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湛江雷州大事紀(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

1848年~1919年湛江雷州(原海康縣)大事紀:

近代湛江雷州大事紀(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十二月,海康知縣金鈺立碑北和“嚴禁戲班訛詐”,限制歌班冬季活動。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重修東洋七字大堤。

  咸豐五年(1855年)

  海康刀仔會(小刀會)鄧老亮、莫民德、符之陽等活動於城鄉,縣城戒嚴。

  八月,刀仔會遭鎮壓,鄧老亮等300人被誅,叢葬南興鎮梅田西。

  同年,始建灘曬鹽場於覃鬥英嶺村沿海。

  咸豐六年(1856年)

  大修雷州城垣,費金3萬。

  十一月,英法聯軍陷廣州,縣戒嚴。

  同治二年(1863年)

  八月十五日,颶風大作,海堤崩潰,聲如雷鳴,平地水高二丈,東西洋田舍悉被漂沒,居民淹死者約數千人。

  同治三年(1864年)

  大修東西兩洋堤岸。

  同治五年(1866年)

  法國教士由城南調會坊遷建天主教堂於城東門內。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委辦雷州釐廠(相當於稅所),不久因商民鬧事,停辦。

  光緒二年(1876年)

  縣府嚴禁栽種罌粟。

  光緒三年(1877年)

  三月,復設釐廠於城外福田寺,商民不服,聚眾焚燬,不久委派徐賡升來雷查辦。

  同年六月,加委徐賡升署理海康知縣,並令查明釐廠情形早為妥辦。

  光緒四年(1878年)

  知縣徐賡升革除糧店攬收錢糧積弊,令里民自封投櫃,不久仍照原例。

  七月,官兵在流沙港海面擒獲海寇李亞就等20餘人,依法處置。

  同年,知縣徐賡升詳請雷州釐稅委會海關司事加四抽收,不另設廠,得到批准。

  光緒六年(1880年)  縣人募建賓興祠以供學子就學。

  光緒九年(1883年)

  秋,颶風毀城北城垣七丈餘,不久修葺。

  光緒十年(1884年)

  縣紳李韶繹募建育嬰堂。

  光緒十二年(1886年)

  粵督張之洞列雷陽書院為粵省六大書院之一,並撥海安糖釐充作書院經費。

  同年,始設電報局於城外文富坊。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大旱,籬竹開花結籽,米價騰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八月二十二日,颶風大作,海堤崩陷,淹沒田無數,淹死千餘人。

  十月十四日,中法訂立租借廣州灣條約,民情激憤。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八月,命各省裁書院設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知府陳武純裝置巡海小輪一隻,命曰“雷威”兵艦。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一月二十四日,改雷陽書院為雷州中學堂,招生一班,當日舉行開學典禮。

  光緒三十年(1904年)

  正月,改濬元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

  同年,海康縣行使紙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始設郵政局於城南關內,從前塘鋪之制俱廢。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邑紳創辦公立崇正小學堂於賓興祠,以賓興印金款撥作辦學經費,知縣孫慶璋除撥開辦費外,另撥款購置書籍數千卷。

  同年,設立海康縣勸學所。

  同年,海康學子吳天寵被選送赴日本留學法政科,為海康縣首批公費出國留學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知縣查廷賡請在縣屬丁糧項下每米一升加抽官立小學堂經費一仙,因縣紳武舉陳同仰控告停收。

  同年,官立高等小學堂增設初小一班,稱為官立兩等小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海、遂、徐三縣議修雷州府志,但因為經費無著停辦。

  十一月,雷州商務局成立,首任局長陳秉初。

  宣統元年(1909年)

  一月,設海康縣選舉事務所。為籌備憲政選舉諮議局議員,將縣屬19社劃為8區。

  同月,知縣秦廣綬借縣屬何、李兩姓鬥案誣扳縣紳李晉熙,縣人聯名控秦,秦因此革職。

  四月,頒行新幣制。

  同年秋,官立兩等小學堂首屆高小班畢業。

  宣統二年(1910年)

  一月,海康鼠疫猖獗,延至五月始滅。數月間死者二千餘人,此後,鼠疫往往在每年春夏之交發生。

  宣統三年(1911年),嚴令禁賭。

  九月,辛亥革命爆發,雷州知府朱興沂樹旗獨立,通電響應。海康知縣柳謙棄印連夜逃亡,縣屬剋日光復。

近代湛江雷州大事紀(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春,縣知事陳發初遭陳炯明委派的安撫使陳炳炎伏擊遇難。陳發初為辛亥革命後首任縣知事,在任僅40多天。

