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曹操、劉備、孫權皆非庸主,為何他們的政權都是數代而亡?

浮沉於史


因為歷史上沒有這個定律,即英雄的後代還是英雄。你不可能祈求三人的後代和他們一樣牛掰呀。這樣的說法一般出現在東西方的神話中,其實也就是血統論了,但是,這個理論除了有些英雄色彩之外,其他的根本不值一提。

三國亂世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個時期之一。這段歷史因為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描述,歷史夾雜著演義,雖說失真了許多,但卻更加有趣味性了。

三國對立的局面其實是在曹操死之後才正式出現。曹操的兒子曹丕廢黜了漢獻帝,通過禪讓儀式,建立了魏朝,之後劉備也稱帝,建立蜀漢,江東的孫權雖然沒有稱帝,但實際上也一直是獨立的割據勢力。可以說,蜀、魏、吳三個國家的建立者都是歷史風流人物,個頂個的厲害,但是很顯然,英雄的基因並沒有一直流傳下去。

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除了軍事上有些短板之外,還是算得上一代明君的,但之後的曹睿、曹芳等人就差勁多了,曹睿則在託孤輔政上出現重大失誤,直接導致司馬家族勢力壯大,最終取代了曹氏。劉備的後代就更不用說了,人們說扶不起的阿斗,說的便是劉禪此君了,雖然近年來有不少人為其平反,又說此君乃千古聖君,但任用宦官誤國的聖君,咱還真看不上眼。至於孫權,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諡號為“大帝”的君主。他的前半生是明主,後半生則昏庸不堪,在繼承人上搖擺不定,導致吳國後來黨爭不斷,耗盡了吳國的國力。

蜀魏吳三國的興衰直接闡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在繼承問題上的重要性和決定性作用。如果先代皇帝選擇的繼承人合適,比如說曹操的繼承人曹丕,那麼國家必定會強大和有所發展;但是,如果選擇的繼承人沒有才能或者說軟弱不堪,那麼就很容易發展成權臣掌握國家政權,導致國家衰落甚至邦國覆滅,比如說劉備的繼承人劉禪,後期寵信宦官黃浩,導致君臣二心,最後蜀國覆滅,他自己也成了末代之君,再比如曹睿,把他八歲的養子曹芳扶上皇帝寶座,又怕小兒子沒法勝任,找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大將軍曹爽,一個是太尉司馬懿,結果政權果斷落到了司馬氏手中。孫權就更不用說了,立了十五歲的兒子孫亮為皇帝,結果小皇帝還是太年輕,沒過一年,就被孫琳廢了,其後的歷代君主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妥妥的敗家子。

王朝權力交接關係到王朝的興衰存亡。蜀魏吳三國在子輩或者孫輩皇帝身上,都出現了權力交接失誤,導致國家動盪,政權顛覆。而且,三國時期正處亂世,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疆域被三個國家劃分,三家自尊為正統,一家詆譭另一家,這也導致三個國家權力流動很快,又因為戰爭多發,權臣就更容易掌握國家政權了。


小文章大視野


我們知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爭霸天下,最後諸侯之間經過幾十年的爭鬥,僅剩下三勢力,它們的領導者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劉備、孫權皆非庸才,為什麼所建立的政權都是草草滅亡了呢?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1.魏國:魏國的基業是曹操戎馬四十年餘年打下來的,曹丕繼承魏王之後,加緊稱帝的步伐,最終逼迫漢獻帝讓位。但是曹丕為人陰險,氣量也很小,所以它的很多兄弟都被排擠,導致宗室勢力衰弱。曹丕早亡之後,曹睿繼位,此時魏國比較穩定,但是在曹睿託孤沒有做好,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曹爽哪裡玩的過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掌握大權,自此魏國衰亡是早晚的事了。

