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他怕什麼?

715457390177張建軍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這個問題從古到今一直被提起,是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曹操的粉絲是何其之多,很多人都把他視為男神級別的存在。當然,一部三國演義也讓很多人憎恨曹操,國賊一般的存在。

借用一句話表達我心中的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確實,後期的三國鼎立,說實在的並不嚴謹。魏國之於吳國和蜀國實力要強勁的多,無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或是幅員之遼闊。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曹操打下的基礎。那麼,他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當皇帝呢?個人覺得有如下原因:

1.從易中天先生的品讀中,我們能夠發現,曹孟德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將士,至少他年輕時候是的。他有一腔熱血,興復漢室也曾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很多時候也很矛盾

2.謀士毛玠為他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讓他享盡了政策紅利。尊奉天子用來號令那些不服從朝廷的臣子,為曹操招來了眾多人才賢士,這些人當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是為漢室而來,是為皇帝而來。如果自己改朝換代,他也怕失去了民心,引起天下人才的不滿。

3.朝廷大臣的反對,這裡我們都知道的賢臣荀彧,以他為代表的一批老臣都是供奉漢室忠於漢獻帝的,曹操想要稱帝也要考慮這些人的感受,貿然從事只會適得其反。

4.曹操認為,一旦他自己稱帝,天下便會多出幾個皇帝。劉備早有稱帝之心,更何況一直以“皇叔”自居。孫權也會稱帝,到那個時候曹操自己就是那個出頭鳥,一旦他們聯合起來軍事幹預,自己將會處於兩難的處境,就像是似曾相識的赤壁之戰,所以這也是他所擔心的。

5.當然,還有一點,個人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曹操在世時,一直在打壓士族階級。當時社會的門閥士族,絕對是擁有很多社會話語權的,就相當於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團。

而曹操深知這些士族階級的厲害,所以一邊重用他們,一邊打壓他們,搞得這些人十分痛苦。而這些人便抓住曹操稱帝的想法,以期望達到自己的政治利益,雙方的利益不能得到交換,所以稱帝一事曹操在世時無法實現。

而到了曹丕時代,曹丕為了皇帝位置,與士族門閥交換利益,通過官員的任免權利以換得士族階級對於自己稱帝的支持。而結果我們顯而易見,由於過於放縱士族門閥階級,曹魏政權很輕鬆的過渡到了司馬政權,曹魏就此跌落了政治神壇,司馬家族開始綻放!



歷史及格線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當皇帝,但是也和皇帝差不多。他在朝中只是個丞相,但是連天子都怕他,可以說是一手遮天。

曹操也想過稱帝當皇上,但自始至終都沒有這麼做。曹操的確很怕,同時也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一個徒有其表的皇帝不是曹操所追求的目標。因為大漢疆土還處於分裂狀態,他想一統天下之後再稱帝當皇帝也不遲,這裡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三國演義》中,稱霸江南的袁術在群雄爭霸之中率先稱帝,結果引來了各路諸侯的討伐。因為大漢朝廷雖然徒有虛名,但是天下仍然是大漢的,大漢仍是民心所向。

袁術逆天而行沒有看清時局,結果一敗塗地,不僅自己客死異鄉,還烙下個竊國賊的罵名,這對曹操來說簡直就是歷歷在目,他怎麼會步袁術的後塵呢?

第二,曹操不稱帝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雖然沒有稱帝,但挾天子令諸侯掌握天下政策的主動權,可以借皇帝之手來號令天下。

各路群雄對他挾天子假傳聖旨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因為聖旨畢竟是天子所傳達的,諸侯們必須要聽,如果哪個諸侯不聽曹操讓天子傳達的命令,就等於背叛大漢朝廷。屆時就會被其他諸侯所孤立,把自己擺在了危險的境地。

就憑這一點來看,大漢王朝的餘威還是很強的。曹操是聰明人他也知道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沒敢稱帝。

第三,曹操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認為一統天下的宏偉大業自己必定能夠完成。雖然赤壁之敗打爛了他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曹操的實力還是在三國裡面最強大。

他認為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夠打敗他,等到自己統一天下之後在稱帝,才是實至名歸的皇帝,如果自己沒有那個實力一統天下,就算現在稱帝那也會被劉備,孫權等人所滅。

第四,如果曹操登基稱帝,那麼就等於率先不承認江山還是大漢的。劉備與孫權可能也會隨曹操之後相繼稱帝。

這樣一來,曹操掌中的大漢天子將隨之變得一文不值,以後再也不能以天子的名義給他們下達皇帝詔書。因為到那時大家都不承認大漢朝廷,都各自為政誰也不服誰。曹操也就等於和其他兩位平起平坐,這個道理曹操是再明白不過了。我想這也是曹操遲遲不願稱帝的最大原因。


晨汐看歷史


曹操終身不敢稱帝,因為他一稱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招牌就倒了。

什麼是招牌?

