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怎樣的?

樸燦烈ChanYeol


搞藝術的人有些口頭禪,比如說要反對形式主義,提倡藝術作品要有深厚的進步的內容。其實,這也並非絕對的,我們在反對形式主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形式的表現,並且時常提倡完美的形式。

說到底,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必須要做到完美的藝術形式與進步的內容有機統一才行。

一般來說,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藝術作品的形式的產生還是由內容來決定的。藝術家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這樣才能確定好要創作的內容,然後根據內容的需要去尋找恰當的表現形式。

舉個例子說,達·芬奇的經典作品《最後的晚餐》,耶穌在世的最後一個晚上,在一棟樓房中與眾使徒一起度過。為了突出即將受難的耶穌,達·芬奇很用心地採用了對稱的構圖,將眾人分成兩部分安排在位於畫面中心耶穌的兩側,突出了耶穌的中心人物的位置。

很顯然,這幅經典作品的形式安排就是由它的內容所決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形式在很多時候也會對內容起到作用。國畫大師齊白石以畫蝦揚名天下,堪稱一絕。他的《墨蝦圖》在構圖的處理上就匠心獨具,雖然畫面上並沒有畫水,卻能讓人感覺到有水的存在,氣韻生動,真正達到了國畫美學思維所追求的以形寫神的境界。

這個例字就足以說明,形式的安排的確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內容的表現的。

由此可見,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只要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形式都影響著內容,而內容也是通過形式來表現的。

現在不難理解,如果一幅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達不到完美統一,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幅優秀的藝術品。儘管如此,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不同的藝術家有著不一樣的觀點。存在著一些形式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創作思維,這樣的創作思維將形式和內容孤立起來,很難創作出成功的作品。

驚龍軒以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對一幅作品的成功創作極為重要,絕不可偏廢。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創作一幅藝術作品時,先有題材,再取內容,接下來便是考慮用什麼樣的的形式感來完美表達。

藝術創作者創作藝術作品,不缺內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藝術家生活在一塊地方,幾十年如一日,日聞目睹,精神與思維都浸淫在一方水土中,有的是題材,有的是生活的內容,但要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專業的形式感,形式是專業素養,只有專業的藝術家才能以專業的形式表達藝術內容。


內容誰都可以有,藝術家如此,普通人既如此,形式是藝術特有的感覺,只有藝術家可以有。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一般的形式。說白了,藝術的內容重要,形式卻是藝術特有的創作手法,獨具一格的形式感才能完美詮釋藝術的內容。


陳莊水墨畫家


簡單說,藝術中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內在與外在的關係,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表現形式,不管是哪一種藝術,脫離了形式也就無所謂藝術。比如小說,脫離了人物和故事情節也就不叫小說。比如格律詩,脫離了平仄韻律也就不叫律詩。比如音樂,脫離了聲音也就不叫音樂。等等。

形式是載有內容的形式。確立什麼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一般要根據內容的需要來確定,內容在形式表現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羅中立的《父親》,要表現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農村老一代農民善良淳樸勤勞堅韌吃苦能幹的形象,就以這樣一位農村大爺的正面頭像以當時具有典型性的農民裝束以寫實油畫的表現形式,使形式和內容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作品發表後產生轟動效應,感染感動了很多的人。

安格爾的《泉》是一幅正面全身呈站立姿勢的人體油畫,畫家通過這幅畫要表現的內容一是人體的美,二是人體美與人的內心純淨的和諧統一。為此,畫家以人物表情的單一清純舉止的文靜典雅來映射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通過讓人物託舉一隻盛滿清澈泉水的陶瓶來烘托人物皎潔的容貌和純淨的內心,使畫面形式和要表達的主題達到了完美統一,給人以至純至真至美的藝術享受。

等等。由此可見,藝術中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同時要靠形式來表現。優秀的藝術作品一般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典範。



燈影書畫


把西方繪畫中的一切禁忌和傳統全都打破了的抽象派藝術,雖然使一切藝術家得到自由,可以在完全沒有清規戒律的情況下作畫,但是一切抽象派繪畫有很多缺點:它沒有描繪、沒有深度,也沒有信念,問題來了: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什麼?


