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VS“狂歡”

2017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已經基本落下帷幕。11月12日0點0分,2017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的成交額在數據大屏定格:1682億元。而根據昨日京東公佈的數據,雙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達1271億。

雙十一”VS“狂歡”

雙十一購物狂歡所創造的天量金額,固然彰顯的是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來自消費驅動的巨大勢能,內需消費的振興本就是不容忽視的經濟力量。但在狂歡背後,同樣需要保持的冷思考是,每年在雙十一之後總有的退貨潮、投訴潮,以及由於被集中提前透支了社會購買力,在購物節前後零售數據呈現出來的蕭條。
雙十一”VS“狂歡”

其實,今年的雙十一,被數學困住的絕不僅僅是消費者,連阿里都一度因為成交額數據統計口徑的不同而隔空“掐架”。更何況,一些商家的數據背後有多少水分,誰也無法說清楚。據新京報調查,在雙十一到來前,多家刷單平臺生意火爆,在這些平臺上,商家可任意派單,刷手接單後每完成一單任務,即可獲得幾元錢的佣金。

過度沉迷於算法和數字,其實某種程度上已經背離了“雙十一”被創造時的初衷。當消費最後變成一場即時狂歡和奧數競賽,到最後為之付出不必要成本的,往往是整個經濟體本身。

為了雙十一的優惠,你有沒有湊單消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