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715457390177张建军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被提起,是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曹操的粉丝是何其之多,很多人都把他视为男神级别的存在。当然,一部三国演义也让很多人憎恨曹操,国贼一般的存在。

借用一句话表达我心中的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确实,后期的三国鼎立,说实在的并不严谨。魏国之于吴国和蜀国实力要强劲的多,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或是幅员之辽阔。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曹操打下的基础。那么,他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当皇帝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从易中天先生的品读中,我们能够发现,曹孟德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将士,至少他年轻时候是的。他有一腔热血,兴复汉室也曾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很多时候也很矛盾

2.谋士毛玠为他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让他享尽了政策红利。尊奉天子用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为曹操招来了众多人才贤士,这些人当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是为汉室而来,是为皇帝而来。如果自己改朝换代,他也怕失去了民心,引起天下人才的不满。

3.朝廷大臣的反对,这里我们都知道的贤臣荀彧,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老臣都是供奉汉室忠于汉献帝的,曹操想要称帝也要考虑这些人的感受,贸然从事只会适得其反。

4.曹操认为,一旦他自己称帝,天下便会多出几个皇帝。刘备早有称帝之心,更何况一直以“皇叔”自居。孙权也会称帝,到那个时候曹操自己就是那个出头鸟,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军事干预,自己将会处于两难的处境,就像是似曾相识的赤壁之战,所以这也是他所担心的。

5.当然,还有一点,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曹操在世时,一直在打压士族阶级。当时社会的门阀士族,绝对是拥有很多社会话语权的,就相当于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团。

而曹操深知这些士族阶级的厉害,所以一边重用他们,一边打压他们,搞得这些人十分痛苦。而这些人便抓住曹操称帝的想法,以期望达到自己的政治利益,双方的利益不能得到交换,所以称帝一事曹操在世时无法实现。

而到了曹丕时代,曹丕为了皇帝位置,与士族门阀交换利益,通过官员的任免权利以换得士族阶级对于自己称帝的支持。而结果我们显而易见,由于过于放纵士族门阀阶级,曹魏政权很轻松的过渡到了司马政权,曹魏就此跌落了政治神坛,司马家族开始绽放!



历史及格线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当皇帝,但是也和皇帝差不多。他在朝中只是个丞相,但是连天子都怕他,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曹操也想过称帝当皇上,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这么做。曹操的确很怕,同时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一个徒有其表的皇帝不是曹操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大汉疆土还处于分裂状态,他想一统天下之后再称帝当皇帝也不迟,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三国演义》中,称霸江南的袁术在群雄争霸之中率先称帝,结果引来了各路诸侯的讨伐。因为大汉朝廷虽然徒有虚名,但是天下仍然是大汉的,大汉仍是民心所向。

袁术逆天而行没有看清时局,结果一败涂地,不仅自己客死异乡,还烙下个窃国贼的骂名,这对曹操来说简直就是历历在目,他怎么会步袁术的后尘呢?

第二,曹操不称帝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虽然没有称帝,但挟天子令诸侯掌握天下政策的主动权,可以借皇帝之手来号令天下。

各路群雄对他挟天子假传圣旨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圣旨毕竟是天子所传达的,诸侯们必须要听,如果哪个诸侯不听曹操让天子传达的命令,就等于背叛大汉朝廷。届时就会被其他诸侯所孤立,把自己摆在了危险的境地。

就凭这一点来看,大汉王朝的余威还是很强的。曹操是聪明人他也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没敢称帝。

第三,曹操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认为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自己必定能够完成。虽然赤壁之败打烂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但是曹操的实力还是在三国里面最强大。

他认为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他,等到自己统一天下之后在称帝,才是实至名归的皇帝,如果自己没有那个实力一统天下,就算现在称帝那也会被刘备,孙权等人所灭。

第四,如果曹操登基称帝,那么就等于率先不承认江山还是大汉的。刘备与孙权可能也会随曹操之后相继称帝。

这样一来,曹操掌中的大汉天子将随之变得一文不值,以后再也不能以天子的名义给他们下达皇帝诏书。因为到那时大家都不承认大汉朝廷,都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曹操也就等于和其他两位平起平坐,这个道理曹操是再明白不过了。我想这也是曹操迟迟不愿称帝的最大原因。


晨汐看历史


曹操终身不敢称帝,因为他一称帝,“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招牌就倒了。

什么是招牌?

