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广为流出的“历史真相”,其实就是谣言呢?

密探零零发


只要是历史,具体真相都不好考证,毕竟失去了最为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谣言却被当成了“历史真相”一直流传至今。

比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铮臣能吏,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对百姓更是关照有加,他甚至被后世封建臣子当做楷模和榜样,可以说比干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作为忠臣的象征。

比干的忠心和才能的确是有的,但他的死却不是如各种史书上说的那样,纣王无道,残害忠良,说圣人心有七孔,既然比干被人尊为圣人,那就挖开看看,甚至还扯到了纣王的妃子妲己头上去了。

这就是后世之人刻意美化比干,抹黑纣王了,经过几千年的美化和抹黑,比干形象越来越高大,纣王的形象越来越残暴。

历史的真相却让人惊掉下巴。商纣王登基后,他对商王朝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力度非常的大,总体说来有两点:1、减少国家祭祀次数,打击神权对朝政的影响,加强王权对国家的统治;2、打破奴隶与贵族的界限,启用平民,甚至奴隶为国家服务。

商纣王任用了恶来推行朝政改革,后世把恶来尊称为“恶来革”,确定恶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改革家。

纣王推行的这些政策对当时的奴隶社会来说简直是石破天惊,这完全就是废除奴隶制度,直接迈入了封建帝国社会啊,这比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足足早了一千年。

改革的方向非常先进,但是遇到的阻力也是非常的大,他的改革直接针对的就是几百年来商朝的贵族阶层的利益,特别是神权的打压,让神权和王权的矛盾非常大大激化。

商朝是个非常重视祭祀的朝代,几乎大小事情都要进行祭祀,主持祭祀以及解读祭祀结果的并不是商王,而是当朝的大祭司,从某种角度来说,大祭司完全可以通过祭祀的结果来影响商王的决策,以致控制朝政的局势。

商朝是个神、王并立,神、俗共存的朝代,商王期望用神权信仰来统治天下黎民和附属邦国,而商朝贵族则通过神权把控来与商王共享权力,同分利益。

商纣王登基后,他的战略思想远比以前所有的商王更先进,对国家的王权意识和天下一统观非常强烈,纣王不断的打压附属小国和东方蛮夷部落,期望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权集中的半奴隶半封建的王朝。

纣王的改革大大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比干就是商朝贵族利益的代表,他不但是商纣王的叔叔,而且还是当时商朝最大的祭祀的,所有重大的祭祀活动都是有比干主持,并把上天的旨意传达给商王。

神权和王权在商朝一直和谐了几百年,现在纣王要打破这个格局,要压制神权对王权的影响,方法很简单——减少祭祀。无论大事小事,纣王不问上天鬼神,自己做决定,即使要做祭祀祈求,也是纣王亲自祭祀,什么结果,怎么解读,他自己说了就算。

比干和纣王的冲突很严重,最后的结局是纣王对神权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既然勤祭祀,那我们就搞一次隆重的祭祀吧,在商朝,所有的祭祀都需要杀人来献祭的,用活人祭祀是传统,更是虔诚。

用的祭品等级越高,得到的上天旨意越准确,得到的神灵庇护越强大,商纣王决定使用最高的祭品——当朝最大的祭司比干。

大家不要以为用贵族祭祀是忌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祭品,当时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就是被商王文丁给活祭了的,后来周武王的大哥伯邑考也是被纣王活祭了的。

于是比干就成为了最为高档的祭品,让纣王给挖心祭祀神灵。从这个意义来看,纣王不是残暴,而是借机除掉神权的代表,控制神权对王权的影响。

顺便说一句,姜子牙并不是周武王的什么军师丞相总管的,而是周部落的同盟姜部落的首领,他是以周王大祭司的身份辅佐周武王伐商的,他的权力很大,毕竟周武王打的旗号是尊神勤祭,谁都怕姜子牙,搞得不好就能把你当祭品祭献给上天。

周武王推翻商朝后,重新确立了神权与王权的和谐统一,又重新恢复了商朝重祭祀的传统,当然,祭祀的用品还是活人。

历史的真相往往很残忍,至于后世之人得到的“真相”,却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加工所成,后世朝代需要美化和黑化过去来便于现今的统治。


沉墨I方之城


有一个故事《半夜鸡叫》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受过初小教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书里的一个人物——周扒皮,几十年来,周扒皮、南霸天、黄世仁、刘文彩并列为四大恶霸,作为标志性人物,周扒皮可以说是大陆集体记忆中的符号化人物。



