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毫無疑問,是一場空前的危機。但危機往往蘊藏著機遇。正如丘吉爾所言:“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也許這個危機就是你脫穎而出的轉機。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疫情下,電商發力,成為農村B計劃

雖然困難就快過去,但留下的經驗卻無比深刻,尤其對於那些束手無策的菜農、果農。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道路阻斷、集市停擺,農產品傳統小販模式會失靈。辛苦種植的農貨,只能看著爛地裡。傳統農業的不足已暴露在眼前,農民決不能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販子收購”,必須有自己的B計劃。

令人欣喜的是,短短几天,我們就看到了B計劃從誕生到轉正。不少地區的市長縣長,甚至出現在拼多多助農直播間,通過互聯網幫農民賣貨,10萬斤、100萬斤……。不僅讓農民看到了希望,也讓農民發現,原來不通過販子、中間商,自己也能賣農貨,甚至賣的更好。我們都知道這一天會來,只是誰也沒想到,這場困難加速了這一天的到來!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2003年的“非典”,經常被拿來與現在的新冠疫情對比。類似的是,17年前全國的線下市場也受到極大衝擊,特別是農業,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銷路大幅收窄,農村地區遭受巨大損失。一條條高速的封路,一個個村子的封鎖,春節本該是農產品銷售的旺季,很多農產品卻壓根運不出來。

與17年前不同的是,今年滯銷的農產品有了“一線生機”——電商。疫情期間,郵政、順豐一直沒有停運,扛著巨大的壓力承擔起物流重任。而拼多多這樣的大型農產品上行平臺,也在不遺餘力的幫助主要農產區恢復銷售,為城市和農村架設農貨綠色通道。

產品打造

我們的農產品銷售,原來都是販子來批量進貨,而我們沒有進行產品商品化的打造,沒有形成分揀、規範化的包裝、質量的控制,這就導致了原來的農產品賣不出高價,只能賣給批發商和二道販子;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渠道的變革

原來種植戶大多數依賴於販子批發模式,現在要思考新的互聯網模式比如說電商的模式,社區團購的模式,倒逼著我們農產品產區,跟新的模式的渠道建立關係。

農產品的流通

用互聯網手段去賣,那就要考慮怎麼發快遞,一件發全國或者是發到每一箇中心城市,通過中心城市的倉庫,在送配到每個社區,形成新的物流供應的運營模式。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互聯網銷售

運用互聯網營銷的年輕創業者,這個產業鏈結構要重新打造,重新組合,重新升級;

一次滯銷倒逼銷售和物流轉型和升級

一次滯銷卻倒逼我們整個農業種植,產品的銷售和運送的物流轉型和升級,也是一件好事。

最近,拼多多又上線了“抗疫農貨”專區,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其中包括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並投入5億元專項補貼和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集中解決特殊時期農貨銷售難題。

拼多多的舉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抗疫農貨”專區上線當天,雲南建水某種植洋蔥的農民商家,就通過直播2小時帶來了近5000公斤的銷量。雲南楚雄的無花果,也在一天內銷售出了2噸,大大緩解了農民壓力。

疫情啟示: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電商網絡推動農產品上行

實際上,通過電商網絡推動農產品上行不僅是農村的需求,也是城市的需求。疫情期間,很多城市的水果蔬菜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宅在家裡的人們急需新鮮蔬果,在不方便出門的情況下,電商成為了可靠的選擇。

建立一條快速、便捷的農產品直達通道,是中國農業抗風險的重要舉措。

在傳統農業模式中,經銷商體系是核心,農民並不與消費者直接對接,而是要經過村、縣、市一級級的經銷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賣場經過的中間環節太多,一旦哪個環節斷了,可能整個產業鏈就將陷入停擺。就好比在這次疫情期間,因為封鎖隔離,收購商無法入村,農產品不得爛在地裡。

借鑑美國的大農場模式,中國農業以“散戶”為主,如何把農產區的優質資源集中起來?如何培訓農民?如何推動分揀、包裝、物流等配套服務?目前拼多多的“多多農園”項目就是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嘗試。

此外,還有農產品新品研發、特色農貨全國推廣、冷鏈運輸、大型貨運等很多方面都有機遇。未來或許還會誕生專門從事農產品、生鮮產品的大型物流企業,全國各地“散裝”的農產品也可能進入“品牌時代”。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疫情過後,一場屬於中國農業的鉅變或許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