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廣為流出的“歷史真相”,其實就是謠言呢?

密探零零發


只要是歷史,具體真相都不好考證,畢竟失去了最為原始的第一手資料,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謠言卻被當成了“歷史真相”一直流傳至今。

比干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錚臣能吏,對國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對百姓更是關照有加,他甚至被後世封建臣子當做楷模和榜樣,可以說比干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作為忠臣的象徵。

比干的忠心和才能的確是有的,但他的死卻不是如各種史書上說的那樣,紂王無道,殘害忠良,說聖人心有七孔,既然比干被人尊為聖人,那就挖開看看,甚至還扯到了紂王的妃子妲己頭上去了。

這就是後世之人刻意美化比干,抹黑紂王了,經過幾千年的美化和抹黑,比干形象越來越高大,紂王的形象越來越殘暴。

歷史的真相卻讓人驚掉下巴。商紂王登基後,他對商王朝的制度進行了改革,力度非常的大,總體說來有兩點:1、減少國家祭祀次數,打擊神權對朝政的影響,加強王權對國家的統治;2、打破奴隸與貴族的界限,啟用平民,甚至奴隸為國家服務。

商紂王任用了惡來推行朝政改革,後世把惡來尊稱為“惡來革”,確定惡來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改革家。

紂王推行的這些政策對當時的奴隸社會來說簡直是石破天驚,這完全就是廢除奴隸制度,直接邁入了封建帝國社會啊,這比秦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足足早了一千年。

改革的方向非常先進,但是遇到的阻力也是非常的大,他的改革直接針對的就是幾百年來商朝的貴族階層的利益,特別是神權的打壓,讓神權和王權的矛盾非常大大激化。

商朝是個非常重視祭祀的朝代,幾乎大小事情都要進行祭祀,主持祭祀以及解讀祭祀結果的並不是商王,而是當朝的大祭司,從某種角度來說,大祭司完全可以通過祭祀的結果來影響商王的決策,以致控制朝政的局勢。

商朝是個神、王並立,神、俗共存的朝代,商王期望用神權信仰來統治天下黎民和附屬邦國,而商朝貴族則通過神權把控來與商王共享權力,同分利益。

商紂王登基後,他的戰略思想遠比以前所有的商王更先進,對國家的王權意識和天下一統觀非常強烈,紂王不斷的打壓附屬小國和東方蠻夷部落,期望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王權集中的半奴隸半封建的王朝。

紂王的改革大大觸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而比干就是商朝貴族利益的代表,他不但是商紂王的叔叔,而且還是當時商朝最大的祭祀的,所有重大的祭祀活動都是有比干主持,並把上天的旨意傳達給商王。

神權和王權在商朝一直和諧了幾百年,現在紂王要打破這個格局,要壓制神權對王權的影響,方法很簡單——減少祭祀。無論大事小事,紂王不問上天鬼神,自己做決定,即使要做祭祀祈求,也是紂王親自祭祀,什麼結果,怎麼解讀,他自己說了就算。

比干和紂王的衝突很嚴重,最後的結局是紂王對神權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既然勤祭祀,那我們就搞一次隆重的祭祀吧,在商朝,所有的祭祀都需要殺人來獻祭的,用活人祭祀是傳統,更是虔誠。

用的祭品等級越高,得到的上天旨意越準確,得到的神靈庇護越強大,商紂王決定使用最高的祭品——當朝最大的祭司比干。

大家不要以為用貴族祭祀是忌諱,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祭品,當時周部落的首領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就是被商王文丁給活祭了的,後來周武王的大哥伯邑考也是被紂王活祭了的。

於是比干就成為了最為高檔的祭品,讓紂王給挖心祭祀神靈。從這個意義來看,紂王不是殘暴,而是藉機除掉神權的代表,控制神權對王權的影響。

順便說一句,姜子牙並不是周武王的什麼軍師丞相總管的,而是周部落的同盟姜部落的首領,他是以周王大祭司的身份輔佐周武王伐商的,他的權力很大,畢竟周武王打的旗號是尊神勤祭,誰都怕姜子牙,搞得不好就能把你當祭品祭獻給上天。