2.蜀國:劉備從一無所有到稱霸一方,建立蜀漢政權,可謂歷盡艱辛。但是自從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蜀漢一蹶不振。因為在蜀漢有三大勢力,互相爭鬥,荊州勢力籠絡東洲勢力,壓制益州勢力。當魏國大軍直指成都城下的時候,很多益州勢力都主張投降。而且蜀漢後期,由於姜維連年北伐,導致民不聊生。劉禪也非明主,所以蜀漢滅亡也是必然的趨勢。

3.吳國:陳壽評價孫權有勾踐之奇,有這一語雙關的意思。孫權在前期的確是英明的君主,穩固江東、奪取荊州。但是孫權後期卻是昏庸無比,在繼承人上,廢掉孫和,刺死孫霸,導致兩宮之爭。朝政混亂。雖然孫權以吳人治吳的方法,但是它本身根本不信任江東士族,還氣死了大將陸遜。在孫權死後,內部爭權奪利。到了孫皓這一代,蜀漢已滅,天下歸晉已是必然趨勢。孫浩本人又是殘暴的君主,東吳必然滅亡。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請把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喜歡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謝謝。


東方未明哥


天意乎?人禍乎?當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乎”?縱觀歷朝,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開朝明君,然後就是富不過三代的趨勢,一代不如一代。如漢武帝那等雄姿英發的接班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何不食肉糜”之流。對於後代的培養成長束手無策,似乎成為覆滅的命門。



三分天下,曹魏孫吳劉蜀,都是當世英傑,各有各的過人之處,而劉備的接班人劉禪恰巧凡庸闇弱,據說小時候被他爸摔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聽話,對於亞父諸葛亮言聽計從,後期偏信宦官黃皓,以至蜀國成為第一個被滅國的。投降到了曹魏後,好吃好喝樂不思蜀。對劉禪的評價是:能力有限,心智欠缺。



再說孫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孫皓初登位時,尚施明政,初期還算明白,到了後來越發膨脹,殘忍暴虐,沉湎酒色。亂用酷刑,好殺人,搞得吳國人心揣揣,後被司馬家的西晉給吞併,封為“歸命侯”,可以說此君是自毀長城。



至於曹魏更窩囊,屬於半路就給截胡了。曹操的孫輩曹睿臨終時,將國政委託給親族曹爽和司馬懿,後司馬父子誅殺曹爽,獨掌國政,此時已經接收了曹家產業。末代曹奐自14歲登基起就成了傀儡,再往後司馬炎仿效曹丕代漢,直接取而代之,真是因果循環。不過還好,司馬炎登位後並未屠戮曹氏宗族,還給曹奐封了個陳留王。



真是三分天下各稱雄,最後便宜司馬家。


百味乾坤


三個國家是不一樣的。

一、先說曹操為開基之祖的魏國。

後世的李世民好像說過:曹操為將則有餘,為君則有不足。這句話基本上是中肯的。第一,曹操的出身先天不足。雖然曹家自稱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之後,但誰都知道曹操的養祖父是宦官曹騰,因此他的政敵往往用這點來攻擊他,他的這個身份在當時是很被人看不起的,特別是對一些自認為清流的人,他們內心裡是瞧不起曹魏政權的。因此曹魏政權基本還是以曹姓、夏侯為核心,這也不是逼不得已。第二,世家大族在北方有很強的影響力。曹操的父親雖也官居太尉,但他是在東漢後期買來的官,當的時間也不長,雖然曹家勢力也比較大,也有錢,但算不上一流的世家大族。因此,曹操本人以及曹家與什麼名士啊、豪族啊關係都不太融洽。大的例子就是曹操殺邊讓、殺孔融、整楊彪等等。但世家大族始終是北方的最強力量。曹操雖然滅掉了最強的袁家,但後來的河內司馬家顯然挑過了世家大族的擔子,成為曹家的掘墓人。與其說曹操是因為司馬懿鷹視狼顧而忌憚他,不如說是司馬家身後的世家勢力讓曹操很不爽。第三、為了對抗世家大族的勢力,曹操被迫嚴刑峻法、重用一些有才無德的人(其實這些人未必無德,只是出身不太高罷了)。這就曹操的名聲上是個抹黑,而且總體老百姓以及手下官吏都不可能一直喜歡嚴刑峻法,曹家的群眾基礎必然薄弱。第四、曹操多疑的性格,錯過了時機,造成天下不能統一。因此曹家是內外都有大敵。譬如說曹操攻滅張魯時,就錯過了趁機拿下剛進西蜀劉備勢力的最好機會。第五、曹魏雖然在爭奪天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很大政治優勢,但這也成為了它的一個負擔。到曹丕廢漢自立,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腳了。後來司馬氏可依樣畫葫蘆,就沒什麼人覺得不可以。第六、曹魏過於依靠曹氏宗親,對有道德的世家壓制太烈,也直接導致司馬代曹時,世家大族即便不幫司馬,也不會有誰替曹魏說話。(但即便這樣,還鑽出個王凌來,可見這些世家大族裡還真有些人是有道德感的)