张角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曹操曰:奉天子以令不臣。

刘备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孙权曰: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不要以为随便说句话就能当政治招牌。

张角十年努力,教众几十万,政治招牌才算孵化成功。

曹操依靠父辈在积累的人脉,才能又出众,打出一片天地,将汉家皇帝收拢过来,才算立住了脚。

陈登孔融都是刘备脑残粉,但最终还是跟着曹老板,因为有汉帝的地方才是中央。

曹操很明白这一点,因此孙权劝他称帝,他说“是儿欲使吾炉火上耶!”

曹操刚有个称王的念头,老臣荀彧就和他翻脸了。

等到曹丕不再打汉室招牌,而是靠“九品中正制”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家代汉称帝的支持,才敢建国称帝。

孙权比较矛盾。

他手里没皇帝,打不了“汉帝”的招牌。

孙策当年想偷袭许昌把皇帝抢过来,但最终失败了。

孙权也不姓刘,干脆直接制定出“鼎足江东”的招牌。

这个招牌就很灵活了。

曹操强大的时候,他跟刘备一起抗曹。

刘备强大的时候,他又串通曹操一起抗刘。

人家定制的招牌就是“以观天下之衅”,纵横捭阖,保存自己才是王道。

这个招牌虽然灵活,但含金量毕竟不足,所以孙权在魏蜀吴里面最后称帝。

袁绍为啥失败?

因为招牌不明确。

袁绍最早想当反贼,立刘虞做皇帝对抗中央,结果没弄成。属下劝他当忠臣把汉朝皇帝弄到身边,他没这个觉悟。

后来等想通的时候,曹操已把皇帝拿住了。

四世三公,门生天下的招牌,只能当霸主,当不了帝王!

君不见明末一个流落民间的朱三太子,搞得清政府好几代不得安生。

只要朱三不死,“反清复明”这个政治招牌,就会永远有吸引力。

刘备则更是不简单。

有人说“汉室宗亲”不是他政治招牌吗?

如果这要算招牌,汉末的宗亲千千万万,为何只有刘备成功,其他都成了炮灰?

因为只有刘备将“宗亲”赋予了政治的含义,并成功将这面招牌扛了起来。

曹操说自己是汉相,刘备说他是汉贼。

曹操搞“令不臣”,刘备搞“清君侧”。

所以刘备不管败的有多惨,他都能重张旗鼓,因为他的政治招牌没倒。

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一直要北伐,因为如果不打回中原,偏安巴蜀,这面政治招牌就不管用了。

“汉室”只有还于旧都,才是真正的汉室。


风昂青扬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势力都忙于称帝,称王,诸如袁绍袁术兄弟,但是,实力上最强大,最有威望的曹操却一直对汉献帝俯首称臣,直到自己生命到了最后也不敢谋朝篡位。

当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挟天子令诸候,汉献帝只是沦为了一个傀儡,但是曹操却一直没有将其废除,自己取而代之,这后人不时提出疑问,为什么曹操不当皇帝那,他在怕什么那?笔者认为可以用七个“害怕”,一个“让”,来解析这个问题。

一,害怕重蹈刺史王芬篡逆的老路,事未成,败露而自杀。

在曹操隐居乡野期间,冀州刺史王芬,许攸等人便想废掉灵帝,诛杀宦官,自立为王,由于曹操和许攸较为熟悉,因此就想拉拢赋闲在家的曹操,以确保政变成功。

曹操接到许攸的密函后,立即态度鲜明地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曹操阐述自己的观点,告诫他们说:“现在,东汉政权虽然腐败无能,却仍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若以冀州一州之力来反抗汉庭,这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曹操的苦口婆心没有劝住他们,最后这些人的筹谋还未实施就夭折了,最后众人死的死,逃的逃的,谋朝篡位成了一场闹剧。