張角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曹操曰:奉天子以令不臣。

劉備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孫權曰: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不要以為隨便說句話就能當政治招牌。

張角十年努力,教眾幾十萬,政治招牌才算孵化成功。

曹操依靠父輩在積累的人脈,才能又出眾,打出一片天地,將漢家皇帝收攏過來,才算立住了腳。

陳登孔融都是劉備腦殘粉,但最終還是跟著曹老闆,因為有漢帝的地方才是中央。

曹操很明白這一點,因此孫權勸他稱帝,他說“是兒欲使吾爐火上耶!”

曹操剛有個稱王的念頭,老臣荀彧就和他翻臉了。

等到曹丕不再打漢室招牌,而是靠“九品中正制”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家代漢稱帝的支持,才敢建國稱帝。

孫權比較矛盾。

他手裡沒皇帝,打不了“漢帝”的招牌。

孫策當年想偷襲許昌把皇帝搶過來,但最終失敗了。

孫權也不姓劉,乾脆直接制定出“鼎足江東”的招牌。

這個招牌就很靈活了。

曹操強大的時候,他跟劉備一起抗曹。

劉備強大的時候,他又串通曹操一起抗劉。

人家定製的招牌就是“以觀天下之釁”,縱橫捭闔,保存自己才是王道。

這個招牌雖然靈活,但含金量畢竟不足,所以孫權在魏蜀吳裡面最後稱帝。

袁紹為啥失敗?

因為招牌不明確。

袁紹最早想當反賊,立劉虞做皇帝對抗中央,結果沒弄成。屬下勸他當忠臣把漢朝皇帝弄到身邊,他沒這個覺悟。

後來等想通的時候,曹操已把皇帝拿住了。

四世三公,門生天下的招牌,只能當霸主,當不了帝王!

君不見明末一個流落民間的朱三太子,搞得清政府好幾代不得安生。

只要朱三不死,“反清復明”這個政治招牌,就會永遠有吸引力。

劉備則更是不簡單。

有人說“漢室宗親”不是他政治招牌嗎?

如果這要算招牌,漢末的宗親千千萬萬,為何只有劉備成功,其他都成了炮灰?

因為只有劉備將“宗親”賦予了政治的含義,併成功將這面招牌扛了起來。

曹操說自己是漢相,劉備說他是漢賊。

曹操搞“令不臣”,劉備搞“清君側”。

所以劉備不管敗的有多慘,他都能重張旗鼓,因為他的政治招牌沒倒。

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一直要北伐,因為如果不打回中原,偏安巴蜀,這面政治招牌就不管用了。

“漢室”只有還於舊都,才是真正的漢室。


風昂青揚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勢力都忙於稱帝,稱王,諸如袁紹袁術兄弟,但是,實力上最強大,最有威望的曹操卻一直對漢獻帝俯首稱臣,直到自己生命到了最後也不敢謀朝篡位。

當時,曹操已經位極人臣,挾天子令諸候,漢獻帝只是淪為了一個傀儡,但是曹操卻一直沒有將其廢除,自己取而代之,這後人不時提出疑問,為什麼曹操不當皇帝那,他在怕什麼那?筆者認為可以用七個“害怕”,一個“讓”,來解析這個問題。

一,害怕重蹈刺史王芬篡逆的老路,事未成,敗露而自殺。

在曹操隱居鄉野期間,冀州刺史王芬,許攸等人便想廢掉靈帝,誅殺宦官,自立為王,由於曹操和許攸較為熟悉,因此就想拉攏賦閒在家的曹操,以確保政變成功。

曹操接到許攸的密函後,立即態度鮮明地拒絕了他們的邀請,曹操闡述自己的觀點,告誡他們說:“現在,東漢政權雖然腐敗無能,卻仍然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若以冀州一州之力來反抗漢庭,這豈不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曹操的苦口婆心沒有勸住他們,最後這些人的籌謀還未實施就夭折了,最後眾人死的死,逃的逃的,謀朝篡位成了一場鬧劇。