二、劉備的蜀國

第一、劉備的根基太薄。這點很清楚,劉備起兵,將不過關張、文臣開始只有簡雍,在三家裡是最薄弱的。後來到處收集,等諸葛亮北伐時,已經說:先帝聚集的豪傑已經死了大半了。這是人才方面的薄弱。第二、蜀國的國力也很薄弱。西蜀雖然總體還算富庶,但肯定比不上佔據中原的曹魏和佔據江東和荊州的孫吳,而且諸葛、姜維連年北伐,更消耗了蜀國的國力。第三、蜀國的內部荊州人、益州人以及劉備身邊老將集團彼此間鬥爭比較激烈,李嚴的失勢,使得益州人暫時敗在荊州人手下,但益州人終究是西蜀正經的主人,這也給蜀臣向劉禪勸降埋下了伏筆。第四、諸葛亮也嚴刑峻法治國,雖然一時效果較好,但終究不是大家所喜歡的,孔明在的時候,因為他基本公平,大家也還服氣,他死後,這種風氣顯然就有變化了。作為孔明的繼承人,姜維長期帶兵在外,恐怕也有多避朝斗的原因。第五、鍾會拖住姜維,鄧艾奇襲入蜀。這裡面有僥倖成分,但長遠來看,也是必然的,但鄧艾的膽略,確實加速了蜀國滅亡。

三、孫權的吳國

第一、吳國內部顯然也有著劇烈的鬥爭,即便是孫權還活著的時候,這種鬥爭的傾向也很明顯。大家知道吳國的第一任丞相是誰嗎?孫邵,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吳國內部,既有孫堅、孫策時期的老將、骨幹將領集團,也有東吳本地集團,這本地集團裡面還有吳(吳郡)、越(會稽)兩派,因此他內部的鬥爭是頗為複雜的。第二、280年,東吳被滅時,晉朝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滅它也是理所當然。第三、吳國本來最依靠的是長江防線,但蜀國一滅,曹魏佔據上游,後來晉朝藉以滅吳,在軍事上是佔據地利優勢的。所以說,吳蜀互為唇齒,這是當然的。第四、其實吳國對百姓的壓榨是很嚴酷的,恐怕比曹魏還烈,又沒有諸葛亮這樣道德、政治俱優的人物,被滅也是正常的。


星火辰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大浪淘沙,湧出三位傑出的“領路人”,在他們的嘔心瀝血下,建立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一切在有序的發展著,生命力十足。

然方才區區數年,本應是王朝中興的最佳時期,但其繼任者們卻不能繼往開來,反倒是統統敗下陣來,從此一蹶不振,被匆匆而過的歷史車輪一筆帶過……

按理說“”三國”本應該在繼任者手中茁壯成長,那為何打下那麼好基礎的“三國”卻全部灰飛煙滅呢?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蜀國——先天不足



劉備從一窮二白的“手工業者”而搖身一變到蜀國開國皇帝,說實話已實屬不易!變化之大皆常人難以想象,當然其以竭盡全力,挑戰世間各種“不可能”才完成此種高不可攀、“登峰造極”……

然而一路高歌猛進 ,繁榮的背後卻暴露出了各種後遺症——先天不足(猶如學習,一直在學新知識,忙於敢進度,卻忽略了“溫故而知新”的反覆學習鞏固)

在一路“升級打怪”順風順水的時候,不用面對從前,然當“失血過多”要“重新來過”時,繼任者就不得不重新面對這一切。

這時候一切疑難雜症都全部展露無遺,傷痕累累,這時後人面對的僅是維修,維護,維持了……

對於再“一路前行”——

後人只能是望“統”興嘆了!