刺史王芬因篡逆未成,败露自杀,使的曹操今后处事小心谨慎,不要向别人轻易表露自己的心机。

《三国志》: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

二,害怕像董卓一样作为权臣,专政,乱政,以至于天怒人怨,身死人手

汉灵帝死后,何进和宦官势力火拼,以致于双方全部消亡殆尽,董卓趁机上位,控制汉庭,但是出身卑微的董卓,为了能够提高的自己的声望,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长立幼,杀死少帝,另立献帝为帝。就这样董卓挟天子,令诸候的时代就开始了,

《三国志》: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董卓专政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乱政,迁都长安,焚毁洛阳,杀戮百姓,偷盗皇帝陵墓。这一系列天怒人怨的的事全是董卓的“杰作”,董卓因此走向了不归路,士族大臣,豪强诸侯纷纷群起而攻之,不到三年董卓就死于吕布之手。

董卓作为权臣,专政,乱政的行为以致于自己身死人手,也告诫后来的权臣曹操可以专政,不能乱政。

三,害怕像袁术一样,称帝之路成为穷途末路。

袁术作为一方诸侯,早早就有称帝称王的野心,袁术更是依丈传国玉玺在寿春正式称帝,当时,汉室虽然名存实亡,皇帝也只是一个摆设,但是,各路军阀诸侯都有野心称霸天下,都不愿意寄人于篱下,此时的袁术称帝,打破平衡,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袁术众叛亲离,称帝之路成为穷途末路。而后不久被曹操击败,忧郁而终。

《三国志》: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嘿然不悦。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

袁术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有勇气去做皇帝,但却没有实力做的长久,这也是在无形的告诫曹操,皇帝不是谁都能做的。

四,害怕自己谋臣的反对,失去自己专政的根基。

荀彧虽然是曹操帐下最得力的幕僚,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作为士人,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理念牢固,在感觉到曹操有称帝称王的野心后,就极力开始反对曹操。

曹操虽然爱才,但是他得知荀彧对他称帝称王表示反对后,就开始极力疏远荀彧,当曹操领兵进军的时候,荀彧在寿春留守,心怀歹意的曹操就命人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一看,当即就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这是在告诉他,这大汉朝已经气数已尽,这里没有荀彧吃饭的地方了,荀彧长叹一声,即刻饮毒酒自尽,至此,荀彧死了,曹操也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荀彧之死,虽然没有阻止曹操称为魏王,但是曹操最终还是怕失去自己专政的根基,即谋臣的人心,没有盲目的去称帝。

五,害怕天下群臣,诸侯联合起来对抗他。

曹操如果废帝自立,外围的各路诸侯便会联合起来对抗他,如荆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远的不说,就在稍早的时候,就有马超和韩遂就领兵前来征讨过曹操,而且还差点活捉曹操,使的曹操心有余悸。


《三国志》: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在内廷里。汉献帝虽然软弱,但是也不甘心受人摆弄,汉献帝就积极联合各方势力,反对曹操,尤其是以董承为首的反曹势力,多次想要铲除曹操,但最后都功亏一篑。

建安二十三年,汉庭大臣金炜和耿济在许都发动了拥护汉室反对曹操的叛乱,同年,在邺城还发生了“魏讽阴谋反曹事件”,使的曹操感受到了前所未来的压力,以至于曹操基本放弃了称帝的愿望。

六,曹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自己盲目称帝,会带来万劫不复的后果。

曹操在初登政坛时,以匡扶大汉江山为己任,并为此了付出了青春岁月,等到曹操壮年的时候,经历了董卓专政,群雄逐鹿中原之后,他的理想便成了一个“愿景”,随后,曹操开始转变,挟天子,令诸侯,随着自己统一中原地区,曹操位极人臣,曹操逐渐产生了不臣不心。