作为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高玉宝写了《半夜鸡叫》这篇广为流传的文章,特别是被编入教科书后,让大家都觉得真有其事,因为高玉宝写周扒皮用了真名,也使得周扒皮的后人大受牵连,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历史真相”是不是历史真相。

周扒皮的本名叫周春富,在《半夜鸡叫》中,周春富为了催逼长工们早点下地干活,经常半夜三更趴到鸡窝边学公鸡打鸣,公鸡在听到打鸣后也跟着打起鸣来,长工们在鸡叫后就要下地去干活,后来周扒皮的伎俩被长工小玉宝发现了,向大家揭穿了真相,并与大伙巧妙设计,将周扒皮痛打了一顿!在书里,周扒皮就是一个地主恶霸!



我记得我哥的朋友中有一个因为姓周,被大家笑称“周扒皮”,不知道大家身边可有绰号“周扒皮”的人?现在可能笑称“周扒皮”的人很少了,时代在进步,阶级斗争也模糊了起来,所以“周扒皮”也渐渐淡化!那么“周扒皮”的真相如何?

周春富,辽宁大连瓦房店市阎店乡人,老周家也是闯关东的一员,什么时候从山东到东北,也记不清了,周家到了周春富那一代,只有几亩薄田,周春富跟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勤俭持家,拼命攒钱买田地(白鹿原里的白家也是如此),还开了几个作坊,1911年,“周家大院”落成,所谓的“周家大院”就是三间石头房子!


大家读《半夜鸡叫》这一类故事,会以为旧社会长工与东家的关系就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东家拼命剥削长工,其实在以前,这是一种自由的雇佣关系,农活多的会请人帮忙做工,周老头自己也是一身布衣,腰间缠着破布条,起早摸黑干活的农民,周春富最早被划为富农,也因为富农的身份被打死!只是周老头的行为还担不上“地主恶霸”!《半夜鸡叫》还有几个真相就是:
  1. 周家子女及长短工回忆,高玉宝并未有在周春富家干过活的经历
  2. 半夜鸡叫中的当事人没听说过这事
  3. 半夜三更把工人叫醒去锄地,那么黑的情况下是去锄草还是锄禾苗?
很多时候,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仔细推敲求证后,才发现这就是一个谣言!

历史红尘


纣王真的是个坏事做绝的人吗?周幽王真的烽火戏诸侯了吗?

广为流传的,人尽皆知的事情就是“历史真相”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此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事迹。

1、纣王真的坏事做尽吗

提到纣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他杀死比干、宠爱妲己,荒废朝政,甚至骄奢到建造酒池肉林来满足自己享乐。

但纣王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其实,这真的未必,孟子便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孔子编写的《尚书·周书·牧誓》篇,对于周王伐纣给出的理由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纣王剧照】

翻译过来,武王姬发认为商纣王的罪行有四条:

一、听妇人的建议;

二、轻视不过问对祖宗的祭祀;

三、重用罪犯;

四、轻视并放逐自己的兄弟。

仅此四条罪,怎么看都没有后世流传的那么夸张,难道孔子之后的人还能比孔子更了解周朝的旧事吗?

孟子《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也说: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

这里,孟子是肯定商纣王的行政之风的。

毛主席也曾评价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2、烽火戏诸侯

我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时,大家都在下面批判周幽王昏庸无道。

那个时候,只好奇为何世上还有如此荒唐的人?

可随着越了解那个时期的事情,我越发现这件事只会是后人编写的故事,因为烽火台这个东西至少要周幽王死后400多年,才有可能出现。

试问,他如何用不存在的东西来亡国呢?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公布的战国时期的竹简“清华简”上,也记载了周幽王灭亡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而是他在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不久,便率兵攻打申侯,本就不满周幽王行为的申侯,自然不会傻乎乎坐以待毙。

因而,申侯便联系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终使得西周亡国。

历史因为其特殊性,总会被后人刻意修改,所以单方面的资料得出的信息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真假如何,全看各位读者自行抉择。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一直由来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孙立人曾经在缅甸将被俘的1000多日军活埋。

这个流传已久的“历史真相”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第二次缅甸战役时期,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并俘虏了100多日军。当这些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面前时,孙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活埋,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最终只有一名台湾兵幸免。

