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真的喑戀過岳飛嗎?

萬哥萬里行75387118


純屬無稽之談,李清照比岳飛大19歲,兩人都生活在南北宋交替年間。靖康之恥後,康王趙構在臨安倉忙繼位,這一年,岳飛25歲,而李清照已經是44歲的半徐老孃了。兩個人一生從未交集,何談暗戀一說?

李清照是山東人,出生於北宋元豐八年(1078年),母親狀元王拱宸的孫女,父親李格豐是大文豪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父母薰陶,再加上她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的美稱。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與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這一年岳飛還在母親的孃胎裡。兩年後,趙明誠步入仕途,兩個人因為頗愛文學收集,所以生活比較拮据,但不乏高雅有趣,二人也過得很幸福。不幸的是,這一年父親李格豐卻被劃為了元祐黨,不得在京任職,並被罷官。此時她的公公趙誠之卻一路升遷,官至吏部尚書左丞,所以李清照就求公公設法營救自己的父親,可是不久李清照被牽連,也不準在汴京居住,她只好隻身離開,回到山東老家。

不久趙誠之因為被宰相蔡京誣陷,被罷官後抑鬱而終,趙明誠因此也受到牽連被罷了官。他只能也奔赴山東與李清照團聚。這時李清照把他們的家稱為“歸來堂”,並自號“易安居士”。這一年,李清照25歲,正值妙齡年華,而岳飛還是一個穿開襠褲的6歲小孩兒。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在山東青州老家一共住了十三年,期間趙明誠先後擔任過萊州和淄州知州,後轉任江寧知府。靖康之恥後,宋高宗趙構即位,這一年李清照44歲,岳飛剛25歲在河北參加抗金,岳飛聽聞宋高宗有南遷的舉動,於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趙構“上書數千言”:“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結果,被宋徽宗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建炎三年,金軍南下,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趙明誠棄城獨自逃跑,朝廷平亂後,將其革職。趙明誠懦弱的表現,讓李清照十分傷心,從此開始疏遠丈夫,同年趙明誠去世。這一年,岳飛在上司杜充逃跑投降的情況下孤軍奮戰,最終建康失守,膽小懦弱的宋高宗一路南撤,岳飛只好轉戰後方。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孤身一人沿著宋高宗逃跑的方向輾轉各地,紹興二年(1132年)定居杭州,改嫁右承務郎張汝舟,婚後張汝舟原形畢露,意欲霸佔趙明誠為李清照留下的嘔心瀝血之作《金石錄》,李清照不存,隨機遭到張汝舟毒打,謾罵,久而久之,李清照容忍不下,就報官揭發張汝舟的不法行為,在宋朝,妻告夫,也要受罰,結果夫妻二人雙雙入獄,幸好李清照在父親舊友翰林學士綦崇禮的營救下,才重獲自由。這時候的岳飛,在抗金的戰場節節勝利,受到宋高宗的不斷提拔,親賜“精忠岳飛”錦旗。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在完成《金石錄後序》後,避亂金華,這一年她56歲,岳飛37歲。同年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一戰成名,震驚朝野。此後,岳飛先後四次率軍北伐,讓金國遲遲無法消滅南宋,而奸相秦檜一直慫恿膽小懦弱的宋高宗不斷向金國求和,甚至不惜要取消國號,向金國稱臣納貢,最終,岳飛在第四次北伐戰事的關鍵時刻被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不久被秦檜誣陷,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飛被賜死,終年39歲。而李清照在十四年後,紹興二十五年,病逝金華,享年73歲。

李清照一生留下很多優秀的詩詞著作。諸如《如夢令》、《一剪梅》、《醉花陰》等等;而岳飛也留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

李清照雖然崇拜英雄,但與岳飛年齡相差懸殊,一生並無交集,所以不存在暗戀岳飛一說。


古曲古風


這個問題是時下最冷的一個話題。

李清照於1084年3月13日出生在今山東省濟南市,岳飛於1103年3月24日出生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兩個人出生地不同,關鍵是兩人年齡差距太大,李清照比岳飛大了一輪半——19歲!李清照18歲的時候和趙明誠在汴京完婚。那個時候岳飛還沒到娘肚子裡呢。