随着曹操逐步封王拜相,时机已经成熟,但这时候的曹操也已经年老体弱,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自己强行称帝,必定会受到政敌和外部势力的反对和攻击,自己也有可能在晚年落个身死人手的下场。所以,年迈的曹操没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兵行险招”,盲目称帝。

七,害怕自己名誉受损,并且自己虽无皇帝之实,但却有皇帝之权,何必去给自己“招黑”。

曹操深知,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携天子令诸侯,要比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如果自己贸然行动,就会和袁术这”傻小子”一样身败名裂。

曹操爱护自己的名誉就如同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他也希望自己名存千古,有个好的名声。当东吴的孙权上书曹操,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室,自立为帝的时候,曹操断然拒绝了之,并拿着孙权来书传给群臣看,一向朝廷表忠心,二是证实自己也是一个要名誉的人。

《魏略》: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曹操在汉庭后期,掌握军事大权,享受着天子出行的待遇,并且可以乘坐六驾金银车出行,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却胜似皇帝,所以说曹操不会为了皇帝之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招黑”。

除了上面的七个“害怕”以外,还有一个“让”字能够解释曹操为什么不做皇帝。

曹操效仿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曹丕来当皇帝。

曹操坚持不称帝,不做皇帝有两个目的:

  1. 曹操爱惜自己的名誉,把自己从“谋朝篡位”,“逆臣”,这些“词里”切割出来,而把这些不好的称谓留给自己的儿子,这个“锅”由自己的儿子曹丕来背,身后骂名也由儿子来承受。

  2. 曹操坚持不称帝实际上是为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统一天下做准备,果不其然,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便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总结:曹操登上政治舞台到他病逝于洛阳,历时四十七年,在这期间从一小吏坐到位极人臣的魏王,彰显了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作为一个把持朝政数十载的权臣,却始终不肯称帝。这也是他与袁术袁绍等鼠目寸光之辈的天嚷之别。


向日葵爱历史


趣谈答案:曹操怕的是一旦自己当上皇帝之后,自己手中的汉献帝刘协也就没啥用了。

曹操为什么不能当皇帝?

每一个人都喜欢当皇帝呀,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帝王,只要你当了皇帝,你就能够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谁不愿意?

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非常特殊,他不但不愿意当皇帝,甚至还制止臣子们让自己当皇帝,他就是著名的曹操。

于是我们不由得怀疑起来了,曹操究竟在想什么?好端端的放着皇帝的位子不当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看一看曹操手中有谁,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物叫做汉献帝刘协。

我们不妨退一步来想想,如果曹操当上了皇帝,那么汉献帝刘协是什么?是太上皇吗?

好,即便汉献帝刘协不是太上皇,直接被曹操给整死了,那么这个时候天底下是曹操当皇帝,而不是汉献帝刘协当皇帝,曹操的正统性不能够保证的前提之下,又如何制止其他人当皇帝呢?

如果这句话讲起来很费劲的话,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既然曹操都能当皇帝,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孙权为什么不能当皇帝,袁术袁表为什么不能当皇帝?

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当皇帝,并且都当了皇帝,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地位和在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刘协又有何用?自己当初费尽一切的努力,把汉献帝刘协给捞到手里,就是捞一块废铁吗?

曹丕当皇帝之后的变化

首先我们无法做出结论,也无法去证明曹丕当皇帝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点,那就是曹丕当皇帝之后,天下就乱了套了。

曹丕已经当上了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地位和价值就已经没有了,紧随其后孙权也就当了皇帝,刘备也就当了皇帝。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曹操敢称帝,天底下就会有很多个皇帝,而曹操不敢称帝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忌惮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刘协,也都不敢去称皇帝。

而在曹操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统一大北方,他急需要汉献帝刘协这样的一个名号来帮助自己拉拢一些残余势力,所以这个时候的曹操一直在努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让汉献帝刘协当皇帝。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曹操直接当皇帝的话,汉献帝刘协死不死先放在一边,最起码天底下会蹦出好多个小皇帝,而且他们对于帝王权力的向往将会无穷尽的迸发。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之所以曹操不当皇帝,因为他是真聪明人,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他也是拥有超高政治手段的人,曹操称帝是在其死后。