最终证明,这是谣言,乃无稽之谈。

关于此事,曾经追随过孙立人的抗战老兵梁振奋说:第一,日本人非常顽强,生俘的很少,所谓活埋是胡说八道。第二,活捉俘虏可以奖励,为了邀功,也不会这么做。第三,为获得情报,任何一名被俘的日本士兵都有价值,为防止他们自杀,常捆绑在门板上,战俘待遇很高,有时甚至用飞机押送,如果要杀,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梁振奋还提到,孙将军在美国学习军事,他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做出虐杀战俘的不人道行为。


孤舟钓江雪


近些年,表面上是流传得最广的“历史真相”,实际上确实谣言的事情,莫过于传说中的“德国良心下水道”了。

德国良心下水道的起源

最开始的“历史真相”大概是这样的: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一家德国企业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都说德国人严谨,而这则历史真相又把德国人的严谨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这则历史真相还只停留在夸奖德国人严谨的程度,到后来,经过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扭曲,又转进到了另一个层次。

每年,总会有一些地方会下大雨,如果降水量超标,超过下水道的负荷,就会导致一些地方被水淹。而相比之下,青岛则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乎,前面提到的“历史真相”经过这一现象的加持,就演变成了:中国的城建工程都是豆腐渣,还比不上德国人一百年前的水平。

如今,只要有一个地方发大水被淹了,就会有人冒出来感叹德国的城建水平,顺带批判一下中国的城建。殊不知,这样的“历史真相”可以说是漏洞百出,误信传言只会让人笑掉大牙。下面我就从两个方向来批驳一下这则所谓的历史真相。

德国城建水平如何?

首先是关于德国城建水平,特别是下水道工程的水平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这些照片,是近些年不同时期,德国遭遇暴雨之后的现场实拍,从这些照片中不难看出,别说一百年前了,就算是现在德国自己国内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也不过如此。每次只要下点暴雨,街道上很多地方都会被水淹没。

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其排水系统都有一个承载量,当降水量高于这个量时,就会造成内涝。就像小学做的数学题一样,一个池子同时排水和进水,进水量若大于排水量,池子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世界各国所有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

青岛下水道是谁建的?

1897年,德国强占领胶州湾,也就是现在的青岛,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便在当地开建下水道工程,我们应当承认,当时青岛的城建工程,确实是远超中国水平的。

但实际上,当时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都是为德国人自己服务的,其目的是保障德国居民区的干净卫生,把德国居民产生的污水给排放到中国居民区。德国居民是安逸了,但中国居民可就是活受罪了。

实际上,德国人在青岛建立的下水道本身就很少,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青岛进行了一场大改造,今天青岛城市内的下水道系统,绝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和翻新的。可以说,青岛很少内涝,没有德国人一丝一毫的功劳。

当年德国以武力强占青岛,加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原本是罪大恶极的事情,如今却有人把德国人形容成大公无私、不求回报为中国城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高尚人群。不得不说,这种数典忘祖、恬不知耻的人,真是中国人中的耻辱。


卧闻海棠


西路军惨败,基本上全军覆没,只有一小支部队回到了陕北,这是红军历史上非常惨痛的一页。因为西路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当时盘踞在河西走廊的马家军,所以一直有人说,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曾主动请求参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去打马家军,给西路军报仇。

其实这个说法不太符合徐向前的性格。徐向前一生性格谨慎,为人低调,组织纪律性很强。

广州起义的时候,徐向前负责训练一些工人,教他们使用武器,在起义的时候负责进攻公安局。起义失败之后,高级领导人纷纷逃亡,但徐向前当时级别还比较低,所以他不知道领导同志都已经先走了,就自己跑回到起义指挥部。

当时起义指挥部已经没人了,但桌子上放着一大堆银元,这是起义前准备的资金。徐向前觉得扔了很可惜,但自己也得逃跑了,拿也不好拿,就抓了几把揣在口袋里走了。逃出广州找到组织后,他把这些钱原封不动的上缴了。

建国后他有一次和叶剑英聊天,叶剑英是广州起义总指挥部的领导人之一,叶剑英说,你还知道抓两把,我们当时啥也顾不上,只能赶紧跑了。

之后,徐向前先被派到广东海陆丰打游击,当时部队的人数还很少,只有一个连的人。即便如此,徐向前仍然教大家,一定要打歼灭战,这样才能补充自己,只打击溃战没有多大意义。比如现在只有一个连的人,就可以先尝试着包围歼灭一个排的敌人。