周武王推翻商朝後,重新確立了神權與王權的和諧統一,又重新恢復了商朝重祭祀的傳統,當然,祭祀的用品還是活人。

歷史的真相往往很殘忍,至於後世之人得到的“真相”,卻是經過了幾千年的加工所成,後世朝代需要美化和黑化過去來便於現今的統治。


沉墨I方之城


有一個故事《半夜雞叫》估計很多人都知道,受過初小教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書裡的一個人物——周扒皮,幾十年來,周扒皮、南霸天、黃世仁、劉文彩並列為四大惡霸,作為標誌性人物,周扒皮可以說是大陸集體記憶中的符號化人物。



作為當時階級鬥爭的需要,高玉寶寫了《半夜雞叫》這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特別是被編入教科書後,讓大家都覺得真有其事,因為高玉寶寫周扒皮用了真名,也使得周扒皮的後人大受牽連,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歷史真相”是不是歷史真相。

周扒皮的本名叫周春富,在《半夜雞叫》中,周春富為了催逼長工們早點下地幹活,經常半夜三更趴到雞窩邊學公雞打鳴,公雞在聽到打鳴後也跟著打起鳴來,長工們在雞叫後就要下地去幹活,後來周扒皮的伎倆被長工小玉寶發現了,向大家揭穿了真相,並與大夥巧妙設計,將周扒皮痛打了一頓!在書裡,周扒皮就是一個地主惡霸!



我記得我哥的朋友中有一個因為姓周,被大家笑稱“周扒皮”,不知道大家身邊可有綽號“周扒皮”的人?現在可能笑稱“周扒皮”的人很少了,時代在進步,階級鬥爭也模糊了起來,所以“周扒皮”也漸漸淡化!那麼“周扒皮”的真相如何?

周春富,遼寧大連瓦房店市閻店鄉人,老周家也是闖關東的一員,什麼時候從山東到東北,也記不清了,周家到了周春富那一代,只有幾畝薄田,周春富跟大多數中國農民一樣,勤儉持家,拼命攢錢買田地(白鹿原裡的白家也是如此),還開了幾個作坊,1911年,“周家大院”落成,所謂的“周家大院”就是三間石頭房子!


大家讀《半夜雞叫》這一類故事,會以為舊社會長工與東家的關係就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東家拼命剝削長工,其實在以前,這是一種自由的僱傭關係,農活多的會請人幫忙做工,周老頭自己也是一身布衣,腰間纏著破布條,起早摸黑幹活的農民,周春富最早被劃為富農,也因為富農的身份被打死!只是周老頭的行為還擔不上“地主惡霸”!《半夜雞叫》還有幾個真相就是:
  1. 周家子女及長短工回憶,高玉寶並未有在周春富家幹過活的經歷
  2. 半夜雞叫中的當事人沒聽說過這事
  3. 半夜三更把工人叫醒去鋤地,那麼黑的情況下是去鋤草還是鋤禾苗?
很多時候,廣為流傳的“歷史真相”,仔細推敲求證後,才發現這就是一個謠言!

歷史紅塵


紂王真的是個壞事做絕的人嗎?周幽王真的烽火戲諸侯了嗎?

廣為流傳的,人盡皆知的事情就是“歷史真相”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此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事蹟。

1、紂王真的壞事做盡嗎

提到紂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他殺死比干、寵愛妲己,荒廢朝政,甚至驕奢到建造酒池肉林來滿足自己享樂。

但紂王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其實,這真的未必,孟子便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孔子編寫的《尚書·周書·牧誓》篇,對於周王伐紂給出的理由是: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紂王劇照】

翻譯過來,武王姬發認為商紂王的罪行有四條:

一、聽婦人的建議;

二、輕視不過問對祖宗的祭祀;

三、重用罪犯;

四、輕視並放逐自己的兄弟。

僅此四條罪,怎麼看都沒有後世流傳的那麼誇張,難道孔子之後的人還能比孔子更瞭解周朝的舊事嗎?