魏國——埋下禍根



曹操最有雄才大略,也是三國最具有霸氣的雄主。其極具戰略眼光,一開始就以雷霆之勢佔取了先機——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一招可謂也是一“雙刃劍”。對於他的師出有名,向各部發號施令確實起到狐假虎威之效,貌似為民眾請命,替天行道!

然不利的是隨著他的權利和慾望越來越大,其與和皇帝的關係也漸同水火,終於在一次事件中此種矛盾直接升級,到了再也不可調和的地步——曹操不但欺負了皇帝,還殺害了伏皇后……

此次時間看似不可一世的曹操大獲全勝,但也讓忠於漢朝與良善尚未泯滅的人徹底看清了曹操的嘴臉,寒了諸多士人的心,從此猶如一根刺般深深地落在民眾的心裡……

從此人們頭腦裡便出現了“?”——本想著曹操為濟世之才,救世之諸,沒想到也是一丘之貉……

人們最大的失望莫過於“榜樣偶像”的形象坍塌!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夢想破滅!

從此諸多追隨者們在心中已與其形同陌路——

如荀彧般有信仰的人始終選擇不變初心;

更多的則蛻變成了為養家餬口而“工作”的人……

當您發現你心底一直敬佩的人幹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事,甚至變成了“惡人小人”——他在你心中再也高大不起來,反而有了厭惡,您的人生觀也會大有改變……

慢慢地在你心中也就只有利益而沒有了敬畏,更沒有了感情(還哪裡會來諸如很多大喊著“世受皇恩”而盡忠的大臣),既然都是為利益,那麼上行下效的日子也就不遠了(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幾代老曹家人即用他又不推心置腹,處處拆臺,你是司馬懿難辦!你想過別人感受嗎?總不能白白等死吧)……

吳國——性情孱弱



吳國倒是“體格健美,眉清目秀”,雖說生的氣質出眾、錦繡風流,但美中不足的是此人男子漢大丈夫氣概少了些,性格孱弱。

其在做事時猶猶豫豫,很難放開手腳。不僅不屑於“海中弄險”,更不敢於“破釜沉舟”,導致其喪失了爭奪豐富無比的海底資源,只能在小河溝邊守株待兔,以至於總是沒有太大的捕獲……

性格孱弱的人由於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總認為自己心中有“乾坤”,總是拿自己的政見來解讀別人,久而久之就難免會產生一些誤差,“偏頗”在所難免——哪有有不平哪裡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會有鬥爭,有鬥爭就會內耗嚴重……

到最後不治身亡……


共賞五千年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無數的朝代更新迭代,始終沒有一直延續的朝代,周朝八百年,分裂成春秋戰國,秦一統,分兩漢,隋一統,分唐朝,宋,元 .明 ,清,所以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開頭就說“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

下面且說三國,為什麼三國的朝代只有一代就傳不下去了?

吳國孫權,立江東已經三世了,按理說應該根基穩固,可是為什麼還是傳不下去了呢?雖然吳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

吳國在鼎盛的時期,也會文臣武將齊全,可惜孫權從頭到尾都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一直想著偏安一隅,文臣武將的死傷,到最後已經無力抵抗魏國的進攻。主要是因為東吳的君臣都沒有太大志向,一直不想統一三國。

魏國,自曹操掛了以後,整個魏國的管理權已經慢慢的偏移到司馬懿手裡,雖然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但是曹操一直沒殺司馬懿。而魏國其實算是兵多將廣,國力昌盛,魏國傳不下去原因是因為司馬懿和司馬昭竊取了曹魏的政權,以至於魏國就此滅亡。

蜀國代表大漢正統,一直在三國演義中承擔的是正義的角色,蜀漢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先安邊境,隨後六次北伐,討伐魏國,可惜一直沒能成功,滅亡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連年征戰,造成國內的人員斷層,無力再抵抗魏國的攻擊。加上凡事必然親力親為的諸葛亮,造成了國內的人才斷層,更重要的是後主劉禪的無能。導致蜀漢滅亡.


