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心理重建遠比生活重建難 要學會排解疏導

心理醫生:心理重建遠比生活重建難 要學會排解疏導

人可以被隔離,但人心不能。人心裡蔓延的,除了愛、感動、責任,同樣有無助與焦慮。

從大年初三開始到元宵節,孫霞在電話、電腦前守了12天。

她是長興深藍心理負責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她的團隊臨時決定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打來電話的有居家隔離的人,有社區幹部,還有來自武漢的求助者。有人因疫情出現過度緊張、焦慮情緒,有人因疫情造成生活不便,情緒難以排解,也有人本身存在心理問題,因為疫情被再度激發了。

全國31個省份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2月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要求各地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這也被認為是疫情的第二條戰線。

“非常時期,焦慮、擔心是非常正常的。”孫霞說,藉助運動、娛樂等方式排解,以及民生保障、復工復產工作開展,人們大多找到情緒排解疏導渠道,“比想象中平靜”。

有焦慮,但不至於恐慌

一開始,孫霞他們將組建的心理諮詢熱線接入市裡統一管理的服務中,由12345轉接。但效果並不好,心理諮詢需求被淹沒在大量購物、出行、復工等問題中。

幾經思考,他們選擇在網上公開4名諮詢師私人手機號,每天9:00至16:30接聽熱線,“陸續才有電話進來”。

她還記得,一位20多歲的男性求助者,全副武裝出門到超市購物,回家洗菜時,水花濺到眼睛,瞬間引發了心理危機。“我會不會被感染?”他在電話裡反覆詢問。

一位來自武漢的求助者,因為居住的樓裡陸續出現確診病例,恐慌到達頂點。他從除夕開始就沒開過窗,依然擔心病毒會蔓延到家裡,“就像籠子裡的一群雞,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

孫霞建議,如果出現負面情緒加重無法排解、出現恐慌心理等情況超過一週以上,就需要及時獲得心理干預,以緩解壓力。

但幸好,產生恐慌情緒的是,不少人打心理諮詢熱線,是想聊聊天。比如,等待畢業求職的節點遇上疫情,規劃全被被打亂的學生;在封閉環境下,因為“菜鹹了還是淡了”就爆發衝突的家庭;以及面臨即將到來的復工,擔心自身安全的職工等等。“他們在焦慮,但沒有恐慌。”孫霞說。

“與汶川地震時求助者瞬間遭到一次傷害、二次傷害,導致情緒崩潰不同,此次疫情從出現到蔓延,有持續的過程,人的負面情緒也有累積過程,只要及時排解,就不會產生大規模急性應激反應。”孫霞說,從目前網絡、電話反饋情況看,大多居民通過與家人朋友傾訴、娛樂休閒生活等都能有效化解不良情緒。

她注意到,國家發佈通知後,2月5日浙江各地陸續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抽調醫生,設立應對疫情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等。湖州開通了社會心理服務網絡平臺,一些心理醫生也自發創建心理諮詢群,覆蓋面更大,也相對更加有序。

還不到鬆下來的時候

當然,正因為與地震這種突發性自然災害不同,疫情從出現、蔓延到被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們對疫情的心理認知與情緒應對,也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

“現在還不到鬆下來的時候。”孫霞有些擔心,目前求助者主要是原本心理狀態並不穩定的人,以及受到疫情影響遇到實際困難的人,在疫情出現拐點或相對平穩後,一些更深層的心理需求和問題可能會浮現。

前兩天,一位70多歲的志願者打來電話,冒著風險、挨家挨戶上門登記、服務,卻遭遇了冷臉、拒絕甚至謾罵,因而懷疑、否定自己所做的事。

“疫情控制後,社區幹部、志願者從高度壓力之下脫離出來,激情冷卻,可能會失落、後怕。還有全身力量都集中在抗疫中的醫護人員,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結束後,也很有可能產生恐懼、逃避等情緒,導致創傷應激後遺症。”孫霞告訴記者。

事實上,根據相關心理援助熱線粗略統計,目前抗擊疫情一線工作人員的來電,佔比不足10%。

“心理重建遠比生活重建難得多,但表達與疏導會幫我們克服很多困難。”孫霞說,他們團隊的心理諮詢熱線也將一直暢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