孟子《孟子集註卷三公孫醜章句上》也說: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這裡,孟子是肯定商紂王的行政之風的。

毛主席也曾評價紂王: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2、烽火戲諸侯

我記得以前上學時,老師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時,大家都在下面批判周幽王昏庸無道。

那個時候,只好奇為何世上還有如此荒唐的人?

可隨著越瞭解那個時期的事情,我越發現這件事只會是後人編寫的故事,因為烽火臺這個東西至少要周幽王死後400多年,才有可能出現。

試問,他如何用不存在的東西來亡國呢?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公佈的戰國時期的竹簡“清華簡”上,也記載了周幽王滅亡的原因根本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而是他在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不久,便率兵攻打申侯,本就不滿周幽王行為的申侯,自然不會傻乎乎坐以待斃。

因而,申侯便聯繫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終使得西周亡國。

歷史因為其特殊性,總會被後人刻意修改,所以單方面的資料得出的信息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真假如何,全看各位讀者自行抉擇。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一直由來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孫立人曾經在緬甸將被俘的1000多日軍活埋。

這個流傳已久的“歷史真相”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第二次緬甸戰役時期,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並俘虜了100多日軍。當這些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面前時,孫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加思索地命令參謀:“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活埋,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最終只有一名臺灣兵倖免。

最終證明,這是謠言,乃無稽之談。

關於此事,曾經追隨過孫立人的抗戰老兵梁振奮說:第一,日本人非常頑強,生俘的很少,所謂活埋是胡說八道。第二,活捉俘虜可以獎勵,為了邀功,也不會這麼做。第三,為獲得情報,任何一名被俘的日本士兵都有價值,為防止他們自殺,常捆綁在門板上,戰俘待遇很高,有時甚至用飛機押送,如果要殺,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梁振奮還提到,孫將軍在美國學習軍事,他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做出虐殺戰俘的不人道行為。


孤舟釣江雪


近些年,表面上是流傳得最廣的“歷史真相”,實際上確實謠言的事情,莫過於傳說中的“德國良心下水道”了。

德國良心下水道的起源

最開始的“歷史真相”大概是這樣的:

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一家德國企業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都說德國人嚴謹,而這則歷史真相又把德國人的嚴謹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時候,這則歷史真相還只停留在誇獎德國人嚴謹的程度,到後來,經過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扭曲,又轉進到了另一個層次。

每年,總會有一些地方會下大雨,如果降水量超標,超過下水道的負荷,就會導致一些地方被水淹。而相比之下,青島則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乎,前面提到的“歷史真相”經過這一現象的加持,就演變成了:中國的城建工程都是豆腐渣,還比不上德國人一百年前的水平。

如今,只要有一個地方發大水被淹了,就會有人冒出來感嘆德國的城建水平,順帶批判一下中國的城建。殊不知,這樣的“歷史真相”可以說是漏洞百出,誤信傳言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下面我就從兩個方向來批駁一下這則所謂的歷史真相。

德國城建水平如何?

首先是關於德國城建水平,特別是下水道工程的水平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這些照片,是近些年不同時期,德國遭遇暴雨之後的現場實拍,從這些照片中不難看出,別說一百年前了,就算是現在德國自己國內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也不過如此。每次只要下點暴雨,街道上很多地方都會被水淹沒。

事實上,任何一個城市,其排水系統都有一個承載量,當降水量高於這個量時,就會造成內澇。就像小學做的數學題一樣,一個池子同時排水和進水,進水量若大於排水量,池子裡的水就會越來越多,世界各國所有城市都存在這個問題。

青島下水道是誰建的?

