,這就夠了。血緣上他們是兄弟姐妹和親戚,可以相互串門。但他們認為政治沒有必要合在一起,國家大了不好管理。各位已經見過歐洲國家越分越多,國體越分越小。甚至也有同個民族分成兩個國家的。歐洲人都普遍認為國家小好褓服小好管理。他們並不像亞洲國家的觀念國家越大越好,別人不敢欺負。亞洲人都是從政治因素上考慮多一點。


duh23333

二戰後德奧不能合併的關鍵點:1943年“莫斯科宣言”和1955年《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說白了就是盟軍不希望德奧合併。在現階段,德國逐漸成為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德奧合併已經不夠滿足德國且不利於德國的歐洲一體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