不久后,他又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到鄂豫皖之后他就担任师长,后来因为当时的红四军领导人曾中生、许继慎被张国焘在肃反时杀死,徐向前又升任前敌总指挥,后来担任四方面军总指挥。

鄂豫皖肃反时,徐向前当时的妻子程训宣也在后方被杀,当时徐向前正在前线打仗,但他始终未曾过问这件事。更早的时候,他中学毕业后读了师范,在学校当老师,经常给学生读一些北京来的新文化运动中的读物,不久后他就被开除了。但他同样没有问过原因。

他回忆录中提到的主动请战只有一次,就是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还在养病,他很着急,想上前线。毛主席说,你别着急,先把身体养好,仗肯定有你打的。这就有了他后来解放山西的战功。

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西北野战军进攻兰州,徐向前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一兵团解放太原,都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西北野战军和徐向前当时率领的部队一样,缺乏攻坚的重武器,而兰州和太原都是敌人长期经营过的重点城市,防御工事比较坚固,很难用以前的方式打下来。

所以,西柏坡会议结束后,在中央的协调下,彭德怀率领四野分出来的一部分炮兵部队和华北野战军的杨得志兵团,先去协助徐向前解放太原,太原解放后,徐向前的部队也跟着彭德怀一起去了西北,先解放兰州,再解放青海和宁夏,最后解放新疆。

最后一次进攻太原时,徐向前肋膜炎发作,已经无法坚持工作,正在养病,但彭德怀仍然让人把最后的总攻命令拿去请徐向前签字,徐向前签字后才发起总攻。太原解放后,徐向前就养病去了。也就是说,当时他有病在身,行动多有不便,也不可能拖着病身子去参加解放河西走廊和青海、宁夏了。


萧武


说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谣言,即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将缴获的日伪军武器80万支步枪、2万挺轻机枪、5000挺重机枪、5000门各种火炮、1500辆各种军用车辆、600辆坦克、800架飞机全部移交给了解放军。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东北至少可以提前很久就解放了。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

解放军进入东北后确实也接收过苏军给的武器装备,但不是白给的,并且当时党中央有命令,还是毛主席亲自下达的:中国革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义向他们要东西。后来解放军以东北野战军的名义用粮食和黄金作为交换,从苏军以及朝鲜人手里买回来一些武器。而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大部分是靠着前期在白山黑水之间捡日军遗弃的装备、后期则是战场缴获。

抢占东北、经营东北是党中央在抗战胜利前夕的七大上确立的重要战略目标,并且给予了全面支援。除了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外,还将延安炮兵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在校长朱瑞带领下派到东北。原本也是想着要接受日军的武器装备,但是到了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朱瑞就带领师生们自己动手,拾破烂建炮兵、捡洋落发洋财。一年之内搜集、拼装加农榴弹炮49门、野炮97门、山炮108门、步兵炮141门、迫击炮300门、高射炮137门、卡车50辆、坦克15辆。相比刚刚进入东北的时候,武器装备数量增加了20倍!

同样是在朱瑞和炮校师生的努力下,白手起家建立起包括火药厂、化学厂、炼钢厂、机械厂在内的6个军工厂,制造的武器弹药在满足东北解放军需求的同时还供应关内各个战场的解放军。

当然也不是没有从苏军那里搞过武器弹药,在东北战局逐渐转变的1947年,朱瑞曾经两次到朝鲜和朝鲜政府以及驻朝苏军部队谈判用物资换装备。最后在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帮助下,从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东北野战军用上百万吨粮食从朝鲜政府和苏军手里换回上千车皮的武器弹药。


大将军威武K


历史上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就是“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却被我们用来制造烟花爆竹,而被西方国家制作成了武器”,这其实是不对的。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很早以前,已被用于攻城

众所周知,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一直流传着“我国人民将火药做成了烟花爆竹,而西方人将火药做成了武器”,有人还以此来说明我们爱好和平,西方国家爱好战争。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国在很早以前也将火药用于战争。

据史料记载,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已发明了火攻,发明了火箭、油脂火球等,当火药发明以后,攻城的时候,抛石机已经开始抛掷火药包了。大约公元10世纪,唐哀帝时,已出现“发机飞火”,这是关于我国火药攻城的最早记录。

两宋时期,已有火药武器

据宋史记载,在公元970年,我国已将火药制成火箭,利用火药喷射出来气体的反作用力,将火箭发射出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这也是利用火药制成的武器,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火制武器。