1897年,德國強佔領膠州灣,也就是現在的青島,並與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青島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德國便在當地開建下水道工程,我們應當承認,當時青島的城建工程,確實是遠超中國水平的。

但實際上,當時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都是為德國人自己服務的,其目的是保障德國居民區的乾淨衛生,把德國居民產生的汙水給排放到中國居民區。德國居民是安逸了,但中國居民可就是活受罪了。

實際上,德國人在青島建立的下水道本身就很少,到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政府對青島進行了一場大改造,今天青島城市內的下水道系統,絕大部分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修建和翻新的。可以說,青島很少內澇,沒有德國人一絲一毫的功勞。

當年德國以武力強佔青島,加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原本是罪大惡極的事情,如今卻有人把德國人形容成大公無私、不求回報為中國城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高尚人群。不得不說,這種數典忘祖、恬不知恥的人,真是中國人中的恥辱。


臥聞海棠


西路軍慘敗,基本上全軍覆沒,只有一小支部隊回到了陝北,這是紅軍歷史上非常慘痛的一頁。因為西路軍的主要作戰對象是當時盤踞在河西走廊的馬家軍,所以一直有人說,在解放戰爭中,徐向前曾主動請求參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去打馬家軍,給西路軍報仇。

其實這個說法不太符合徐向前的性格。徐向前一生性格謹慎,為人低調,組織紀律性很強。

廣州起義的時候,徐向前負責訓練一些工人,教他們使用武器,在起義的時候負責進攻公安局。起義失敗之後,高級領導人紛紛逃亡,但徐向前當時級別還比較低,所以他不知道領導同志都已經先走了,就自己跑回到起義指揮部。

當時起義指揮部已經沒人了,但桌子上放著一大堆銀元,這是起義前準備的資金。徐向前覺得扔了很可惜,但自己也得逃跑了,拿也不好拿,就抓了幾把揣在口袋裡走了。逃出廣州找到組織後,他把這些錢原封不動的上繳了。

建國後他有一次和葉劍英聊天,葉劍英是廣州起義總指揮部的領導人之一,葉劍英說,你還知道抓兩把,我們當時啥也顧不上,只能趕緊跑了。

之後,徐向前先被派到廣東海陸豐打游擊,當時部隊的人數還很少,只有一個連的人。即便如此,徐向前仍然教大家,一定要打殲滅戰,這樣才能補充自己,只打擊潰戰沒有多大意義。比如現在只有一個連的人,就可以先嚐試著包圍殲滅一個排的敵人。

不久後,他又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到鄂豫皖之後他就擔任師長,後來因為當時的紅四軍領導人曾中生、許繼慎被張國燾在肅反時殺死,徐向前又升任前敵總指揮,後來擔任四方面軍總指揮。

鄂豫皖肅反時,徐向前當時的妻子程訓宣也在後方被殺,當時徐向前正在前線打仗,但他始終未曾過問這件事。更早的時候,他中學畢業後讀了師範,在學校當老師,經常給學生讀一些北京來的新文化運動中的讀物,不久後他就被開除了。但他同樣沒有問過原因。

他回憶錄中提到的主動請戰只有一次,就是解放戰爭開始後,他還在養病,他很著急,想上前線。毛主席說,你彆著急,先把身體養好,仗肯定有你打的。這就有了他後來解放山西的戰功。

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西北野戰軍進攻蘭州,徐向前率領的華北野戰軍一兵團解放太原,都遇到了比較大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西北野戰軍和徐向前當時率領的部隊一樣,缺乏攻堅的重武器,而蘭州和太原都是敵人長期經營過的重點城市,防禦工事比較堅固,很難用以前的方式打下來。

所以,西柏坡會議結束後,在中央的協調下,彭德懷率領四野分出來的一部分炮兵部隊和華北野戰軍的楊得志兵團,先去協助徐向前解放太原,太原解放後,徐向前的部隊也跟著彭德懷一起去了西北,先解放蘭州,再解放青海和寧夏,最後解放新疆。

最後一次進攻太原時,徐向前肋膜炎發作,已經無法堅持工作,正在養病,但彭德懷仍然讓人把最後的總攻命令拿去請徐向前簽字,徐向前簽字後才發起總攻。太原解放後,徐向前就養病去了。也就是說,當時他有病在身,行動多有不便,也不可能拖著病身子去參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寧夏了。


蕭武


說一個解放戰爭時期的謠言,即抗日戰爭勝利後,蘇聯紅軍將繳獲的日偽軍武器80萬支步槍、2萬挺輕機槍、5000挺重機槍、5000門各種火炮、1500輛各種軍用車輛、600輛坦克、800架飛機全部移交給瞭解放軍。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東北至少可以提前很久就解放了。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如何的呢?