刺史王芬因篡逆未成,敗露自殺,使的曹操今後處事小心謹慎,不要向別人輕易表露自己的心機。

《三國志》: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

二,害怕像董卓一樣作為權臣,專政,亂政,以至於天怒人怨,身死人手

漢靈帝死後,何進和宦官勢力火拼,以致於雙方全部消亡殆盡,董卓趁機上位,控制漢庭,但是出身卑微的董卓,為了能夠提高的自己的聲望,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長立幼,殺死少帝,另立獻帝為帝。就這樣董卓挾天子,令諸候的時代就開始了,

《三國志》: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董卓專政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亂政,遷都長安,焚燬洛陽,殺戮百姓,偷盜皇帝陵墓。這一系列天怒人怨的的事全是董卓的“傑作”,董卓因此走向了不歸路,士族大臣,豪強諸侯紛紛群起而攻之,不到三年董卓就死於呂布之手。

董卓作為權臣,專政,亂政的行為以致於自己身死人手,也告誡後來的權臣曹操可以專政,不能亂政。

三,害怕像袁術一樣,稱帝之路成為窮途末路。

袁術作為一方諸侯,早早就有稱帝稱王的野心,袁術更是依丈傳國玉璽在壽春正式稱帝,當時,漢室雖然名存實亡,皇帝也只是一個擺設,但是,各路軍閥諸侯都有野心稱霸天下,都不願意寄人於籬下,此時的袁術稱帝,打破平衡,成為了眾矢之的,最終袁術眾叛親離,稱帝之路成為窮途末路。而後不久被曹操擊敗,憂鬱而終。

《三國志》:興平二年冬,天子敗於曹陽。術會群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眾莫敢對。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術嘿然不悅。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

袁術作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有勇氣去做皇帝,但卻沒有實力做的長久,這也是在無形的告誡曹操,皇帝不是誰都能做的。

四,害怕自己謀臣的反對,失去自己專政的根基。

荀彧雖然是曹操帳下最得力的幕僚,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作為士人,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愛國理念牢固,在感覺到曹操有稱帝稱王的野心後,就極力開始反對曹操。

曹操雖然愛才,但是他得知荀彧對他稱帝稱王表示反對後,就開始極力疏遠荀彧,當曹操領兵進軍的時候,荀彧在壽春留守,心懷歹意的曹操就命人給荀彧送去了一個空盒子,荀彧一看,當即就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這是在告訴他,這大漢朝已經氣數已盡,這裡沒有荀彧吃飯的地方了,荀彧長嘆一聲,即刻飲毒酒自盡,至此,荀彧死了,曹操也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荀彧之死,雖然沒有阻止曹操稱為魏王,但是曹操最終還是怕失去自己專政的根基,即謀臣的人心,沒有盲目的去稱帝。

五,害怕天下群臣,諸侯聯合起來對抗他。

曹操如果廢帝自立,外圍的各路諸侯便會聯合起來對抗他,如荊州的劉備,東吳的孫權等,遠的不說,就在稍早的時候,就有馬超和韓遂就領兵前來征討過曹操,而且還差點活捉曹操,使的曹操心有餘悸。


《三國志》: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在內廷裡。漢獻帝雖然軟弱,但是也不甘心受人擺弄,漢獻帝就積極聯合各方勢力,反對曹操,尤其是以董承為首的反曹勢力,多次想要剷除曹操,但最後都功虧一簣。

建安二十三年,漢庭大臣金煒和耿濟在許都發動了擁護漢室反對曹操的叛亂,同年,在鄴城還發生了“魏諷陰謀反曹事件”,使的曹操感受到了前所未來的壓力,以至於曹操基本放棄了稱帝的願望。

六,曹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自己盲目稱帝,會帶來萬劫不復的後果。

曹操在初登政壇時,以匡扶大漢江山為己任,併為此了付出了青春歲月,等到曹操壯年的時候,經歷了董卓專政,群雄逐鹿中原之後,他的理想便成了一個“願景”,隨後,曹操開始轉變,挾天子,令諸侯,隨著自己統一中原地區,曹操位極人臣,曹操逐漸產生了不臣不心。

