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孙权,刘备为什么可以在三国成功呢?

红红火火讲历史


曹操有块金字招牌

不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大汉中央政府牢牢掌握在曹操手里是个不争的事实。曹操无论做什么事,或是发动战争,他都可以利用这个金字招牌发号施令,建立自己正义、权威的形象。反观孙刘二人,只能被动挨打,偏安一隅。

孙权

孙权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有基业传承的,但传承江南先天就不如中原有优势,加上没有特别突出的武将领战,和刘备结盟又貌合神离,所以才让曹操占尽优势。

刘备金字招牌

刘备是汉朝刘家的后裔,但是因为皇族分支大,到刘备这个时候,就已经和皇族沾不上边了,当时刘备因为剿灭黄巾起义有功上殿的时候,汉献帝让人查家谱,发现刘备是比汉献帝高一辈的,所以人称刘皇叔


小缪简单说


“人尽其才万事兴”,曹操、孙权、刘备教我们的“用人之道”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苍凉的歌声萦绕耳畔,让我们荡气回肠。而比歌声更加荡气回肠的是三国的历史故事,是故事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超世之杰”-曹操;“义心昭烈”-刘备;“坐断东南”-孙权

东汉末年——一个民不聊生、战乱四起的时代;一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乱世。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依靠着各自的优势,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共同缔造了三国这段群星闪耀、异彩纷呈的历史。

往事越千年,当今天我们一起回首再看三国,心中不禁有所疑问:为何曹、孙、刘三人能从东汉末年的诸侯争霸中崛起呢?

失败者总是相似,成功者却各有不同。

曹操、孙权、刘备因为出身不同、身份不同、环境不同所以成功的原因也各具特色,就如同诸葛亮在《隆中对》所分析的那样。

比如曹操,曹操能够在三人中率先脱颖而出,击败强大的袁绍,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其他诸侯都在忙着扩大地盘的时候,曹操率先将名不副实的东汉天子迎奉在身边,从此拥有了“政治正确”的尚方宝剑,诸侯反对曹操就成了反对天子,反过来曹操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在看孙权,孙权并不是基业的开创者。在他之前,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已经在江东地区为他开创了一份基业。但难得是孙权能够将这份基业保住并且发扬光大,霸业最终成了帝业。这不得不得益于,在孙权接班时正好适逢曹袁两家在官渡激战正酣,北方势力暂时无暇南下,江东的孙氏政权有了安全的发展空间。等到赤壁大战前孙权已经占据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依据天险坐观天下成败。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发展的道路最为曲折,在前期不断地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是在经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进行战略规划后,刘备善于抓住时机,在赤壁之战曹、孙俩家都无力阻碍自己时,率兵拿下荆州和益州,凭借自己“汉室皇叔”的政治名片,打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帜,招揽人心,占尽人和。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曹操、刘备、孙权的成功原因其实有很多,但我认为他们三人只能够成为那段历史的选择,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们“会用人”。

“会用人”其实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人可用,否则赶上那些“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他们三个再“长袖善舞”,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三国时期是这样的时代吗?

不是!而且恰恰相反,三国时代的“人力资源市场”不仅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反倒是出现了“奇能异士产量井喷”、“同行业竞争激烈”“人才跳槽、流失严重”的惨烈景象。直可以与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所媲美。

在三国时期有吕布、马超、许褚这样万夫不敌的猛将;

有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这样明镜止水的顶尖战略家;

有庞统、郭嘉、贾诩、法正、程昱、许攸等这样智计百出的谋士;

有鲁肃、费祎、陈群、魏咨这样纵横捭阖的外交家;

有荀彧、杨仪、顾雍、刘烨这样的内政达人;

也有左慈、管辂、于吉这样的旁门术士;

也有阮籍、嵇康、曹植这样的文艺青年;

张仲景、华佗精通医道;

杨修、张松能言善辩。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可谓是应有尽有,不要说“得卧龙凤雏即可安天下”,其实三国时候顶尖的人才又何止诸葛亮和庞统二人而已。其实只要能够人尽其才,诸侯们可以说都有机会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称霸一方。

但事实上,“举贤任能”四个字开来真的是知易行难,三国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也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他们也最终都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们三个是不是真的都会用人?

他们都是如何用人?又有那些特点?

他们的用人之道又是如何帮助他们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呢?