解放軍進入東北後確實也接收過蘇軍給的武器裝備,但不是白給的,並且當時黨中央有命令,還是毛主席親自下達的: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後來解放軍以東北野戰軍的名義用糧食和黃金作為交換,從蘇軍以及朝鮮人手裡買回來一些武器。而東北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特別是重武器大部分是靠著前期在白山黑水之間撿日軍遺棄的裝備、後期則是戰場繳獲。

搶佔東北、經營東北是黨中央在抗戰勝利前夕的七大上確立的重要戰略目標,並且給予了全面支援。除了從各個抗日根據地抽調精兵強將外,還將延安炮兵學校的1000多名師生在校長朱瑞帶領下派到東北。原本也是想著要接受日軍的武器裝備,但是到了以後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於是朱瑞就帶領師生們自己動手,拾破爛建炮兵、撿洋落髮洋財。一年之內蒐集、拼裝加農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門、高射炮137門、卡車50輛、坦克15輛。相比剛剛進入東北的時候,武器裝備數量增加了20倍!

同樣是在朱瑞和炮校師生的努力下,白手起家建立起包括火藥廠、化學廠、鍊鋼廠、機械廠在內的6個軍工廠,製造的武器彈藥在滿足東北解放軍需求的同時還供應關內各個戰場的解放軍。

當然也不是沒有從蘇軍那裡搞過武器彈藥,在東北戰局逐漸轉變的1947年,朱瑞曾經兩次到朝鮮和朝鮮政府以及駐朝蘇軍部隊談判用物資換裝備。最後在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幫助下,從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東北野戰軍用上百萬噸糧食從朝鮮政府和蘇軍手裡換回上千車皮的武器彈藥。


大將軍威武K


歷史上一個廣為流傳的謠言就是“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卻被我們用來製造煙花爆竹,而被西方國家制作成了武器”,這其實是不對的。

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很早以前,已被用於攻城

眾所周知,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一直流傳著“我國人民將火藥做成了煙花爆竹,而西方人將火藥做成了武器”,有人還以此來說明我們愛好和平,西方國家愛好戰爭。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國在很早以前也將火藥用於戰爭。

據史料記載,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已發明了火攻,發明了火箭、油脂火球等,當火藥發明以後,攻城的時候,拋石機已經開始拋擲火藥包了。大約公元10世紀,唐哀帝時,已出現“發機飛火”,這是關於我國火藥攻城的最早記錄。

兩宋時期,已有火藥武器

據宋史記載,在公元970年,我國已將火藥製成火箭,利用火藥噴射出來氣體的反作用力,將火箭發射出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這也是利用火藥製成的武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火制武器。

到了北宋末年,已出現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例如“霹靂炮”、“震天雷”等都已出現。這類火器主要用於攻堅或守城。

在公元1126年,北宋李綱防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

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做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防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

明朝時,已出現二級火箭

明朝時,作戰火器發展更為迅速,例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以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另外,明朝還發明瞭一種水戰中用的火器“火龍出水”,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3、4尺高處飛行,遠達2、3裡。

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外殼上綁四支大“起火”,腹內藏有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所以叫“火龍出水”。大“起火”火藥燃盡後,點燃龍腹內的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後,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了。

清朝時,也有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等火器

清朝努爾哈赤曾被明朝紅夷大炮打敗過,所以清朝對火器也是比較重視的,例如專門成立火器營、設立炮廠等。

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至康熙末年(1722年),四十餘年間,僅清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

只是歐洲經過工業革命後,機械設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火槍、火炮等的大力應用,讓我們的火器逐漸落後。以致於後來清政府被動挨打,留下百年恥辱史,讓我們心痛。

結語

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不僅僅被用來製作煙花爆竹,也被很早應用於戰爭,但是工業革命後,我們沒能及時趕上西方的發展,還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才使我們的火器遠遠落後,被西方列強欺負,留下百年恥辱史。


管理故事會


傳言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越軍特戰部隊偷襲我軍野戰醫院,凌辱並殺害我軍醫護人員,導致我軍多名女兵遇害。