古大少爺


始皇帝一掃六國,本想歷千世萬世,卻二世而亡。文帝楊堅創立大隋王朝,在位期間實行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也是歷二代而亡。他能也都算上千古一帝,可是王朝卻都不能長久。

首先來說曹魏政權,後期魏主更新迭代太快,很多年少的魏王即位,在老臣中無威望,很難駕馭重臣。

人才的凋零,後期謀士武將衰微。

司馬懿太過長壽,強大後的司馬氏家族無人能制衡。

九品中正制大大強化士族力量,削弱君權使得一旦皇帝能力稍衰就容易致使皇權衰微,大權旁落。



再來說說蜀漢,首先先不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對否,這樣大規模持續時間長的戰爭耗費大量人力財力。

荊州的失落,後期人才補給不上,雖有眾多魏降將,可都是不能獨當一面,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慘景象。



後主劉禪無能,雖仁心很重,但是雍弱無能,遇事沒有決斷的權利,前期太過依賴諸葛亮,沒有獨自拿主意的習慣。

殺馬謖,絕對是一個錯誤,為了強求那個所為的嚴軍令麼?給自己戴高帽子沽名釣譽罷了,還有就是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不得重用,要知道後期有魏延那可是像有呂布一般的存在。



最後講講孫吳,吳國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孫權也是他們老哥仨中最長壽的,不思進取,赤壁之戰後,一直處於防禦狀態,自以為有長江天險,又有呂蒙,陸遜等智謀之士,雖這樣,但是吳國沒有魏的強大,沒有蜀漢的危機感,居安思危很重要。

還有就是孫權晚年錯誤導致群臣分裂,政治朝局不穩,後來三嗣也都無能,沒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尤其是孫皓聽信讒言,亂搞一通,虐待老百姓,民心大失。

同樣一個問題,在呂蒙陸遜等人相繼去世,後期人才缺失。

唇亡齒寒,三國都存在時,個個相互制約,最後蜀漢滅亡了,也被司馬家族滅掉。


旺旺餅真好吃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都不是庸主。但這並不能說明你的問題。人常說,天生英才,自供一代英主使用。反過來也是一樣的。縱觀天下大勢。比如秦始皇橫掃六合。整個一代。戰國七雄之中。只有秦始皇一位英主。其他六國之主皆是泛泛之輩。所以,秦始皇才能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再看三國。從最開始的剿滅黃巾時期的大小近百個諸侯。到三足鼎立的曹劉孫三個。這跟春秋戰國時期是何等的相似?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重複洗牌才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老狐狸。這幾個老狐狸個個都是人精。這其中,曹操無法吃掉另兩家。而另兩家也同樣無法吃掉曹操。所以,他們之間形成了為期不長的極為可貴的和平時期。我們說,曹操是想休兵罷戰,與民生息。孫權是想偏安一隅。壯大自己。反倒是劉備一方為了生存,不斷的出兵。諸葛亮為首的蜀軍雖然鬧騰的很歡,但卻是收效甚微。曹操劉備相機去世後,孫權跟著曹丕稱帝。這也使的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以漢人為主的三個政權。魏蜀吳三國之所以數代而亡。是他們的接班人出了問題。先說曹操。傳位曹丕。我們說,曹操的眼光的確很獨到。因為他選擇了曹丕而未曾選擇曹植。但曹操怎麼也沒想到。曹丕是個短命鬼,曹丕的兒子也是短命鬼。說俗點,曹操之後的繼承者,是一大串的短命鬼。這也就給鷹視狼顧的司馬懿以可乘之機。而曹操之所以留下司馬懿,原因很簡單。司馬懿是當時唯一能夠制住諸葛亮的人。再說劉備。傳位於扶不起的阿斗。雖然在位幾十年。但卻庸碌無為。弄得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寸功不說,還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接下來再說孫權。年少有為。雖然承繼父兄基業,但他也是做的比較好的一個人。而且孫權還很長壽。但在他死後,繼承人懦弱,權臣爭利奪權。致使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轉。孫權的後代近乎庸才。不僅正經事做不好,而且壞起來還壞的特有水平。他們三家的基業傳不過數代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雨中的梅雲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先說魏國,曹操一生雄才大略,統一了北方,雖說有赤壁之戰的失敗,但也掩蓋不了他的歷史功績,曹丕完全是繼承了父親的基業才得以建立魏國政權,但是他本人並不是什麼英主,放著族人不用,重用司馬懿,為後來的三馬食槽埋下了伏筆,曹丕死後,曹芳繼位,這個時候蜀國一直北伐,曹芳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來應對蜀國,這也使得司馬家族的權力越來越大,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權力一旦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後就一定是有什麼想法的,再加上後來的曹髦,曹奐皇帝的庸俗,司馬家族取代魏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可以說曹魏政權就是亡於司馬家族,也就是政權內部的爭權奪利。