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也许并不是最早认识到人才重要性的人,但却是三国时期最早颁布文件公开求贤的人。他所领导和开创的曹魏政权确实最早因为人才优势而得利的一方。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这样评价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也就是说陈寿认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并且最终成就霸业的原因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其实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由于受东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影响,汉末诸侯用人也采取了“举孝廉”的方式,以袁绍、刘表等为首:“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他们非贤达名流不用。

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由于孝廉取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了他们手下的人才良莠不齐,多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之辈。

而曹操却正好相反,他的座右铭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曹操并不看重虚名,他真正在乎的是一个人的才干。因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可以说是超越了之前的察举制和后来的九品中正制,意味着一个人才可以真正凭借着他的能力的道重用,不会被出身门第、道德素质所限制。

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有为君主也都是这样用人的:商汤在奴隶之中发现了伊尹和傅说;商王辛提拔了鱼市小贩胶鬲;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有“一箭之仇”;百里奚做官之前身价只值五张羊皮。他们最终能够被任用,都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并没有嫌弃他们出身不好、名气不高。

于是在《求贤令》的号召下,无论是从敌营前来投奔的荀彧、郭嘉、程昱、张郃,还是出身草寇的许褚、于禁、典韦;甚至让曹操吃过大亏有深仇大恨的陈群、贾诩。在曹操手下统统都得到了用武之地。

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曹操得以逃出生天。

也是这一战,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许多士兵趁乱自相残杀,是于禁在败军之际,一马当先,维持军纪整肃队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刘备在徐州作乱呼应袁绍,曹操为先打袁绍还是先打刘备犹豫不决于是询问郭嘉的建议,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困境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减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韩遂、马超起兵反叛据守潼关抗曹。曹操下令西征,几番攻守之后,韩遂单方面提出求和。贾诩向曹操提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然后用离间计分裂马超和韩遂的将军队。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最终大胜而归。

孙权:用人不疑

对于孙权的用人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评价

“屈伸忍辱,任才尚计”

三国时期的人才济济,尤其体现在东吴方面。孙权手下的人才可以说是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就说东吴军队最高长官大都督一职,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又吕蒙,吕蒙之后还有陆逊接班,就如同广告语中所说:“一用就是半个世纪”

而且难得的是,这些人才还是当时三国的顶尖人才,周瑜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成就最高的军事将领;鲁肃则是可以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吕蒙、陆逊以及诸葛瑾、张昭、顾雍、徐盛等一众文臣武将皆是一时之选。

令人奇怪的是孙权相比于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对比刘备又少了“汉室宗亲”的身份,他又是凭借什么在东吴的人才群里有如此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呢?

那就是依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驭人之术

周瑜是孙策重臣,手握兵权,长期独自领兵在外,可是孙权即位之初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将东吴大都督的职位交给了周瑜。

张昭在孙策托孤时,握有“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孙策遗命,这对孙权来说其实是最大的内部威胁,可是孙权依旧视张昭为最倚重的内政大臣。

更典型的是诸葛瑾,他的身份是刘备集团首席谋士诸葛亮的长兄。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夷陵之战前,由于诸葛瑾曾担任出使蜀国的求和使节,由此江东便传开了诸葛瑾“里通外国”的流言蜚语。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夷陵之战的前线总指挥陆逊都写信给孙权:建议孙权处置诸葛瑾以设法制止流言。孙权得知此事后当着满朝文武公开表示:自己和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情义,不是别人能够离间的。

同时又给陆逊写信,说自己与诸葛瑾共事多年,深知诸葛瑾的为人。想当年,诸葛亮出使,自己也曾经想让诸葛瑾劝说他的弟弟留下来。可是诸葛瑾却说,诸葛亮一定不会离开刘备,就好比自己不会背弃主公您一样。所以诸葛瑾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人,伯言不要在为此担心了!

这则案例可以说就是“用人不疑”的标准注解,堪称千古楷模!

刘备:恩情感人

其实说刘备用人靠“恩情感人”有些片面,因为他身上其实也同样有其他二人的用人特点。只不过相比来说,由于刘备起家一无所有,既没有现成的基业,也没有在朝中呼风唤雨的权利,他汉室宗亲的“皇叔”名片其实也只是空头支票,他拥有其实就是一颗对理想矢志不渝,对战友有情有义的心。

有两个典型例子:

首先是关羽和张飞,论能力他们都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将领,勇冠三军、独当一面。以他们的一身本领如果选择追随袁绍、曹操、孙坚等诸侯,可以说也不愁建功立业、一展身手。可是他们偏偏选择了刘备。

刘备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施展抱负的机遇、没有实现理想的蓝图。而且他们在跟随刘备之后也是不停的流离失所,辗转投奔在各个诸侯的帐下。这和情况一直到刘备四十多岁还是没有任何改观。

换了旁人恐怕早就丧失了信心,另寻明主了,但我们只见“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何曾间关张对刘备心生异志。关羽甚至即使在与刘备失散,不得已暂时投靠曹操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走上了寻找生死不明的刘备的道路,演绎了著名的“千里走单骑”。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君臣关系堪称千古典范,其中维系他们关系的正是刘备身上独一无二的英雄情义。

第二是诸葛亮。公元206年,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感化了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

刘备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战略规划,刘备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最终取得了益州和汉中作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从此不必继续流离失所。