此謠言流傳甚廣,毫無史實根據,嚴重損害我軍形象,可謂是荼毒天下。

不管是我軍的戰鬥記錄,還是越軍的戰鬥記錄,都沒有記載越軍的這次偷襲。如果真有,越軍肯定會記錄,我軍也肯定會報復,也會留下相關記錄。然而並沒有。

在戰時,我軍不管是後方醫院還是野戰醫院,都有專門的警衛人員,以策安全。

先不說後方醫院,遠離前線,越軍難以偷襲;即便是野戰醫院,醫院位置也會是在部隊機關,和部隊機關、人員在一起,不會遠離大部隊。此時,負責保衛部隊的警衛連,當然會保護野戰醫院的安全。

如果越軍能偷襲我軍野戰醫院,那我軍的部隊首長想必也會非常危險。這是警衛連的嚴重失職,要上軍事法庭的,我軍部隊的警衛連斷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我軍只有一名女兵-郭容容犧牲,她是電影放影員,沒有女性醫護人員遇害,也沒有女兵被俘。

謠言可以休矣!願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所有烈士安息!


袁衛宇


我是蒼茫大地顧煒斌,我認為坊間廣為流傳的“1948年5月中央決定華野原司令員兼政委陳毅調中原局工作,中央已決定任命粟裕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怕自己資歷、名望震不住華野,而向毛主席懇求挽留陳毅司令員在華野任職"是謠言。

一、粟裕是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其軍事才能勝過陳老總。



粟裕曾任紅十軍團參謀長,後軍團全軍只有他率四百人突圍,其餘全軍覆沒於玉懷山絕不是偶然,足見其軍事才能,要比軍團長、出身於黃埔一期、又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鍍過金的劉疇西勝過幾籌(當然後來劉和方誌敏一同犧牲,其忠誠勇敢我十分佩服。)粟裕率領的400殘兵粉碎了國軍十幾萬人的圍剿,還壯大到一千餘人。粟裕在抗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戰衛崗、戰黃橋(打韓德勤的頑軍)、戰車橋、戰天目山,曾任新四軍代政委的劉少奇贊他的部隊是新四軍中殲敵最多的,最優秀的部隊。

解放戰爭中,粟總更顯名將風流。1946年7月,他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3萬餘人取得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6萬餘人。同一時期的陳毅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也打了七戰,四負二平一勝,弄得山野的指戰員頗有微詞。粟裕主張與國軍的早期交鋒戰場放在老解放區、放在內線的主張極具戰略眼光,七戰七捷是國共交戰初期我軍作戰的教科書,而陳毅卻無此見識。1947年2月1日,中央接受粟裕等人的建議,將華中野戰軍、山野合並組建成華東野戰軍,中央軍委任命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同時中央接受譚震林、張鼎丞等大佬的建議,由粟裕負責戰役指揮。實際上,用陳毅兒子陳昊蘇的話說:我父親在華野實際上充當的是政委角色,軍事上主要靠粟裕。

在粟裕卓越指揮下,華野連續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殲敵七個軍加1個快速縱隊,如果換成陳老總指揮,可能要打問號,當然陳老總的政工、外交、統戰、御將能力均相當強。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殲滅國軍第一王牌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稱得上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創造這等軍事神話,我看我軍高級將領中只有林彪有這個手藝,可能還缺粟裕這樣的膽量。



1948年中央軍委原來決定粟裕率葉飛、陶勇、王必成三個縱隊組成一個兵團十萬餘眾躍進江南。但粟裕審時度勢,建議華野全部留在江北,與中野一起殲敵主力於中原地區。主席和書記處聽取陳粟彙報後,經慎重考慮接受粟裕建議,為讓粟裕放手大幹,決定粟裕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同時為經略中原,調陳毅為中原局第三書記、第一副司令員,作為鄧、劉的政治、軍事上的助手。