到了北宋末年,已出现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例如“霹雳炮”、“震天雷”等都已出现。这类火器主要用于攻坚或守城。

在公元1126年,北宋李纲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

南宋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火枪是由长竹竿做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陈规防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

明朝时,已出现二级火箭

明朝时,作战火器发展更为迅速,例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一窝蜂”,最多可以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另外,明朝还发明了一种水战中用的火器“火龙出水”,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3、4尺高处飞行,远达2、3里。

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外壳上绑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有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所以叫“火龙出水”。大“起火”火药燃尽后,点燃龙腹内的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后,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了。

清朝时,也有鸟枪、红衣大炮、子母炮等火器

清朝努尔哈赤曾被明朝红夷大炮打败过,所以清朝对火器也是比较重视的,例如专门成立火器营、设立炮厂等。

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至康熙末年(1722年),四十余年间,仅清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等各型火炮近千尊。

只是欧洲经过工业革命后,机械设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火枪、火炮等的大力应用,让我们的火器逐渐落后。以致于后来清政府被动挨打,留下百年耻辱史,让我们心痛。

结语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不仅仅被用来制作烟花爆竹,也被很早应用于战争,但是工业革命后,我们没能及时赶上西方的发展,还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才使我们的火器远远落后,被西方列强欺负,留下百年耻辱史。


管理故事会


传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越军特战部队偷袭我军野战医院,凌辱并杀害我军医护人员,导致我军多名女兵遇害。

此谣言流传甚广,毫无史实根据,严重损害我军形象,可谓是荼毒天下。

不管是我军的战斗记录,还是越军的战斗记录,都没有记载越军的这次偷袭。如果真有,越军肯定会记录,我军也肯定会报复,也会留下相关记录。然而并没有。

在战时,我军不管是后方医院还是野战医院,都有专门的警卫人员,以策安全。

先不说后方医院,远离前线,越军难以偷袭;即便是野战医院,医院位置也会是在部队机关,和部队机关、人员在一起,不会远离大部队。此时,负责保卫部队的警卫连,当然会保护野战医院的安全。

如果越军能偷袭我军野战医院,那我军的部队首长想必也会非常危险。这是警卫连的严重失职,要上军事法庭的,我军部队的警卫连断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只有一名女兵-郭容容牺牲,她是电影放影员,没有女性医护人员遇害,也没有女兵被俘。

谣言可以休矣!愿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所有烈士安息!


袁卫宇


我是苍茫大地顾炜斌,我认为坊间广为流传的“1948年5月中央决定华野原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调中原局工作,中央已决定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怕自己资历、名望震不住华野,而向毛主席恳求挽留陈毅司令员在华野任职"是谣言。

一、粟裕是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其军事才能胜过陈老总。



粟裕曾任红十军团参谋长,后军团全军只有他率四百人突围,其余全军覆没于玉怀山绝不是偶然,足见其军事才能,要比军团长、出身于黄埔一期、又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镀过金的刘畴西胜过几筹(当然后来刘和方志敏一同牺牲,其忠诚勇敢我十分佩服。)粟裕率领的400残兵粉碎了国军十几万人的围剿,还壮大到一千余人。粟裕在抗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战卫岗、战黄桥(打韩德勤的顽军)、战车桥、战天目山,曾任新四军代政委的刘少奇赞他的部队是新四军中歼敌最多的,最优秀的部队。

解放战争中,粟总更显名将风流。1946年7月,他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3万余人取得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6万余人。同一时期的陈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也打了七战,四负二平一胜,弄得山野的指战员颇有微词。粟裕主张与国军的早期交锋战场放在老解放区、放在内线的主张极具战略眼光,七战七捷是国共交战初期我军作战的教科书,而陈毅却无此见识。1947年2月1日,中央接受粟裕等人的建议,将华中野战军、山野合并组建成华东野战军,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同时中央接受谭震林、张鼎丞等大佬的建议,由粟裕负责战役指挥。实际上,用陈毅儿子陈昊苏的话说:我父亲在华野实际上充当的是政委角色,军事上主要靠粟裕。

在粟裕卓越指挥下,华野连续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歼敌七个军加1个快速纵队,如果换成陈老总指挥,可能要打问号,当然陈老总的政工、外交、统战、御将能力均相当强。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歼灭国军第一王牌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称得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创造这等军事神话,我看我军高级将领中只有林彪有这个手艺,可能还缺粟裕这样的胆量。