1122年,岳飛朝廷在河北招募“敢死士”抗擊外族入侵,岳飛應徵並被選拔為隊長,那一年岳飛20歲,他在作為隊長後帶百餘人生擒在民間作亂的賊子,開始展露頭角。

這個時候,39歲的李清照隨在萊州做官的丈夫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這個時候李清照已經失去了以前在京師ID優越生活,開始了人生的動盪。

此後,岳飛在因為父親的去世,在家守孝。

1126年,在家侍奉老母的岳飛被母親鼓勵上陣殺敵,並在岳飛背上刻字“盡忠報國”,這個時候岳飛24歲,他受命北上大名府禦敵,在此期間,岳飛屢屢施展身手,大敗金軍!次年,他跟隨宗澤轉戰濮陽(河南)、曹州(山東定陶縣),由於他作戰身先士卒,屢立戰功,被朝廷升職,由於朝廷內部實權派對於戰功卓著的宗澤不滿,把岳飛轉派給宰相黃潛善指揮。而黃不支援宗澤作戰使得御金戰役處於被動!最後發生了有名“靖康之變”,岳飛此時眼睜睜地看著北宋滅亡。

也就在“靖康之變”的1127年,趙構在南方建立南宋,李清照趁著丈夫南下南京守孝的節點,攜收藏南下。而此時的岳飛上奏趙構後,攜師北上,直至大名府抗金的前線!

此時,你可以作為旁觀者看到一個背向而行,目的各不相同的兩個人,一個為守家財而奔波,一個為守河山而奔襲!

就是岳飛的這一壯舉,李清照在她的詩詞中是不是也沒有半點體現?

《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且看另外一個記載

《金佗稡編》卷一六《廣德捷奏》(岳飛奏):金人回犯常州,分遣兵馬等截邀擊掩殺,四次見陣,擁掩入河,棄頭不斫,生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漢兒李渭等一十一人。委是屢獲勝捷。
《金佗稡編》卷五《鄂王行實編年》:(建炎四年)夏四月,金人再犯常州。先臣邀擊,四戰皆捷,擁溺河死者不可數計,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漢兒李渭等十一人。復尾襲之於鎮江之東,戰屢勝。詔令就復建康,乃親將而往。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初岳飛在牛頭山大敗金軍,收復建康,那首詞是李清照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所作,這裡,她只是發揮婉約派的風格,表達了對岳飛的敬仰之情,如果僅憑此就說她暗戀岳飛那李清照也是不受婦道了,畢竟她丈夫才去世不到一年!再說,岳飛當時已經成為主和派的眼中刺,皇上對他也是忌憚三分,李清照此時也惶惶如也,哪有心思搞暗戀!要有也是野史演繹了!


河東一粟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首先看一看這個問題,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是多麼的有新意,隨便翻閱一下二人的資料之後,你會發現,李清照比岳飛大19歲,這個年齡跨度,在封建社會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當然除了一些不講究這一套的上層人物,很巧,李清照和岳飛皆為上層人物,二人皆有文學上的一些造詣,只不過岳飛小了點。

要知道在宋朝,重文輕武,領兵打仗的大老粗,往往會被人看不起,而那個時候的宋朝也不是什麼已經快到滅亡的時候,而是在南宋的初期,二者也互有勝負,不算北宋末期被佔領的國土的話,南宋還小有佔了點便宜,也就是說當時的民族主義還不強烈,民間的老百姓還是該吃吃該喝喝,並非由小說或者後世記載的那樣,將岳飛奉為神氐一樣,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連如今的史書上,都不再大肆宣揚岳飛是民族英雄,畢竟當時遼金所佔領的北方,諸如山西、河北、內蒙及東三省也是華夏國土,岳飛能夠有那麼大的成就,多為後世小說杜撰和口口相傳,不過也不否定岳飛的成就,岳飛確實是同時期比較優秀的將領,但是優秀歸優秀,在李清照的眼中也是普普通通的存在。

我們再看李清照,李清照有多次婚姻的歷史,在說書人看來,李清照雖為一位優秀愛國女詩人,但是從某種角度來看,其人骨子裡總透著幾分傲氣,更為重要的一點,秦檜還是李清照的表妹夫,種種表妹,李清照和岳飛二人存在曖昧關係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岳飛常年在外,就連自己的夫人都因此丟掉過,所以二人見面的可能性也很小,說來說去似乎有點故意將這二人強拉在一起的嫌疑。