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開篇簡單介紹了抽象派繪畫的特點,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明,藝術中的內容與形式之間,可以完全沒有關係,因為抽象藝術沒有描繪、沒有深度,也沒有信念,怎麼理解抽象藝術的這些缺點呢?所謂“沒有描繪”,就是整幅畫作沒有完美的表象形式,用藝術的話說是“以醜為美”,

“沒有深度、沒有信念”,就是沒有值得人們品味的內容及文化底蘊;不過,抽象派繪畫是有主題,這主題是藝術家個人向人們展示的東西是人所盡知但無人肯承認的,因為這樣的藝術形式太醜陋了,完全顛覆了人們正常的傳統審美觀念,綜上所述,對於抽象藝術來說,形式和內容是沒有任何關聯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藝術中的內容好比人的才華,藝術中的形式好比人的顏值,此時,是顏值重要,還是才華重要呢?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既有顏值,又有才華,那叫完美,藝術也是如此,一件藝術作品既有形式又有內容,堪稱完美之作,這樣的作品,在傳統繪畫藝術中存在,



但是要仔細衡量藝術作品中形式和內容的輕重比例的話,藝術中的內容比形式更加重要,就油畫藝術而言,幾乎所有名畫都是以內容為主要,形式為次要,比如,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油畫作品《蒙娜麗莎》,藝術家並沒有大肆渲染作品人物的形象,“蒙娜麗莎”看起來很一般,比起那些人體油畫中的女人;還有那些著名的人體油畫作品,比如安格爾的《大宮女》人物的身材比例並不協調,這也是形式上的不完美,或者說是“缺陷”,因為藝術家要通過不完美的形式,引起人們對作品內容的思考,畢竟藝術家在內容上下了一番功夫。



詩夜城主


就是食材與菜品的關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再好的原料,也需要能工挑戰舌尖。


叫及時的雨的老頭兒


藝術中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區別和聯繫的統一,二者之間缺一不可。藝術形式給人們以審美視覺的享受,藝術內容有感染力的審美教育。藝術作品不但要有深刻的內容,而且還要有審美形象的形式。



一、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典型事物,作為藝術家創作出藝術作品,要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畫面,而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審美效果的藝術性,深受人們喜歡和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眾多新的藝術形式,極大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的審美需要,活躍了藝術的繁榮。



二、繪畫是視覺的造型藝術。而繪畫藝術作品的內容很豐富,選好內容很重要。繪畫藝術作品的內容,大多數表現女性的俏麗柔美、嫵媚多姿、曲線優美形態,表現出女性嫵媚神韻的之美,感染者人們思想情感的審美情操,並以審美的欣賞能力品味出女性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


三、藝術是內容和形式所組成,內容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形式是藝術作品的形象。藝術作品就是用藝術的表現形式,反映客觀現實的思想內容。藝術作品只有表現形式,而沒有思想內容,就不能成為藝術,反之亦然也不能成為藝術,它們之間相互聯繫而缺一不可的辯證統一的關係。


黃智637


內容與形式統一:(形式永遠服務於內容)

(1)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經過藝術家體驗,加工和創造的人類生活,其中包括客體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內容主要指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諸多要素的總和;

(2)藝術作品的形式,是指藝術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內部聯繫和外部表現形態。其內部聯繫表現為內部形式,包括內容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組織方式,主要指結構;其外部表現形態呈現為外部形式,即表現內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藝術語言、藝術手法、類型體裁等;

(3)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在藝術創造中,內容常常起到主導的作用,形式的選擇應以是否適應內容的需要為原則;但同時,形式又呈現相對的獨立性,它不僅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且由於形式的變幻,可以直接影響和制約內容的審美價值的實現。







小墨妮妮


藝術中內容是形式的載體,形式是內容的表現方式。單一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單一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內容。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協調,就是藝術追求的完美體現。

藝術表現過程中,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同是一個反映新四軍堅持抗戰的故事,可以用京劇的形式去表現,也可以用電影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同時,還可以用美術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再如,同是一個反映解放軍戰士在邊防巡邏的藝術題材,我們可以用油畫、國畫、版畫和雕塑等等不同藝術形式來表現這一同一內容。

同時,相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可以表現不同的藝術內容。例如,同是油畫表現形式,我們既可以表現人物故事、也可以表現秀美的風光景色;既可以表現具象物體形態,也可以表現抽象的色彩和線條組合。

內容和形式是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兩者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就是藝術追求的完美體現。




海洋的藝術空間


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藝術家表達自己藝術理念的手段,有的作品可能形式在表達中的比重更大(當代藝術),有的可能內容的比重更大(古典藝術),但兩者沒有孰是孰非的。不過也許在真正的藝術創作中,也許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吧。找到一個好的表達形式,一個創作就成功了一大半。一個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多的也體現在它的形式之中。一個沒有自己形式的藝術家不能算成功的藝術家,如果思想豐富可以考慮去當學者。



轉角風情


內容與現實的關係?

“內容與現實的關係?”,用電影女主的臺詞表述一下:“噢!我的天吶!”

為什麼?驚訝了?

對頭!

為什麼嘞?

我的回答是:形式與內容,或者內容與形式,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是哲理或辯證。

即:

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是(比較玄秘的)哲學邏輯或(簡直是)辯證關係。

“就這麼簡單”!那麼,也就太簡單了。

所以,我們應該舉例。加水吧。應該好聽一點兒:充實與論證暨案例云云。或者:展開。

一般而言,襖是什麼東西?或者,西瓜是什麼?