隨著曹操逐步封王拜相,時機已經成熟,但這時候的曹操也已經年老體弱,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自己強行稱帝,必定會受到政敵和外部勢力的反對和攻擊,自己也有可能在晚年落個身死人手的下場。所以,年邁的曹操沒有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兵行險招”,盲目稱帝。

七,害怕自己名譽受損,並且自己雖無皇帝之實,但卻有皇帝之權,何必去給自己“招黑”。

曹操深知,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攜天子令諸侯,要比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如果自己貿然行動,就會和袁術這”傻小子”一樣身敗名裂。

曹操愛護自己的名譽就如同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他也希望自己名存千古,有個好的名聲。當東吳的孫權上書曹操,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室,自立為帝的時候,曹操斷然拒絕了之,並拿著孫權來書傳給群臣看,一向朝廷表忠心,二是證實自己也是一個要名譽的人。

《魏略》: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曹操在漢庭後期,掌握軍事大權,享受著天子出行的待遇,並且可以乘坐六駕金銀車出行,曹操雖然不是皇帝,但卻勝似皇帝,所以說曹操不會為了皇帝之位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給自己“招黑”。

除了上面的七個“害怕”以外,還有一個“讓”字能夠解釋曹操為什麼不做皇帝。

曹操效仿周文王,“讓”自己的兒子曹丕來當皇帝。

曹操堅持不稱帝,不做皇帝有兩個目的:

  1. 曹操愛惜自己的名譽,把自己從“謀朝篡位”,“逆臣”,這些“詞裡”切割出來,而把這些不好的稱謂留給自己的兒子,這個“鍋”由自己的兒子曹丕來背,身後罵名也由兒子來承受。

  2. 曹操堅持不稱帝實際上是為讓自己的兒子曹丕統一天下做準備,果不其然,曹丕在曹操死後不久,便取代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

總結:曹操登上政治舞臺到他病逝於洛陽,歷時四十七年,在這期間從一小吏坐到位極人臣的魏王,彰顯了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作為一個把持朝政數十載的權臣,卻始終不肯稱帝。這也是他與袁術袁紹等鼠目寸光之輩的天嚷之別。


向日葵愛歷史


趣談答案:曹操怕的是一旦自己當上皇帝之後,自己手中的漢獻帝劉協也就沒啥用了。

曹操為什麼不能當皇帝?

每一個人都喜歡當皇帝呀,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帝王,只要你當了皇帝,你就能夠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誰不願意?

可偏偏有這麼一個人非常特殊,他不但不願意當皇帝,甚至還制止臣子們讓自己當皇帝,他就是著名的曹操。

於是我們不由得懷疑起來了,曹操究竟在想什麼?好端端的放著皇帝的位子不當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看一看曹操手中有誰,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叫做漢獻帝劉協。

我們不妨退一步來想想,如果曹操當上了皇帝,那麼漢獻帝劉協是什麼?是太上皇嗎?

好,即便漢獻帝劉協不是太上皇,直接被曹操給整死了,那麼這個時候天底下是曹操當皇帝,而不是漢獻帝劉協當皇帝,曹操的正統性不能夠保證的前提之下,又如何制止其他人當皇帝呢?

如果這句話講起來很費勁的話,我們不妨舉個例子,既然曹操都能當皇帝,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能當皇帝?孫權為什麼不能當皇帝,袁術袁表為什麼不能當皇帝?

如果這些人都能夠當皇帝,並且都當了皇帝,那麼這個時候的曹操地位和在曹操手中的漢獻帝劉協又有何用?自己當初費盡一切的努力,把漢獻帝劉協給撈到手裡,就是撈一塊廢鐵嗎?