因为他很明白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自己当皇帝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痛快!不到皇帝,他是有种种顾忌的:

1、社会阶层不允许:

曹操本身就不是望族,而且他的出身被大多数的名门望族看不起,而且当时是一个士族政治的社会,大多数的士族还是很支持汉室王朝的。与其冒险,不如把握实权重要。

2、怕孙权和刘备联盟:

当时,狡猾的孙权给曹操建议,让曹操废掉汉室自己当皇帝,明面上为了获得曹操的信任,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曹操很明白,一旦孙权和刘备暗中达成某种协议从而结盟,对他来说,会造成腹背受敌的局面。

3、年龄不允许:

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五岁了,所谓岁月不饶人。与其折腾不如,给子孙创造机会,所以,他把称帝机会留给了自己儿子曹丕。由于老爹的创造出的这些条件,所以曹丕真正的做到了笼络士族政治。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称帝,改元黄初,史称魏文帝。曹操也完成了称帝的道路,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综上所述,曹操是个真聪明人!


从小爱历史


曹操生前差一步就称帝了,只是没来得及,就病逝了,最后一步是曹丕走出来的。

我们先理一理曹操为自己制定的称帝流程。

建安十七年,汉献帝下诏,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如汉丞相萧何故事。意思是在命令在曹操拜见的时候,司仪只准叫他的官职,不准叫名字;曹操入朝见到皇帝时,可以佩剑穿鞋上殿,遵照汉初丞相萧何的先例。

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把冀州属下的十个郡作为他的封地,准许他建魏国,加九锡,定国都于邺城,同时曹操仍继续担任丞相,兼任冀州牧。魏朝廷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魏朝廷已架空大汉朝廷。曹家王子皆为列侯。这时曹操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其他职位如丞相、冀州牧不变,至此,曹操与皇帝只有一阶之差。

建安二十二年,汉献帝下诏曹操使用天子仪仗,设天子旌旗,出入时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都使用天子礼仪。

以上可以看出,曹操为自己制定了称帝的流程:封魏公、加九锡、封魏王、汉天子禅位(称帝)。就差最后禅位了。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建安二十三年,耿纪等政变、刘备进军阳平关、侯音起事;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称汉中王,关羽北伐曹魏,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同年,陈群等人劝曹操称帝,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即使代汉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也不称帝,而是像周文一样,让自己的儿子去做皇帝。

当然,曹操不称帝,也有身体原因,曹操的头痛症已经到晚期了,预感到自己的寿命。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他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


朱君看史


曹操之所以甘当权臣也不做皇帝,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为什么不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曹操的祖上世代做汉朝官僚,食汉禄自当思忠君报国。因此即便是曹操想要代汉自立,也要顾忌到家族的名誉。

其次,曹操虽为权臣,但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却是扫平群雄安定天下。位极人臣的曹操曾经说过:孤愿以汉将军之号刻于墓碑之上,于愿足矣。曹操这话是否口不应心不重要,但它足以表明曹操并无纂汉自立之心。对于曹操这样的汉臣来说,他所背负的道义负担还是很重的,他还是得顾及到自己的名誉。反观其子曹丕就没有那么多道义负担了,故而曹丕能代汉自立曹操却不能这样做!

最后汉未的形势也不允许曹操代汉自立,这主要是因为曹操不能授人以柄,自己主动爬到风口浪尖上,成为反对派势力竟相攻击的靶子!此外如果曹操能称帝,那么汉室宗亲刘备当然就更能称帝了,而孙权当然也会当仁不让,即便不称帝也会称王。

如此一来曹操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会因此而化为乌有!到了那时曹操若再想讨伐孙刘,便不能再借用汉朝中央的名义,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因其光明正大而争取天下人的支持了!而且一旦三国鼎立,将会出现曹、刘、孙三家因名位相当而分庭抗礼的局面!届时曹操再要对孙刘用兵,便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这对占据着政治优势的曹操是没有好处的!