襖,一般是有表有裡。表是表子。或者(一層)布。裡是裡子。廢話了。裡子必須是(一層)布或者棉花。(有人抬槓或者辯證——說“鴨絨”、“絲綿”等等進行攪和就沒有意思了。)

還是回到“或者”上來——“或者,西瓜是什麼?”我回答——我的回答是:西瓜是表子即西瓜皮和裡子即西瓜瓤(不排除西瓜仁)組成或“構建”。

好了,我們“辯證”一點點。

鋪展開來。簡單碼字一下。

(襖子)如果沒有棉花或者裡子,那是褂子。或者單衣。不構成襖。

同理,沒有西瓜瓤,不是西瓜。或者,沒有西瓜皮,西瓜瓤——“何而為之?”沒辦法成立。或者,“好沒有來由”。不切實際。沒有辦法得來。用盤子可以盛(放置西瓜瓤),但是盤子不能夠生出西瓜瓤。不是構成要素。非主觀條件或客觀條件都不具備:盤子生不出西瓜瓤。或者西瓜瓤不是盤子的“然”。換句話說:不是因果關係。該因推不出(該)果。或者該果不能夠所以“然”。即是:您說盤子,還是換做我說盤子,然後,我們都不知道(盤子)盛放的是什麼。反過來講:我們說西瓜(或者吃西瓜),不會想到盤子(而是即想到西瓜瓤)。

我們是直接的理論。或者“因果關係”。

回到襖上面來。

什麼是襖呢?必須有表有裡:構成要素必須是襖的定義。如果是褂子(上衣或單衣),那就不是(襖了)。抬槓了。槓精沒法治。因為(他即槓精)轉移論題。永遠言不及義。或者只是“言它”——您真給他抬槓,他又會跑題——他永遠、永永遠遠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治了。

(也就是說)在構成襖的時候,或者我們讓襖建立——襖之為襖,他必須是表與裡“共建”的物件。好有一比:我們說真理,比較玄惑,因為(我們)也只能形容。比如符合實際云云。這個“符合實際”,也是表象、描述。簡直言不及理。即玄說——描述一下“客觀實際”或者世界什麼的,真實就是這樣的。這個“真實”是不容辯駁,或者不可否認,及非認可不可的。強制性。因為大家都這麼著。“公認”。公認是也。

好像玄惑——玄虛+迷惑了。

這麼說吧,我們人,什麼是人?“我啊”,我們一般會這麼說。具體我是誰,好像還說不清。(這裡有加塞廣告嫌疑——本人即作者吧有理論或者相關言論、表述,暨解析人的構成要素什麼的。簡直是玄說或者哲理即“哲學”等等。具體參閱筆者專著。因為非一句話兩句話可以描述清楚。是“理論”或者“專著”暨專著形式。實體書吧。筆者注:私信比較好。)

簡單說——簡單說“人”。我認為——注意,比較主觀性。即,這裡是、可以是我的認識,而不可、不可能具有主觀性(或者唯心)、爭議等等的情況。也就是,您可以參閱一下。“借鑑”就好。個人言論嘛。不見得全對,也不見得一無是處。我們借鑑“亮點”或者“靚點”就會。現實一點:不抬槓,而“汲取”有用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認為,人,大體上,或者一般是,還是基本上吧,人是兩方面或者兩種要素構成(或組建)。既不矛盾,大家(夥兒)還會“頷首”——認可。我就說了——我可說了哈:人是兩個人(複合體或者“構成的動物”)。暫且不抬槓——“我就是我自己”或者“我就是我”啊,怎麼著我還“得放下(放得下)兩個人不成”嗎?多慮了,想多了。且聽我娓娓道來——慢慢細說,但不囉唆(我要注意頭條的不可長篇大論性)。我這樣一解釋,你就會不糾結——不對,應該是“釋然”了,你可能還會說“對頭”,“我是這樣啊”。

回覆“我們是誰”——我是誰或者人怎麼是“兩個人”的。(下面談我們、我們人是如何或者怎麼辦到暨我們是怎麼是“兩個人”的)

一般來講,或者換位思考:一個動物,(比如一隻狗)他眼裡只有主人。(其實是我們誤解狗了,狗即狗子或者是寵物不能夠理解我暨“我的另一面”或稱我們的心理,他不會成其為寵物或者我們嬖好她或者“寵幸”她。即其實是狗子“非常理解人”。本題。這裡是——不是我們的本題或者主題。非本文主題。)這個主人,只是一個人。而非“神”。“我”走路,要讓著她。“我”睡臥,要看她是不是過來坐臥或者“抱一抱”(親暱等等),我就會或者我必須迎合*或者起開(挪窩讓一讓)。