曹丕當皇帝之後的變化

首先我們無法做出結論,也無法去證明曹丕當皇帝究竟是對還是錯,但是我們能夠得出一個非常有趣的點,那就是曹丕當皇帝之後,天下就亂了套了。

曹丕已經當上了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地位和價值就已經沒有了,緊隨其後孫權也就當了皇帝,劉備也就當了皇帝。

於是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曹操敢稱帝,天底下就會有很多個皇帝,而曹操不敢稱帝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忌憚曹操手中的漢獻帝劉協,也都不敢去稱皇帝。

而在曹操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統一大北方,他急需要漢獻帝劉協這樣的一個名號來幫助自己拉攏一些殘餘勢力,所以這個時候的曹操一直在努力的剋制自己的慾望,讓漢獻帝劉協當皇帝。

如果在一開始的時候,曹操直接當皇帝的話,漢獻帝劉協死不死先放在一邊,最起碼天底下會蹦出好多個小皇帝,而且他們對於帝王權力的嚮往將會無窮盡的迸發。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之所以曹操不當皇帝,因為他是真聰明人,他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他也是擁有超高政治手段的人,曹操稱帝是在其死後。

因為他很明白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自己當皇帝不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痛快!不到皇帝,他是有種種顧忌的:

1、社會階層不允許:

曹操本身就不是望族,而且他的出身被大多數的名門望族看不起,而且當時是一個士族政治的社會,大多數的士族還是很支持漢室王朝的。與其冒險,不如把握實權重要。

2、怕孫權和劉備聯盟:

當時,狡猾的孫權給曹操建議,讓曹操廢掉漢室自己當皇帝,明面上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而曹操很明白,一旦孫權和劉備暗中達成某種協議從而結盟,對他來說,會造成腹背受敵的局面。

3、年齡不允許:

此時的曹操已經六十五歲了,所謂歲月不饒人。與其折騰不如,給子孫創造機會,所以,他把稱帝機會留給了自己兒子曹丕。由於老爹的創造出的這些條件,所以曹丕真正的做到了籠絡士族政治。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史稱魏文帝。曹操也完成了稱帝的道路,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綜上所述,曹操是個真聰明人!


從小愛歷史


曹操生前差一步就稱帝了,只是沒來得及,就病逝了,最後一步是曹丕走出來的。

我們先理一理曹操為自己制定的稱帝流程。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下詔,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如漢丞相蕭何故事。意思是在命令在曹操拜見的時候,司儀只准叫他的官職,不準叫名字;曹操入朝見到皇帝時,可以佩劍穿鞋上殿,遵照漢初丞相蕭何的先例。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把冀州屬下的十個郡作為他的封地,准許他建魏國,加九錫,定國都於鄴城,同時曹操仍繼續擔任丞相,兼任冀州牧。魏朝廷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魏朝廷已架空大漢朝廷。曹家王子皆為列侯。這時曹操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其他職位如丞相、冀州牧不變,至此,曹操與皇帝只有一階之差。

建安二十二年,漢獻帝下詔曹操使用天子儀仗,設天子旌旗,出入時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都使用天子禮儀。

以上可以看出,曹操為自己制定了稱帝的流程:封魏公、加九錫、封魏王、漢天子禪位(稱帝)。就差最後禪位了。這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建安二十三年,耿紀等政變、劉備進軍陽平關、侯音起事;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佔領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北伐曹魏,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同年,陳群等人勸曹操稱帝,曹操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說,即使代漢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稱帝,而是像周文一樣,讓自己的兒子去做皇帝。

當然,曹操不稱帝,也有身體原因,曹操的頭痛症已經到晚期了,預感到自己的壽命。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他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


朱君看史


曹操之所以甘當權臣也不做皇帝,不是不敢而是不能。為什麼不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曹操的祖上世代做漢朝官僚,食漢祿自當思忠君報國。因此即便是曹操想要代漢自立,也要顧忌到家族的名譽。

其次,曹操雖為權臣,但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卻是掃平群雄安定天下。位極人臣的曹操曾經說過:孤願以漢將軍之號刻於墓碑之上,於願足矣。曹操這話是否口不應心不重要,但它足以表明曹操並無纂漢自立之心。對於曹操這樣的漢臣來說,他所揹負的道義負擔還是很重的,他還是得顧及到自己的名譽。反觀其子曹丕就沒有那麼多道義負擔了,故而曹丕能代漢自立曹操卻不能這樣做!

