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買菜“狂歡”,催化生鮮平臺“焦慮”

眼前的繁榮,或許遮住了背後的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給生活服務行業帶來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鏈、信任鏈、安全鏈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以實體為主的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而小型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速激增,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據媒體報道,美團買菜,北京地區日均訂單量是節前的2-3倍;盒馬鮮生,過去一週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訂貨量是平時的5-10倍;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5天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

在此次疫情當中,線下業務的不便卻造就了線上服務的繁榮,以買菜為主要業務場景的購物平臺,一夜之間成為居民們手機中的“座上賓”,人們將各家平臺的服務範圍、配送時長以及品類選擇等一一羅列,匹配方圓幾公里內的服務社區,定時搶購線上生鮮。

一場買菜“狂歡”,催化生鮮平臺“焦慮”

一場疫情,讓用戶從引導式被動消費到主動消費,生鮮平臺看似成了最大獲益方。

一個業務場景,導通線下流量通道

疫情的爆發,讓買菜場景成為直接導通點,誰能想到,去年生鮮平臺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即便延長到8小時,顧客也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人們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並且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門口,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一場買菜“狂歡”,催化生鮮平臺“焦慮”

平臺能夠在生鮮領域獲得高頻訂單,源於生鮮類屬於高頻消費品,這種消費高頻化是建立在疫情之下,實體店無法開張的大前提下,當疫情過後,人們的消費習性或得到一部分人群的保留,但並不能否認,依舊有大批量人群選擇在線下實體店挑選新鮮類食物。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於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零售商論認為,買菜繁榮的背後卻是一條警戒線,疫情期間,消費者迫於疫情,可以選擇的消費場景有限,通過買菜類平臺可以滿足消費者主要需求,此時,即便受菜品單一、配送緩慢、生鮮不新鮮等因素阻礙,仍能夠讓消費者保持消費熱潮,但疫情過後,在線買菜的直接感觀將與線下商超購買形成鮮明比對,線上生鮮供應程度將決定未來在線生鮮市場能否打通。

非常時期,優質服務更是剛性需求

生鮮生意的火爆催化了在線銷售、線下配送模式,但同時,也讓生鮮商們面臨一個生意矛盾,疫情期間,線上採購生鮮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消費者不斷湧入線上採購,帶來鉅額營收的同時,也將直接導致在線生鮮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一場買菜“狂歡”,催化生鮮平臺“焦慮”

首先,由於疫情的影響,大量工人無法準時上崗,在線生鮮生意火了,揀貨員、打包員和騎手卻明顯不足。據此前報道,生鮮巨頭盒馬鮮生通過“共享員工”方式,收納餐飲、文娛、百貨、商場、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加入盒馬。上海地區另一家生鮮電商叮咚買菜,也通過與10多家餐飲企業的共享,收穫了1000多臨時工。

以一種短期的人員流動用工協議促成的“共享員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鮮企業非常時期用人窘境,但對於服務至上的生鮮業而言,共享員工仍面臨新人培訓、售後服務、流程規範等不確定因素,導致生鮮服務在配送、售後等環節出現紕漏,服務質量遭到消費者質疑。

其次,生鮮之難在於“鮮”字,考驗的是全鏈條整合能力。此次疫情期間,受交通管制影響、農戶生產週期增加、片區種植和基地種植戶人員過年後迴流跟不上等多方面影響,導致生鮮供應鏈面臨挑戰,出現了產品出不來的問題。

每日優鮮就曾表示,疫情期間,平臺交易額同比增長超過300%,但供應鏈方面卻遇到了最大困難,平臺的水果蔬菜都來自於產地,在過年加疫情的雙重情況下,供應短缺。受貨源影響,為應對線上龐大需求,平臺對貨物質量驗收標準放寬,供應商品的質量也將參差不齊,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

在人力資源匱乏、貨源供應不足雙重負重下,在線生鮮平臺實則在用試錯的方式來滿足尚未解封的市場,差強人意的購物體驗以及參差不齊的商品質量,卻更難在疫情結束後留住用戶。

零售商論認為,疫情期間生鮮平臺需要做的,一方面,利用消費群體的主動消費,產生穩定的消費習慣、消費路徑,通過求質不求量的服務綁定消費者習性,獲得忠實的客戶群體;另一方面,完善生鮮配送體系、規範服務標準,打通生鮮市場線上供應的商業路線。

疫情過後,平臺如何留存消費者

中國生鮮交易規模呈逐年增長趨勢,傳統農貿市場依然是居民購買生鮮的主要渠道,佔比約73%,超市渠道佔比22%,目前生鮮消費被電商渠道分流的並不多,線上渠道僅佔比約3%。

在新零售模式下,市場不斷湧現出各種業態,例如以天貓生鮮、京東生鮮、餓了麼口碑為代表的綜合類電商或本地生活平臺,以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為代表的垂直電商平臺,以百果園為代表的傳統線下門店轉型以及以阿里推出的盒馬鮮生、永輝超市推出的超級物種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都在為生鮮市場源源不斷注入活力。


一場買菜“狂歡”,催化生鮮平臺“焦慮”

永輝超市超級物種

隨著疫情緩解,線上生鮮商終將與線下商超、農貿市場展開直接競爭,疫情之下,長時間的用戶習慣教化,雖使得部分用戶已經習慣線上模式,但大部分消費者會迴流到實體店鋪去選擇新鮮水果蔬菜,這時,線上商品的質量、價格以及服務等方式,將成為消費者重新選擇的重要參考指標。所以,疫情期間線上生鮮的供應服務,實則是市場給予線上服務的一次商業化服務嘗試。

疫情期間,生鮮供應鏈改造是其中重要一環,從原產地或者供應商到城市中心倉,需要涉及產品採購、冷鏈物流,從城市中心倉到社區前置倉或者線下門店,涉及到倉儲、拆分、質檢、包裝、配貨等,從前置倉到家,涉及到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每個場景都需企業去把控,前期的投入,都需要後期用戶量和訂單量的增長來攤平,如果後期運營出了問題,平臺隨時面臨倒閉風險。

零售商論認為,線上生鮮平臺想要繼續維持“繁榮”趨勢,需要在四個維度進行改造:

  • 供應鏈優化:生鮮產品的保質期短,加工、貯藏、運輸等各環節需要在低溫下進行,生鮮電商需要加快冷鏈運輸建設,在一、二線城市建立運輸中心,保障生鮮產品質量。
  • 配送服務:圍繞著各個社區進行定點配送,為配送人員優化送貨路線,確保生鮮準時送達。
  • 補貼渠道商:費用補貼將由補貼用戶轉移到補貼商品供應商,拓展農村生鮮基地,培養產地直供線路,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
  • 附加值:未來平臺供貨體系不僅僅限於生鮮,還可以提供附加類產品輸送,比如日常用品、半熟食供應等,以買菜場景作為聚流點,提供周邊服務。

此次疫情推動了“宅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倒逼供應商優化配送路徑,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讓生鮮電商商業模式得以跑通,證明了其可實施性、盈利性。

疫情尚未結束,想要繼續留住客戶,就需要現階段對部分路徑進行改造,買菜狂歡的背後,更是考驗線上生鮮平臺對生鮮產品“質”的把控以及“量”的供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