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量激增 生鮮電商要迎行業“拐點”?

訂單量激增 生鮮電商要迎行業“拐點”?

訂單量激增 生鮮電商要迎行業“拐點”?

新冠病毒疫情下,除口罩受到廣泛關注外,另一個行業生鮮電商亦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南都記者採訪瞭解到,由於受減少外出等方面影響,生鮮電商這一模式目前正受消費者青睞,其中包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京東、蘇寧等電商生鮮板塊,乃至包括家樂福、沃爾瑪等涉足線上的商超,訂單出現大幅增長情況。

在訂單倍增的情況下,有業內人士認為,此前燒錢的生鮮電商行業迎來用戶累積和消費習慣培養的黃金期,行業迎來觸底反彈“拐點”;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疫情催生的生鮮電商消費激增,從長遠來看未必能替代傳統線下購買生鮮這一消費習慣。

生鮮配送業務量激增

據南都記者瞭解,因市民響應“疫情期間儘量不出門”的建議,曾被業界質疑盈利模式的“生鮮電商”在此期間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輿論面上,南都記者透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留意到,由於配送頻率可滿足肉菜採購需求、且自行烹飪“比外賣營養安全”等,生鮮電商受到市民熱捧,有部分市民甚至反映部分生鮮電商平臺還出現“宕機”(疑似訂單數據量過大)情況。

南都記者從生鮮電商平臺、部分涉及生鮮銷售的電商平臺以及有線上落訂的線下終端留意到,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涉及生鮮、糧油米麵及肉菜等數據表現可見一斑。

對於專營生鮮電商的平臺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為其帶來可觀增長。以平臺叮咚買菜為例,該平臺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300%;近期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另一家平臺每日優鮮在疫情期間數據也表現可觀。該公司相關人士向南都記者稱,今年新年前5天的生鮮在線訂單是去年同期的四倍。春節7天假期,每日優鮮賣出了4000萬件食品,包括雞蛋、生菜以及牛肉。另外該公司品中臺負責人表示,目前平臺蔬菜供應量每天增長至1000噸,雞蛋日均100萬枚,“(相關商品)平臺售罄率在10%以內”。

在涉及生鮮業務的電商平臺中,其訂單數據亦不容小覷。以京東為例,該公司稱截至2月2日的10天內,京東生鮮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15%,在全國賣出了近1.5萬噸生鮮產品;蘇寧方面相關負責人昨日向南都記者表示,在現有的2月1日至2月3日的數據中,旗下蘇寧菜場訂單量環比去年12月同期增加超650%,米麵糧油方面合計備貨2550噸。

同樣地,南都記者還留意到,部分線下商超終端利用互聯網亦獲得較大訂單量。以家樂福為例,其聯合蘇寧易購“觸網”後,疫情期間蔬菜、水果訂單量同比增長680%;同樣有自行開發APP的沃爾瑪,昨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該公司“沃爾瑪到家”(小程序及京東到家入口)客單價和訂單量雙雙激增,整體到家業務的訂單量每日以10%的速度遞增。該負責人還表示,僅春節前一週至1月底的時間,沃爾瑪蔬菜整體供應已過萬噸,且銷售同比增長約2到3倍;肉類整體供應超2000噸,1月整體銷售同比增長約70%。

業內對行業“拐點”說法有分歧

從上述數據中可見,過往曾被指“燒錢”的生鮮電商行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間點中顯現出龐大的用戶需求,那麼在此數據表現下,這一行業是否迎來由虧損轉向盈利的拐點?

南都記者留意到,實際上針對生鮮電商是否出現拐點,行業人士認為最關鍵的是用戶習慣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可持續。業內人士認為,大部分有過網購經驗的消費者還沒有養成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但疫情下,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會被培養起來,生鮮電商或許將迎來春天。然而也有業內人士對其存有疑慮:疫情之後,市民對生鮮電商的追捧能否持續並不確定。

對於生鮮電商在疫情期間的表現是否對行業發展帶來轉機,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南都記者表達看好的態度。他表示在疫情的“助推”下,消費者對生鮮電商編輯性、安全性有更深認識,對消費氛圍、消費人口基數及用戶習慣培養有正向效應。

“實際上在疫情中,生鮮電商作為(蔬菜等)消費場景已逐步形成,尤其在以‘懶人經濟’未來可能成主導的情況下,該行業在堅持產品核心的前提下,主要競爭集中在服務效率、水平及解決消費者痛點等問題。”朱丹蓬說。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單純通過訂單量表現,去談生鮮電商行業“拐點”仍較早。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保留意見。他首先表示,短期內因疫情原因導致的訂單激增是否轉化為業績,需要看訂單的完成度,這段時間由於受到物流配送行業等影響,部分訂單可能會出現延誤,因此生鮮電商實質業績增量很可能低於其訂單量增長。

“畢竟現在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外出到商超等線下渠道購買生鮮品的人有所下降,生鮮電商很可能是特殊情況下催生的特殊需求,短期對這一行業有積極作用。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未來生鮮電商是否帶來增量還是需要觀望的。”

沈萌還表示,目前生鮮主力消費人群還是中老年群體(包括家庭中的中老年群體),其更多習慣還是在線下終端進行實地挑選,與此同時,生鮮電商中產品價格因素還是相比線下終端要高,“綜合消費習慣和價格因素,疫情中形成的所謂生鮮電商消費習慣較難長期持續”。

細分解決痛點 公司或更有融資機會?

據南都記者瞭解,生鮮電商行業從誕生至今,實際上“虧損”“燒錢”一路是被業界貼上的行業標籤。根據去年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

在本質上比拼資本的系列較量中,部分生鮮電商平臺難免“落敗”退場。單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2016至2017年數據顯示,14家生鮮電商平臺在那個時間段中關閉。而據南都記者此前報道,單是去年下半年,生鮮電商行業就出現諸如易果生鮮、吉及鮮、妙生活相繼被爆資金鍊斷裂;呆蘿蔔“爆雷”;前有鮮生友請高層被抓、首農電商大規模裁員,以及迷你生鮮創始人欠款跑路等行業負面事件。

在此形勢下,此前“雷區”較多的生鮮電商是否能通過這波疫情表現,再度獲得投資青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曾向媒體表示,過去供應鏈是制約生鮮電商最大因素,這次疫情是考驗和做強供應鏈的機會,有利於吸引資本進入,但同時會加速生鮮電商洗牌。但是也有投資界人士向南都記者指出,因疫情催生的訂單泡沫含量大,投資人更多會對行業謹慎觀望。

沈萌則認為,如果在疫情之後部分創業者再以生鮮電商作為創業點,實際上因議價能力等因素影響前景不容樂觀;但如果部分公司集中在生鮮電商部分環節進行深耕,例如在虛擬現實交互(VR)或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發力,未來這些公司或會更受資本青睞或存在被頭部大平臺併購的可能。 採寫:南都記者 貝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