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跑“互聯網+農業”?農跟風跑“互聯網+農業”

如今,“互聯網+”的大風幾乎把中國的各個領域角落都刮到了,“互聯網+農業”也不例外。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潮水逐漸褪去,問題也逐漸暴露。

跟風跑“互聯網+農業”?農跟風跑“互聯網+農業”


農業,還得專業的農民去做


農業在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中,屬於第一產業,說到底就是必須的基礎產業,是解決溫飽問題的最根本的產業。並不是說農業不能發財,只要存在交易,農業也和其他產業一樣,製造需要,滿足稀缺,供不應求,就具備創造財富的條件。

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專業的農民去做,懂得“種地”是基本條件,懂得營銷是市場需求,懂得現代技術應用是農業現代化重要保障,具備了這幾樣起碼的條件才能稱得上是未來農業中的專業農民。專業的農民,才有可能從產品的誕生以及產品的市場銷售整個供應鏈進行管控,發揮現代農業的優勢。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與任何領域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都充滿了對其專業領域的人才的渴望,專業的農民是“互聯網+農業”中的重要的生產要素。

供應鏈管理考驗現代農業


什麼叫供應鏈?工業供應鏈囊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一切活動,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農業產品供應鏈基本可以沿用這一概念,供應鏈本身是個複雜的網鏈模式,農產品由於儲存、食品安全、國家戰略等方面的影響,比一般的產品在供應鏈過程中的表現要複雜的多。

新常態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也要受到傳統的“牛鞭效應”影響,所謂的“牛鞭效應”就是指“需求放大效應”,為啥會出現這種效應呢?

是因為信息流是逆著供應鏈從下而上的,就是從消費者到供應商的一個過程,在信息流流轉的過程中,傳遞的信息被扭曲了,最終供應商追求利潤的驅動下獲取的市場需求信息被放大了。

在現代農業領域,供應鏈管理還不僅是信息的不對稱。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在於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是隨著供應鏈中的各個個體的利益關係更加親密複雜化,個體在進行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也不得不兼顧整條供應鏈上的其他個體的利益。

對於農業產品供應鏈,更多的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兼顧農民的利益、經銷商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現代農業的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如何解決利益分配問題。

跟風跑“互聯網+農業”?農跟風跑“互聯網+農業”


迴歸產品本身價值,稀缺營銷才有意義

一斤葡萄賣到三元、五元一斤,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於產品本身的價值,一斤葡萄賣到十五元一斤,那麼就不單純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了,這十五元裡面可能包含了健康、綠色、天然、無公害等概念化的成分,再者可能還包含了運輸成本、儲存成本、人工成本等。

那麼為什麼偏離了產品本身價值的產品還能賣出好價錢?最關鍵的一步是製造了市場上的稀缺。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

但是對於農產品而言,很多時候市場上稀缺性只是暫時的,如果說第一波人開動了腦筋,製造了稀缺概念,第二波人利用稀缺概念掙到了錢,第三波就可能在沒有及時瞭解市場動態,盲目認為市場的稀缺性不存在,第三波人就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

跟風跑“互聯網+農業”?農跟風跑“互聯網+農業”


大部分農產品短暫的稀缺性迫使農產品經營者必須迴歸到其原本的價值,基於其本身的價值基礎之上,再進行品牌建立、概念的附加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