  9月,宋鑫等一些地方文化人士募款創辦海康圖書館。

  民國2年(1913年)

  秋,雷州中學堂自辛亥革命後停辦近一年,民國2年(1913年)復課,同時改名為雷州中學。雷州三縣協議各縣攤派辦學經費,海康為每月牛皮捐154元,遂溪為糧米捐154元,徐聞為縣款提給132元。  9月,經眾地方人士募集,海康圖書館開辦。

  當年,縣境發生鼠疫,僅田西一鄉死亡368人。

  民國3年(1914年)

  是年,雷州匪患日重,股匪李福隆部已發展為擁有一千多人槍,並與法租界廣州灣當局商定李匪專劫唐界,保護洋界。法租廣州灣當局還指定赤坎“西家樓”為該匪幫堆藏和銷售贓物據點,李匪所需槍支彈藥由租界當局賣給接濟。

  民國4年(1915年)

  1月30日,縣知事張祖栻在公益墟立禁開賭場與鴉片煙館告示。

  春,瓊崖討袁軍司令陳俠農派人運動海康縣匪首李福隆,赴瓊崖協助討袁軍打擊文昌縣知事胡臺及瓊崖鎮守使黃志桓等鄉團兵。李率匪卒約千人抵達文昌後,見該縣為僑鄉,賊心發作,洗劫了文昌鋪前等二十多個圩鎮和鄉村後返回海康老巢。

  民國5年(1916年)

  春末,討袁軍中華革命軍譚惠泉主持雷州軍事,指揮民軍蔡文炳等圍攻雷州城,歷3晝夜,奉龍濟光令由徐聞馳援之楊學紳、方彪等附義加入,雷州守軍投降,雷州半島悉為中華革命軍佔領。

  12月10日,龍濟光由瓊崖派其第一軍李嘉品率部進駐雷州,招安收編匪首李福隆為三雷遊擊統領,率匪2000多人為其固守徐聞、遂溪、廉江等縣外圍線。

  當年,海康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雷州中學亦停課,城中居民遠避他鄉。

  民國6年(1917年)

  4月,土匪夜劫二區某村,殺死保良鄉團團長、第二區鄉自治會議長莫敘賓。

  8月,桂系軍閥陸榮廷委任林虎為高雷鎮守使,林虎派營長李宗仁從廣州乘海輪抵雷州,解除原粵軍高粵鎮守使車駕龍所部武裝。

  12月,下旬,龍濟光軍由瓊入境,盤踞雷州。

  當年,土匪數百人掠劫唐家靈界村,村民奮起反抗,被殺數百人,全村房屋被燒光,財物劫盡。

  民國7年(1918年)

  春,龍濟光敗於討龍軍,龍濟光、李嘉品部退守雷州城,大量徵集民工數千人修築城防陣地工事。

  5月1日,討龍軍林虎部直逼海康沈塘圩與龍軍交戰,開始持久的雷州爭奪戰。是役雙方出動兵力1萬多人,持續達兩個半月。雷州百姓陷於戰火,苦不堪言,雷州中學遭洗劫一空。

  7月13日,龍軍統領黃業興率4個營的兵士出城投降,龍濟光敗棄雷州,隨即由廣州灣逃往上海。

  9月20日,省立雷州中學因討龍戰事停課4個月,於是日復課。戰亂中,該校因前後駐軍騷擾及炮火轟毀,校舍財產損失達萬餘元。

  10月,城鄉瘟疫流行,僅雷州中學師生被染者達七成。

  秋,海康成立首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告示徵求用電戶。

  冬,雷州中學校長譚平山(後為中共廣東黨組織早期主要領導人)遭頑劣學生戴朝恩滋事毆打,憤而辭職歸省。  

民國8年(1919年)

  3月中旬,雷城內外鼠疫流行。為避疫症,雷州中學推遲一週開課。

  5月,土匪接連擄掠附城之靈山、霞關、北門外、城角、武黎及企水港一帶村莊,殺死鄉民100多人。

  7月,省議會議員黃宗海、陳炳炎、溫應瑞、趙育璜及留省紳、學代表吳天寵等,聯名致函省府,請求撤銷民國初年縣知事沈某擬定的13間糧店連環互保徵糧方案,以避免糧店居奇盤剝。

  8月30日,省長公署委任雷州中學校長溫仲良為第四路第二區雷屬三縣小學教員檢定委員會主任,以縣知事張希騫為監試委員會督察,對小學教員進行試驗檢定。

  當年,開通雷州至澳門航線,輪船每週往返一趟,靠泊碼頭在港頭港。

(感謝雷州文史整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