然後說蜀國,蜀國應該是第一個亡國的,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直到請諸葛亮出山之後,事業才迎來了上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以荊州為基礎,東聯孫吳,北拒曹操,西進取西川,才建立了自己的地盤。蜀國建國後,由於甘寧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並且關羽被吳國殺害,劉備惱羞成怒,建國不久之後就親率大軍伐吳,也不帶諸葛亮,以至於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自己也病死於白帝城,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其實這個時候蜀國已經元氣大傷,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漸漸回覆,但是這個時候,魏國對天下也是虎視眈眈,所以諸葛亮主動出擊,上表後主,開始了北伐,在北伐過程中,出現了幾次失誤,以至於北伐失敗,使蜀國國力再次下滑,諸葛亮死後,還好有個姜維又維持了一段時間,但這個時候的蜀國已經無力抵抗魏國的進攻,後主劉禪也不思進取,最後被魏國攻進成都,後主被俘,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蜀國就此滅亡,蜀國本就積弱,且人口少,人才補充不及時,國力空虛,滅國是遲早的事。

最後說吳國,吳國的雛形可以說是成立的最早的一個了,孫堅和孫策早早的就打下了江東的基業,孫權完美的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得以展開抱負,他西聯劉備,北抗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捷,自此奠定自己江東的地位,而且孫權這個人善於隱忍,在曹丕和劉備稱帝的情況下,假意投降於曹魏,先稱吳王,時機成熟之後才稱帝,是為吳大帝。吳國自孫權之後偏安一隅,除了取得夷陵之戰大捷之外,並沒有其他發的軍事活動,算是坐山觀虎鬥,看魏蜀兩國打的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漁利。吳國可以說是成型最早,滅亡最晚的三國政權,蜀滅於魏,而魏亡於司馬氏,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蜀國已滅,天下三分已收其二,統一是大勢所趨,而此時的吳主孫皓也覺得自己打不過司馬家族,直接投降,自此三分歸一統,西晉建立了自己的大一統局面。可以說吳國是滅於大勢,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說吳國滅國也是歷史的進程。

以上均為手打,望各位條友斧正,指教。


A三門峽中青國際張炳祥183371...


既然小編提問,我也只能憑空想向: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時勢造英雄,英雄輩出後,他們遭到了淘汰賽出局。

一種是子孫不爭氣,養尊處優,樂不思蜀,一代不如一代,敗下來。

縱觀歷史,他們還是不錯的,馬上得天下雄據半百。看看美國,日本,韓國,四年,五年,一任還吵得不可開交。如果有個四五十年不換屆,恐怕也會血流成河。像漢,唐,宋,明,清達三百年左右的,當算盛世。正如羅貫中所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明人活著會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