北派說書人


紅辰夢劫,法力無邊。

李清照和岳飛是同時代的人物,都經歷過靖康之恥,但說兩人有何關係是毫無根據的。

1、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在宋這個文武相輕的朝代,在文人輕視武夫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李清照這樣的大才女就算對和異族征戰的英雄有好感,也是從國家大義為出發點。不能說李清照寫了一首讚美項羽的詩就對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暗生情愫了,再說當時文人掌握輿論導向的情況下,岳飛也不是如今人盡皆知的大英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李清照

2、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兩人年齡不符,籍貫不同,雖曾同處汴梁,也只是互有耳聞罷了。一個是傷春悲秋與詩詞為伍的才女,一個是橫戈馬上、馳騁疆場的將軍,很難有交集點。

3、雖說岳飛自幼讀書,熟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謀略和兵法之類的書籍,文武雙全,算是一名儒將,可是揚名天下靠的是他無雙的武藝。

自古美女愛英雄,或許李清照對這個小她19歲的將軍有崇拜之情,要說暗戀岳飛那純屬無稽之談。

李清照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李清照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還算恩愛,兩人琴瑟和鳴,都愛好收集金石字畫,共同完成了《金石錄》。後來在金兵攻打南京的時候,時任知府的趙明誠扔下李清照縋城而逃,最後羞憤難當,憂鬱而死。

第二任丈夫張汝舟是一個感情騙子,娶李清照本就是為了她的錢財,婚後才發現李清照是驢糞蛋蛋表面光,對她的態度急轉直下,甚至拳腳相加。不久之後張汝舟便和李清照離婚了,此後李清照便沒有再嫁。這也成為了男權至上的俗人們覺得李清照再婚是其一生的汙點。

關注 紅辰夢劫,與作者一起談古論今。


紅辰夢劫


可能是這樣的吧,因為在歷史上不止一次的提起李清照寫的詩中表達了對岳飛的敬愛,其實嚴格來講,只能說是敬仰,看看李清照本人,再看看她的生平,你就知道是為什麼了,所以這種可能還是存在很大的可能性的。

再說岳飛,一提到他,大家都知道是流芳千古的人,人人都敬仰所以是可想而知的。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本名

李清照

字號

號易安居士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齊州濟南

人物關係

趙明誠

丈夫

李格非

父親

精品薦讀

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從文化名媛到顛沛流離,“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傳奇一生!

7個視頻 | 3萬次播放

精選

片單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秉承家學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讚。朱弁《風月堂詩話》捲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雜誌》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琴瑟和絃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捨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鑑》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僕射(《宋史·趙挺之傳》)。僅僅過了半年多,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鑑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時,曾對清照極為稱賞的文學家晁補之與李清照之父同以黨籍罷官歸隱,自號“歸來子”。晁補之在故鄉緡城 (今山東金鄉)修“歸去來園”,園中的堂、亭、軒皆以《歸去來兮辭》中之詞語命名(見晁補之《歸來子名緡城所居記》) 。李清照、趙明誠以“歸來堂”名其書房,蓋出於對晁補之的仰慕,步其後而模仿之。《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亦取其中之雅意。“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掉了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了居於鄉里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紡敘述: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青州古城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在當地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益都出土的有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寶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于歸來堂。”(《易安居士畫像》及趙明誠題詞,近人多判其偽。但據《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二期吳金娣《有關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一份珍貴資料》一文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墨跡與《畫像》題詞墨跡相比較,許多字的字形結構與運筆都甚相似。以此該文認為《畫像》題詞確為趙明誠手跡。)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捲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遊仰天山水簾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於驛館,作《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達萊州,又作《感懷》詩一首。詩前有小序雲:“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云。”

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籤縹帶,束十卷為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稜嚴經》與李清照共賞。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轉一官。




咸陽閒評人


這個問題由明離子解答。

答案是:當然沒有!

起初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懵圈,仔細想想,能把這二位聯繫起來,莫非是受了李清照的那首《漁家傲》裡那句“九萬里風鵬正舉”的啟發?