最後漢未的形勢也不允許曹操代漢自立,這主要是因為曹操不能授人以柄,自己主動爬到風口浪尖上,成為反對派勢力竟相攻擊的靶子!此外如果曹操能稱帝,那麼漢室宗親劉備當然就更能稱帝了,而孫權當然也會當仁不讓,即便不稱帝也會稱王。

如此一來曹操苦心經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會因此而化為烏有!到了那時曹操若再想討伐孫劉,便不能再借用漢朝中央的名義,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因其光明正大而爭取天下人的支持了!而且一旦三國鼎立,將會出現曹、劉、孫三家因名位相當而分庭抗禮的局面!屆時曹操再要對孫劉用兵,便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這對佔據著政治優勢的曹操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曹操才會對那些勸他代漢自立的人說:“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曹操沒有稱帝是正確的!因為正是在東漢朝廷這個合法的外衣的掩護下,曹操才能逐漸掃平北方群雄,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八的地盤。倘若曹操也像袁術那樣悍然纂漢自立,早就成了眾矢之的,恐怕他也就沒有了掃平北方群雄的可能了!


北疆同心


我建議從曹操自己本人的著作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有關於他的故事傳說,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可謂洋洋大觀,看都看不完。 可是如果我們想了解他本人的思想來解答這個問題,其實研究一本書就夠了,那就是中華書局的這本《曹操集》。

中華書局簡體字版的《曹操集》

《曹操集》中的作品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我會從每個部分中找到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維度。


第一部分是作為詩人的曹操,收錄了傳世(有幾首作者還待存疑考證)的近二十首四言和五言詩。讀完所有的詩,我能感受到能寫出這樣詩歌的曹操,一定是具備了豁達的心胸和寬廣的視野,對戰亂中百姓痛苦的深度理解,對“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太平盛世極度嚮往,對“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這樣現象的切齒痛恨。


第二部分是作為政治家的曹操,收錄在了散落在史書和其他古籍中的曹操文章共三卷,幾乎都是書信,奏表,政令,軍令,表彰,序等短小精悍的實用文章。《卷二》中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是他的自己寫的一部微型自傳。在這部微型自傳中,有三個地方特別引起了我的興趣,很好地說明了曹操為什麼對做皇帝不敢興趣。


1、年輕時,他的志向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所以他在濟南期間,雷厲風行,敢直接與違法的太監對抗,絲毫不計後果。


2、中年時,他的志向是”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所以他將一個個企圖自立為禍國家的諸侯剷除,如果他不做這些事,“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3、到了晚年,“身為宰相,人臣之貴極,意望已過矣”,他以戰國時樂毅不願圖謀燕王,秦國時蒙恬臨死也不願背叛秦王為例,”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第三部分是從《孫子》十家注中抽取出來的曹操注。歷代給《孫子》做注者其實大多數沒有實戰經驗。曹操就不同了,他大半生都是在征戰中度過,而且親自指揮過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大規模戰役。 他的軍事經歷,眼界和格局要比其他注家豐富和開闊許多。所以讀他的注有一種特別過癮的感覺,因為這是一位頂級實踐者給頂級理論家寫的說明書。曹操對《孫子》的最大評價是”審計重舉,明畫深圖“,意思是周密思考,慎重行動,謀劃明確而深刻。其實,曹操本人就具備這樣強大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行動力,退一萬步來說,他不會不懂得在當時的情況下,直接取代漢室的巨大戰略風險。


總而言之,從曹操的性情(從他的詩作來看)、志向(從他的文集來看)和戰略能力(從他為《孫子》做注來看)這三個方面綜合起來,他不當皇帝是必然的。


一點研究


太監:陛下。

曹操:嗯?你叫我啥?

太監:陛下。

曹操:歐呦呦呦呦,爽,再叫一遍。

太監:陛下、陛下、陛下。

曹操:唔呼呼呼呼,爽死了。

太監:陛下,微臣。。。

曹操:噓,私下裡叫叫就行了,可別出去亂說啊,不然小丁丁給你揪下來。

太監:陛下又開玩笑,微臣早就沒有那東西了。

曹操:說的也是,說正事兒吧。

太監:啟奏陛下。。。

曹操:以後休要如此稱呼,還是喊丞相吧。

太監:可是你本來就是陛下呀!

曹操:我造反了?啥時候的事兒?我怎麼不知道。

太監:是您的兒子給您追封的。

曹操:哈哈,哈,咳,大膽逆子,嘿嘿,嘿,好不曉事的東西,噗,咳,不是說好要忠於漢室的嗎!咳,咳,那個,那個,我的諡號是啥?

太監:魏武帝。

曹操:哈哈,咳,咳,嘿嘿嘿,咳,好,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太監:陛下,臣有事。。。

曹操:退下!

太監:是。

曹操:魏武帝!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