主席向有識人之明,抗戰時,在山東分局在羅榮恆、朱瑞、陳光間選擇羅榮恆為書記兼司令員,實行一元化領導,山東打開了局面;解放戰爭時在東北,讓中央委員林彪代替政治局委員彭真任東北局書記,仍兼任東野司令,實行一元化領導,改變了東北的被動局面;華野由陳毅抓總,粟裕負責戰役指揮,華野軍事上就從勝利走向勝利……現在主席讓粟裕軍政一把抓,可見粟裕軍政全優!粟裕獨當一面後,1948年6月16日指揮開封戰役,22日攻克開封,殲敵4萬餘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6天殲敵5萬人;7月12日發動兗州戰役,殲敵6.3萬人,以上軍史上合稱豫東戰役,我軍參戰20萬人,國軍25萬人,華野20天殲敵9萬人。

1948年9月11日,粟總任華野總指揮,在9月16日到24日發起濟南戰役,殲敵10.4萬,活捉王耀武。

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淮海戰役,又是粟總向中央提議的,主席後來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華野17個縱隊兼敵44萬,我軍傷亡13萬。1949年2月改稱三野,全軍58萬,1949年12月全軍82.5萬,渡江戰役、戰上海、戰杭州,戰廈門,粟總顯盡名將風采。



二、原新四軍出生的華野大佬們對粟裕相當敬重,他們入黨多年,很講黨性,怎麼會不執行中央的決定?

張雲逸作為老資格的副司令員極有黨性,作為軍事家也對粟總十分欣賞。張鼎丞、譚震林直接向中央建議華野戰役指揮交粟裕,足見他們對粟總的肯定。後來陳毅調中央局工作,粟裕以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的身份獨立主持華野全面工作時,他與譚震林、張雲逸、張鼎丞搭襠,以上三位革命家、軍事家十分配合粟裕的工作,相處十分融洽。

三、軍隊除了資歷,更多的要講指揮能力,粟裕的軍事大才足以讓華野上下折服。

當年,中野的名將、黃埔一期生、曾任紅大校長的陳賡,曾任陳謝兵團司令員,一段時間曾配屬粟裕指揮,不也心服口服?而他在渡江後,配屬林總的四野指揮,因和林總在戰略上發生分歧,曾三次打電報給中央,最終中央接受了陳賡的戰法。華野還有哪個縱隊司令員比粟總高明,有資格、有膽量和粟總撒野?華野後來的參謀長張震以下都稱粟裕粟總的,可見對其尊重!

四、極個別有個性的縱隊司令員,因為太任性,後來調入地方軍區兼帶養病,無緣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指揮,留下了終生遺憾。

粟裕深知慈不帶兵的道理,大兵團作戰需要嚴明紀律,對於個別太有個性,影響全軍行動的老資格,粟裕採用婉轉的方式,轉入地方軍區,對其餘諸野戰將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五、粟裕在1948年5月二讓司令,體現了他一慣的高風亮節和對老軍長的敬重,而不是自己威望資格不夠。

粟裕曾兩讓司令,第一次是把華中軍區司令員讓給老領導張鼎丞(原新二支隊司令員,其時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二次是建議中央讓陳毅仍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自己任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放棄了華野軍政一把手的位置,卻挑起了華野軍政一把手的重任!這樣的人令人尊重!粟裕調軍事科學院時,葉帥常以粟總稱之,每回見面都要送出門外!足見敬重!

陳老總實際上已調中原局,對華野鞭長莫及;粟裕事實上早在任華野副司令員就是華野軍事總指揮!現在中央和主席已把華野軍政指揮權一併交付粟裕,他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華野前委書記,誰敢不從,組織上可直接處置,誰敢出來冒泡?

六、粟裕因為兩次的高風亮節以及因病未能指揮朝鮮戰場,又無緣指揮攻打臺灣戰役,加上謙虛讓銜,結果錯過了元帥軍銜。

如粟裕兩次接受中央委任,不讓司令職位,他作為解放戰爭初期和山東軍區並列的華中軍區司令員、後來的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的正大軍區級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攻臺總指揮、後來升任的解放軍總參謀長,即便粟總無緣指揮朝鮮戰爭、攻臺戰役他要辭元帥軍銜也難!用主席的話說:解放戰爭,誰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