我想是的,因為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恰恰表字“鵬舉”,和李清照詩句“不謀而合”。腦洞加上一顆八卦的心,便有了“李清照是否暗戀岳飛”的疑問了。

但不要怪小明潑冷水,事實上李清照和岳飛雖然都是宋代人物,卻真的不大可能有太多接觸,更不可能擦出什麼感情火花。

年齡上的差距

李清照生於1084年,17歲嫁給了趙明誠。而岳飛則生於1103年,也就是說,李清照都做了兩年多小媳婦兒了,岳飛才剛學會吃奶。


當然,很多人會說了,感情這東西年齡差距不算啥,現在小鮮肉天團的粉絲隊伍裡不還是有大量的老阿姨麼?怎麼就不允許小鮮肉將軍有熟女阿姨追求了?

看著似乎很有道理,但接下來我要說的,可以證明李清照對於岳飛,最多僅限於略略知道,絕不可能有任何情愫。

寫“九萬里風鵬正舉”時,嶽鵬舉還不出名

很多人對《漁家傲》裡的“風鵬正舉”耿耿於懷,認為這就是李清照暗戀嶽鵬舉的證據,但仔細看看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以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會發現這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漁家傲》是靖康之後李清照南渡時所作,時間大約是1130年,才女選擇了海上航行,小船遇到風高浪急時幾乎顛覆,到達目的地已是九死一生。

李清照便是根據這段經歷,寫就了《漁家傲》。

而岳飛抗金的時間段大概是1128年到1141年,而且作為統帥打的幾次大勝仗是在其中後期取得的。


事實上,岳飛是在32歲時,也就是1134年時收復荊襄六郡,被封清遠軍節度使,成為大宋最年輕的節度使,他才被多數大宋百姓熟知。

也就是說,李清照寫《漁家傲》時,岳飛剛出道2年,是個扔進人群裡都沒幾個人認得出來的小角色,怎麼可能能讓大才女為自己痴狂到寫詩示愛呢?

《漁家傲》的表達的主旨與嶽鵬舉的志向不符

如果還不死心,就把“風鵬正舉”放進詩裡整體理解一下,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大才女的主旨大意是說,大鵬正藉著來勢洶洶的海風展翅高飛。風啊,你不要停,把這條小船吹到蓬萊仙島去吧!

北方陷落,被迫南渡,李清照作為一位弱女子,已經厭倦了這顛沛流離的世事,所以《漁家傲》雖有“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邁詩句,表達的卻是滿滿的避世思想。

而岳飛為“還我河山”的志向的奮鬥才剛剛開始兩年。

所以避世思想的詞句絕對不會是指岳飛。

就算是岳飛成名,而後含冤而死,晚年的李清照也沒有寫關於岳飛的詞作,即使她也寫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邁詩句。有人說,是因為她的誥命夫人身份,不敢去讚頌當時還未被平反的岳飛。

但無論是出於那種原因,李清照對岳飛的情感最多隻是略知一二,即便是讚頌,也是默默的藏在心裡,僅此而已。

綜上所述,李清照暗戀岳飛的事情,純屬無稽之談。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第一才女李清照,雖是秦檜老婆王氏表親,卻也有含蓄歌頌岳飛詩句,但並不等於他們認識,暗戀之說也是毫無依據的。李清照比岳飛大19歲,李清照19歲時岳飛剛剛出生。李清照比岳飛大,卻比岳飛晚去世,他們有39年時間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同一個國家。李清照1101年嫁給趙明誠,在她出嫁前,岳飛還沒有出生,不存在是否認識的問題。李清照出嫁以後的幾年,岳飛還是小孩,又不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他們認識的可能性很小。


古代吃貨風雅考


這個還真不清楚。但是我想惺惺相惜,好漢愛好漢,英雄愛英雄,愛國者愛愛國者。

李清照一代詞宗,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不僅是才女,還是俠女。

岳飛精忠報國,直搗黃龍,收復河山。既然愛國愛民,何須暗戀?明著尊崇就好了。

岳飛不僅是武聖,還是詞家。


陳健4396


李清照暗戀岳飛,這也只能是猜測或戲說了。但是李清照喜歡大英雄倒是有據可查,我們不妨從他的一首詩裡看看她對英雄的景仰之情。

首先就是這首夏日絕句。李清照寫的讚頌項羽的詩叫《夏日絕句》。原文: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

另外,李清照的詞中,多以酒,菊花狀物,這皆是其詞“丈夫氣”的集中體現。寫酒的如: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聲聲慢》),“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菩薩蠻》)等。寫菊花的如:“滿地黃花堆積”,“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