难得的是夷陵战败,退回白帝城后。心力交瘁的刘备自觉不久于人世,于是安排太子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到永安托孤。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临死之前刘备语重心长的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先生您看着办,如果刘禅的能力还可以,就请您帮我辅佐他;若果刘禅不堪大任,您可以自行其是。诸葛亮听后顿时感动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心力辅佐幼主。

作者陈寿曾这样评价刘备托孤:

“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来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的确,刘备此举,是毫无保留的将整个国家和自己的儿子都交给了诸葛亮,在那个君主世袭天经地义的时代,简直是堪称伟大。这体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高度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这份情义在刘备心目中已经高过了权利、高过了利益。正因如此,诸葛亮才被刘备深深地打动,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结

自古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已经是我们今天都明白的一个道理。

因为能够吸引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曹操、孙权、刘备最终从诸侯争霸的乱世中,完成了三国鼎立的霸业。

他们的后代因为失去了人才的辅助、不能知人善任而最终先后被灭亡,三家归晋,中国重新走向统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塔布里斯


英雄造时势也!

三国起于黄巾之乱,终于三家归晋。期间,英雄辈出,而最出彩的,无非魏蜀吴三家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刘备、孙权。那么,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英雄志

为什么你愿意追随一个人,为什么愿意鞍前马后,因为,你被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曹老板的人格魅力无限,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冲天的豪气,曹操确实是奸雄,因为他很多事是剑走偏锋,并不循规蹈矩,怎么说呢?我们知道,汉朝的制度,你想做官,首先来说,你得德行好,通过举孝廉,就可以做官了,但是曹操却不这样想,在这样一个乱世,以德服人,绝对行不通,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这也就是,曹操为何选择了乱世之枭雄这条故事线,你可以德行不好,但你只要有才能,我就用你,于是乎,曹操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

人才。

举个例子,曹操身边的第一个神级谋士,郭嘉,正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于官渡之战为曹操献十胜十败论,并助曹操大破袁绍,绝对功不可没。但是,郭嘉有道德问题,那就是,不检点,所以,我也觉得这就是郭嘉为什么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曹操唯才是举,打破当时的世俗偏见,英雄之见!

刘皇叔的人格魅力,不用多说了吧,,宽仁宽厚刘皇叔,刘备绝对是到哪都是百姓夹道欢迎。对于刘备到底是真正的仁义还是假仁假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愿意跟随,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自然也能得到诸多文臣武将的忠心跟随咯。

孙碧眼的人格魅力,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在御下之术,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孙权年纪轻轻就接下重担,十九岁便坐领江东,弱冠之年,能够压制东吴一班老臣老将,守住了父兄基业,还对外有所扩张,最终建立吴国。曹操也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对待下属,多有提点之意,如对于吕蒙的栽培,孙权劝学的事我们也大都有所耳闻。

天官赐福

曹操出身不好,但是不差钱,跟四世三公的袁绍等又是好友,属于当时响当当的人物了,又有家族成员夏侯淳、曹仁等强将辅佐,曹操的初始值相当好,曹操在北方发迹,五胡乱华之前,北方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不少的士族也都愿意为曹操这个朝廷效力,滚雪球,曹操,也就越滚越大了。

刘备就差着了,起兵完全靠张飞家里的那点产业,一路逃亡,幸亏是身边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再加上刘皇叔名号的加持,也算是别的诸侯没有的技能点

孙权完全就是含着金钥匙出来的,父兄三代到他这,现成的基业,况且孙权又有才能,可以说孙权是属于开局自己带挂的玩家。

天命的选择

纵观三国时期,除却他们仨,还有几个人开局也相当好。

袁绍能成为曹操前期最大的对手,绝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昏庸,张颌田丰沮授这些河北名人愿意辅佐袁绍,绝不是只因为袁绍的身份而已,只是,命运选择了曹操,这么巧,许攸叛逃,曹操就一举攻破乌巢,大败袁绍,这么巧,袁绍病故,河北四分五裂,曹操顺势就给全收了。

赤壁大败,这么巧是关羽最后拦他(当然是诸葛亮的小陷阱),又给放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刘备,前期就是一个字,跑!

徐州攻破,跑。汝南破了,接着跑,新野破了,千里大逃亡。但是就是有意思 ,一般的诸侯,基本上被消灭一次就彻底拜拜了,偏偏刘备,就是复活甲好几层 怎么也死不了,这不是天官赐福是什么呢,这不,上天又给了刘备诸葛亮,给了刘备建立蜀汉基业的机会,虽有阻碍,但总算平平安安的取荆州、益州,建立一番事业,总算没辜负一路跟他创业的哥几个。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些英雄的出现。在新版《三国演义》有一段我很喜欢,反董卓联盟军瓦解后,曹操刘备还有孙坚和孙权四个人,是的,他们四个人,短暂的坐在一起小聚了一下,我觉得 这是一次历史会面吧,天下终究掌握在了这几个人手里,算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加工吧。

我是三清真气,如果喜欢这篇问答,点个关注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