1948年中央军委原来决定粟裕率叶飞、陶勇、王必成三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十万余众跃进江南。但粟裕审时度势,建议华野全部留在江北,与中野一起歼敌主力于中原地区。主席和书记处听取陈粟汇报后,经慎重考虑接受粟裕建议,为让粟裕放手大干,决定粟裕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同时为经略中原,调陈毅为中原局第三书记、第一副司令员,作为邓、刘的政治、军事上的助手。

主席向有识人之明,抗战时,在山东分局在罗荣恒、朱瑞、陈光间选择罗荣恒为书记兼司令员,实行一元化领导,山东打开了局面;解放战争时在东北,让中央委员林彪代替政治局委员彭真任东北局书记,仍兼任东野司令,实行一元化领导,改变了东北的被动局面;华野由陈毅抓总,粟裕负责战役指挥,华野军事上就从胜利走向胜利……现在主席让粟裕军政一把抓,可见粟裕军政全优!粟裕独当一面后,1948年6月16日指挥开封战役,22日攻克开封,歼敌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6天歼敌5万人;7月12日发动兖州战役,歼敌6.3万人,以上军史上合称豫东战役,我军参战20万人,国军25万人,华野20天歼敌9万人。

1948年9月11日,粟总任华野总指挥,在9月16日到24日发起济南战役,歼敌10.4万,活捉王耀武。

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淮海战役,又是粟总向中央提议的,主席后来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华野17个纵队兼敌44万,我军伤亡13万。1949年2月改称三野,全军58万,1949年12月全军82.5万,渡江战役、战上海、战杭州,战厦门,粟总显尽名将风采。



二、原新四军出生的华野大佬们对粟裕相当敬重,他们入党多年,很讲党性,怎么会不执行中央的决定?

张云逸作为老资格的副司令员极有党性,作为军事家也对粟总十分欣赏。张鼎丞、谭震林直接向中央建议华野战役指挥交粟裕,足见他们对粟总的肯定。后来陈毅调中央局工作,粟裕以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身份独立主持华野全面工作时,他与谭震林、张云逸、张鼎丞搭裆,以上三位革命家、军事家十分配合粟裕的工作,相处十分融洽。

三、军队除了资历,更多的要讲指挥能力,粟裕的军事大才足以让华野上下折服。

当年,中野的名将、黄埔一期生、曾任红大校长的陈赓,曾任陈谢兵团司令员,一段时间曾配属粟裕指挥,不也心服口服?而他在渡江后,配属林总的四野指挥,因和林总在战略上发生分歧,曾三次打电报给中央,最终中央接受了陈赓的战法。华野还有哪个纵队司令员比粟总高明,有资格、有胆量和粟总撒野?华野后来的参谋长张震以下都称粟裕粟总的,可见对其尊重!

四、极个别有个性的纵队司令员,因为太任性,后来调入地方军区兼带养病,无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指挥,留下了终生遗憾。

粟裕深知慈不带兵的道理,大兵团作战需要严明纪律,对于个别太有个性,影响全军行动的老资格,粟裕采用婉转的方式,转入地方军区,对其余诸野战将领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五、粟裕在1948年5月二让司令,体现了他一惯的高风亮节和对老军长的敬重,而不是自己威望资格不够。

粟裕曾两让司令,第一次是把华中军区司令员让给老领导张鼎丞(原新二支队司令员,其时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二次是建议中央让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自己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放弃了华野军政一把手的位置,却挑起了华野军政一把手的重任!这样的人令人尊重!粟裕调军事科学院时,叶帅常以粟总称之,每回见面都要送出门外!足见敬重!

陈老总实际上已调中原局,对华野鞭长莫及;粟裕事实上早在任华野副司令员就是华野军事总指挥!现在中央和主席已把华野军政指挥权一并交付粟裕,他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华野前委书记,谁敢不从,组织上可直接处置,谁敢出来冒泡?

六、粟裕因为两次的高风亮节以及因病未能指挥朝鲜战场,又无缘指挥攻打台湾战役,加上谦虚让衔,结果错过了元帅军衔。

如粟裕两次接受中央委任,不让司令职位,他作为解放战争初期和山东军区并列的华中军区司令员、后来的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的正大军区级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军攻台总指挥、后来升任的解放军总参谋长,即便粟总无缘指挥朝鲜战争、攻台战役他要辞元帅军衔也难!用主席的话说:解放战争,谁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