因此曹操才会对那些劝他代汉自立的人说:“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没有称帝是正确的!因为正是在东汉朝廷这个合法的外衣的掩护下,曹操才能逐渐扫平北方群雄,占据了天下十分之七、八的地盘。倘若曹操也像袁术那样悍然纂汉自立,早就成了众矢之的,恐怕他也就没有了扫平北方群雄的可能了!


北疆同心


我建议从曹操自己本人的著作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有关于他的故事传说,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可谓洋洋大观,看都看不完。 可是如果我们想了解他本人的思想来解答这个问题,其实研究一本书就够了,那就是中华书局的这本《曹操集》。

中华书局简体字版的《曹操集》

《曹操集》中的作品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我会从每个部分中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一部分是作为诗人的曹操,收录了传世(有几首作者还待存疑考证)的近二十首四言和五言诗。读完所有的诗,我能感受到能写出这样诗歌的曹操,一定是具备了豁达的心胸和宽广的视野,对战乱中百姓痛苦的深度理解,对“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的太平盛世极度向往,对“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样现象的切齿痛恨。


第二部分是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收录在了散落在史书和其他古籍中的曹操文章共三卷,几乎都是书信,奏表,政令,军令,表彰,序等短小精悍的实用文章。《卷二》中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就是他的自己写的一部微型自传。在这部微型自传中,有三个地方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很好地说明了曹操为什么对做皇帝不敢兴趣。


1、年轻时,他的志向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所以他在济南期间,雷厉风行,敢直接与违法的太监对抗,丝毫不计后果。


2、中年时,他的志向是”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所以他将一个个企图自立为祸国家的诸侯铲除,如果他不做这些事,“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3、到了晚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极,意望已过矣”,他以战国时乐毅不愿图谋燕王,秦国时蒙恬临死也不愿背叛秦王为例,”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第三部分是从《孙子》十家注中抽取出来的曹操注。历代给《孙子》做注者其实大多数没有实战经验。曹操就不同了,他大半生都是在征战中度过,而且亲自指挥过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大规模战役。 他的军事经历,眼界和格局要比其他注家丰富和开阔许多。所以读他的注有一种特别过瘾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位顶级实践者给顶级理论家写的说明书。曹操对《孙子》的最大评价是”审计重举,明画深图“,意思是周密思考,慎重行动,谋划明确而深刻。其实,曹操本人就具备这样强大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行动力,退一万步来说,他不会不懂得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取代汉室的巨大战略风险。


总而言之,从曹操的性情(从他的诗作来看)、志向(从他的文集来看)和战略能力(从他为《孙子》做注来看)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他不当皇帝是必然的。


一点研究


太监:陛下。

曹操:嗯?你叫我啥?

太监:陛下。

曹操:欧呦呦呦呦,爽,再叫一遍。

太监:陛下、陛下、陛下。

曹操:唔呼呼呼呼,爽死了。

太监:陛下,微臣。。。

曹操:嘘,私下里叫叫就行了,可别出去乱说啊,不然小丁丁给你揪下来。

太监:陛下又开玩笑,微臣早就没有那东西了。

曹操:说的也是,说正事儿吧。

太监:启奏陛下。。。

曹操:以后休要如此称呼,还是喊丞相吧。

太监:可是你本来就是陛下呀!

曹操:我造反了?啥时候的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太监:是您的儿子给您追封的。

曹操:哈哈,哈,咳,大胆逆子,嘿嘿,嘿,好不晓事的东西,噗,咳,不是说好要忠于汉室的吗!咳,咳,那个,那个,我的谥号是啥?

太监:魏武帝。

曹操:哈哈,咳,咳,嘿嘿嘿,咳,好,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太监:陛下,臣有事。。。

曹操:退下!

太监:是。

曹操:魏武帝!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