*“迎合”:比如狗子看你過來就表現得“眼巴巴”眼神等等。他不會“配合一下”我們還要他幹嘛?(這個時候就是狗子理解人意或者“通人性”了即狗子其實是知道我們的“另一個人”。說遠了。)

再談(狗子的)“換位思考”。看見人是一個人。這沒問題。問題是——問題來了,我們看人,他可不是一個人。這個人:我們永遠或者我們永永遠遠(看見一個人而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人。土話說或者俗話說“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你看我吧啦吧啦講,不知道我要賣書吧?說笑了。)我們永遠不知道一個人將要幹什麼。還好,現在社會(現實生活)羈限住了他:他被物質生活或者金錢而枷鎖。“營營苟苟”是也。即,我們看人,基本是“走不了大轍”。為什麼?狗子有繩索或者鏈子。我們人,有金鍊子。確實是(金鍊子)。經濟制約或者限制人。想得遠也不會走得遠。畢竟旅遊還要量力而行。所謂“貧窮限制了人的想象力”。蠻有道理。沒有錢?怎麼會?怎麼會限制了我們的神思:我們的心思?我們的心思在哪裡?沒有人會知道。痛快痛快“嘴”——神思一下、“遐想”逛蕩,任憑我們自己。臆想是也。便稱:“意淫”。好了,意淫來了,我們也就不說了。(因為離題太遠。或者跑題)。這個話題終止吧。夠字數了。也可以簡單回到主題上來。

……

人是兩個人:一個我一個自己。我是身體自己是心思。(簡單明瞭——說多了會越描越黑。)

人這個身體就是動物,形而下的人。人其神思——心思,就是“神”(所謂心神不寧之“神”或說說的就是她——“心思”,即身心俱疲之“疲”,“疲”即言說不安或者沒法安排、無處安放那個“安放不下心靈”)。要再談“神”(即人之神)是心靈,就太遠了。折返回來、踅摸回來。回來說。形而下的說,人,這個動物,他是“表象”——或者稱其為“皮”(或者“皮相”)即現象吧,也就是說是形式。沒錯,對嘍,就是人。玄一下:形而上?必須是“神”。沒辦法(篇幅什麼的),限制啊(當然還有時間比如我要搬磚)。那麼,你以為——“你以為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神”沒有麼?神憑空想象?難以捉摸?玄?秘?(玄秘麼?)我們每個人都切切實實(感知或其“覺到”自己這個“神”暨“神”之存在)——確確實實、而又踏踏實實。好像我們頓入心理暨主觀還是說心理主觀即唯心主義了。這時需要我們——這時也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即客觀性認識(人類現象)人的“神思”問題還是說“心靈”重要性!不能一談“神”或“神思”(心靈或心靈問題)就是唯心、主觀(唯心主義與主觀臆測)。好像跑題了哦。不談。……歸結到:(就形式上來說)人是身體(亦稱他自己),還是“心理”(心靈其然——那個樣子)。前一個“人是身體”是其、其根本:形而下或者形式。後一個“第二者”(即派生出暨其實是應該是“滋生”或“孳生”乃及“孽生”)。其實就科學(即自然科學)來說,人,是動物,然後感知覺進化(現在好像不要講進化了應該是複雜了或發展了)心理或者心靈等等……形而上的人或者人形而上即形而上一下,人,即心理或者心靈什麼的來說,(這才是)是人的內容。(或者揭示人的含義的時候)。反觀、類喻一下:下面我們另起一段。

人們或者“人”反觀、類喻一下西瓜與衣服(襖吧):

西瓜皮,是人的表象。西瓜瓤,對不起,把人們剝得赤條條、裸體以後——赤裸裸了,人就是“精神”了。乃及身體或者軀殼承載或者盛放(我們的靈魂)的是自己。(“自己”非本我)。自己是心靈。這才是我們(稱之為)的“我”的。這些,才是我們的內容。好像看一看衣服——奼紫嫣紅,臉盤——嬉皮笑臉或者嫣然一笑、款款真情或其一往情深暨什麼什麼真情與真情款款,這是她。其實不是的。她在內裡(心靈或者想法兒)。外表(相貌)外相(或者衣服架子),不是她。情感、心理、心思等等才是她(即內容)。

(上面是關於悟空問答的回答。其實是“之一”。如果繞回來即繞一個大彎子回來論證——歸根結底或者揭示內容與形式的邏輯關係,你就會不嫌“遠了”。什麼意思?這裡只是之一,而沒有“絮說”完畢。歡迎私信。為著免除賣書之嫌。作者“我魚日南三四水”2019年12月23日 12:06: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